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教育3.0

書城自編碼: 378402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教育
作者: 顾远 周贤 著
國際書號(ISBN): 9787518097326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2-08-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4.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比利时的“理查德·道金斯”,一位行为生物学家的老年有用论 》

售價:HK$ 91.8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8秒按压告别疼痛 》

售價:HK$ 87.4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挣脱束缚、改写命运的6种时间观 》

售價:HK$ 77.3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大英博物馆东南亚简史 》

售價:HK$ 177.0
纯粹·我只要少许
《 纯粹·我只要少许 》

售價:HK$ 80.6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0.4
《成为超级学习者》
+

HK$ 52.5
《温儒敏谈读书(平装本)》
+

HK$ 66.7
《概括的力量》
+

HK$ 76.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辅导用书》
+

HK$ 135.7
《中国教育研究的国际影响力探究》
+

HK$ 49.5
《过目不忘的读书法》
編輯推薦:
1.中国教育创新领军人顾远,打开未来教育新模式
未来的教育3.0形态,社会化学习,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习的内容不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对象。
2.构画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
教育0清晰构画——可直达丰富的教育创新成功案例——可复制教育创新实践者必不可少的素质技能——可对标
3.预判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
当下正值教育政策变革的转折期,这本书告诉你,未来的教育将会往什么方向发展,需要教育从业者做出怎样的改变
4.让家长看清教育发展的趋势,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教育政策变革转折期,这本书告诉你,未来的教育将会变成什么样,生活在未来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巨变时代/vuca时代,让家长了解,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赢在未来如果你对孩子当下接受的教育感到失望,这本书让你看到教育的另一种可能。湛庐文化出品。
內容簡介: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巨变给当下的教育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工业时代的教育方式早已过
时,未来的教育如何发展,行业形态如何变化,需要什么样的教师,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培养出能够驾驭未来的下一代?
中国教育创新先锋顾远在这本书中清晰梳理了教育随时代变迁的发展脉络,从工业时代的教
育1.0形态,即课堂式学习,到当下的教育2.0时代,即素质教育变革所倡导的社群式学习、项目制学习,到未来的教育3.0形态,即社会化学习,不仅构画了未来教育蓝图,为教育创新实践者指出一条有法可循的理想路径,更是预判了教育发展新趋势,为教育从业者指出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也让家长也能从这本书中看到教育发展的未来,为孩子的教育做出明智决策。
關於作者:
顾远
Aha社会创新学院创始人、群岛教育创变者社区创始人。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先锋学习社区、日敦社幼师学院、蜂窝儿童宇宙、模数盒子、西安乐鱼学习社区等多家教育机构理事和发起人。在20余年的工作经历中,关注点始终围绕着人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与共创;致力于通过赋能和联结教育创变者,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价值观和实践共同体,推动教育的持续进化。已辅导和支持了80余家教育创业团队和数百位教育者,分布在全国各地,覆盖各个学段和教育细分领域。
周贤
Aha社会创新学院联合创始人、群岛教育加速器联合发起人、善淘网慈善商店计划创始人,多家公益机构理事,连续创业家,曾获得多项国际国内社会企业家荣誉。自2011年开始,在国内开始推动社会创新研究和实践发展;近年来,主要致力于教育创新领域的组织咨询、能力建设和影响力投资。
目錄
成为,而不仅仅是在做
第一部分 教育的新范式:从教育1.0到教育3.0
01教育3.0时代的“教”与“学”
02教育3.0的第一性原理
03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成为自由的终身学习
04九问解答PBL的本质
05教育的进化:从“有限的游戏”到“无限的游戏”
06从悬崖到涟漪:面向未来的教育该怎么教
07打开黑箱,让学习的过程可见
08重新定义“社群学习”
第二部分 时代之变:别用20世纪的方法,应对21世纪的挑战
09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10社会化学习给教育带来的5大改变
11将“创造力”置于教育的核心
12设计应该成为一种通识教育
13如何评价创新教育的学习成效
14好的教育是什么颜色
15杜威还是布迪厄?——对教育公平的再反思
第三部分 角色转变:从广播员到教育创变者
16为何教育创业繁荣了,教育的改变却很少发生
17如何打破教育行业的“杠铃”结构
18改变教育,需要的不是等待超人
19没有钱,能不能办出更好的教育
20从教师到教师创业者,需要具备四种能力
21从孤岛到群岛:如何构建有活力的教育生态
第四部分 能力升级:教育创变者如何修炼进化
22开源教育的三个维度
23你需要的不是单一的观念,而是一整套体系
24你掌握了哪些能够促成创新的元能力
25教育的服务设计,从“为什么”开始
26好的教育不仅要做出来,还要写出来
27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即兴是一种必备能力
28批判性思维的教育和教育者的批判性思维
29你具备提出真正问题的能力吗
第五部分 应对挑战:教育创变者如何开创可持续的模式
30“三见”,是每个教育创变者必备的能力
31什么样的组织架构适合教育3.0的创业团队
32只有突破“人的物理有限性”,才能实现指数增长
33又穷又忙,难道就是创业者的宿命
34忘记那些教育名词吧,请关注用户需求
35警惕教育创新中的几头巨兽
36让自己成为原动力发起者
37创业者做事“憋大招”为什么都是错的
38创业者如何找到好导师

尾声穿越虫洞,遇见未来
內容試閱
成为,而不仅仅是在做

这篇序言是这本书里最短的一篇文字。作为一名写作者,我常常会想,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阅读严肃的长文?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常常会想,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耐心地陪伴着孩子慢慢地成长?
本书里收录的文章大都很长,每一篇都在回应一个教育的真问题,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教育3.0的完整体系。
尽管书中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和行动建议,但是这本书并不是在工具、技法层面上探讨教学之术,而是希望能启发读者打破教育的底层范式,重塑对教育的想象,反思何为“好的教育”,让教育帮助我们“成为人”,成为一个自由的、活泼泼的人。
这样的教育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能只由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去完成。事实上,教育从来都不仅是学校和老师的事情,家庭、社区和社会也理应参与其中。区分一个人是不是教育者的关键不是体制内外或专职与否的身份,而是这个人如何看待教育、如何理解孩子、如何助力成长。这正是本书中反复提及的“社会化学习”的要旨所在: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很多人走在了教育的进化之路上。这些年里,我在世界各地探访过百余家教育机构,也和几百位教育3.0的践行者有过深度交流,特别是来自群岛教育社区的各位伙伴。他们的思考和实践既验证了,也丰富了这本书里探讨的内容。最令我触动的是,这些实践者在自己一点一滴的行动中,不仅帮助孩子,也在让自己,慢慢地成长为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
推动教育的进化需要一个生态系统的支持。澳门同济慈善会长期支持着各种教育创新的探索,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通过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公平,日敦社幼师学院使教育创新在学前领域大有可为……
构建教育3.0的体系是一个自下而上“生长”的过程。它并非是预先构想出了一个高屋建瓴的思想体系,再去现实里寻找印证;而是基于长期的实践、反思和对话交流,一个主题衍生出另一个主题,一个问题驱动着另一个问题,如拼图一般,逐渐呈现出一个丰富、细密而内在自洽的教育体系。
这本书中的文章写于不同的时期,围绕着5个大的主题,既有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也有教育在新时代所面临的期待和挑战;既有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做出的转型,也有教育创新者们亟待提升的能力,以及与教育的进化紧密相关的教育组织的进化。虽然被归入了不同主题,但是你将不难发现,很多章节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相互关联(编辑甚至考虑过在每章的末尾附上那些相互关联的其他章的标题,但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个发现、探索的乐趣留给读者)。
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从任何一个主题进入,开始自己的“拼图”过程;如果你对某个主题特别有兴趣,还可以扫一扫章末的那些二维码,你会发现更多内容。这种精读泛读结合、必读选读由人的安排方式,也是对教育3.0理念的一种呼应。
正如教育的进化永无止境,这本书当然也不可能穷尽对教育3.0各种主题的探讨。它更像是一种邀请,邀请你提出自己的主题,分享你的思考与实践;邀请你加入让好的教育发生的行动中来,并在这个过程中享受创造与成长的快乐。

顾远

教育3.0时代的“教”与“学”

任何好的教育,
不管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
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使用怎样的教育产品,
都必须做到两点:帮助学习者明了自己为什么学习,并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我在教育创新领域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科幻迷,所以我会特别留心人们是如何想象未来的教育的。
图1-1是法国插画家让-马克·科泰(Jean-MarcC?té)在1900年前后绘制的未来教育场景:一个成年人把书本倒进一台机器里搅拌,知识就会化作电波直接传输到学生的头脑里。
这样的想象在今天看来可能很可笑。2017年的现代人也设计了一幅未来教育场景:幽蓝色的科技之光照耀着整间教室。这会不会更符合我们的想象呢?

现在主流的教育体系诞生于大工业时代,距今已有百年历史。这100多年来,人类在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飞跃,脑科学、认知科学、行为科学的研究也有了丰硕成果,各种教育创新实践和产品层出不穷,但是整体而言,教育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教育为何难以改变
教育难以改变,是因为教育的范式还没有发生改变。“范式”是一个领域里人们对现实的基本假设,这些假设隐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成了我们思考和行动的默认前提,并进而塑造着整个领域的基本形态,影响着它的发展方向。
范式就像计算机的底层操作系统。如果操作系统不改变、不升级,仅靠不断开发新的App并不能给系统的效能带来质的提升。
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范式和大工业体系背后的运行逻辑高度拟合。它暗含了如下4个假设:
教育等于学校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传递学科知识;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是作为知识权威的教师的灌输,以及学生大量的反复训练;教育唯一正确的评价方式是标准化的考试。
明晰了这些假设,我们就会理解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作品里的霍格沃茨学校明明是一所魔法学校,它的教育方式看起来却和我们身边的学校没什么两样。
明晰了这些假设,我们就会明白,如果不改变教育的范式,即便教育技术再进步,我们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想象也不会比100年前的人高明多少。
有一家机构对未来的教育做出预测,他们预言250年后,知识能够通过植入大脑的生物芯片传递,人类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了,受教育的时间将从十几年缩短为几周。我简直要怀疑做出这个预测的人是不是得到了1900年那位法国插画家的真传。
对教育的4个新认知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是不可能在产生这个问题的原有框架中被解决的。”人类在每一个领域的重大突破都源自对该领域原有范式的突破。要想改变教育,我们必须先明确教育的新范式。这个新范式包含以下4点对教育的新认知。
第一点,教育是一件错综复杂的事情。
如果教育就是传递信息这么简单,那么在谷登堡改进印刷术之后,教育这件事就可以终结了。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很多,而且彼此会产生相互作用。指望某一类教育机构、某一种教育产品或者某一项教育技术系统性地解决教育问题,是一种理性的自负。人工智能也许已经可以准确判断一个孩子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但很难判断这个孩子没有掌握好某个知识点的原因究竟是什
么:是因为被同学霸凌了,还是因为没有吃早饭导致完全没心思学习。
第二点,教和学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过去,学习是纯粹的单向输入;现在,学习正逐渐变成一个“输入、创造、分享”的综合体验过程。
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简单的形式来实现,比如让学习者观看一段教学视频,然后针对这个学习素材进行评论、分享、做标签、评分,还可以让他和其他学习者一起讨论,或者去教别的学习者。
这个过程也可以更加复杂。比如由我联合创办的群岛教育社区的学习社群,这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都是我和这些学习者共同设计、不断迭代的。在每次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都会相互交流各种问题,主动提供更多相关的学习资源;我们的学习成果公开发布后,会收到来自公众的反馈,所有这些内容又构成了未来新的学习社群的学习材料。这样一来,教和学就高度地融合在一起了。
第三点,教学将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场景下发生。
其实,让学习在学校发生不过是一种从经济成本的角度考虑不得已而做出的选择,因为教师、教室、教具、实验室等学习资源由学校集中提供所花费的成本最低。但是教育太重要了,不能全部交给学校。新范式下,教育将在更广阔的场域里发生,是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教育的场景不局限于学校课堂,也可以在家庭、剧院、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学习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有人曾问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Drucker):“您闲暇时间都做些什么?”德鲁克反问:“告诉我什么是闲暇时间?”也许未来我们也会同样反问:“告诉我什么是学习时间?”因为生活中经历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变成一次学习的体验。
在未来的新范式下,学习不再只集中于个人生命历程中的一段特定时间,如青少年时期的专职学习、中年时期在工作中的学习、老年时期退休享乐式的学习……学习将会是终身的。人类的教育职能也不再只集中于教师这一职业角色身上。很多人不是专职教师,但他们的经验、能力、热情都足以使他们在某个领域或某些方面承担起教育的职责,他们可以在合适的场景下,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到教学之中。我把这些来自教育领域之外,却承担了教育职责的人称为“共享式教师”。简而言之,教育将变成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
第四点,好的教育是通向自由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激励学习的方式要么是利诱式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要么是恐吓式的:“不好好学习,工作就要被人工智能抢走了。”事实上,教育有且只有一个目的,即帮助人们获得自由。获得学习的自由,获得思想的自由,使人类从个人的本能中解放出来,从他人的奴役中解放出来,进而获得人生的自由。
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首先,自由是一种能被自我感知的动力,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够被什么激发;其次,自由是一种权利,一种“我自己可以选择什么值得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如何去做”的权利;最后,自由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分辨、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并行使作为权利的自由,同时也在掌握和实践作为能力的自由。
任何好的教育,不管基于怎样的教育理念、采用怎样的教学形式、使用怎样的教育产品,都必须做到两点:帮助学习者明了自己为什么学习,并帮助他们学会学习。
教育范式的转变
显然,范式的转变不会一蹴而就,教育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过渡是逐渐进化的,如图1-2所示。图中的横坐标体现的是范式的逐渐转变,纵坐标体现的是基于不同范式的教育所呈现的不同形态。
不同的教育机构和不同的教育产品所面对的环境以及自身的条件是不一样的,因此它们所基于的范式在具体内容上也会有差异,比如教和学融合到了什么程度,教学在多大程度上体现出分布式的特点等。

教育1.0的形态是我们最熟悉的,如图1-3所示。在这种方式里,教师扮演的是全知全能的知识输出者,学生就像一个个被动的信息接收器,主要的动作就是“接收、回应、反刍”。这是典型的旧范式下的知识教育形态。

有意思的是,这种形态如今在一些教育科技产品的“加持”下变得颇具迷惑性。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已经用上了微信群、直播、多媒体等新手段,学生也可以在网上约课、约家教、找习题、找学习资料,但是教育的方式、教师扮演的角色以及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关系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教育2.0的形态是目前很多正在进行的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所采用的教育形态,比如项目制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简称PBL)、探究式学习、STEAM教育A的教学模式等,如图1-4所示。

很多在今天看起来颇具创新的教育理念,其实100多年前,在约翰·杜威(JohnDewey)、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AlfredNorthWhitehead)和陶行知生活的年代就已经被提出并实践过了。而今天我们听到的很多对现行教育体系的批判之词,在这100多年间也从未间断。于是问题来了,为什么教育如此难以改变?
这种教育形态非常鼓励学习者彼此之间进行交流、分享、合作、探究,形成“学习社群”。同时,教学过程也更加开放,开始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向社会。此时,教师的角色更像一个交响乐团的指挥,教师来设定相应的学习框架、节奏和方向,并鼓励学习者彼此之间互动交流,从而增进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在教育3.0的形态中,教师就像一个学习社群里的导游、导师或协作者。学习者自己就是学习网络的连接者、学习内容的创造者、学习体系的建构者,如图1-5所示。



具体来说,就是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自由地在社群中基于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创造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和独特的学习节拍;同时,学习者又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以及与他人的合作和创造,来丰富和扩展所在的学习社群。这种形态的教育对教育者和学习者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目前也只有很少的教育机构在进行这种尝试。
图1-2中间的那条斜线体现的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社会化学习的充分程度。在新旧范式的转变过程中,学习将越来越明显地以“社会化学习”的形态出现。“社会化学习”可概括为以下三句话:

学习在窗外——打破学习时空场域的限制,学习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各种各样最适合的形式进行。他人即老师——打破教与学的二元对立关系,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世界是教材——学习的内容不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真实世界里的各种事物都可以作为学习的素材和对象。过去,教材是我们的全部世界;今天,全世界都可以是我们的教材。
在不同的教育形态下,社会化学习都有可能发生。哪怕在教育1.0形态下,学校也可以请校外的某个名人来做讲座,教师也可以用某部电影来讲解某堂课的知识,但这些行为是偶发的、零星的、点缀式的。在教育2.0形态下,社会化学习会以更深入、更主动的方式发生。而到了教育3.0形态,社会化学习将是一种常态化的学习形式,社会资源参与教学将基于一种社会机构与学校的长期、稳定的关系。比如在芬兰,博物馆参与当地学校的课程开发实际上体现了博物馆与学校的一种有制度保障的稳定关系,而学校的音乐教育往往是由独立的第三方音乐教育机构提供的,经常在当地的音乐厅进行。
教育的最终目的、“社会化学习”的最终结果就指向了图1-2的右上角:一个学会学习、自我导向的终身学习者,一个自由的人。
[尾声]
穿越虫洞,遇见未来
年轻的传媒人方可成曾经这么说:
越是这样的时代,越需要智慧和行动力……事实上,在这个时代,再全面的管控也会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各种力量、不同介质的存在,有许多“孔洞”的存在,使得有智慧、有勇气、有行动力的人能够利用这些缝隙和空间,甚至即兴地做出一些事情来。
这段话让我感同身受地想到了自己所处的创新教育领域,想到了群岛社区里的教育创变者们,想到了更多类似的面孔。
他们人数真的不多,但也不那么少。每个人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吭哧吭哧地在那座高墙上凿洞。凿的甚至不仅仅是孔洞,而是虫洞。
穿过这些虫洞,孩子们可以瞬间接触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因为他们进入了一个全然不同的维度。哪怕穿越的时光甚是短暂,当孩子们回来的时候,他们看待世界的眼神俨然已经不同。
我常常会报名参加一些稀奇古怪的活动,或者投身和自己的价值观完全不在一个认知体系里的群体。这种情况下,我往往需要控制表情,抑制自己的呼吸,内心尽情呼啸着各种忽而不屑、忽而嘲弄、忽而可笑、忽而悲哀的戏份,一次活动下来,累出一身大汗。
我曾经看到一个教育投资圈里的大人物为自己“收购式增长、外延式扩张”的成功经验传道授业:
我们投资团队根本不看价值观,能拉流量的就是好汉。价值观啥的, 既不实在,沟通起来又累。看教育团队你先看前台,凡是冷脸不会对家长说好话的那些,哪怕营业额再差,也一定要拿下来。为啥?道理很简单。这样的机构还能活着,肯定有一定的优势,我们趁他们营业额差的时候低价拿入,然后稍微包装一下,教材改一改,老师培训培训,再投钱做一些广告,两个学期,营业额就上去了,估值不就上去了吗?
下面几百号大大小小的“教育投资人”纷纷点头:“有道理,难怪发展得这么快”“就该这么做,我们过去的‘投’法太实诚了”……
看到这里,我想起了在群岛里流传的一首小诗,是瑞士诗人于尔克·舒比格(Jürg Schubiger)的作品:
洋葱、萝卜和西红柿,
不相信世界上有南瓜这种东西。
它们认为那是一种空想。
南瓜不说话,
默默地成长着。
我们都是南瓜,我们不说话,默默地干着我们的事——那些南瓜认为南瓜该干的事。
可是,南瓜也有失落的时候。那天,当我在手机上看到 V. S. 奈保尔(V.S. Naipaul)过世的消息时,我的记忆一下子闪回到在乌干达旅途中匆匆读完的《非洲的假面剧》(The Masque of Africa)。书中透出的英式冷幽默和绅士之刻薄的背后,正是“异乡恰是故乡”的无奈和茫然,它让我也呆愣在那里,失落了很久。
奈保尔的作品,从来就是一场关于祖国、民族和个体身份认同的大纠缠。他在《大河湾》(A Bend in the River)这本书里的决绝之词:“我们(非洲人)从未想过为外部世界做出贡献,于是内外皆失。”他还写道:“离去,有时是一种遗弃。离开,是对某地和当地人的一种评判。”
这几年来,身边尽是离去的决定。在各种纠结与不安中,我也常会为各种问题感到焦灼,不知道该怎么想,该怎么做。
有段时间,我读了历史学家许倬云的一些书,深受影响。他说,自己年轻时是民族主义,老了日益倾向世界主义。百岁老人周有光也给过我很大启发。他说:“以前我们以中国的角度看世界,现在该以世界的角度看中国。”
我茅塞顿开,不再为现状感到悲观、纠结。只要欣然融入全人类的发展潮流,无论离开还是留下,世界都可以很大。
即便这个世界就这样了,我们也可以凿开一个个虫洞,做好一只只南瓜,既不悲观,也不放弃,无论在哪里,至少还有全人类可寄予希望。
那么,你也是一只南瓜吗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