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HK$
76.8
《
香事渊略
》
售價:HK$
108.9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HK$
107.8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261.8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HK$
76.8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HK$
86.9
《
有机农业
》
售價:HK$
29.5
《
不完全契约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古人云:经,常也;典,大册也。一般认为,经典乃万世不易之作;甚至不少人将“中国经典”狭隘地解释为儒家圣贤之作。然葛兆光先生指出,中国经典,当不限于儒家治世之作,还应涵括佛教治心之作、道教治身之作,且如历史学之典范,文字学之瑰宝,林林种种,诸子百家,皆属中国之经典。
中国经典,是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也是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成就于数千年间,也活络于当今生活世界。相隔千载的经典,只有通过重新解释和引申,方能使当代人体会前贤之思,转化为今天犹有活力的“新经典”。
|
內容簡介: |
丛书简介:
“葛兆光讲义系列”为葛兆光先生从教以来给学生们开授多门课程的讲义结集,均历其十多年之反复修订,其中既有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地图、古代中国的经典,征引广博,不同于掇拾浮华;亦有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思考,研思深厚,尤其有裨益于后学。此系列可为读者之锁钥,使其在习得传统文化知识时,亦可一窥学术研究之门径。
本书为葛兆光讲义系列之一,是《中国经典十种》的修订本。本书凡十讲,涉及《周易》、《论语》、《老子》、三《礼》、《淮南子》、《史记》、《说文解字》、《黄庭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坛经》十种中国经典作品,揭示中国思想、文化与历史的特征。新版增加了“文献选读”一目,又于“参考书目”中增加了新近出版的参阅作品。本书定位为面对大学生的通俗浅近讲义,探讨何以正确阅读传统中国经典、什么才是中国经典、如何正确理解传统经典意义等重要问题。作者以诠释“旧经典”的方式,尝试为今天提供犹有裨益的“新经典”。
|
關於作者: |
葛兆光,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专业本科、研究生毕业,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学系文科资深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东亚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文化史。主要著作有《中国思想史》(两卷本,1998,2000)、《宅兹中国——重建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2011)、《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2014)等。
|
目錄:
|
“葛兆光讲义系列”·说明
新版序
2008年版·序
《周易》:占筮与哲理
一、《易经》:“卦象”、“卦辞”、“爻辞”
二、《易传》:让《周易》从占卜变为哲理的“十翼”
三、考古发现:《周易》之谜的破解
四、《周易》之流(一):占卜术
五、《周易》之流(二):哲理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论语》:礼与仁
一、瞧,那个人是孔子!
二、《论语》其书
三、从“礼”到“仁”
四、流变与影响
五、孔子·中国·中国人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老子》:“道”的哲思
一、《老子》其书
二、何谓“道”
三、“道”之用(一):人生
四、“道”之用(二):社会
五、附说庄子:逍遥的游荡者如何在“无”中超越?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三《礼》:规范、秩序与理性的生活
一、《仪礼》:古礼仪集成
二、《周礼》:治国安邦蓝图?
三、《礼记》:礼的阐释
四、三《礼》:价值何在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淮南子》:牢笼万象的体系
一、刘安与《淮南子》:一部奇书
二、庞大的体系与结构:中国古人宇宙观念
三、自然、社会与人:三位一体的交感世界
四、垃圾马车,还是思想体系:回到历史中看《淮南子》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史记》:伟大的历史著作
一、《史记》:两代人的心血
二、书名与体例
三、“通古今之变”与“究天人之际”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说文解字》:认识汉字之门
一、内容与体例
二、怎样读《说文》
三、功用何在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黄庭经》:寻求永恒生命
一、什么是道教
二、道教经典的构成
三、《黄庭经》解说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袖珍宝典
一、从三藏结集说起
二、佛经的基本思想
三、《心经》来历之谜
四、《心经》思想的阐释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坛经》:中国禅的宣言
一、从印度禅到中国禅
二、《坛经》解说
三、围绕《坛经》的争论及其他
【文献选读】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近来常有一种风气。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急急忙忙把它转换成“儒家经典”。我总觉得这种观念有些偏狭。其实,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绝不是“单数的”传统,而应当是“复数的”传统一样。我一直建议,今天我们重新回看中国的经典和传统,似乎应当超越单一的儒家学说,也应当关涉古代中国更多的知识、思想和信仰,这样,一部介绍中国经典的书,就应当涵盖和包容古代中国更广泛的重要著作。
简单地说有两点。第一,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以及东方的日、韩,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如宋孝宗、明太祖、清雍正皇帝),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的时候,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仅仅说儒家,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比如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社会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第二,也许还不止是儒、道、佛,传统中国有很多思想、知识和信仰,可能记载在其他著述里面,“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更广泛些?比如历史学中的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通鉴》之类,是否可以进入经典?西方人从来就把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算成是必读经典的。重建文化认同和进行传统溯源,也从来少不了历史著作,为什么不可以把它们叫作“经典”来重新阅读?至于古代中国支持经典研读(那算是“大学”)的基础知识(也叫“小学”),就是文字之学,其中的那些重要著作,《尔雅》是早就成“经”了的,而《说文》呢,更是可以毫不愧疚地列入“经典”之林的。道理很简单,古人早说过“通经由识字始”,不识字能读经典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也不妨让它们拥有“经典”的资格,莎士比亚那些曾被称为粗鄙的北方人的剧作,不也列入了西方经典之林了吗?因此,我在这部《中国经典十种》里面,既选有传统儒家的经典,也选了佛教、道教的经典,既有诸子的思想著作,也有史著和字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