新書推薦: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HK$
85.8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HK$
74.8
《
郊庙之外:隋唐国家祭祀与宗教 增订版 (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
》
售價:HK$
105.6
《
小麦文明:“黄金石油”争夺战
》
售價:HK$
97.9
《
悬壶杂记全集:老中医多年临证经验总结(套装3册) 中医医案诊疗思路和处方药应用
》
售價:HK$
135.1
《
无法忍受谎言的人:一个调查记者的三十年
》
售價:HK$
63.8
《
战争社会学专论
》
售價:HK$
118.8
《
剑桥意大利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62.8
|
編輯推薦: |
1.这是一套见微知著,以小博大,启迪智慧,揭露人性之书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中国历史纵横数千年,包罗万象,讲述古代历史的鸿篇巨著往往流于空洞。本书从微观着眼,选取若干经典案例深入解读,7个生死攸关的瞬间,16个暗藏杀机的阴谋,以小见大,触类旁通,揭示了中国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本套书拓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视野,打开人生格局。
2.这是一篇篇客观权威、论点刁钻的议论文 写给青少年的16 7堂历史面面观课 作者在相关领域深耕近二十年,学涉中西,功底扎实。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专业的眼光,冷静的态度,挖掘深藏在现象背后的规律,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事件,帮助青少年拓展思维,锤炼自己的语言,充盈自己的思想,在考场上挥毫泼墨、书写历史壮丽文章!
3.这是一套中高考文综思维拓展指南 助你中考、高考历史议论题快速提分 历史文综大题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将政治、历史糅合在一起,考验学生全面思维能力,有观 点,有立场,有话说。大语文基调下,阅读提升全方位的素质,读历史,可以补充文学修养上的不足,宽展视野,多方位应用到写作上,能快速提升学生写作、阅读水平。将历史注入作文里,旁征博引,另文章发人深省……
|
內容簡介: |
历史学者张程专为青少年打造的历史知识普及型读本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堂历史启蒙课》
作者使用了虫洞的概念,将读者带回到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这种方式,他向读者介绍了中国从春秋时代的诸侯交聘一直到晚清时期,签订了许多令人扼腕的不平等条约,并探讨了这些事件和人物对我们现在的影响。
本书选择了七个中国历史上的著名盟约,如:中国历短命的盟约——鸿沟之盟;天朝崩溃约——南京条约等,作者分析他们的产生和外交操作过程,暴露出各个帝国的软肋,薄弱的外交,不择手段的进取,讳莫如深的屈从,揭示了再强大的帝国,也有掩饰不了的弱点。
以史为鉴,烛照当下。通过这7堂历史启蒙课,年轻读者将了解到历史与当下的联系和影响,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掌握观点剖析,更好地面对中高考文综历史题的挑战。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16堂历史思维课》
中国历史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蕴藏着甚深的智慧,但历史现象纷繁复杂,普通读者很难把握全貌,命运、良知、权变……在历史的洪流中面对人性的纠葛该何去何从?历史知道答案。
本书选取了16个经典的历史案例,既有横向的事件解读,又有纵向的制度剖析,横纵结合,像一张疏密有致的网络,将中国古代历史的精华渐次呈现。作者引用了虫洞的概念,将读者带回到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这种方式,他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并探讨了这些事件和人物对我们现在的影响。
以史为鉴,烛照当下。通过这16堂历史思维课,年轻读者将了解到历史与当下的联系和影响,从而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思维能力、掌握观点剖析,更好地面对中高考文综历史题的挑战。
|
關於作者: |
张 程 1.多重身份
曾在多所院校任兼职教师,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人之一,创作活跃的历史写作者
2.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曾这样评价他
青年学者张程少年老成说历史正襟危坐,不走戏说那一路。我看他读史,选点准,眼光毒,下嘴狠,是个角色。
3.出版著作
写作兴趣集中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和社会变迁史。发表有《紫禁城家风与明清国运》《“中国之治”的制度史遗产》等文章;出版有《故宫传》《衙门口》《制度与人情》《脆弱的繁华:南宋的一百五十年》和“透过法律看历史”系列、“乱世三部曲”等图书。
|
目錄:
|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16堂历史思维课》
士人春秋:管仲的舞台
从敌人到宰相/002
三个离谱的要求/005
朝秦暮楚,飞黄腾达/007
一个有西周遗风的人/011
为一位农夫点燃一百根火烛/013
扩展思考:君臣相得/017
河阴之变:大屠杀是如何酿成的
原本可以和平收场/020
任何惨案都是有原因的/024
血债的偿还/030
扩展思考:宫廷政变/034
真假梁武帝:无能庸劣还是战略失误
梁武帝的三宗罪/036
梁武帝有真才实学/040
问题出在基本国策上/043
扩展思考:皇帝很难/046
岳飞之死:“君国困境”与能臣的悲剧
和谈如同踩高跷/050
皇帝的心病/055
“岳飞必须死”/060
扩展思考:家国轻重/066
绍熙内禅:孝治语境下的皇帝不孝风波
见不见太上皇,这是个大问题/069
太上皇尸骨难安/074
的方法:换皇帝/078
扩展思考:孝治天下/084
步步惊心:康熙的意愿和雍正继位之谜
遗诏都不是原创的?/087
皇帝的意愿并不重要/090
九兄弟同室操戈/094
扩展思考:夺嗣之争/098
反腐困境:乾隆的“腐败福利”和“反腐工具”
乾隆的反腐组合拳/101
坏制度“逼良为娼”/106
清廷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111
乾隆反腐的周期性/115
扩展思考:反腐难题/119
天津教案:曾国藩的挫败
天津教案是怎么回事/122
曾国藩的忍耐与务实/126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30
被抛弃、被唾弃的曾国藩/134
扩展思考:近代教案/138
祸自内生:清王朝覆灭的三大内因
晚清官僚的“殉节”/140
被荒废的八旗子弟/149
既得利益者的自私改革/159
扩展思考:王朝覆灭/165
官的玄机:古代官衔的明暗内容
官字难懂/169
与等级有关的“品”/177
爵位是靠不住的/181
待遇很重要/187
扩展思考:官僚制度/192
千年科举:铁打的考试,流水的官
从世袭到考试,这是大进步/194
科举考试的六个层次/200
科举考试的苦与累/205
一考定终身,悲喜两重天/211
科举制度三宗罪/217
扩展思考:科举选择/224
卫青家族:一个草根家族的崛起与覆灭
家奴的崛起/226
战场是卫青、霍去病的舞台/231
功高震主,卫青避祸/235
捧霍去病压卫青/239
受株连满门抄斩/244
血腥故事不断重演/248
扩展思考:权力家族/251
琅琊王氏:从政坛向书坛的退却
代:王导迈过的三道坎/254
第二代:与政治保持距离的王羲之/259
第二代:勉立朝堂的王彪之/264
三代之后:兴趣在别处/267
豪门士族的末日/270
扩展思考:士族门阀/273
万国来朝:朝贡体系的虚荣与务实
朝贡原来是这样的/277
礼节虽繁,但必不可少/282
朝贡是桩“大买卖”/289
朝贡贸易利人利己/295
扩展思考:朝贡幕后/299
朝贡体系崩溃:近代中国的开放与沉沦
朝贡久了,体系病了/303
澳门是葡萄牙人的楔子/308
鸦片战争的爆发/313
磕磕绊绊走向新世界/319
扩展思考:近代之殇/324
乱世军阀:他们谋权势也谋国是
他们初是什么样/327
军阀们的争斗/331
北洋系统的分化/334
军阀“敛财有道”/338
扩展思考:军阀异同/342
参考文献举要/343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堂历史启蒙课》
弭兵会盟:两极霸权下的和平
和约薄如纸/002
鄢陵大战/008
弭兵会盟/014
和平就是长期停战/021
鸿沟之盟:卑鄙者的遮羞布
点子大王陈平/026
项羽不是一个好领导/031
当项羽遇见刘邦/037
背盟者的胜利/041
白登之围:寻找平衡的和亲
这个冬天特别冷/046
白登山上的七天七夜/050
和亲队伍上路了/057
澶渊之盟:制度性顽疾的代价
叛将王继忠/064
辽军是老虎/070
拿什么拯救澶州/078
买卖和平/090
海上之盟:机遇变成了灾难
敌营传来好消息/096
童贯那两把刷子/104
“代为收复”/112
小动作,大灾难/116
绍兴和议:帝国内部的敌人
宋高宗的心病/124
兵权是个大问题/130
政坛无小事/136
和谈在前,恶战在后/142
岳飞被害/151
南京条约:千古未有之变局
鸦片来了/158
口岸,口岸/164
“好”皇帝道光和“坏”大臣们/170
外交是什么/178
参考文献/185
|
內容試閱:
|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7堂历史启蒙课》
鄢陵大战
东周简王十一年(前575)五月,晋厉公与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省鄢陵西北)。
晋国随军的士燮大夫不赞同与楚军交战。他的意见是“外宁必有内忧”,即没有外部战争了,晋国内部就会有战争了。因为外部战争往往成了转移国内政治矛盾的手段,激烈的晋国内斗是多么需要外部战争啊!他怕万一把楚国打败了,残酷的国内斗争就要开始了。士燮的话也从另一方面体现出当时晋国的内斗是多么的频繁。这样的晋军能取得胜利吗?
六月二十九日黎明,楚军摆开阵势突然逼近晋军营垒。当年,楚庄王就是凭借这个战术先发制人,取得辉煌胜利的。当时晋军营地前有大片泥沼,一时没有空间布阵应敌。晋军军官不知所措。士燮的儿子提出建议说:“我们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就可以在营地内腾出空间来,足够摆开阵势,也能保证行道畅通。同时,我们派老弱病残去营后挖掘新的井灶。上天保佑晋国,我们有什么可担心的?”士燮听了气得拿起戈赶儿子出去,骂道:“国家的存亡,岂是天意决定的,小孩子知道什么!”这时一旁的郄至乘机进一步提出楚军的六大弱点:“楚军统帅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国胁从的军队虽然摆出了阵势,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族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士兵喧嚣吵闹,不知道团结。”他信誓旦旦地说:“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晋厉公这才下定决战之心。到后应战的时候,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出营。
战前,楚共王登上了巢车,观望晋军的动静,从晋国叛逃过来的太宰伯州犁在楚王后面陪同。伯州犁把晋军分布、列阵等情况都告诉了楚共王,但没有提出切实的应敌措施。而由楚国逃到晋国的苗贲皇也在观察战场的晋厉公身旁,把楚共王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晋厉公。楚国当时精锐的武士都集中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战斗力很强。苗贲皇提出了建议:“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我们如果分出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围攻楚王的中军亲兵,一定能将他们打败。”晋厉公欣然接受了建议。
战争开始后,晋厉公及时调整了军队部署,从中军抽调精锐的将领和士兵加强左右两翼。晋国的作战计划是诱使楚左、右军进攻晋国中军,而力量得到加强的晋国左右军抓紧时间击退楚国的左右军,后晋国集中左、中、右军与新军共击楚国精锐的中军。部署既定,晋军遂在营内开辟通道,迅速出营,绕营前泥沼两侧向楚军发起佯攻。
楚共王果然中计。他只望见晋厉公所在的晋中军兵力薄弱,就率中军攻打,企图先击败晋国中军,结果遭到晋军的顽强抗击。晋将魏锜用箭射伤楚共王的眼睛,迫使楚中军稍稍后退,未能支援两翼。但魏锜很快又被楚军复仇的弓箭射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右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共王。但顽强的楚军并没有溃败。暂时的失利让楚军更加勇猛。据说当时楚军中有大力士,举着晋军士兵玩“掷铅球”,击毁了多辆晋军兵车。在混战中,双方都充分发挥了弓箭的作用,因此造成了由点及面的杀伤。
两军打得天昏地暗,激战自晨至暮,都没有分出胜负来。
夜里,晋军和楚军都抓紧补充士兵和物资,准备鸡鸣再战。
白天的战斗中,楚军虽伤亡惨重,但并没有失去胜利的希望。晋军同样损失严重,迫切需要休整。楚共王计划抓紧时间利用夜幕的掩护,尽全力补充白天的消耗,准备第二天再和晋军大战。当时,楚共王已经瞎了一只眼睛,强忍着疼痛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开始后,掌管楚国兵权的司马子反却没有来。一查,子反战后醉酒,已经不省人事,不能商议军机了。楚共王不禁仰天长叹,这军事会议开不成了。他对第二天的再战丧失了信心,连夜带领楚军,扛着烂泥一样的子反逃跑了。晋军进入楚营,连吃了几天楚军留下的粮食。
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晋国派人问罪,齐国派太子光到晋国做人质,承认了晋国的霸主地位。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邲(今河南省荥阳东北)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后一次两国军队主力会战。晋国终阻止了楚国的北进。但晋国的胜果并不大,而楚国的失败也并不惨重,双方都认识到了对方的厉害。从此,中原再也没有发生过争霸大战,诸侯各国都把精力投入到了对付国内的动乱中。
战场不会完全沉寂。大战虽无,但春秋后期晋楚小战不断。
附属于楚国的陈国,受不了楚国令尹子辛的压榨,反叛楚国。楚国为了维护自己的势力范围,发兵讨伐陈国。晋方诸侯派兵相救陈国,但双方没有爆发大战。后来楚国将子辛杀死,新令尹子囊发兵讨伐陈国。楚国小胜,陈国又归顺于楚国了。
郑国在南北霸主的轮番争夺中,政治立场反复多变,晋楚双方都苦于难与郑国结成巩固的同盟关系。东周灵王元年(前571),晋、齐、宋、卫等国共同伐郑,在郑国西界的虎牢建筑城池,威逼郑国。八年后,晋方诸侯军队加固城池,并长期驻守。之后,晋方诸侯军队又在梧地筑城,在虎牢加筑小城。
楚国曾经来攻,但双方都无战意,不战而回。晋悼公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将晋国及其附属国的军队搭配划分为三部分,驻于虎牢,轮流出征与楚国争夺郑国,采用“楚进则晋退,楚退则晋进”的以逸待劳战术。
郑国终于经不起晋国的轮番进攻了,在一次晋悼公亲自率领大军进攻郑国时,郑简公向晋悼公表达了愿意永结盟好的诚意,并请求立盟歃血。晋悼公拒绝说:“交盟已在前矣,君若有信,鬼神鉴之,何必再歃?”的确,郑国和晋国已经有过许多次盟约了。如果有诚意结盟,就没有必要再歃血为盟,只要严格遵守之前的盟约就可以了;如果无心友好,再多几次歃血也无济于事。
为了进一步给郑国施加压力,晋悼公传令将郑国俘虏全都放归,还撤掉虎牢全部驻军,严禁军队侵犯郑国百姓。随后他语重心长地对郑简公说:“我知道你苦于兵灾,早就想停战休兵了。今后你是要从晋,还是从楚,都由你自己的内心决定,我不强求你。”郑简公听了这话,感动得泪流满面,发誓再不背叛晋国。
晋悼公以军事压力和道德感召相结合,显示自己希望和好的至诚之意和对属国主权的充分尊重,成功拉拢了郑国。此后较长时间里,郑国对晋国都忠心耿耿。这是晋国在春秋后期的外交成果。
东周简王十四年(前572),楚国利用宋国大族间的斗争,支持逃亡楚国的鱼石回国,并夺取了宋国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作为鱼石的封地,还派兵车300乘协助,培植宋国的亲楚势力,割断晋国和吴国的交通。宋国向晋国求援,晋国立马就出兵了。晋军和楚军相遇后,徘徊许久,后不战而散。第二年,晋、鲁、卫、曹、莒等国围困彭城,彭城投降,鱼石被赶出彭城。楚国截断晋吴交通的计划失败,晋国小胜。
此时,卫国也发生了叛乱。卫国上卿孙林父割据戚邑(今河南省濮阳北)反叛,并为寻求外援而依附晋国。晋平公派300士卒协助孙林父守卫,后来300晋兵被卫国公室平叛的军队歼灭。晋国欲起大兵讨伐卫国。卫献公与大夫宁喜赴晋国向晋君面陈孙林父反叛之罪,反被晋国扣留。晋国公开支持卫国的反叛势力,这是晋国自文公起一直使用的打压卫国的外交方针的继续,但偏袒明显无理的一方、扩大他国内乱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晋国可谓棋失一招。
在晋楚的恩恩怨怨中,晋国略占上风,楚国不能与晋国直接对抗。晋悼公时候的晋国出现了外交地位的小高潮,但其成效也就在于征服了郑国而已。当时的晋国和楚国就像两个病入膏肓的巨人,霸主国的光环和实力都在慢慢消退。
《虫洞书简:给青少年的16堂历史思维课》
真假梁武帝:无能庸劣还是战略失误
梁武帝萧衍在位四十八年,超过整个南朝历史的四分之一。萧衍不仅是南朝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就是放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他享年八十六岁,也是少有的长寿皇帝。同时,萧衍还是中国历具争议的皇帝之一。拥护者赞扬他促进了江南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江南文化的昌盛;批评者指责他无所作为又滥用物力,终引狼入室,招致了侯景之乱,给江南带来了浩劫。在他死时,原本富饶的江南大地满目疮痍,遍地废墟。
那么,萧衍到底是什么样的皇帝,如何评价他在位的半个世纪呢?
梁武帝的三宗罪
萧衍在位的6世纪上半叶,北魏屡次大乱,继而分裂,南梁对北方优势明显。如果遇到雄才大略的君主,措施得当,南梁极可能大有作为,甚至灭掉北魏都有可能。可惜,萧衍无所作为,白白葬送了历史良机,还将战火引到南方,一度中断了南方的发展。
凡此种种,似乎可以认定萧衍是个昏君,资质平庸甚至还有些愚蠢。柏杨在《中国人史纲》中就认为:“萧衍在政治上的成功,全靠侥幸,是一种被浪潮推涌到浪头上的人物。但他一旦掌握大权,就开始自我肥大,形势上的因素全被抹杀,对自己的智慧能力和道德水准做过高的估价。事实上他自私而又庸劣,对于境界稍高的见解,便不能领略。”
梁武帝有真才实学
萧衍真的是一个庸劣的昏君吗?批评者似乎忘记了,萧衍虽然招致了南梁的灭亡,却也是南梁的缔造者。正如萧衍在台城失陷时感叹的那样:“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作为南梁的开国君主,萧衍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萧衍的上半生是在南齐度过的。南齐时期文化繁荣,竟陵王萧子良身边聚集了一批文友,其中以范云、萧琛、任昉、王融、萧衍、谢朓、沈约、陆倕等知名,号称“竟陵八友”,萧衍就是其中之一,是“永明文学”的重要代表。从流传下来的文献来看,萧衍的文学能力出众——南梁整个皇室都擅长文学,文人辈出。
在政治上,萧衍也表露出了不俗的见解,有过人的表现。齐明帝萧鸾篡位之前,觉得荆州刺史、随王萧子隆和豫州刺史崔慧景二人既效忠皇室,又有能力起兵与自己对抗,想除掉这两个人,又苦于没有简便的方法。时任镇西谘议参军的萧衍敏锐地发现了萧鸾的心思,建议将萧子隆免职召还京师,明升暗降为侍中、抚军将军,剥夺他的实权。接着,萧衍又自告奋勇,要求率兵戍守寿阳,夺取了崔慧景的兵权。
萧鸾死后,由始安王萧遥光、尚书令徐孝嗣、右仆射江祏、右卫将军萧坦之、侍中江祀、卫尉刘暄等人辅佐幼君萧宝卷。六人轮流入朝值班,掌握实权,被称为“六贵”。时任雍州刺史的萧衍不无忧虑地说:“一国三公尚且国家不稳,如今朝廷有六贵同时当权,如何才能避免动乱呢?”果然,南齐迅速在内讧中动荡,六贵无一善终。
萧宝卷亲政后,暴虐无道,将领们人人自危。豫州刺史裴叔业找萧衍联合造反。裴叔业游说萧衍:“我向北魏称臣,请北魏出兵相助,这样成功了可以推翻萧宝卷,失败了还可以被北魏封个河南公。”萧衍不赞成,他觉得裴叔业想得太乐观了,投降北魏了就得做北魏的臣子,北魏不是傻子,不会被牵着鼻子走。裴叔业不听萧衍的劝告,率部投降北魏。果然如萧衍所说,北魏迅速收编了裴叔业的军队和地盘,却不愿插手南齐政务。
萧衍的哥哥、益州刺史萧懿被萧宝卷解除职务召回建康,途经襄阳。萧衍拦住哥哥,不让他去建康。萧衍说,南齐内有连年灾乱,外有北方强敌虎视眈眈,已经是内忧外患,而小皇帝萧宝卷只顾专权胡为,国家大乱将至。萧衍劝哥哥萧懿一起积蓄力量,寻机推翻南齐取而代之。萧懿大怒,将弟弟痛骂一顿,要萧衍好好“反省”错误,自己毅然踏上了前往建康的道路,果然一去不复返,被暴君砍了脑袋。
萧衍则加快备战步伐,决心趁乱推翻南齐。他以防备北魏为名,大造器械,暗中砍伐了许多竹木沉于檀溪中,以备造船用。萧懿被杀后,萧宝卷派遣将军郑植行刺萧衍。郑植的弟弟郑绍寂正好担任萧衍的部属,郑植便快马加鞭以探亲的名义前往雍州。当时萧懿的死讯还没有传到襄阳,加上郑植官职很高,萧衍按惯例要宴请郑植。席前,郑植怀揣利刃,决定在宴席上杀掉萧衍。郑绍寂觉察到了哥哥的阴谋,在宴会举行前将郑植的来意告诉了萧衍。萧衍得知后,还是照常举行宴会,还亲自款待郑植。宴席开始后,萧衍突然问郑植:“郑将军受皇命来杀我,今天这酒席可是下手的好机会啊!”郑植也不是普通人物,心中虽然大惊,但面不改色,矢口否认。萧衍哈哈一笑,又像没事一样继续觥筹交错起来。郑植怀里的利刃一直没有派上用场。宴会散后,萧衍邀请郑植参观襄阳城的军备。郑植同是行伍中人,发现整座城池固若金汤,粮草充足,士气高昂。他对萧衍的治军能力大为叹服,同时也折服于萧衍坦荡的气度,便放弃了行刺的念头,并把萧懿的死讯和萧宝卷的阴谋和盘托出。萧衍正式起兵,一路势如破竹,终结了南齐王朝,建立了南梁。
从萧衍的崛起之路可以看出,他绝非泛泛之辈,更不是资质庸劣。
问题出在基本国策上
那么,怎么解释萧衍在登基前后表现的巨大反差呢?这得从萧衍的“佞佛”谈起。
萧衍是真心信佛的。他深入研究过佛教理论,提出过“三教同源”学说,还是中国佛教吃素戒律的创立者。他本人是中国佛教早期的重要思想家。萧衍以身作则,一天只吃一顿饭,不吃鱼和肉,只吃豆类的汤菜和糙米饭,并且在五十岁后断绝房事,再也没有亲近过任何一个女子。
但是,一个皇帝不遗余力、倾尽所有地推广佛教,自然有个人信仰之外的深层次意思。
萧衍接手的半壁江山,屡经动乱,人心不安。从东晋后期开始,经过刘宋王朝再到南齐,南方地区长则十几年、短则两三年就来一场内战,不是父子反目、骨肉相残,就是君臣厮杀、文武恶斗。刘宋、南齐的皇室子弟,几乎在内战中无一幸免。此外,北方强大的鲜卑人不时杀向南方,屠戮城池,劫掠人口和物资。荒芜、饥馑、骚乱遍布南方地区,恐惧、猜忌、茫然侵蚀了人们的思想。萧衍如何收拾这么一个烂摊子?萧衍认为,安定国家就要禁绝杀戮,用共同的思想改造官民观念、统一人心。因此,萧衍要保持政局稳定,尽量不折腾,不多事,能不动刀子就不动刀子。同时,对佛教的深入了解,让萧衍相信,佛教是治国好的思想武器。恰好,动荡和茫然是宗教蔓延的沃土,佛教已经在之前的魏晋时期开始在中国扎根,为萧衍借用它治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于是,南梁的基本国策“佛化治国”就正式出炉了。
萧衍的考虑不可谓不好,执行得也不可谓不真诚。江南大地迎来了将近五十年久违的安宁。佛教盖过道教和儒家学说,征服了南梁的人心,成为新的主流思想。其间,南梁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萧衍和“佛化治国”的战略功不可没。但是,萧衍做过了头,让一桩本可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了祸国殃民的坏事。比如过分崇佛变为佞佛,比如慈悲为怀异化为纵容犯罪,比如,放下屠刀被简化为放松武备,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萧衍的三宗罪,也可以认清局势是如何一步步恶化成侯景之乱的滔天祸水的。
具体到对外战争方面,萧衍的基本方针是:少打仗,多招降。打仗杀人不符合南梁“佛化治国”的基本国策,况且,萧衍对佛光闪耀下的南梁的“软实力”非常自信,相信北方的蛮夷之辈终将被佛法所吸引,从黑暗中投奔佛光普照的南方。果然,不断有北魏的官民投奔南梁而来,而且级别越来越高,后连宗室亲王和藩镇大将都归降了,只不过,他们不是被佛法所吸引来的,而纯粹是因为北魏大乱,到南梁逃命来了。萧衍对南逃的北魏官民以礼相待,优遇有加。对于其中有用之人,萧衍量才录用,利用他们“反攻”北方,试图让降将叛兵们替他开疆拓土。这有助于理解萧衍对侯景的接纳。
此外,漫长的执政生涯让步入暮年的萧衍志得意满,骄傲自负,喜欢报喜不报忧,逐渐丧失了正确的判断,这点在暮年乾隆身上也有体现。这是皇权对一个人正常思维长年潜移默化侵蚀的结果。这时候,奸佞小人闻讯而来。乾隆身边有和珅,萧衍身边有朱异。与和珅一样,朱异也能力超群,处理起政务来像流水线一样,从来不让政务出现堆积。但是他一心揣摩萧衍的心思,阿谀奉承,以献媚得宠。侯景归降时,萧衍也有怀疑过。他召集大臣讨论,说:“我国家金瓯无缺,现在侯景献地,到底是好是坏?万一有点意外,悔之何及?”朱异揣摩萧衍内心贪恋“收复中原”的“丰功伟绩”,就说:“若拒绝侯景,恐怕之后再没有人愿意归降了,愿陛下无疑。”同样是朱异,在侯景造反后,信誓旦旦地说侯景不会渡江。
后人不能说萧衍是个无所作为的昏君。萧衍选择了让南梁王朝沐浴在佛光之下,但他忽视了任何战略都不是包治百病的神药,需要其他战略和战术的配合,需要适度适量和有原则地使用。在纷繁复杂、强敌对峙的南北朝时期,一味地推行佛化政策,只会削弱自身的抵抗力。因此,萧衍也不能算是一代明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