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当我点击时,算法在想什么?
》
售價:HK$
78.2
《
服务的细节136:提高成交率的50个销售技巧
》
售價:HK$
65.0
《
变法与党争:大明帝国的衰亡(1500—1644)
》
售價:HK$
96.3
《
史学的性别
》
售價:HK$
80.2
《
中国女军史
》
售價:HK$
151.0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
編輯推薦: |
“九旬学术壮兵”阎崇年,叩问满洲及其先世三千年历史文化,探索赫图阿拉之问。
《森林帝国》全新增订版,较三联版充实了内容、调整了框架、阐释了新点。
|
內容簡介: |
《森林帝国(增订版)》是一部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富有创新性的学术专著,本书在原版基础上增加近三分之一内容。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北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等五种文化形态组成,到全面、细致地介绍满洲三千年历史发展历程,成功回答了“清朝缘何由几十万人口、十多万军队,战胜明朝一万万人口、一百多万军队,且巩固统治长达二百六十八年之久”这一历史之问。书稿史料翔实,配以精美彩插,重新绘制7幅中国古代地图。
|
關於作者: |
阎崇年,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历史学家。获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中国版权事业终生成就者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研究清史、满学和北京史。论文集有《燕步集》《燕史集》《袁崇焕研究论集》《满学论集》《清史论集》等;专著有《努尔哈赤传》《清朝开国史》《森林帝国》《康熙大帝》《北京文化史》等。
|
目錄:
|
第一章? 序论 001
第二章? 引言 009
一、问题缘起 010
二、研究思路 018
三、本书意义 022
第三章? 中华文化地图? ? 025
一、五种文化形态 026
二、三个千年变局 028
三、一条文化脉络 034
第四章? 森林文化素描 039
一、地理 040
二、经济 044
三、祀神 049
四、文化 053
五、生活 057
六、习俗 060
第五章? 积淀:文化演进? 065
一、肃慎:楛矢石砮 072
二、挹娄:多猪无羊 077
三、勿吉:射猎为业 080
第六章? 先声:渤海政权 085
一、靺鞨南迁 088
二、历史机遇 092
三、海东盛国 095
四、双面色彩 099
第七章? 过渡:契丹建辽? 103
一、安史之乱 106
二、契丹建辽 110
三、文化之诫 119
第八章? 勃兴:女真建金 125
一、大金建国 128
二、迁都燕京 135
三、半壁山河 137
四、金亡之鉴 142
第九章? 南迁:明初女真? 151
一、南迁之因 154
二、迁徙过程 156
三、五大事件 162
四、明策得失 170
第十章? 星火:起兵叛明? 175
一、起兵之因 176
二、女真合一 178
三、两面策略 187
第十一章? 崛起:森林帝国? 193
一、创立后金 194
二、三次大战 202
三、文化三元 208
四、国号大清 213
五、政策之失 222
第十二章? 鼎盛:康乾之治? 227
一、顺治迁都 228
二、康熙大政 233
三、雍乾文武 239
四、康乾之治 241
五、三朝之弊 247
第十三章? 结语:赫图阿拉之答? 251
一、文化初合,取得政权 252
二、文化统合,巩固政权 255
三、文化裂分,失去政权 259
四、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264
附录一
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 ? 270
附录二
经眼相关著作书目 ? 291
|
內容試閱:
|
《森林帝国》(增订版)序言
阎 崇 年
本书《森林帝国》萌发的元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拙著《努尔哈赤传》刚出版,黑龙江省黑河社科联刘邦厚先生主持召开“黑河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邀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吕一燃先生和我等前去莅会。我们从北京乘火车到哈尔滨,转北安,再乘汽车,到达黑河。途经大兴安岭东麓,横穿小兴安岭。回程时乘县里吉普车,在森林中土路上,摇晃起伏,颠簸而行。这次旅行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莽莽林海,一望无际,绿树蔽目,不见天日。我重温《柳边纪略》等记载清代东北大地,万木森森,山峦绵绵,江河纵横,林海雪原。后我沿乌苏里江而下,到其与黑龙江汇合口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以及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所见情景,依然雷同。后又到赤塔、伊尔库茨克等,还是森林莽莽,蔽天遮日。
这片布满大森林、黑土地、江河纵横、山峦起伏的中国东北大地,在清朝及其以前时期,南接汉人聚居的农耕区,西连蒙古人游牧的草原区,北接极地冻土带,东濒大海,是清朝满洲的崛兴之地。我研究清史的重点,在清朝开国史。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张显森林文化,聚集部众英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逐步扩张,开创基业。这片土地究竟有什么神秘的内在力量,有何种巨大文化动力呢?从而引发我对中华文明多种文化形态的重新思考。
我生长于半山半海、亦农亦渔的小乡村,对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有所了解和体验,但于草原文化和高原文化则缺乏体验。于是,我去内蒙古、外蒙古、新疆准噶尔蒙古草原等地,所见如《敕勒歌》所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地理事实,文献记载,档案资料,实地考察,都在表明,西北属于草原文化,东北属于森林文化。与之同期,我先后跑了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等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又跑过辽、冀、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并去台、港、澳,南下海南三沙市,还到马六甲遥望曾母暗沙,体味沿海暨岛屿的海洋文化。
其间,如本书所述,王光先生提示我研究并回答一个“历史之问”——清朝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和“以小治大”?经过长期的资料积累与苦思冥索,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写出《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文稿,提出:中华文明是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所组成的。这时,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隋丽娟教授邀请我去该校做学术演讲。我们商定举行一次多学科、研讨性的学术报告会。与会者二十五位专家,包括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边疆学、语言学、文字学、宗教学、民俗学、文献学、档案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专家,我做报告,大家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汲取大家高见睿智,做了认真的修改补充。后《辽宁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孙琰向我征其校刊特稿,我就把这篇文稿交了,在《辽宁大学学报》2014年第一期刊出。而后在多所高校做过演讲,特别在“远集坊”讲坛,做了报告。经过多次、反复地探索、梳理、补充、修改、考证、论述,在已积累成果基础上,2018年,《森林帝国》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回顾在研究森林文化与森林帝国的过程中,未见前人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我在研究这个课题时,摸索打开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两个视窗。其前者,从《史记》到《清史稿》等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探索肃慎族系——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洲等的源流、演化、文化、特点;其后者,从中华文明五种文化——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海洋文化,寻根溯源,探寻其间的文化关系。进而在对比中,研究森林文化的定义、范围、特征及其演变的历史——进而探索、研究并回答清朝兴起与衰亡之内在的文化根因。
《森林帝国》出版后,得到师友、媒体的鼓励。我又对原书进行拾遗补阙,纠偏扶正,修订、梳理、完善、增补,现由华文出版社以《森林帝国》(增订版)问世。
从《努尔哈赤传》出版为我清史研究新起点,到《森林帝国》(增订版)问世,于森林文化与森林帝国之探索与研讨,其关注、研究、著文、成书、充实、修订,总算起来,整四十年。
是为序言。
《森林帝国》(增订版)序言
阎 崇 年
本书《森林帝国》萌发的元点是在1983年。这一年,拙著《努尔哈赤传》刚出版,黑龙江省黑河社科联刘邦厚先生主持召开“黑河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邀请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吕一燃先生和我等前去莅会。我们从北京乘火车到哈尔滨,转北安,再乘汽车,到达黑河。途经大兴安岭东麓,横穿小兴安岭。回程时乘县里吉普车,在森林中土路上,摇晃起伏,颠簸而行。这次旅行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莽莽林海,一望无际,绿树蔽目,不见天日。我重温《柳边纪略》等记载清代东北大地,万木森森,山峦绵绵,江河纵横,林海雪原。后我沿乌苏里江而下,到其与黑龙江汇合口伯力(今哈巴罗夫斯克),以及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所见情景,依然雷同。后又到赤塔、伊尔库茨克等,还是森林莽莽,蔽天遮日。
这片布满大森林、黑土地、江河纵横、山峦起伏的中国东北大地,在清朝及其以前时期,南接汉人聚居的农耕区,西连蒙古人游牧的草原区,北接极地冻土带,东濒大海,是清朝满洲的崛兴之地。我研究清史的重点,在清朝开国史。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张显森林文化,聚集部众英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逐步扩张,开创基业。这片土地究竟有什么神秘的内在力量,有何种巨大文化动力呢?从而引发我对中华文明多种文化形态的重新思考。
我生长于半山半海、亦农亦渔的小乡村,对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有所了解和体验,但于草原文化和高原文化则缺乏体验。于是,我去内蒙古、外蒙古、新疆准噶尔蒙古草原等地,所见如《敕勒歌》所云:“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地理事实,文献记载,档案资料,实地考察,都在表明,西北属于草原文化,东北属于森林文化。与之同期,我先后跑了青海、西藏、云南、贵州等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又跑过辽、冀、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并去台、港、澳,南下海南三沙市,还到马六甲遥望曾母暗沙,体味沿海暨岛屿的海洋文化。
其间,如本书所述,王光先生提示我研究并回答一个“历史之问”——清朝为什么能“以少胜多”和“以小治大”?经过长期的资料积累与苦思冥索,进行多学科、多视角研究,写出《森林文化之千年变局》文稿,提出:中华文明是由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东北森林文化、西部高原文化、沿海暨岛屿海洋文化所组成的。这时,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隋丽娟教授邀请我去该校做学术演讲。我们商定举行一次多学科、研讨性的学术报告会。与会者二十五位专家,包括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边疆学、语言学、文字学、宗教学、民俗学、文献学、档案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专家,我做报告,大家研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我汲取大家高见睿智,做了认真的修改补充。后《辽宁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孙琰向我征其校刊特稿,我就把这篇文稿交了,在《辽宁大学学报》2014年第一期刊出。而后在多所高校做过演讲,特别在“远集坊”讲坛,做了报告。经过多次、反复地探索、梳理、补充、修改、考证、论述,在已积累成果基础上,2018年,《森林帝国》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回顾在研究森林文化与森林帝国的过程中,未见前人相关的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我在研究这个课题时,摸索打开纵向时间和横向空间两个视窗。其前者,从《史记》到《清史稿》等相关文献,并结合实地考察,探索肃慎族系——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洲等的源流、演化、文化、特点;其后者,从中华文明五种文化——农耕、草原、森林、高原、海洋文化,寻根溯源,探寻其间的文化关系。进而在对比中,研究森林文化的定义、范围、特征及其演变的历史——进而探索、研究并回答清朝兴起与衰亡之内在的文化根因。
《森林帝国》出版后,得到师友、媒体的鼓励。我又对原书进行拾遗补阙,纠偏扶正,修订、梳理、完善、增补,现由华文出版社以《森林帝国》(增订版)问世。
从《努尔哈赤传》出版为我清史研究新起点,到《森林帝国》(增订版)问世,于森林文化与森林帝国之探索与研讨,其关注、研究、著文、成书、充实、修订,总算起来,整四十年。
是为序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