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送你一匹马(“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看三毛如何拒绝内耗,为自己而活)
》
售價:HK$
64.9
《
秦汉史讲义
》
售價:HK$
151.8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HK$
104.5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HK$
107.8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HK$
49.5
《
巴拉吉预言
》
售價:HK$
74.8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HK$
98.8
《
汉译名著·哲学经典十种
》
售價:HK$
761.2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成果,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综论部分,主要论述新闻史料的内涵和外延,新闻史史料的考证和辨析,以及新闻史史料同近代史其他史料的联系和区别等;二是史料的介绍部分,按照日记、书信、报刊、档案、工具书等分类分别介绍相关史料的出处,并且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如何正确运用史料解决新闻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關於作者: |
涂鸣华,江西南昌人,“小镇做题家”出身。学无所本,本科就读于江西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双学位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是编辑与出版,硕士与博士就读的是新闻史方向,横跨若干学科,回归教育本行。现在东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发表论文若干,多应时之作,承担课题几项,为专业和兴趣使然。目前主要从事中外新闻史研究,具体方向为早期中国新闻史史实考辨、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与近代社会转型等。
|
目錄:
|
第一章 绪 说
第一节 中国新闻史研究回溯
第二节 史料、史料学、中国新闻史史料学概说
第三节 新闻史研究与史料学关系
第四节 史料学派和史观学派
第二章 新闻史史料的分类、分层和特点
第一节 新闻史史料的分类
第二节 新闻史史料的层级
第三节 新闻史史料的特点
第三章 新闻史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 新闻史史料搜集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新闻史史料搜集的方法
第三节 新闻史史料的整理
第四章 新闻史史料的考证
第一节 新闻史史料考证概说
第二节 新闻史史料考证的方法
第三节 新闻史史料的外部考证
第四节 新闻史史料的内部考证
第五章 工具书类史料
第一节 字典和辞典
第二节 目录
第三节 索引
第四节 类书
第五节 历表和年表
第六章 档案类史料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
第二节 档案与历史研究
第三节 大陆地区档案馆与档案指南出版物
第四节 台湾地区档案
第五节 港澳地区档案
第六节 外国档案
第七章 人物传记类史料
第一节 史料学与人物传记
第二节 传记
第三节 回忆录
第四节 年谱
第五节 口述史
第八章 日记史料
第一节 日记的起源和分类
第二节 日记的史料价值
第三节 日记的考证
第四节 与新闻史有关的日记
第九章 书信史料
第一节 书信的历史
第二节 书信的分类
第三节 书信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书信的考证
第五节 书信史料的介绍
第十章 报刊类史料
第一节 报刊的历史
第二节 报刊的分类
第三节 报刊的史料价值
第四节 报刊的考证
第五节 报刊史料的介绍
第十一章 文集、文选等史料
第一节 文集的起源
第二节 文集的编选
第三节 文集类史料的价值与考证
第四节 文集类史料的介绍
第十二章 影音史料
第一节 影音史学的定义
第二节 影音史料的分类
第三节 影音史料的价值与考证
第四节 影音史料的介绍
参考书目
后 记 面向未来的新闻史史料学研究
|
內容試閱:
|
试读章节 中国新闻史史料学(节选)
史学研究建立在史料的基础之上,而新闻史同近现代史等略有区别的是,其作为新闻传播学和历史学的交叉学科,既受史学研究范式的影响,又无法脱离新闻传播学的概念体系。因此新闻史学科的概念和观点更新比较快,提法比较多。但这些说法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能具有学术生命力,归根到底还是建立在史料的进展上,包括对新史料的挖掘,以及对旧史料的新认识。举个不完全贴切的例子,新闻传播学近来兴起了“媒介考古学”的观念,其含义是指媒介史研究者“有意避开典范媒介的赫赫往事,致力于寻访那些湮没无闻的媒介物,拼接碎片,追溯前史,重估价值,试图梳理出那些被遗忘、被忽视、被遮蔽的历史线索,借此拓展新兴媒介的研究空间”。此研究理路来自福柯等人的思想史研究,在理论逻辑上是自洽的,即认为在书写媒介史的过程中,必然有失败或淘汰的媒介方式落入到历史的缝隙中,研究者通过回归历史现场,能够打捞这些被正统叙事所遗漏和遮蔽的原历史,问题在于如何挖掘史料。
以传统新闻史书写为例,以往的研究重点是邸报的发展史,因为邸报被普遍认为是中国近代报纸的前身,“尽管和现代的报纸相比,它们还比较原始,不够完善,但毕竟反映了中国报纸发生发展的历史轨迹,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问题在于,报纸发展的历史轨迹是后来学者总结的。一方面,传统邸报同近代报纸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另一方面,学者在研究邸报时,已经存了构建新闻史发展体系的设想,因而将后来人对新闻事业的理解带入到研究中,而这正好是“媒介考古学”方法论所质疑的“典范叙事”。回到历史的现场,明清之际的士大夫获得朝廷信息的渠道并非仅有邸报。例如地方督抚了解朝廷的动态,除邸报上的官样文章外,一个重要的渠道是“坐京”,即督抚利用在京的亲信打探情报和处理相关机要。戊戌六君子中的杨锐,即为张之洞在北京的“坐京”。梁启超在《杨锐传》中就写道:“张有子在京师,而京师事不托之子,而托之君(杨锐),张于京师消息,一切藉君,有所考察,皆托之于君,书电络绎,盖为张第一亲厚之弟子。”尽管在清末时近代媒介已经出现,但朝廷动向这类事涉机密的政坛内幕,传递的渠道还是以私人的书信和电报为主,看似落后的媒介却承担着更为核心的任务。
此外,在清朝还有类似邸报但不引人注目的“另类媒体”——缙绅录,它是对“清代载录全国范围在职官员名录类书籍的统称”,该书既有官方刻本,也有民间私下坊刻,主要记载“官员姓名、官衔、籍贯、科第等基本信息”,还有官员的俸禄、相见礼仪、官缺性质乃至风俗土产等信息。该刊按季节发行,实际上就成为每3个月更新一次的官场信息总汇,清朝人以此了解官场动态。如朱彭寿所言:“缙绅录一书在刊行时,第为审阅当代中外官员人名而设,一经更调,便如明日黄花矣。”在清朝,缙绅录的读者群非常广泛,士绅以此了解官场动态。龚自珍曾经讽刺其叔父龚守正只会读“五色书”,“红面”就是指缙绅录,“黄面”指京报,“白面”指知会,“蓝面”指账本,“黑面”指禀帖。而底层民众也要了解缙绅录的内容。叶楚伧所写关于民国初年北京市井风情的小说《如此京华》,里面就提到对于当时的车夫来说,缙绅录是一定要记熟在心中的。
从“坐京”和缙绅录的例子中,可以了解到在现有的新闻史主流叙事之外,确实存在着所谓的“另类的”、失败的媒介形态。类似的情况,还可以举出一些别的史料证据。因此,上述的研究理路是有着比较坚实的史料基础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