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甲骨文丛书·沙漠之王:英美在中东的霸权之争
》
售價:HK$
110.9
《
汗青堂丛书147·光明时代:中世纪新史
》
售價:HK$
85.1
|
編輯推薦: |
国瑞是鲁东大学校友,成长于烟台的散文家。我这些年来不断读到他的作品,一直关注和喜爱他的文字。其文与人有着与他人不同的韵致和格调,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他之情怀、经历和学养,决定了其篇章的格局和高度。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著名作家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张炜
通读完老朋友綦国瑞的这部文稿,我发现这文稿与往昔相比,既保留过去的特色,在题材开掘、表述策略、艺术特色上更有诸多新的令人可喜的探索和提升。读着他从心窝里流淌出的带着温度的隽永文字,不自觉地进入他精心构建的种种意境,洞见其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 作家 散文理论家 红孩
|
內容簡介: |
《第一方红印》散文集有四十多万字,共分为书生意气、锦绣江山、风流人物、散文纵论四辑,收录国瑞先生近几年发表在报刊上的八十篇文章。这些散文凝结着国瑞先生的热爱、坚守、创新、思考和 探索,他因热爱而创作,因热爱而执着,因热爱而诉诸文字,洋洋洒 洒倾注着他的家国情怀之爱、美好生活之爱、珍惜生命之爱,贯穿 着他的一片真情,有亲情、友情、激情,亦有思古之幽情, 发愤之豪 情,风土之人情,虽包罗万象、古往今来,但无处不倾注真情,情至意深,言近旨远,感人肺腑。
|
關於作者: |
綦国瑞,山东莱州市南关村人。1974年毕业于烟台师院中文系,1987年再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就读。编审、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山东省散文学会名誉副会长、烟台市散文学会名誉会长、烟台胶东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在乡、县、市机关和新闻、出版等部门工作,担任多家报纸和刊物的副主编、主编。在新闻、公文、文学、历史、家教、理论研究等多个领域著作甚丰。出版图书十余种,发表稿件千余篇,编辑图书数十部。作品曾获得冰心散文奖,并多次获得全国、省、市文学奖项。
|
目錄:
|
[第一辑]书生意气
千年之碑
书生意气唱大风
灵魂归处是故乡
大槐树下话当年
第一方红印
三访峻青
碑后的故事
月季灼灼耀眼明
说说天下第二人
[第二辑]锦绣江山
凤凰阁记
谛听山与海的交响
金色的隧道
这片高地
铺拉谷的欢笑
翠绿闪亮的地方
神奇的五彩路
清凉梵净山
勾起乡愁的地方
东沙角咏叹调
我的省城意境
武陵闻道
三亚月色
享受博鳌
我爱故乡的星空
万丈光灿云峰山
故乡有了聚宝盆
金寨谷记
莱山赋
莱山秋暖
我爱你,莱山,莱山
岱王山记
所城三梦
古宅新生
风清荷香在蚕庄
冬日里的春光
全真道茶赋
勿负春光
喜迎辛丑
[第三辑]风流人物
康乾的印记
娱亲记
旌旗所向是高峰
激情澎湃漫高地
梦圆所城
丹桂花开红似火
豪气干云真英雄
登攀者的足迹
扛起中国葡萄酒业的大旗
飞龙礼赞
难忘“千对千”
《人民日报》把我送进新闻系
我为家乡写史志
我在晚报的理论探索及实践
北京的哥好心态
志在杏林开新宇
一个出租司机的心愿
鬼子、嘴子和腿子
冬奥乐
永生难忘的新闻系
[第四辑]散文纵论
红孩散文的平民美学 艺眼文心
雄健的思想者
《烟台传》的思与辨
一束明亮的阳光
史笔文心写随笔
为官廉为荣
壮丽的英雄赞歌
表海风雄看今朝
《所城纪事》序
灼灼荷花亭亭立
散文创作的原点——情怀
散文审美的三个层次
用思想情感再造环境
关于纪实散文的写作
关于亲情写作的几点看法
散文创作的思维路径
散文写作的五要素
望见高峰
打开散文写作的两把钥匙
散文写作的坚守与变革
学写散文的几点体会
附录
家国情怀 作家本色
永远年轻的追梦者
跋
情意只如初
|
內容試閱:
|
序
张炜
2022 年元旦刚过不久,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国瑞把将要出版的散文集《第一方红印》传来。这让我再次读到亲切的家乡文字,度过了一段特别温煦的日子。一些熟悉的场景和情致扑面而来,令人难以 释卷。
国瑞是鲁东大学校友,成长于烟台的散文家。我这些年来不断读到他的作品,一直关注和喜爱他的文字。其文与人有着与他人不同的韵致和格调,有着强烈的地域色彩。他之情怀、经历和学养,决定了 其篇章的格局和高度。
《书生意气》是一组历史文化散文,视野开阔,写作对象,则是茫茫历史长河中的审慎选取。作者在惠州听百姓称苏东坡为“碎嘴 婆”,一时甚感惊奇。他没有止于已有的关于苏东坡汗牛充栋的成说,而是深入采访,写出苏东坡遭贬苦境之中的实感与现场:身心忧 愤劳碌,情系底层,读来为之动容。王懿荣是尽人皆知的甲骨文之 父,作者却以独到之笔浓墨书写他毁家纾难的场景,将这一震撼人心 的悲壮画面给予定格。郑耀南是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杨朔是胶东同乡,作者都交付一颗后来人的诚挚之心,与之心心相印,口吻感 人至深。他写到自己读完高二,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时初读《雪浪花》:“下雨的日子,就会捧读。”“我常捧书细思,他的这颗一尘不染、超 凡脱俗、美丽如花的思想灵魂来自何方?”
国瑞深爱美丽河山,抒写自然风光自是强项。他写江西南丰:“定睛看去,一棵树就是一块绿色的巨大翡翠。放眼望去,国礼园就是一 片油汪汪的翡翠的湖泊。这满眼的翠绿与滔滔江水相融,一方大地都成了翠绿闪光的地方。”写四川广汉三星堆:“这路在脚下不断变幻着 颜色,一段路是绿色的,一段路又是黄色的,再一段路又是蓝色的。 这多么像是天上的五彩云霞飘落在林间,这又多么像是五彩的蜀锦一 段段铺展在田野。走在上面,我恍惚感觉就如走进了天上的彩云。”
他写得最细最深的, 还是烟台。这里作为自己的家乡, 心中的一 片热土,他一直是她的终生追随者、一个从不停歇的讴歌者。他没有一刻脱离火热的生活和挚爱的乡亲,时刻倾听半岛足音,深深吸入泥土芬芳。《风流人物》就是这样的集锦,虽为一隅之作,奏响的却是 深长悠远的生命旋律。
作为一个喜欢沉思的人,国瑞的文字常常进入遥想与思辨的理性 之中。他除了对社会世相的思考,还对写作学本身给予深入探究,于 是就有了本集中的《散文纵论》。这组文章对时文友朋给予评论,将写作实践加以感悟,其中无庸言无说教,只是朴实透彻地娓娓道来。“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这是他的文心所向,他不倦的追求和攀越的目标。
这个集子当是他重要的创作实践,是他留给岁月的一份心灵印迹。让我们走进国瑞的世界,感受他的欣悦及其他,他的无尽思绪,他的激越和畅想。
窗外大雪纷纷扬扬,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让我们打开国瑞之书。
2022.1.18
(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 )
关于綦国瑞散文“ ”的隔空解读
红孩
2021 年岁末,西安疫情暴发,我躲在酒店里坐卧不宁,天天关注 每天确诊的数字。本来,我是个很有定力的人,相信一切事物终究是 “无中生有,有归于无”。可是,接二连三的各种新闻还是破坏了我的 情绪。这时,远在烟台的老朋友散文家綦国瑞给我发来微信,说他的 散文集《第一方红印》要出版,希望我能为其作个序言。我略微迟钝了 一下,说,你先发给我,至于哪天写出来,确实是个未知数,主要看我的情绪。作为写作散文多年的老友,我相信綦国瑞此刻一定能够理解 我。转眼一周过去了,十天过去了,我曾努力想尽快地把綦国瑞的文章 看完,尽快完成他的托付,可是一坐在电脑前,满脑子还是关于疫情的 种种。我内心知道,关于綦国瑞、綦国瑞的散文和他的散文理论,我是很熟悉的。綦国瑞是个热情、真诚又颇具儒雅之气的山东人,同他相 处心里特别踏实。我曾称赞他是烟台散文的“大旗大树大德”。他的文 章我编过不少,读得就更多,他对散文充满了热情、敬意和深研,无论是文化散文、风光散文、人物散文,还是纪实散文,都写得清新质 朴、大气不凡,表现了与众不同的胸襟和格局。峻青先生和李存葆副主 席都为他的散文集写过序言,他们共同认为,他有“家国情怀,书生本 色”。峻青在《家住海边的日子》序中说:“国瑞的散文确如我见过人一样,朴素优美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真诚。”李存葆在为《那条长长的 胡同》作序时说:“这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它有着吸引人的美感、 质感和深刻的思想,也有着浓烈的真情实感,不可与那种万言杯水的读 物同日而语。”我也有着相同的看法,是不需要再做更多了解的。我只需把我的思路稍加理顺就可以了。我选择几个心情相对稳定的日子,把綦国瑞的这部文稿通读一下,发现这文稿与往昔相比,既保留过去的特色,在题材开掘、表述策略、艺术特色上更有诸多新的令人可喜的探 索和提升。读着他从心窝里流淌出的带着温度的隽永文字,不自觉地进 入他精心构建的种种意境,洞见其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我更高 兴地看到,这并不是完全的散文集,而更多的是散文“ ”。这个所谓的 “ ”,就是他这些年关于散文创作的心得,即散文理论。他的这些理论 是来自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因此非常接地气,能与写作者心气相通,入脑入心,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初入门者,更有裨益。我一直主张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适当的写些理论文章,这对文学创作非常有帮助。很荣幸的是,收录本书中的“ ”里,就有綦国瑞为我的散文写的评论文章。因为是同道,在下面的文字,我想就阅读綦国瑞的“ ”文,谈一 下我的感受,姑且作为序言。
綦国瑞:在经历了同样的事和见过了同样的人后, 有的人能写出优 美的散文, 有的人却是面对键盘,一片茫然,一个字也敲不出来。关键是能敲键成文的人有情怀,而写不出文章的人缺的是情怀。(引自《散 文写作的原点》)
红孩:必须承认,面对相同的人和事,每个人的感受往往有着很大 的差异。在采风采访中,一二十人到某个景区参观,有的人拿本详细 记录,有的人走马观花,谈笑风生,看似漫不经心,但回去以后,往往详细记录的人,并没有写出好的散文,而那位漫不经心的人却有精彩文字呈现。这里就有个情怀问题,也就是对事物的敏感度。敏感度不是 长时间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瞬间,这很像参禅,面壁十年是个过程, 得到正果就在一闪念,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在写 作上,意在笔先,没有了意,再多的文字也是徒劳的。
綦国瑞: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我逐步形成了一些观念:散文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无真情实感难有情怀;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受才会写出形象;必须有对题材的深刻理解,有理解才会有思想观点,才会让文章达到一定的高度。形、情、意成为我写散文的不断努力的三个指向。(引自《望见高峰》)
红孩:我非常同意上述观点,文学创作,或者说艺术创作,必须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这里强调的真情实感、独特感受,并不是要求散文写作必须是完全真实的。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创作,它是生活的提炼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能 将生活原封不动地复制的,否则就没有什么创作可言。也就是说,虚构 在创作中是存在的,但它丝毫不影响情感的真实性,对事物的感受性。
綦国瑞:散文要写出意境,首先要选好意象,但在写作时不能是自 然主义的描摹,那写在纸上的意象是带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温度、 心血的文字,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感觉和感受,是“想成”的。(引自《用思想感情再造环境》)
红孩:散文写作大体分叙事、抒情、写意三种状态,这三者可独 立, 也可相互联系。就大多数写作者而言, 往往写作几十年, 最终就在 叙事、抒情上停滞不前了。我把散文创作常与下围棋作比较, 为其分九 个段位, 一般能下到五六个段位就了不得了。这也就是我对散文写作的 那种叙事抒情的估价。写意肯定在七八九段位上。至于聂卫平那种, 简直是超九段,完全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中国的诗词、美术、音 乐是很强调写意的,这与《易经》《道德经》、佛教有着极大的关系。显 然,自然的描摹,是达不到写意的高度。那怎样才能获得写意的技巧呢?我以为这仍如同参禅,不能说,不可说,不要说。
綦国瑞: 时下人们的阅读不但需要美的享受,他们同样渴望思想的 启迪。思想哪里来,它需要作者对形象的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看到的东西不能完全算是自己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真正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才能经过作者的过滤、提炼、集中、升华,产生非比寻常的 灵感,产生超出常人常规的深刻新颖的思想。(引自《散文创作的思维路径》)
红孩:每个人的写作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想通过我的发现我的感悟 与读者共鸣。我曾说, 散文创作就是从我到我们的过程,也就是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也就是哲学的过程。共鸣无外乎有三种可能,一是情感的共鸣,二是审美的共鸣, 三是思想的共鸣。在这三种共鸣中,没有高下之分,只要写到极致,都不失为好作品。
綦国瑞:现代的散文写作与传统的写作有了很大的改变。 面对这些变化曾经感到无所适从,感到苦恼和纠结,曾经出现彷徨与停顿在度过了这样一个阶段以后,我变得淡定和坦然。在传统和现代中如何选择,我觉得面对变动不定的风向,应该胸怀坦荡,头脑清晰,从容思考,有所坚守,有所变革,有所为,有所不为。(引自《散文写作的坚守与变革》)
红孩: 我们所处大变革的时代, 一切都在创新发展,作为文学艺术也是千变万化,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就散文而言,两千年来,不同朝代都有那个时代的风格。白话文一百年来,使散文更加的自由,写作人数也是数以几十万上百万计。散文在过去是贵族文体,是当官的和士大夫所拥有的,平民百姓想都不敢想。现代人所谓的反传统,并不是反古文,而更多的是反新中国成立后的程式化散文。我以为,文学创作就该有创新,它不像戏曲,其唱腔是程式化的,所以有梅派、马派、程派 等等。但散文如果有了流派,这就成了问题。我倡导继承前人的智慧, 但不能固守不变。至于创新是否成功,那不是自己说了算的,那得由时间去检验。
綦国瑞: 纪实散文就是通过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反映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事迹和精神。要有形,即形象,没有形象就不是文学。作者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形象感觉、思考、判断,进行审美提升,进入审美思维境地;要有情,即有作者浓烈的感情;要有意,所谓意是意蕴,是立意,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引自《关于纪实散文的写作》)
红孩:纪实散文应属叙事散文。纪实散文过去也称人物特写,后来和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扯在一起。我不大主张把散文分类过细,往往越分类清楚,越破坏散文的审美与意蕴。前些年,贾平凹提出大散文概念,于是有很多人误领其意, 纷纷写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长篇散文,认为这就是大散文。散文之大与小,本来就没有界定,我理解的大 散文是指情感的抒发、意蕴的表现和思想的张力,与文字长短没有关系。事实上,纪实散文也要抒情、写意,单一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不会 把散文写好的。
綦国瑞:从传统意义上讲,“史笔文心”是对著作的极高评价。把文章写出历史的质感和亮色,是不易达到的高度,必须有胆有识,既要宏观把握历史的大局、脉络和走向,更要对历史有深刻的洞察和剖析。(引自《史笔文心写随笔》)
红孩:散文写作在题材上没什么要求,古今中外、山川河流、动物 植物、宇宙万物都可。近些年,随着余秋雨的文化思考型散文的出现, 很多作家也十分热衷对历史题材的创作。我对余秋雨散文写作的创新 精神一直充满敬意,尽管有些争议。我常想,假如没有余秋雨散文的出现,现在的散文会是什么样子? 同时,我也看到,有无数人在余秋雨之 后邯郸学步,历史题材倒是涉及了,可是写不出余氏散文的大气, 更写不出余氏散文的思想。我看到的大量的文史类散文,像说明书,像历史 资料的堆砌,我多次说过,作家要向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习,但不要 成为考古学家,因为作家不承担考古任务。文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寻求事 物的确定性,而是非确定性。现在国瑞兄正在追求“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云健笔意纵横”的境界,我支持他,也相信他。他的《第一方红印》的出版就是实实在在的明证。
2022.1.11 西安
( 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作家、散文理论家 )
千年之碑 ——苏东坡,“碎嘴婆”
时在初秋,夕阳西照,惠州西湖苏堤沐浴在一片金辉中,热烈又敞大。身处此 境,我的心情畅达又温暖,禁不住和一位年约五旬的女卫生管理员攀谈起来,我问 她:“你知道苏东坡吧?”话一出口,我又觉得话问得有些唐突,一个普通的劳动 妇女,很有可能是不知道苏东坡的啊,谁知,她是这样回答我的 :“谁不知道啊,他 是出了名的一个‘碎嘴婆’!”我惊呆了。在我老家,那些喜欢唠唠叨叨的人才被 戏称为“碎嘴婆”的,苏东坡是震古烁今的大文豪,是中国文人的偶像,是中国人 的骄傲,在惠州他怎么成了“碎嘴婆”呢?我好奇地问,这个名字是从哪儿来的? 女管理员说,是她爷爷告诉她的,而她的爷爷是从爷爷的爷爷那里听说的,是辈辈 世世传下来的,我又问其中的缘由,她说:“苏东坡到惠州的时候是个贬官,没有权力,他看到我们百姓的疾苦,为解决我们的困难,只好到处絮絮叨叨地对当官的 说,对富人说,对和尚说,对我们平头百姓说。在他的叨叨下,不少问题得到了解决,我们老百姓就给了他一个外号叫‘碎嘴婆’。”原来,“碎嘴婆”是惠州人满含 深情地送给苏东坡的一个爱称、昵称,是惠州人世代相传的苏东坡的口碑。
当我在惠州百姓中弄清这座口碑的来历后,我被深深地感动了,也引起深深地 思索。
1
苏东坡到惠州,是他仕途的“ 过山跳”,一下子从高峰跌向了深谷。
宋绍圣元年(1094)是北宋历史上极其动荡的一年,太后去世,新帝继位。随 着新帝的登基,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失势,王安石为首的一派重掌大权。苏东坡被 卷到这次大动荡的旋涡里。
这年是倒春寒,寒风呜呜地刮进京城,遍地的黄尘随风翻卷,飘忽不定。忽 然,苏府门前一片嘈杂,几个威风凛凛的太监、武士冲进门来,苏东坡闻声连忙赶 了出来,一阵风起,把他稀疏的胡子吹得歪歪斜斜。在听完来使宣读的旨意后,全 家都处于惊恐和悲伤中,他木然地坐在椅子上。
屈指算来,苏东坡这次入京做官已看过了六度的花开叶落,这是他仕途上的高 峰,在这里备受太后和皇帝的信任,不离太后左右,相处得像家人一样,他们之间 可以轻松地说个笑话,当然更多地是探讨治理国家的大事,他的一些政治主张经常 被采纳。他先后做过兵部尚书和礼部尚书,还做过翰林学士知制诰,皇帝诏书全部 出自他的手笔,其对皇帝和太后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朝中权贵无不让他三分,正有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耀。有一次,皇帝甚至把一条外邦进贡的镶金嵌银的犀牛玉带赐给他。
这些年也是他生活上最快活的几年,高堂华屋,锦衣玉食。闲来三五好友谈诗 论画,节假日携全家人在京城闲逛,一家人都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快乐安逸的生活。
苏东坡早已料到,太后去世,对自己心存不满的太子登基,曾经的政敌重掌大 权,他是没有好果子吃的,但他没有想到, 既遭“严谴”又被发配到“瘴疠之地” 的惠州。限时离京,无可商量。苏东坡是个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利益为重的人,他不搞人身依附,也不入帮派团伙,在王安石当权的时候他反对伤害百姓的青苗法,在司马光当权的时候,他又反对全盘否定改革措施,他是真心为国,一心为民的,他判定事务的唯一标准是对百姓有不有利,利则从之,害则去之。正因如此,两派都不把他当自己人,两派都容不得他。
当他决然地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他已经筹划好了一切。他明白此去凶多吉 少,他已是五十九岁多病之身,不知能否走到遥远的贬谪地,更不知能否再返京城,他不想再让一家老小都跟自己受罪, 他决计把一家老小托付给在河南当官的弟 弟,天大事情一身担。当走到河南时,他就把一家人交托给在此当官的弟弟子由。 只有爱妾王朝云坚决要相随照顾。
风急云暗,在一片唏嘘的离别声里,苏东坡操起拐杖,继续艰难的路程。有朝 云相伴,苏东坡的心里有了一丝温暖,家人也有了一点安慰。
2
宋绍圣元年九月,苏东坡与幼子苏过、王朝云和两个老婢,主仆五人历经四千 里路云和月,二百时日车与舟,终于将炎炎的暴晒留给了大庾岭,将波翻浪涌的 惊恐放回了大江里。苏东坡一路鞍马劳顿,痔疮频发,此时已是瘦骨嶙峋,满脸憔 悴,眼望着不太高大的惠州城门,他放下拐杖,让疲惫的身体坐在一块石头上,双 眉展开,庆幸没有把老骨头丢在发配路上。
但是,接下来的困苦,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刚到时,当地太守敬重他的文 名,热情地把他安置在县城招待所合江楼里,这里风光优美,推开窗户可见西枝江 与东江在此汇合,形成宽阔的江面,缓缓而去,江面上白鹭飞舞,活生生一幅大江 白鹭图 。苏东坡有了些许的诗意。然而,仅仅几天过去,太守顶不住上司的压力, 就让他们搬到嘉祐寺了。
嘉祐寺名字很有诗意,其实是远离城区的一座荒郊破庙。屋瓦不全,门窗残 破,四周被半人高的野草遮蔽,蚊大如蝇,野草惊心,苏东坡瞅瞅空空四壁和从房 顶破洞里漏进的缕缕阳光,心怀凄凉。冷风伴着蚊蝇一起进来,他自己还能挺得 住,身体虚弱的爱妾王朝云却常常发起低烧。
“安置”到这样的地方几乎完全断了同外边的来往, 成了被人遗忘了的角落。 更可怜的是连政府应该给的少得可怜的薪水也不能按时支付,主仆五口人的吃饭成 了大问题, 常常吃了上顿愁下顿, 善于治家的朝云只好带上家人去野地里搜寻能吃 的野菜,弥补粮食的不足。有时连做饭的米也没有保障,只能熬一锅照得见人的稀 粥充饥。
无人来往,枯坐破庙,苏东坡心里涌起天大的委屈,他对这次贬谪是想不通 的,他知道不是自己真的有什么错,而是名符其实的政治迫害,苏东坡对此次贬谪是不服的。当他翻越大庾岭即将踏入广东时,曾写诗表明自己“浩然天地间,惟我 独也正”。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冤屈哪日才能得到昭雪。
风萧萧兮传忧愁,雨飘飘兮洒磨难。此时的苏东坡真的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 步,江边荒刹,缺衣少食,水土不服,东坡痔疮发作,朝云传染瘟疫,四顾苍茫, 经济窘迫,求助无门。贫、病、饥、寒、悲、愤、痛、忧像东江水一样滔滔压来。 一个朝廷重臣、旷世文豪,竟至落到这般田地,任何的一种困难都可能把他的老朽 之身置于死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