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增订版)
》
售價:HK$
77.3
《
医学图形图像处理基于Python VTK的实现
》
售價:HK$
166.9
《
山家清供:小楷插图珍藏本 谦德国学文库系列
》
售價:HK$
143.4
《
政略与战略论
》
售價:HK$
140.0
《
百年词史-(1900-2000(全二册))
》
售價:HK$
333.8
《
RDI人际关系发展疗法:修复孤独症核心障碍,让干预回归生活
》
售價:HK$
99.7
《
金融科技监管的目标、原则和实践:全球视野下加密货币的监管
》
售價:HK$
110.9
《
城市轨道交通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研究——深圳地铁6号线工程创新与实践
》
售價:HK$
221.8
|
編輯推薦: |
★作者作为中国哲学史家和儒学专家,他近乎天然地承担起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而他通过一辈子专心致志阅读、研究、写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向一代后学递出了完美的一棒。
★作者关于国学教育、儒家思想、学理辩论的阐述掷地有声,不同凡响,引起共鸣。特别是有关教育的思想言论,论述全面、分析透彻、见地深邃,即使数十年过去了,仍然不失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作者关于生涯回忆的文字,格外真实,读来令人动容,更能理解他日后成为儒学大家,其实是其来有自。
★对于每一位读书人,尤其是喜欢国学的和教育工作者,本书将有益于他们认识国学的内涵,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国学教育水平。
★本书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
內容簡介: |
收录著名学者郭齐勇关于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阅读与人生以及从文化角度对现实问题所作的反思等随笔数十篇,如《漫谈国文与国学教育——兼及博雅教育、心性修养与君子人格》《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漫谈人生与人生哲学》等,为我们解答了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国学经典等问题,漫谈 “生死”“出入”等人生哲学,是为数不多反映郭齐勇先生的人生观的随笔合集。
|
關於作者: |
郭齐勇,湖北武汉人,1947年生,武汉大学哲学学院与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贵阳孔学堂学术委员会主席等。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被评为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武汉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哲学学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等,著有《中国哲学通史(先秦卷)》《中国儒学之精神》《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中国人的智慧》《中国思想的创造性转化》《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熊十力哲学研究》等。
|
目錄:
|
漫议“生死”“出入”
《庄子》解读
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
永久的悔与无尽的念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评所谓“新批判主义”
理念·特色·经典导读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略说批评与反批评的风格
熟读《孟子》 终身受用——《孟子思想讨论集》序
大学的教育理念与目标
读书无关书房
慎言“创新” 提倡“比慢”
浅谈大学人文教育、国学教育的课程设置
漫谈国文与国学教育——兼及博雅教育、心性修养与君子人格
国学与现代民众的生活
请读一读四书与《老子》《庄子》
四书应该进中学课堂
有感于小学生打一点国学基础
反对中学文理分科,增加儒家经典教学——我对国家中长期教育
规划纲要的意见与建议
家世与亲人
儒学教育并非仅是知识性的
和学生一起会读《礼记》
传统文化对科技的影响
将儒学引入基础教育体系
书房·课堂·路上——2013 年的读书生活
试谈中小学国学教育
心中的昙华林
现代社会为什么需要国学经典
漫谈人生与人生哲学
高科技发展的限度
互联网发展的人文思考
生也有涯而书也无涯
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后记
|
內容試閱:
|
人文主义的教育宗旨
研究生教育的方式,主要沿袭西欧诸国的导师制度。欧洲大学教育的导师制度本身是十分丰富的,这里且不去说它。本文要说的是,中国教育,特别是宋明书院教育的制度与方法,颇值得大力提倡,并与西欧导师制相会通。
中国传统教育的本质是人文主义的教育。简言之,是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的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家注重启发每一位教育对象的内心自觉,提出了一套“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中体悟“做人”的乐趣。自孔子、孟子起,古代教育家善于诱导启发每一位学生的智力潜能,特别是道德潜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礼记·学记》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些,不仅是开诱学生的智力,更是开诱学生内在的品性。中国古代成功的教学原则与教育方法,例如大家熟知的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格物致知、学思并重、长善救失、教学相长、言传身教、尊师重道等等,都不仅仅是智力教育的原则与方式,还是品性培育的原则与方式。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品性培养,注重气节与操守,注重培养学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倡发奋立志,强调道德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弘扬那种孜孜不倦、临事不惧、不计成败利钝、不问安危荣辱、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气概与宽广胸怀,把个人担当的社会责任与个人道德的自我完成统一起来。中国古代教育具有灵活的特点,因人因时而异。它不是分科细密的,而是整体综合的; 不是单纯传授知识技术的,而是德智合一的;不是师生脱离、教育与人生实践相脱节的,而是教学相长、寓教育于生活实践之中的;不是以知识系统为枢纽的,而是以理想人格的树立与培养为目的的。不仅是古代,民国时代的教育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现今汲取,例如无锡国专、蓝田师范,它们培养了很多全面发展的人才。
当代大儒钱穆(宾四)先生与唐君毅先生等人在创办新亚书院时,明确提出博采西欧导师制和宋明书院制,强调“求学与做人,贵能齐头并进,更贵能融通合一”“做人的最高基础在求学, 求学之最高旨趣在做人”。新亚书院的学规指出:“完成伟大学业与伟大事业之最高心情,在敬爱自然,敬爱社会,敬爱人类的历史与文化,敬爱对此一切的智识,敬爱传授我此一切智识之师友, 敬爱我此立志担当继续此诸学业与事业者之自身人格。”新亚书院的学规强调,学生应有坚定的志向和广博的知识,要立志成为通才和专家,要明了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要在寻求知识中完善自己的人格,要把内心修养与学业融为一体。中国宋代的书院教育是以人为中心的,而现代的大学教育是以课程为中心的。新亚书院则以各门课程来完善人格,以人为中心来传授各门课程,他们认为,每一理想的人物,其自身即代表一门完整的学问;每一门理想的学问,其内容即形成一理想的人格。这里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教育特色。
在人文精神淡薄的今天,重温并汲取古代教育的优长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师生之间在切磋学问时,相互砥砺德行,确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商潮澎湃、言必曰利的氛围之下,很多人企图削弱师道,降低人格,用庸俗市侩的哲学侵蚀神圣的教育殿堂。而一些研究生在需要导师时,装出尊师状,一旦拿到“敲门砖”便弃之如敝屣。从立身行事、安身立命的角度审视,有一些研究生实在是不合格的。因此,对现时研究生教育中的缺憾应加以警醒与治疗。这都需要我们师生双方共同努力,特别需要教育职能部门充分重视。我的看法是,古代教育中有很多好传统值得发扬光大。
(原载武汉大学《研究生教育》1994 年第 4 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