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HK$
151.8
|
編輯推薦: |
1. 将现代中央银行理论融入宏观经济大背景中,从动态视角观察央行角色、工具和目标的演变,脉络更清晰。
2. 二十多年中央银行研究的精华,结合不同市场的一线实战经验,既透彻分析了央行的理论,又追踪了西方央行的最新实践,有助于弥补认知差距,了解国际前沿动态。
3. 在全球宏观经济动荡的局势下,央行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央行与市场的博弈路径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渠道,有助于更好地做出投资和消费决策。
|
內容簡介: |
中央银行虽然在17世纪就已诞生,但它的全局重要性自1973年人类社会进入纯粹信用货币时代才真正突显。现代中央银行首先是政策的银行,其首要任务是保持物价稳定。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经济稳定未必意味着金融稳定,中央银行不仅要调控经济周期,还要调控金融周期。
本书从宏观调控思潮和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的演变两条主线出发,比较分析全球主要央行的理论与政策实践,并同中国国情和中国央行实践相结合,提出现代中央银行本质上是要与市场、公众进行信心的博弈。危机后,各主要央行纷纷推出量化宽松、结构性货币政策等非常规工具,虽力挽狂澜,但书中概括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这类政策工具“易进难退”,且边际效果递减,容易损害央行的独立性和声誉,也不利于经济的长期稳定。央行应珍惜并用好常规的政策空间,统筹好货币和信用,加强宏观审慎监管。
本书内容丰富,见解独到,可读性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经济学者乃至大众读者理解现代中央银行及其运作都大有助益。
|
關於作者: |
缪延亮,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首席策略师、研究部执行负责人。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研究生导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成员,国家开发银行学术委员和上海大学校董。
长期处于市场和政策前沿,专注于全球宏观、货币政策和国际金融市场研究。2013—2023年就职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任外汇局局长高级顾问、中央外汇业务中心研究主管和首席经济学家,负责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相关的全球宏观和策略研究工作并牵头完成了研究团队建设试点计划。2008—2013年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学家,一线参与欧洲债务危机的救助工作。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曾在以色列央行任访问学者并在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讲授经济学。
在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中英文论文,入选“国际金融学最佳中文论文TOP 10”榜单,著有《从此岸到彼岸:人民币汇率如何实现清洁浮动》。2016年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全球青年领袖”。
|
目錄:
|
导 言 现代中央银行50年
第一章 央行为何重要?
第二章 央行的起源、演变和文化
第三章 货币政策的框架、工具和规则
第四章 货币政策传导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章 央行的独立性
第六章 利率决定的理论与实践
第七章 量化宽松的挑战与出路
第八章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条件
第九章 中国货币政策框架
第十章 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完善货币政策传导
第十一章 央行沟通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二章 金融周期、宏观审慎与跨周期调节
第十三章 金融危机的成因和应对
第十四章 汇率的决定及制度选择
第十五章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良与革命
第十六章 后危机时代央行的十大争议
|
內容試閱:
|
现代中央银行50年
什么是现代中央银行和怎样建设现代中央银行是本书尝试回答的问题。自 1668 年第一个被公认为央行的瑞典国家银行诞生,央行已历经 350 余年的演变和发展。现代信用货币则是 1973 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才有的新事物,迄今恰好 50 年。有了现代信用货币,才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央行。货币发行不再有金本位等外在的制度约束,而要靠央行自我约束。现代中央银行首先是政策的银行,首要任务是掌控好货币总闸门,在逆周期调节经济时做到松紧平衡。如何做到松紧平衡,采取怎样的货币政策框架,现代中央银行对此的认识经历了嬗变。
现代中央银行的第一个十年是充满“苦楚”的十年。阿瑟·伯恩斯是见证美元和黄金脱钩的美联储主席,卸任一年后的 1979 年 9 月应邀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下简称 IMF)年会上发表以 IMF 第三任总裁皮尔·杰克伯森(Per Jacobsson)命名的纪念演讲。这位研究经济周期的大家、格林斯潘的恩师以“央行的苦楚”(The Anguish of Central Banking)为题,表达了对央行控制不住通胀的担忧。在他的八年任期内,频繁面对政治压力,不得不一再放松货币,导致大通胀和“滞胀”,苦楚一词或许是他彼时心境最真实的写照。也是在这个十年,学术界掀起了理性预期革命的浪潮,从根本上质疑宏观调控政策实践的必要性,尤其是反对赋予央行更大决策自由度的“相机抉择”。
现代中央银行的第二个十年是走向“胜利”的十年。没有了金本位等外在规则的约束,信用货币是否就难以克服内生的宽松倾向?央行以行动给出了答案。1990 年 9 月,卸任美联储主席快三年的保罗·沃尔克也受邀发表皮尔·杰克伯森纪念演讲。他以“央行的胜利?”(The Triumph of Central Banking?)为题,呼应 11 年前伯恩斯的演讲。美联储在他的领导下不惜以严重的经济衰退为代价,征服了两位数的通胀,赢得了声誉和独立性。现代中央银行是信心的博弈,为克服通胀倾向,央行需要不断保持抗通胀的声誉和公众对央行的信心。在沃尔克看来,这仍是未竟的事业,央行的胜利能否持续需要加一个“问号”。
现代中央银行对自己的信心达到顶峰则是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前夜。2004 年时任美联储理事本·伯南克以“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为题的演讲比较有代表性。自 1983 年至 2007 年的 25 年里,主要经济体的增长和通胀的波动率同时下降,人均产出持续扩张,伯南克将这一现象称为“大缓和”并归功于央行宏观调控框架和技艺的日臻成熟。“大缓和”时代形成了以“一个目标(通胀目标),一个工具(政策利率)”为核心的央行共识。
2008 年大危机引发了宏观经济学的大反思。现代央行的使命、工具和角色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央行从最后贷款人走向最终做市商,在危机时不仅要提供融资流动性,还要担保债务价格,提供市场流动性,以恢复机构做市的信心。经济稳定和物价稳定需要依赖央行的声誉,危机应对和金融稳定更加是信心的博弈。这要求央行在平时统筹好货币和信用,更加注重防范道德风险,实施宏观审慎监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