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編輯推薦: |
从全球化到性别,从不平等到美学,社会理论提出重大问题,并一次又一次地追问这些问题。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揭示了不同学科如何联系在一起,以及我们如何利用它们告诉我们的信息来更好地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
|
內容簡介: |
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去了解世界的本质是无比重要的命题。但是,如果单从小处着眼,我们便失去了宏观观察的能力。当经济学家思考全球化时,他们从一桩桩交易来读取信息;当政客阅读全球化时,他们看到的是机制和权力;艺术家眼中的全球化则是审美的国际化传播。而社会理论,则是从更全面的角度观察、理解这些所有。
著名理论学家威廉姆·奥斯维特将带领读者,从一位全球顶尖社会学家的视角,了解这一经常被误读甚至忽略的科学。在这本书中,作者将带领读者讨论卢梭的作品、至今依旧奉为经典的马克思理论,以及无与伦比的社会学家爱米尔·涂尔干和马克斯·韦伯。作者将在书中探究重大问题:为什么宗教如此强有力,资本主义从何而来。同时,书中还将引用法兰克福学派到布尔迪厄思想的精华。
|
關於作者: |
威廉姆·奥斯维特曾先后就读于牛津大学和萨塞克斯大学,并在后者任教多年,自2007年起担任纽卡斯尔大学社会学教授。他著有多种开创性的社会理论著作。
|
目錄:
|
导言
起源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社会行为理论社会何以可能潜意识的发现社会理论和政治学未竟的事业
进一步研究书目
索引
|
內容試閱:
|
导 言
如果你对政治或经济问题以及文化、性别或种族关系感兴趣,社会理论将解释它们之间的联系。你可能认为这是“拥有一切”。
以全球化为例,它已经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和公共讨论的一大话题。早期的论述强调全球化对民族国家的经济和政治影响,但社会学家很快指出文化全球化同样重要,关键在于它和其他方面交互影响。写一本有关生产、贸易或金融全球化的非常不错的书是可能的,但如果你像全球化理论所致力的目标那样,将世界视为整体,那么将它切分为独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并孤立地处理它们,就毫无意义。首先,那正是20世纪中叶两位社会理论家称之为“文化工业”的东西,上百万人服务于这一不断增长的全球性产业。如果文化消费关乎品味,那么它同样也关乎金钱和政治(“软实力”或影响力)。美国西部片、本土摇滚乐以及朋克等相关运动的影响是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的原因之一。
2社会理论是思考这些关系的最佳框架。以最近30年被广泛使用的另一个术语“现代性”为例,经济史学家关心市场和雇佣劳动在欧洲的兴起,政治科学家关心国家官僚制和政治代议制的发展,社会学家则讨论“工业社会”的产生,或者用更为马克思主义的语言来说,“发达的”或“晚期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我们需要一个涵盖所有这些方面的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在此意义上的现代性是面向未来的,关注新的商品生产方式的发展,以及新的社会和政治组织方式的发展。这是社会理论近几百年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供的东西。
于是,社会理论家们追问那些重大的问题,并且一代又一代人以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回到这些问题。相比由一连串“发现”构成的科学史,社会理论的历史更像哲学史。不过,相应于20世纪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所谓的“科学范式”——无论是技术上的还是观念上的典范性成就,例如拉瓦锡1777年发现氧气,改变了我们对燃烧和呼吸的理解,并大大改变了人类知识和科学的面貌;库恩也用“范式”这个词指解释的框架和共享的假设——有时候他称之为“学科基质”(disciplinary matrix)。第一种范式趋向于形成第二种范式。
3正如我在本书中所做的那样,我们可以用“范式”这个术语指社会理论中一些经典的解释性尝试,它们丰富了各种不同的社会思想样式,直到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我说尝试,是因为它们无一被毫无争议地接受,而且正如我们将看到的那样,大多数在后续十年内被取代了。但那不是重点所在,我们之所以对它们感兴趣,是因为它们提出了解释事物的方法。它们设置了理论和政治的议程。例如,我们依然用250年前形成的术语思考不平等。我们现在更加关注性别不平等以及财富和收入的全球(而不仅是国家)差异,但是机会平等的古老观念,以及自然的不平等和社会的不平等之间的关系(以及由于显而易见的原因,越来越多的针对过度巨量财富的政治批判),仍然是思考这些问题的中心。简而言之,本书将解释社会理论何以是思考世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书讨论了很多思想家,他们或者自我界定为社会学家,或者被后人界定为社会学家[“社会学”(sociology)这一词语被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在19世纪30年代进行推广,并于20世纪初开始普遍使用,孔德也创造了“实证主义”(positivism)这一术语来指对自然和社会进行科学研究],但社会理论是一个更大的家族,包括诸如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福柯,可能也包括弗洛伊德,当然也包括弗朗茨·法农(Frantz Fanon)、爱德华·萨义德(Edward Said)和其他塑造后殖民理论的作家。[“社会理论”这一术语在1971年被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在英国进行推广,他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出现4的关注工业社会的更具体工作预留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你先读这里”:社会理论中的创新与继承
特权者真的开始将他们自己视为不同的物种了。
——西哀士(Abbé Sieyès)
最糟糕莫过于,穷人需要保护,富人需要遏制。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这些引用不是来自21世纪的社会批评家。第一条来自1788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一年,第二条来自更早一些的1755年。我们关于不平等的思考,第一章的主题之一,是现在再次被关注的超富问题,亦即1%富人问题。我将概述当时和现在的境况,以表明数世纪前激发革命的观念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种连续性在社会理论中贯穿始终。关键的创新是如下观念:人类社会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的作品,不仅被基本的流程塑造,而且能够被人类的干预重新塑造。这一观念似乎出现于17和18世纪的欧洲和北美。“知道事物的原因”这一观念非常古老(在欧洲,这一短语源自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维吉尔《农事诗》提及卢克莱修时说,知道事物原因的人是幸福的。——译者注),但社会作为一个独特的现实领域,这一观念却是新的。
5同一时代的另一个创新是我们现在称为经济体系的观念,它们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但却存在于社会环境之中,并且重新塑造社会环境。亚当·斯密在18世纪结合了我们现在认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研究领域:经济学和道德哲学。[如今并没有很多人同时从事两者,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是其中之一。]在斯密之后的一个世纪,卡尔·马克思转而重点分析资本主义,它是一个遵循自身规律的体系,并且拒绝道德批判。马克思在阶级和生产方式之间建立了重要联系,生产体系中的不同地位决定了不同阶级和阶级冲突。围绕资本主义的争论一直是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主题,它们将是第二章的论题。
第三章考察了马克思的同时代人(以及他在伦敦北部的海格特公墓的邻居)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的进化论社会学。爱米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在法国进一步发展了进化理论。涂尔干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创建“经典”社会理论核心的众多社会学家之一。他的强势的(有些人可能会说过于强势的)社会概念是现代社会理论的中心参考点。
第四章回到资本主义的主题,但这次关注其文化的前提和后果。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20世纪初追溯了基督新教的一种形式对现代资本主义兴起的决定性影响,并且将之扩展为“理性化”理论,6这不仅表现于经济计算,而且表现于法律体系和管理体系,尤其是官僚体制,并且还表现于宗教本身(比如在神学之中)。尽管韦伯和涂尔干是同时代人,却很少关注彼此的著作,但他们构建了经典社会理论的两极:韦伯关注人类行为的动机,而涂尔干则强调社会的决定性影响。
第五章介绍了第三位主要的经典理论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 Simmel),他靠近韦伯这一极。他最重要的著作也讨论货币经济,但他对文化现象和日常生活有着广泛兴趣,相关论述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中激发了许多不断持续的工作,包括流行于20世纪下半叶的“后现代”理论。
第六章离开经典社会理论家,转向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他的心理学分析根本地改变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进而也改变了我们对文化和社会的理解。潜在的心理影响是否塑造我们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态度和行为?这一章概述了弗洛伊德的工作,并通过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之类的人物追踪其时至今日的影响。马尔库塞是激发20世纪60年代末学生和青年运动的思想家之一。
第七章探究了一些主要的社会理论家试图解释现代政治的方式。为什么社会主义政党在美国如此弱小?为什么各种政党的领导人,甚至是有的社会主义政党的领导人,跟大多数成员脱离得如此严重?为什么法西斯主义在一些欧洲国家获得了权力,而在另一些国家则没有?我7用这些例子讨论社会和政治的关系。
最后一章处理社会理论中直到最近还被过于忽视的一些主题:性别、国际关系和战争、种族和殖民主义,以及环境危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