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編輯推薦: |
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及现实意义
林毅夫、黄奇帆、宁高宁、宋志平、姚洋、蔡昉、黄益平等24位专家学者以经济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及首要任务,看懂中国的发展蓝图。
掌握未来中国社会与经济的重大发展趋势
深刻理解“两步走”总战略,探讨金融改革、市场体系建设、人口趋势、城乡发展等现实问题,发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蕴藏的发展机遇。
理解关乎企业、组织与个人发展的重要表述
深入理解高质量发展,直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创新、探索作为企业的经营核心,回归发展本质,坚持长期主义,实现企业与个人的长期生存与持续发展。
|
內容簡介: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因此,准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不仅有助于充分发现中国社会与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也有助于组织及个人规划未来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方向。
本书由林毅夫等著名经济学家领衔,汇集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经济视角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特别是对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市场体系构建、双碳目标、人口趋势、现代企业治理等重要概念与现实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和科学洞察,为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路径,把握发展大势提供参考。
|
關於作者: |
林毅夫: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付才辉: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
姚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BiMBA商学院院长、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执行院长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余淼杰:辽宁大学校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徐高:中银国际证券总裁助理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兼职教授
张维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蔡昉: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黄奇帆: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学术顾问,重庆市原市长
赵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
周安吉: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本科生
陈小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原所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汪浩: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刘晓春: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宁高宁: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中化集团原董事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实践特聘教授
宫玉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宋志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实践特聘教授
雷晓燕: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江学者特聘教授
赵耀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
黄季焜: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院长,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徐晋涛: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马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宏观与绿色金融实验室联席主任,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
王敏: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环境与能源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按文章顺序)
主编:
王贤青: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
|
目錄:
|
第一章 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林毅夫 付才辉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经济新征程/姚洋
解读中国式现代化/刘守英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保持经济增速,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应对挑战、驾驭大局的关键/林毅夫
中国经济的新发展阶段与新发展理念/余淼杰
中国经济的三个循环/徐高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本质与着力点/姚洋
发展民营经济是共同富裕的基础/张维迎
以更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蔡昉
第四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制/黄奇帆
“全国统一大市场”有什么用?/赵波 周安吉
中国产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认知和挑战/陈小洪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金融改革
中国金融改革的目标模式/黄益平
加强常态性监管,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汪浩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是简单让利/刘晓春
第六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企业治理
全球新变局下的企业战略/宁高宁
建设高质量上市公司,为中国式现代化做贡献/宋志平
浮躁时代,我们为何更需要长期主义?/宫玉振
第七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口趋势
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时代?/蔡昉
老龄化带给经济增长的压力与动力/赵波
我国老龄化的突出特征与人口政策建议/雷晓燕
个人养老金制度的意义和挑战/赵耀辉
第八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城乡发展
城市化2.0与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姚洋
乡村振兴的政策抓手/蔡昉
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需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黄季焜
第九章 中国式现代化与生态文明
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三个维度/徐晋涛
碳中和与转型金融/
|
內容試閱:
|
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节选自《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内涵与首要任务》,作者林毅夫 付才辉)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任务。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高质量发展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我们党历来都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详细地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内容、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高质量发展概括起来讲就是在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成效如何直接关系现代化伟业能否如期实现。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从五个方面侧重阐述了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第一,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第二,持续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我们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第三,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我们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第四,协调发展是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我们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第五,对外开放依然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竭动力。我们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节选自《中国式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市场体制》,作者黄奇帆)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迈向发达国家的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得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后再逐步下降。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就出现了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接下来要着力延缓下降的趋势。二是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宜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在2050年前不能低于20%。再加上10%左右的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整个第二产业在2035年前应该保持在35%以上,在2050年前保持在30%以上,不能走美国等国家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足18%的极端。三是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时,为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就一个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3%~4%,保持“从0到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的30%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四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过程中,与制造业有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逐渐增大到50%~60%。当这四方面条件都满足后,以“制造业 采矿业 建筑业 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组成部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65%左右。这个时候,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的经济总量也将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走向全球第一。
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还要积极“进取”。只有进有所取、进有所成,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我们现在在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组织层面有新的迭代升级,有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才能发挥中国作为最大规模单一市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优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