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钛经济
》
售價:HK$
77.3
《
甲骨文丛书·无垠之海:世界大洋人类史(全2册)
》
售價:HK$
322.6
《
中国救荒史
》
售價:HK$
109.8
《
三十六计绘本(共8册)走为上计+欲擒故纵+以逸待劳+无中生有+金蝉脱壳+浑水摸鱼+打草惊蛇+顺手牵羊 简装
》
售價:HK$
177.4
《
茶之书(日本美学大师冈仓天心传世经典 诗意盎然地展现东方的智慧和美学 收录《卖茶翁茶器图》《茶具十二先生图》《煎茶图式》《历代名瓷图谱》等86幅精美茶室器物图)
》
售價:HK$
65.0
《
云冈:人和石窟的1500年
》
售價:HK$
72.8
《
淡水鱼类营养生理与饲料
》
售價:HK$
333.8
《
人体结构绘画重点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1.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自传式代表作
黑塞早期重要作品,融入作家自己少年时代不幸的受教育经历,发出黑塞式反抗之声,让一代代青少年读者找到知音,得到激励和慰藉。
2. 探索青春成长,反思僵化教育,向着“诗与远方”坚定前行
探索青春成长路上面临的迷惑与困顿,反思僵化教育中对人的片面性评判,《在轮下》像《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样轻巧而沉重,守望着年轻人的“诗与远方”。
3. 德语直译,多样辅文,全景式展现原著面貌与作家文学世界
知名译者李贻琼德语直译,另收入黑塞画作与自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和领奖词,可观黑塞画笔之下多彩世界,可听黑塞自述心路历程与诺奖官方定评黑塞文学价值,见识一个立体的黑塞。
4. 扫码收听专家讲解,深入理解作品与作家
特别邀请复旦大学德语文学专家李双志,结合作家生平,解读作品中蕴含的深意,引领我们真正读懂黑塞。
5. 精心设计,雅致精装,只为一个更加值得收藏的黑塞
设计寓意:车轮滚滚而来,象征个人所要肩负的教育和社会压力。护封精装,以用心之形式致敬经典与人生。
|
內容簡介: |
“黑塞精选集”收入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不同时期的五部代表作:《在轮下》《德米安:彷徨少年时》《悉达多》《荒原狼》《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
《在轮下》中的少年汉斯·吉本拉特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不负父亲和老师的厚望,以优异成绩考入神学院。然而在全新环境里,少年承载着太多期盼,在重压之下,成长之路却迷失方向,被僵化的学校抛弃,陷入孤独。当光环退去,失意笼罩,年轻的生命陨落,如同跌倒在轰响的车轮之下。
|
關於作者: |
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于德国施瓦本地区一个传教士家庭。曾短暂就读于修道院学校,因难以忍受经院教育而逃离。后来从事过多种工作。1904年出版《彼得·卡门青》,确定了文坛地位。1912年迁居瑞士,后隐居于南部乡村。热爱东方文化,在作品中侧重从精神和心理角度来剖析时代与社会。代表作有《悉达多》《荒原狼》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
目錄:
|
1 第一章
32 第二章
58 第三章
96 第四章
127 第五章
148 第六章
173 第七章
199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
207 诺贝尔文学奖领奖词
|
內容試閱:
|
黑塞自述
1877年7月2日,我出生在黑森林地区的卡尔夫。我的父亲是波罗的海日耳曼人,来自爱沙尼亚;我的母亲方面,她的父母是施瓦本人和法裔瑞士人。我的祖父是一位医生,外祖父是一位传教士和印度学家。我的父亲也曾在印度短暂做过传教士,母亲年轻时在印度生活过几年,并且在那里传过教。
我的童年是在卡尔夫度过的,后来我搬到巴塞尔住了几年(1880—1886)。我的家人国籍各不相同,我就在两个不同民族间成长起来,生活在两个方言各异的国家里。
我在符腾堡的寄宿学校度过了大半的学生时代,还在毛尔布伦修道院的神学院学习过一段时间。我的成绩不错,拉丁语很好,只不过希腊语普普通通;但我是个不太服从管教的孩子,很难适应虔敬派的教育体制——这种教育的目标是压制与摧毁人的个性。从十二岁起,我就想成为诗人;对于成为诗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常规的或者是官方的路径,所以为了决定离开学校后该做什么,我很是苦恼过一些时候。后来,我离开神学院和文理中学,跟随一位工匠做学徒;十九岁时,辗转工作于图宾根和巴塞尔的多家书店与古董店。1899 年,我的一小卷诗集付梓,随后又有其他几部篇幅不大的作品问世,但都默默无闻。直至1904 年,我在巴塞尔写就、以瑞士为背景的小说《彼得?卡门青》大获成功。我放弃了售书的工作,娶了一名巴塞尔女子,养育了几个儿子,并搬到了乡间。彼时,远离城市与文明的乡村生活就是我的目标。从此,我一直生活在乡村,先是在盖恩霍芬的康斯坦茨湖畔居住到1912 年,后来搬到伯尔尼附近,最终在离卢加诺不远的蒙塔尼奥拉定居下来,至今还住在这里。
1912年,我定居瑞士,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年复一年,让我愈加抵触德国的民族主义;自从我对群众性的建议和暴力进行了悄声抗议后,我就持续受到来自德国的攻讦,谩骂的信件也如洪水般涌来。德国官方的恨意在希特勒时期达到了顶峰,不过都被这些所抵消:年轻一代追随我,他们以国际性与和平主义的思维进行思考;我与罗曼?罗兰结下了友谊,这份友谊持续到他离世;远在印度、日本等国家,也有人与我有同样想法,并表达支持。希特勒垮台之后,我在德国重获认同,但由于受到纳粹的压制和战争的破坏,我的作品还没有得到再版。
1923年,我放弃了德国国籍,成为一名瑞士公民。第一次婚姻结束后,我独自生活了多年,后来再婚。诚挚的朋友们在蒙塔尼奥拉为我准备了一栋房子。
在1914年以前,我热爱旅行;我经常前往意大利,还曾在印度生活过几个月。此后,我几乎完全放弃了旅行, 有十多年没有出过瑞士。
希特勒统治时期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我花费了十一年的时间来创作两卷本小说《玻璃球游戏》(1943)。完成这部长篇作品后,由于眼疾发作,加上年老带来的其他各种疾病,我无法再从事更大篇幅的创作。
在西方哲学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柏拉图、斯宾诺莎、叔本华、尼采,以及历史学家雅各布?布克哈特。但他们对我的影响都没有印度哲学和稍后的中国哲学那样大。我对美术相当熟稔,也很喜欢,但与音乐的关系更为亲密,受到的启发也更多。从我多数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在我看来,我自己特点最为鲜明的作品是诗歌(诗集,苏黎世,1942),小说则包括《克诺尔普》(1915)、《德米安》(1919)、《悉达多》(1922)、《荒原狼》(1927)、《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1930)、《东方之旅》(1932)、《玻璃球游戏》(1943)。《回想录》(1937,1962年增订版)涵括了诸多自传性内容。我的政治随笔集最近在苏黎世出版,书名是《战争与和平》(1946)。
先生们,希望我这极为简略的概述能令你们满意,我的健康状况已不允许我更为详尽地进行下去了。
第一章
作为中间商和代理人的约瑟夫?吉本拉特,在同胞中没什么突出特点或与众不同之处。他和大家一样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有点经商天分,对金钱真诚而由衷地崇拜。此外,他拥有一座花园小洋房、一块家族墓地和在岁月中变得开明的宗教信仰。他对上帝、对当局保有得体的尊敬,盲目地遵守清规戒律。他偶尔喝点酒,但绝不会醉。有时做点不大合规的生意,却从不出格。他骂没钱的人是穷鬼,也骂富人的摆阔。他是市民协会会员,每周五晚去“天鹰”俱乐部玩九柱球游戏。此外,烘烤日、前餐和香肠汤的品尝活动他也绝不会错过。他平日上班只抽廉价雪茄,饭后及周日吸点好牌子的。
约瑟夫的精神生活是典型小市民的,心智久已布满尘埃。除了传统而严格的家庭观念、对儿子的自豪以及偶尔对穷人发发善心外,没有更多可圈可点之处。他的智商不过表现为一点与生俱来的小聪明和算计才能,阅读仅限于浏览浏览报纸,艺术享受方面,看看市民协会举办的业余爱好者的演出,间或欣赏一下马戏表演,对他来说就足够了。
如果把约瑟夫的名字与住所随便和某个邻居调换一下,也不会有任何改变。他内心深处怀疑所有超常的能力与人格,出于妒忌的本能对任何超凡脱俗、更自由更高贵的精神力量抱有敌意,这一点和本城所有其他父亲没什么两样。
好了,关于约瑟夫我们就说到这儿,他平庸的生活及未被意识到的悲剧色彩,还是留给某个深刻的讽刺家去描述吧。约瑟夫有个独子,他才是我们这本书的主角。
汉斯?吉本拉特是个才华出众的孩子,这只消看一眼他在众多孩子中显出的文雅与独特就够了。黑森林地区的偏僻小镇还没出过这样的人物,本地人的见识与影响力从未超出地区狭小的范围。天知道男孩那严肃的目光、聪颖的前额与优雅的步态从何而来。或许是母亲的遗传?她去世多年,生前给人的唯一印象就是脆弱和郁郁寡欢,在父亲身上也断然看不到这些品质的痕迹。难道真有什么神秘的火花从上苍降临古老的小镇?在它八九百年的历史中虽然孕育了许多能干的市民,但像这样的奇才和禀赋还从没有出现过。
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旁观者,鉴于羸弱的母亲和漫长的家族史,也许会断言这超常的智商意味着某种蜕化的开始。幸运的是小城没有这样的人,只有几个年轻机灵的公务员和教书先生,借助报刊杂志隐约知道所谓“现代人”的存在。在这里,人们无需知晓《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也能生活得很好,也算得上受过教育。他们婚姻稳定,大多数家庭幸福美满,维系着一成不变的老式生活。他们生活优裕,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过去的二十年间,一部分人从手工业者成长为工厂主,对官员恭敬有加,争相交往,私下却叫他们穷鬼或“笔杆子奴才”。奇怪的是,尽管如此,他们最大的野心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去上大学,将来好能做官。可惜这点愿望往往也成为无法实现的好梦,因为他们的子女往往要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甚至留级才能勉强读完高中。
汉斯?吉本拉特的天分无人怀疑。老师、校长、邻居、本城牧师、他的同学,所有人都认为这小伙子天资聪颖,出类拔萃。这一点也决定了他的未来。在施瓦本地区,除非父母有钱,否则有天赋的孩子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通过地区考试进入教会学校,然后进入图宾根神学院,从那儿走上布道坛或讲台。年复一年,会有三四十个孩子走上这条寂寥而相对保险的路。这些用功过度、身体瘦弱的孩子,行过坚信礼后,在国家的资助下完成人文科学的各门课程,八九年之后踏上他们人生的第二阶段,往往也是更加漫长的一段旅程。那时也该偿还国家的资助了。
再过几周就是各州的大考了,这是每年的百牲大祭,国家借此机会选拔各州的才智精英。届时各州首府将成为众多家庭关注的焦点,从城市到乡镇,人们朝着它的方向叹息、祈祷、祝愿。
汉斯?吉本拉特是小城派去参加这场激烈竞争的唯一人选。对汉斯来说,这固然是莫大的荣誉,但也绝不是件易事:每天,学校的课程上到下午四点,然后校长给他补希腊文。六点钟,热心的牧师帮他辅导拉丁文和宗教课。晚饭后,数学老师每周给他辅导两次,每次一个小时。希腊课上,除了不规则动词之外,主要学习小品词连句的各种表达方法。拉丁文要着重掌握简洁明晰的风格,尤其是了解诸多诗歌韵律的细微差别。而数学课则重点学习复杂的比例运算法则,老师经常强调,这些法则看起来对将来的学业和生活未必有用,但这只是表象,它的重要性甚至超过某些主课,因为它训练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清晰、冷静、卓有成效的思考的基础。
为了避免负担过重,不致因智力训练而疏忽了对心灵的照拂,每天早晨开课前一个小时,汉斯可以去听坚信礼课程。从布伦茨的教义问答手册中,在熟记并背诵问题与答案时,让宗教生活那振奋人的气息滋润他年轻的心灵。只可惜这本该神清气爽的时刻,汉斯却毫无兴致,自己放弃了天赐之福,把时间都用在学习世俗科学上了。他把事先准备好的纸条偷偷塞进教义问答手册,都是些希腊文、拉丁文单词或练习题。在偷偷摸摸做这些小动作时,他会经常良心不安。每次教长走到身边,或只是叫到他的名字,他都会胆战心惊。轮到他回答问题时,他额头上沁满汗珠,心跳加速。但他的答案总是准确无误,发音也无可指责。教长对此十分看重。
夜晚,他在家里舒适的灯光下完成白天累积的默写或背诵作业,并复习和预习,在安静怡然的家庭气氛中完成课业。他因“其深刻的促进作用”而受到班主任的推崇。周二与周六一般要学习到十点,其他日子到十一二点甚至更晚。父亲有时抱怨太费灯油,但看到孩子勤奋努力,满意与骄傲之情油然而生。偶尔有点闲暇时间,或者星期天——它毕竟占了我们生活中七分之一的时间——总有人劝他抓紧时间读一些学校没有涉及到的作家的作品,或是复习复习语法。
“当然了,要适度,适度!一个星期散一两次步还是必要的,这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天气好的时候,拿本书到户外去读一读——你会发现,在空气清新的大自然里读书是件多么惬意的事!总之,你要振作起来!”
于是汉斯尽量打起精神,散步时也不忘学习。他明显睡眠不足,眼圈发黑,像被驱赶着默默地四处游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