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在路上(花开花谢佛自在,山上山下真如意)

書城自編碼: 381600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文集
作者: 校尔康
國際書號(ISBN): 9787521219357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12-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66.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HK$ 74.8
不被大风吹倒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浪潮将至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51.8
《童年书(纯手记童年,稚心书故乡散文随笔)》
+

HK$ 89.7
《一城清韵》
+

HK$ 78.2
《论语释义(青年作家李瑾解读《论语》)》
+

HK$ 57.5
《酒事江湖(百位当代文学名家,百篇风雅江湖酒事。)》
+

HK$ 89.7
《人间食单(鲁迅文学奖得主、汪曾祺美食传人王干散文集)》
編輯推薦:
以文字疗愈心灵,用诗歌捕捉心领神会时的世间真意。
內容簡介:
《在路上》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在路上》校尔康是一个现代诗人,更是一个“在行走中闭关”、在红尘中修心炼性的现代行者。

《在路上》讲述作者以佛禅探索世界,而他的探索,亦使佛禅具有了更浓郁的诗意。作者在“闭关”中“开悟”时呈现出了有别于常人独具意蕴的禅意境界……

《在路上》以禅客之心,在禅界和尘世间往复融通,在悟到生死之间的无常后开始追求快乐的人生与解脱的境界,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重新找回自己,在信仰世界的神秘空间中获得。无尽的创造力
關於作者:
校尔康
姓校名卫、字尔康,号漫城过客,是蒙古族(孛儿只斤氏)成吉思汗后裔。诗人、作家、词作者和城中隐者。他深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在修学中将琴棋书画、禅茶一味应用到体验式写作中。参礼明师大德求学问道,学会了借用行脚、登山和瑜伽、冥想疗愈等方法清理负面情绪,转化成日常生活的正面能量。已出版诗集:《家:梦境中的流水》《在远方》《在路上》。同时有由诗集中作品改编的《在远方》《一个人的河流》等同名民谣歌曲。
目錄
序 言    Preface
在路上  文/校尔康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文/吴思敬
执 着    Upadana
在路上

你看不到
观心:境之乱
上帝还是佛
圣诞快乐:问问那棵树吧
大吉祥云:烟花散时虚空无尽
问禅:花之心
留得残荷听雨声
花之语
雨后落花:带我穿过山门
与光同尘
破 执    Moksanam
心生便是罪生时
抱残守缺:今天就是不完美
门:在路上
门与道
慢慢地静下来
即使,于是
不管

云说
心在
下一站,你在哪里
我爱这世界
爱是无量光    Love is Amitqbha
谁的手
远逝的阳光
有一世
歇即菩提:家在东南常作西南别
把我的心注在静谧的空中
在行走中闭关
在河边

那个……那个
布达拉宫的城墙
一杯水的静逸
爱是通向天堂的路
自由
寒山寺访僧——雨中见花猫
禅思的玄机  文/叶橹
禅趣与义理的诗意呈现  文/王巨川
佛禅诗人校尔康——路上的禅思者  文/庄小明
哦,是这一个家伙  文/李青凇
內容試閱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文/吴思敬

在诗歌界,校尔康身份很特殊。他爱诗习禅,出没于丛林,交友于十方,既是禅客,又是诗人。当读完校尔康的诗集《在路上》的时候,我想起了金代诗人元好问的两句诗“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我觉得这两句诗不仅透辟地阐释了诗与禅的关系,同时也是理解校尔康其人其诗的一把钥匙。
冯友兰先生曾在《中国哲学简史》中指出:“禅宗虽然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可是它对于中国哲学、文学、艺术的影响却是深远的。”禅是一种宗教,是一种哲学,同时也是一种隐秘的心灵体验。禅宗强调的是对时间的某种顿时的领悟,即所谓“永恒在瞬间”或“瞬间即为永恒”,其核心则是让生命超越现实的拘囿,从而进入永恒之中。禅宗希望超出人世烦恼,追求精神自由,但又不主张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不否定个体生命的幻想,适应了不同时代失意而苦闷的知识分子寻求精神解脱的愿望。禅看似不可言说,虚无缥缈,但真正走进去了,领悟了它,却能感受到它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与人的精神品格、思维方式、艺术素养等有密切的联系。
“自古诗情半个禅”,诗和禅一样,不提供定义,只是显示鲜活的情感与心灵状态。面对世界,禅家强调“身在万物中,心在万物上”,这与诗人主张的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颇有相通之处。细味那些传世的优秀诗歌,不仅能感受到音韵之美、意象之美,而且能领悟到蕴涵其中的哲理,能体味到溶解在生活中的秘密,而这与领悟禅机、禅趣,进入禅的境界,也确有某些异曲同工的地方。
禅宗认为,禅是不可言说的,要言说也要绕路而行,因而特别强调闻声悟道、见色明心,强调暗示性,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是也。冯友兰说:“禅宗中人常说:善说者终日道如不道,善闻者终日闻如不闻。宗杲说:‘上士闻道,如印印空。中士闻道,如印印水。下士闻道,如印印泥。’(《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二十)印印空无迹,如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而这又恰与诗人审美创造中的思维方式得以沟通。诗人在创作中同样强调一种“悟性”,所谓“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人不能悟,付之飘风。唯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字”。(袁枚:《续诗品·神悟》)优秀的诗作都具有这种暗示性,强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强调表达的疏密得当、不即不离,具有一种含蓄、空灵之美。由禅悟到诗歌创作的直觉思维,由禅境到追求无言之美的诗境,一脉相承,成了中国诗学中非常重要的传统。
陆游晚年给他的儿子陆子遹写过一首诗,提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示子遹》)意思是说,一个诗人写诗,光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在阅历、才智、学养、操守、精神品格等方面下功夫。这一点,对禅诗的写作者来说尤其重要。
应当说,作为一个诗人,校尔康是很重视诗外功夫的。他曾在九华山带发修行,追随传真法师学禅修道。他对佛学禅思早已不是停留在知识层面上的了解,而是个真正的悟道者了。我也读过校尔康的散文,在《悲伤的终点是爱》这篇散文中,诗人描绘了自己悟道的感受:

当我在玄武湖边上行走,落日的余晖投射在静静的湖上,对面的紫金山静如处子,在博大的寂静中,我融入这样的风景。

我觉得我已不在!

我经常会碰到一些人,他们经历过生死的磨砺而充满爱。一位刘姓师兄带领一个上百人的学佛小组,其中有十来位身患癌症八十多岁的老人。他们在一起去很远的地方朝山,融入到团队中,有活动时大家自带干粮和水,我经常碰到他们,在相处的短暂时光里我会被他们的淡然平和、超越恐惧的光芒照耀。人的心灵所需的物品,是用钱买不到的。我釆访过其中的几个人,他们都乐观地说:“我们想阿弥陀佛会来接我们的。”这种超凡忘我的境界给了我深深的记忆。

校尔康以禅客之心,在禅界和尘世间往复融通,在悟到生死之间的无常后开始追求快乐的人生与解脱的境界,在红尘滚滚的世界里重新找回自己,在信仰世界的神秘空间中获得了无尽的创造力。他的诗歌有禅诗之灵思,兼偈语之警策,述说着世人的感情和觉悟,成为佛光照耀下的当代生活之回响。
校尔康曾在自己的诗作中描写了在礼佛过程中悟道瞬间的独特感受:“那一天/登上莲台/供上万盏禅灯/心念无限的祝愿/漫山吉祥的佛号/温暖不了我的泪水//我受持无上的真言/融化在光明中/多少甘露/从天而降/可是我/浑然不知//那一天/遇到你/春暖花开/才知因缘熟了。”(《那一天》)随着这种“悟”而来的,是那种心无挂碍的人生态度,如他所言:

在通向自己的路上,将自己慢慢沉淀下来。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雪花,也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样的自我。唯有自己,在独一无二的世界,可以去发现那种和自己相遇临在的寂静,那种宁静的虚无。
心无挂碍,活在当下。
大道至简,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正是这种“心无挂碍”的人生态度,使他的诗歌呈现了诗思与禅境相交融的灵性书写的高度,从而与当下诗歌中的大量平庸之作划清了界线。
在《留得残荷听雨声》中,面对九月湖边的残荷,沐浴着蒙蒙细雨,诗人默然心动,悟出的是“花开花谢佛自在/山上山下真如意”的空前自由的天地。
在《在河边》中,面对夕阳西下、暮色花影,诗人静静地体会时空的安宁,体验着“空”,发出“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与寂静同在/寂静之美胜于无声的世界”的感慨。
在《自由》中,面对窗外黄昏中,一只在飞翔、将纤细的身影横穿天空的鸟,他在鸟儿留下的“白色的弧”中,悟出了生命的奥义:自由被扭曲在规范之中,一切虚妄的幸福都宛如昙花。
在《与光同尘》中,诗人发现阳光普照的光线中,隐藏着“无数的灰尘/一边发光/一边飞扬”,从而悟出“人生的光线/不也是时亮时灭/闪闪烁烁”,进而渴望“无量的光明/穿越山川河流/让整个寂静的人生/和大地同生/与光同尘”。
上引的几首诗,是校尔康有代表性的作品,均属于禅诗。诗人受身边自然景象的触发,灵光一闪,怦然心动,诗情与禅意相交汇,一首首诗歌就这样诞生了。
禅诗的写作,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在我看来,禅诗的写作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字面上并无佛理禅思的痕迹,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由优美的意象构成的画面,佛理禅思寓于其中,可让人思而悟之,味而得之。王维的《鸟鸣涧》《辛夷坞》《鹿柴》《山居秋暝》等可视为这类作品的代表。第二个层次是诗人以精心选择的意象,构成一个生动的画面和场景,并用文字把诗人所悟出的佛理禅思点出来。第三个层次则不借助意象或画面,直接把诗人悟出的佛理禅思说出来。
如果对照这三个层次,应当说校尔康对第一层次的诗是心向往之,但目前还不能说已写出与前人成功之作相匹配的作品。他的比较优秀的诗作,基本属于第二层次,有来自生活的意象与画面,多以卒章显志的方式,保留着对佛理禅思的言说。此外,校尔康还有一些属于第三层次的作品,诸如《爱是一种承诺》《我们的人生需要旅行》等篇章,诗人隐去了与自然意象相关的内容,直接把他悟出的佛理禅思向读者倾吐出来。这部分诗歌通常以禅理的雄辩与机锋的敏锐征服读者,从张扬佛理禅思以及健康的人生哲学而言,自有一定的价值,但没有了优美的意象,也就失去了诗味的绵长,距离真正的禅诗毕竟隔了一层。当然,以校尔康的悟性,他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写作策略与方向,其诗思诗艺精进的空间是可以想象的。
2015年校尔康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在远方》,现在他的第二部诗集《在路上》又将出版。我因思忖,在当下的时代,怀着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怀,希望用爱来化解喜怒情仇,渴求用佛理禅思普度众生,这样的诗人实在是太难得了。因此不揣浅陋,特撰此文予以评述并推荐,是为序。

在路上
在路上
我不辞辛苦
转山转水
只想遇到你

在路上
我顶礼焚香
一心一意
就想求到你

在路上
我戒情戒义
时时刻刻
皈依你

在路上
我从从容容
无知无觉
就路过了你

在路上
我和你同行
却发现
终点不一
在路上

我们只观此生
悟到了如来
却到不了彼岸


我的头发长满树枝
在心灵上蔓延
在出售鲜花的年代
我忽然觉得
自己正努力变成
花的姿态

你看不到
你看不到
心在哪里
虚空
就在哪里

你看不到

微笑
又恍如虚空

你看不到

应如所住
又何住
深如大海
尽管
泪涌如泉
尽管
又静如虚空

你看不到

如梦幻泡影
又细至针尖

你看不到
但心
亦非是虚空

又是虚空
于是
喜悦
于是
无住

观心:境之乱
站在一种高处
才会有
一身的寒意
在你灵魂的深处
乱如麻丝
智者的预知
得到盲者的回应
这是一种不幸

心灵的沙漠
开满花朵
误为花开飘香
笑为顿悟
伟大的东西恰恰不幸
创造是天才的行为

静坐 观心
我将如何独自去散步
将虚妄去除
因为一种思想的快乐
体现一种遐想的风度

禅思的玄机
文/叶橹

国人向来对自身的生存方式有所考量,并因之而总结出许多处世之道。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者谓之“入世”,淡出江湖者为“出世”;得道升天的人会标榜“达则兼济天下”,失意落魄之后就会“穷则独善其身”。诸如此类的人生哲理,其实都离不开对个人命运的关注。非常奇怪的是,人生哲理尽管五花八门,儒释道混杂交融,我们民族却常常自认为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依我之见,自古迄今我们所总结出的许多处世之道,大抵都是一种“权变”的产物。
没有终极的价值观,虽然也有“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说法,但那大多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托辞;在社会的普遍意识中,还是把“成王败寇”奉为圭臬的。细细想来,国人的智慧虽然不输于任何国家和民族,可是所受的灾难和痛苦,也同样不输于别人。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近些年来信佛入教的人日渐增多,可能是想从精神上找到寄托吧。

写下以上这些文字,是读了校尔康诗集《在路上》而生出的联想。我虽然读过一些禅诗,还写过论洛夫的禅诗的文字,但对佛学却几无所知。读校尔康的诗,深感他已经是一个佛家的修行者,诗中处处流露出一种禅诗的睿智,我还能对他的诗说些什么呢?
首先引起我好奇的是,校尔康本是理工科大学生,为什么会走上参禅悟道的佛门之途呢?他的诗在某种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对生活的爱和恨,他对万物和诸多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思考,使他走上了禅思之路。我由此就想到,以往我们常把归入佛门的叫作“出世”,说他们是“看破红尘”之人,因而做了“出家人”。现在想想,这种说法似乎流于浅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里对色与空的相互依存和合二而一的存在关系,说得十分透彻而辩证。所以用“出世”来形容佛门子弟,并不恰切。因为他们对诸多万物和生命现象的思考,仍然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内。
不过话还得说回来,佛门子弟们尽管并未“离世”,但他们的禅思方式还是异于许多世俗观念的。这也正是它能够吸引众多人走上参禅悟道之路的根本原因。一般人似乎认为,进入佛门的人,大抵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受了重大的精神打击而看破红尘者。不可否认有这样的皈依者。但是真正有佛心者,其实是因大爱而生的。校尔康有一首《我爱这世界》,写的就是他内心深处的感受:

我爱
这黑不是黑
白又不是白
苦又不苦
甜又不是甜
不知何味的世界

这不白不黑不苦不甜而不知何味的世界,正是它的“色”。而“它不可捉摸”的“无常的虚空”,正是它的另一种存在。校尔康实实在在爱慕的,甚至有时候也是恨着的,正是这“地球上任何地方”都一样的“事实”。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校尔康才有可能以阔达的心胸、灵动的思维,展开他的翅膀翱翔于天地之间。
做一篇小文,我不可能在这里对校尔康的诗作出详尽的评析,但是我想指出一点——他的诗性思维的灵动性。他的灵动性一方面表现为对一些抽象事物和观念的诗性陈述;另一方面则是在具象化的事物中获取到抽象的升华。不妨信手拈来《远逝的阳光》为例:

远逝的阳光
和一把锁
是一双眼睛
留下的
痕迹

远逝的阳光
和一把锁
我的一生
都像是
深藏不露

这短短的两节诗,把阳光和锁的意象,置于不同的场景中而蕴涵着各自不同的意味。前一节是外貌的过程性陈述,而后一节则是内观心灵的探究。或许这样的诗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它的答案其实已经在文字的陈述中。至于如何理解它,则有赖于各人的生活体验和悟性了。
校尔康说他自己是一个带发修行的人,其实剃不剃发只是一个形式而已。以我这个俗人之见,参禅悟道是一个人对现实社会和自身生命存在的审视。从终极意义上说,任何一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参悟生死之大道,是一个有自觉的生命意识的人毕生的修行。
从校尔康的许多诗中,我们已经读出了他对生命的所着重与彻悟,在他的视域内,许多无意识的生命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或者说,这些本来是有意识的生命,被人们误认为无意识的了,而校尔康以自己的慧眼识破并揭示出它们的真相。能做到这一点,不正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吗?
不妨以他的一首诗回赠予他:照顾好你的灵魂!还加一句:写出更好的诗!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