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HK$
96.8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308.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
編輯推薦: |
外卖小哥为什么总是那么急?动物园也要求“人脸”识别方可入园?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有何本质不同?不同国家的文化对新旧业态的融合有何影响?从长历史视角来看,政府对新经济的监管将更加收紧还是会逐步放松?
新经济浪潮中,科技与规则、文化的纠葛以及新旧业态的冲突和融合,精彩纷呈,又险象环生。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本书由点到面,把十种新经济形态给人类带来的福祉和问题进行详细展示,分析新经济与规则的冲突和融合,帮助读者把正在经历的社会现象看个清楚,理解热点事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各方主体是如何进行利益博弈的?个体权益是如何得到扩展的? 面对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以往控制权力的方法不再有效,如若不提前进行有效规制,后果将不堪设想。让新经济真正服务人类的福祉,需要推动创新,更需要包括法律、制度、伦理在内的规则的制定和完善。我们每个人既是规则的遵从者,也是亲历者、建设者。 本书以案例形式展开,汇集了十个新经济领域在发展历程中新旧业态冲突、新经济与旧规则冲突、科技与文化和伦理冲突的详细情况,并通过对重大事件的回顾,展现各方利益是如何博弈的。本书源于作者在中央党校给领导干部讲授的“新经济浪潮的十堂课”,课程回应
|
內容簡介: |
科技创新的大规模突破,带来一系列全新的经济形态,在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新旧秩序、规则、文化的冲突。政府、企业、个人都面临一系列难解之题。本书将社交媒体、算法、个人信息保护、在线教育、网约车、无人驾驶、生物科技、短视频、共享经济、在线旅游这十种新经济形态在发展中与规则的冲突按照时间线展现出来,其中穿插对重大事件的分析,生动讲解其来龙去脉,细致地呈现新经济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各方利益是如何博弈的,规则又是如何在此过程中逐步完善起来的。
每个人都身处新经济的浪潮中,阅读本书,可以理解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外卖骑手为什么总是那么赶?你为什么会在直播间疯狂下单?为何不能随意使用他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图片?
|
關於作者: |
吴小亮,澄观治库主任、高级研究员,上海澄明则正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律师。在境内外证券发行上市、私募投融资、并购重组、企业合规和政府监管应对等领域有丰富的法律服务经验,完成了众多具有业内标杆意义的项目,被认为是近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律师。
王静,法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法部行政法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兼任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理事,曾任贵阳市清镇市人民政府市委常委、副市长(挂职)。研究领域包括政府法治、互联网法律、大数据治理、人工智能法律问题等。出版《法治中国》《算法:人工智能在想什么》《美国行政法法官制度研究》等著作。
|
目錄:
|
导读 解读中国式创新
章 新经济与新规则:双向奔赴的“爱”
一、不从经济的角度看“新经济”
二、新经济的“红与黑”
三、“新”经济与“新”规则
第二章 “新社交”:媒体泛化时代的你我他
一、社交媒体可以燎原:从一张纸讲起
二、社交媒体如何影响生活
三、“新社交”,新机遇,新挑战
四、未来图景:现实世界的深度连接
第三章 算法规制:人工智能在想什么
一、作为人工智能“灵魂”的算法
二、算法“成长的烦恼”
三、给算法一个“说法”
四、算法之法:聚焦数据治理与算法规制
第四章 个人隐私与信息保护:创新产业绕不过去的坎
一、前计算机时代:隐私权的提出与确认
二、计算机时代:个人信息点石成金
三、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的保护与利用齐头并进
四、探寻个人信息保护与利用的平衡之道
第五章 在线教育:从资本狂欢到回归理性
一、溯源与发展:科技驱动之下的教育形式变迁
二、狂欢中的失序:在线教育“白热化”发展
三、监管聚焦:“新政”重塑在线教育行业生态
四、回归理性:合规发展之下的多重出路
第六章 网约车:新旧产业冲突
一、Uber的诞生及野蛮生长
二、环球法律大战
三、超越Uber的中国网约车
四、规则“旧瓶装新酒”?
五、困局待解之题
第七章 无人驾驶:锚定安全
一、从文化创意走进现实生活的无人驾驶
二、无人驾驶技术引发的新型安全风险
三、作为安全风险治理工具的无人驾驶规则
四、未来已来:无人驾驶与新文化
第八章 生物科技:伦理归来
一、科技改变人类
二、负责任的科学:控制“潘多拉”
三、科学的责任:伦理与法律
四、拥抱科学、对话未来
第九章 短视频:流量为王
一、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短视频平台
二、短视频开疆拓土
三、隐患:下沉市场与普惠
四、规则之治
第十章 共享经济:使用权上位
一、共享经济的缘起
二、共享经济的中国化
三、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
四、共享经济会有“第二春”?
第十一章 在线旅游:双循环下的旅游出行
一、启程:世界在线旅游的萌芽与发展
二、繁荣:中国在线旅游的快速崛起
三、激荡:螺旋上升的在线旅游产业
四、再启程:在线旅游推动形成产业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后记
|
內容試閱:
|
解读中国式创新 新经济与旧业态的融合
数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所追逐的一切,包括安定的住宅、保暖的衣着、饱腹的食物、方便的出行等,都不是从天而降,自动实现的。更遑论这些基础条件得到保障之后,在社交、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更为复杂的需求,没有太平天下和有为政府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人类文明历史从不是线性的、一以贯之地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就会发现,自然灾害、社会动乱乃至战争伴随着的社会不公可能才是常态,风调雨顺、岁月静好持续的时间总是不够长。
古代社会各种资源有限,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是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高度匹配的并维持了数千年。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各种产品供给的增加,人类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从此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百余年来,人类社会发生的各种冲突和变革的强度史上未有,社会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格局动荡重组,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方形成新秩序;近年来,贸易战、地缘冲突等形式的社会动荡再次对世界秩序做出调整;2020—2022年,叠加新冠疫情,各种不确定性陡增。
这些冲突矛盾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之一即科技革命。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蒸汽技术革命,第二次是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次即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纳米技术、生物科技、5G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科技变革。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对次科技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精辟总结。
站在历史江河交汇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然而,科技创新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实现之前,都是人类智慧与毅力探索的沉沉黑夜、漫漫长路。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更是惊雷四起、冲突不断,其中既有生产力提高带来的产品或服务质量齐增的喜悦,也有新旧业态摩擦引起的社会规则不相适应的痛楚。人类一边享受着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一边苦恼于旧规则、旧秩序、旧习俗被冲击产生的难解之题。
历史总是重演,昨日不断再现。
由于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科技与规则、文化相纠葛的这一“电视连续剧”也在迭代更新:剧情进展更快,情节铺陈更丰富,结局也更扑朔迷离。
我们有心从人类远古燧人氏钻木取火讲起,把四大文明古国的科技贡献与制度谜题一一解读,将英国汽车工业与“红旗法案”的故事娓娓道来……转念又一想,人类刚刚经历的、正在经历的是否更重要?正如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言,“我只能考虑当代主题,实际上,公众感兴趣、我也感兴趣的只有我们时代的事”。你我身在当下,是否就能把现实问题看得清楚?
答案显然是未必。本书的作者是几位经年累月为政府领导干部和高校学生讲授社会科学课程的中青年学者。当我们在课堂上对科技、规则和文化三者进行讲解分析时,我们发现学员或者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其实更难。有时,是盲人摸象,凑巧摸到象鼻或者尾巴,就以点带面匆忙作出结论;有时,是身在山中,囿于所处角色的限制,对偌大的世界视而不见;有时,又是水中望月,各种景象就在眼前,却无法看得真真切切。
然而,只要听课对象与我们一同坐下来,从细节到全局耐心地做一个“全科会诊”,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地静心思考,一个个更加接近真相、更加中立客观的结论自然就形成了。每次两至三小时的案例课程结束时,大家都会恍然大悟,感叹原来如此。
这正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把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现象看个清楚,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探寻答案。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无禁区的
本书所截取的近十年的片段,是你我刚刚经历或正在经历的重大科技变革以及因这些科学进步、技术应用而产生的创新,包括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经济。它们是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个领域,包括网约车、社交媒体、在线教育、无人驾驶、共享经济、短视频、生物科技和在线旅游等。我们试图通过对新经济发展历史的梳理,展示科技变革中包括法律和伦理在内的社会规则从不适应到调整变化的过程,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因素对新经济和规则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在这些领域,规则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有些是特殊的,比如网约车和共享经济的行政许可制度设计、无人驾驶的法律责任主体、基因编辑的伦理规则等;更多问题则是共性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平台治理、算法规制等。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主体权益的逐渐扩展、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日趋多元、各类主体博弈方式的推陈出新……由此,这些话题或者问题杂糅了多重影响因素,难以用科技、经济或法律等任何一个传统框架来精确定义和归类。
以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为例。在收集、交易和泄露个人信息的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互联网和大数据新业态也受到质疑和攻击。徐玉玉因个人信息被诈骗团伙盗取并骗走学费而自杀;个人信息在地下黑产中被明码标价流转,用于各种非法用途;社会争议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信息被曝光,遭遇网络暴力;动物园也要求“人脸”(面部信息)识别方可入园,触碰公众敏感神经。那么,到底能不能收集个人信息?谁能收集和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如何利用并保证个人信息安全?企业收集又加工整理的信息如何利用?在何种情况下需要配合政府提交信息?疫情之下,哪些个人信息可以被收集利用?一方面,公众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担忧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称其为新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无论是各国竞相立法,还是政府加强监管,都是在试图平衡个人合法权益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方式要升级。比如,商家要在收集和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前征得消费者同意,要接受“消费者能不能读懂几页甚至几十页的隐私和个人信息条款”的拷问,要明确告知自己能不能解决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问题。另一方面,面对科技发展,深深怀恋旧世桃源的鸡犬不闻也是不必要的,发展中的问题终究要靠发展来解决。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滥用、泄露,还得依靠科技本身的进步来解决。而且,传统上对隐私的概念和范围的界定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恐怕也得因时而易。
平台经济模式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加大放异彩。无论是在电子商务、网约车、在线旅游等商品和服务领域,还是在社交、新媒体等内容领域,平台经营者都以令人称奇的速度聚集起巨量的使用者,将供需双方快速匹配,形成以国境为界乃至跨越国界的“新市场”“新集市”。这些平台巨头取代了传统的制造业、金融业大鳄,进入全球经济排行榜和独角兽企业排行榜,成为一支新的经济力量,深刻重塑了社会格局乃至全球局势。平台经济模式既关乎宪法所保障的公民人格权、财产权和社会经济权利等的行使,也为更多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创意和享受更为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更对国家、政府与市场、个体的关系提出新命题,对法律政策等规则和政府监管模式提出新要求。平台经营者与一般经营者,到底有何本质不同?平台在连接政府和个体时的角色和责任是什么,要承担哪些法律义务,又要承担哪些社会责任?与互联网平台有关的规则,对平台经济的发展有着生死攸关的影响,也使得这一话题更具有广泛性,是国家、政府和市场主体都不得不高度关注的问题。平台模式是结合第三次和第四次产业革命多项技术应用的新业态。既要相信市场本身的力量,尊重和鼓励市场主体的创新,又要科学合理地嵌入政府监管,形成政府、平台和用户多方共治的格局,化地发挥平台在增进社会福祉、完善治理规则方面的积极作用,阻止和惩罚其可能利用自然垄断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因而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是历久弥新的。
新旧业态的冲突、融合与新经济的诞生和发展如影随形。无论是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电动车,还是共享民宿、共享办公、共享用工和在线旅游等,都击中了长久以来消费者所未能完全得到满足的痛点。例如网约车,自优步(Uber)、易到和滴滴在太平洋两岸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为乘客提供更为便捷和安全服务的使命,但是对历经百年的巡游出租车行业形成了巨大冲击。传统巡游出租车监管制度是以数量和价格双限制为核心的,在新技术应用下面临瓦解,引发波澜壮阔、争议不断的产业变局。全球范围内,巡游出租车牌照(许可)价格都“跌跌不休”,多国多地出租车司机罢工甚至与网约车产生暴力冲突。在美国和欧洲,网约车司机也不断向平台提起诉讼。在中国,传统出租车中本来就缺少预约出租车这一门类,快速城镇化之下,乘客的出行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在短短几年时间内,网约车新业态出现并快速发展,完成了通过平台将分散运力转化为预约出租车的任务,走完了西方国家用几十年走的路。网约车又搭上共享经济的风口,吸纳社会闲置车辆和司机资源。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对于网约车司机和企业,是否还要沿用巡游出租车的管理方式?网约车与巡游出租车这一新一旧两大产业如何融合发展?时间是好的朋友。当网约车成为寻常事物,当我们已无法离开这一新业态时,新旧产业的融合正在悄无声息地慢慢完成,政府监管的放松与调整也在逐渐推进。网约车领域新旧产业融合之路具有中国特色,这一制度演进之路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借鉴。
本书所称的“规则”是法律政策、企业管理制度、社会自治准则以及道德伦理规范的集合。法律和政策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其他规则相对更为灵活多样。无规矩不成方圆,科技进步、产业发展都无法回避规则的适用。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无禁区的。贺建奎基因编辑的试验绕开现有的监管框架,引发各界批评。科研活动和产业发展,首先要符合伦理规则,由科学共同体所制定的伦理规则和伦理审查机制应当先于法律和政策发挥作用。这一方面是由于科研活动要有相当的空间和自由,由科学共同体来判断更为适宜;另一方面是由于法律和政策相对滞后且缺少弹性,直接切入科研活动的伦理价值判断并非法律所长。同样的困境还发生在人工智能与算法规制中。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使得在内容推荐、广告精准投放乃至商品服务定价等诸多方面“算法至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中,也越来越多涉及算法,我们所面对的决策主体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人工智能系统。我们既无法抗拒如此高效的技术应用,又想挣脱算法歧视的樊笼,对“算法”予以“规制”的呼声日益高涨。令人纠结的是,即使算法公开,我们也看不懂算法;即使要求算法可解释,我们也可能控制不了算法。以往控制权力的种种方法,在算法时代多少显得落伍,但我们不能在泼水时把算法这个孩子也泼了出去。算法的使用主体是人类,规制对象与其说是算法,不如说还是人类自身。
每个人都是规则的建设者
新经济浪潮中,科技与规则、文化的纠葛,精彩纷呈,又险象环生。这十一章内容,是按照点面结合的路径来展开的。
在章中,我们对新经济的总体情况,即新经济带给人类的福祉以及带来的问题进行汇总展现,分析规则在新经济萌芽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规则与新经济的冲突及融合,讨论如何推动规则的适应与变革。在后续每一章中,我们首先回溯新经济浪潮的历史,把某一个领域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的发展历程与规则的冲突按照时间线呈现出来,力图将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展现全局,其中穿插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生动讲解其来龙去脉和问题争点。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这一领域的主要规则和文化冲突,探讨这些问题在中国解决的可能路径和方法。在每章中,我们会通过脚注对专业词汇、关键知识点进行解读,并保留可以延伸阅读的文献来源。同时,我们也会在文中多次设问,引导你做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新经济浪潮中,规则对每个主体都至关重要,你我既是规则的遵从者和亲历者,也是观察者,更应成为建设者。无论你是何种职业,本书所探讨的问题对你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亿万民众,也关乎产业发展、国家安定、社会繁荣。
我们试图与你探讨:
作为公民,如何理解新经济浪潮中纷繁复杂的现象,如何依照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为自己在大时代中“定位”并“导航”;
作为企业家,如何在企业发展、安全规则和文化困局中突围,如何实现基业长青,如何为规则的形成和完善贡献力量;
作为政府官员,如何维护公共利益,在多方博弈中公平、公开、公正地制定和执行规则;
作为社会团体,如何为增进社会福祉提出可行性建议,促进规则成为社会治理的准则。
我们邀请你,带着热切好奇的心进入课堂,以“看戏”的心情轻松自然地阅读,以“入戏”的方式设身处地深入思考,以“出戏”的效果在更高维度、更大视角上得出自己的结论。希望我们的分析探讨,能够让你感到有趣、愉快且富有启发。
2022年12月
新经济与旧业态的融合
数千年来,人类孜孜以求所追逐的一切,包括安定的住宅、保暖的衣着、饱腹的食物、方便的出行等,都不是从天而降,自动实现的。更遑论这些基础条件得到保障之后,在社交、教育、医疗等各方面更为复杂的需求,没有太平天下和有为政府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人类文明历史从不是线性的、一以贯之地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的。我们把时间轴拉长就会发现,自然灾害、社会动乱乃至战争伴随着的社会不公可能才是常态,风调雨顺、岁月静好持续的时间总是不够长。
古代社会各种资源有限,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是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高度匹配的并维持了数千年。近代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大大促进了各种产品供给的增加,人类生活水平得以显著提高,从此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期。百余年来,人类社会发生的各种冲突和变革的强度史上未有,社会结构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世界格局动荡重组,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方形成新秩序;近年来,贸易战、地缘冲突等形式的社会动荡再次对世界秩序做出调整;2020?D2022年,叠加新冠疫情,各种不确定性陡增。
这些冲突矛盾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之一即科技革命。次科技和产业革命是蒸汽技术革命,第二次是电力技术革命,第三次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革命,这一次即第四次科技革命是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清洁能源、纳米技术、生物科技、5G和区块链等为代表的科技变革。1988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对次科技革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动力的精辟总结。
站在历史江河交汇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创新是核心,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然而,科技创新与发展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在实现之前,都是人类智慧与毅力探索的沉沉黑夜、漫漫长路。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过程更是惊雷四起、冲突不断,其中既有生产力提高带来的产品或服务质量齐增的喜悦,也有新旧业态摩擦引起的社会规则不相适应的痛楚。人类一边享受着新技术、新业态、新经济带来的发展红利,一边苦恼于旧规则、旧秩序、旧习俗被冲击产生的难解之题。
历史总是重演,昨日不断再现。
由于第三次和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科技与规则、文化相纠葛的这一“电视连续剧”也在迭代更新:剧情进展更快,情节铺陈更丰富,结局也更扑朔迷离。
我们有心从人类远古燧人氏钻木取火讲起,把四大文明古国的科技贡献与制度谜题一一解读,将英国汽车工业与“红旗法案”的故事娓娓道来……转念又一想,人类刚刚经历的、正在经历的是否更重要?正如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所言,“我只能考虑当代主题,实际上,公众感兴趣、我也感兴趣的只有我们时代的事”。你我身在当下,是否就能把现实问题看得清楚?
答案显然是未必。本书的作者是几位经年累月为政府领导干部和高校学生讲授社会科学课程的中青年学者。当我们在课堂上对科技、规则和文化三者进行讲解分析时,我们发现学员或者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其实更难。有时,是盲人摸象,凑巧摸到象鼻或者尾巴,就以点带面匆忙作出结论;有时,是身在山中,囿于所处角色的限制,对偌大的世界视而不见;有时,又是水中望月,各种景象就在眼前,却无法看得真真切切。
然而,只要听课对象与我们一同坐下来,从细节到全局耐心地做一个“全科会诊”,前后左右、上下里外地静心思考,一个个更加接近真相、更加中立客观的结论自然就形成了。每次两至三小时的案例课程结束时,大家都会恍然大悟,感叹原来如此。
这正是本书写作的目的:把我们正在经历的社会现象看个清楚,为有待解决的问题探寻答案。
科学研究从来不是无禁区的
本书所截取的近十年的片段,是你我刚刚经历或正在经历的重大科技变革以及因这些科学进步、技术应用而产生的创新,包括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经济。它们是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的几个领域,包括网约车、社交媒体、在线教育、无人驾驶、共享经济、短视频、生物科技和在线旅游等。我们试图通过对新经济发展历史的梳理,展示科技变革中包括法律和伦理在内的社会规则从不适应到调整变化的过程,探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因素对新经济和规则变迁所产生的影响。
在这些领域,规则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有些是特殊的,比如网约车和共享经济的行政许可制度设计、无人驾驶的法律责任主体、基因编辑的伦理规则等;更多问题则是共性的,比如个人信息保护、平台治理、算法规制等。隐藏在这些问题背后的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主体权益的逐渐扩展、社会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日趋多元、各类主体博弈方式的推陈出新……由此,这些话题或者问题杂糅了多重影响因素,难以用科技、经济或法律等任何一个传统框架来精确定义和归类。
以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为例。在收集、交易和泄露个人信息的热点事件不断出现的情况下,互联网和大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