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人类星球:我们如何创造了人类世(企鹅·鹈鹕丛书013)
》
售價:HK$
91.8
《
伏候圣裁:中国古代的君主与政治
》
售價:HK$
98.6
《
艺术图像学研究(第一辑)
》
售價:HK$
188.2
《
摆脱强迫的人生(修订版)
》
售價:HK$
88.5
《
知宋·宋代之司法
》
售價:HK$
99.7
《
空间与政治
》
售價:HK$
87.4
《
少年读三国(全套12册)
》
售價:HK$
490.6
《
不完美之美:日本茶陶的审美变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人民文学出版社自一九五一年成立起,就承担起向中国读者介绍优秀外国文学作品的重任。一九五八年,中宣部指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筹组编委会,组织朱光潜、冯至、戈宝权、叶水夫等三十余位外国文学权威专家,编选三套丛书——“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艺理论丛书”“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与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根据“一流的原著、一流的译本、一流的译者”的原则进行翻译和出版工作。一九六四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成立,是中国外国文学的最高研究机构。一九七八年,“外国古典文学名著丛书”更名为“外国文学名著丛书”,至二〇〇〇年完成。这是新中国第一套系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大型丛书,是外国文学名著翻译的奠基性工程,其作品之多、质量之精、跨度之大,至今仍是中国外国文学出版史上之最,体现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翻译界和出版界的最高水平。
历经半个多世纪,“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在中国读者中依然以系统性、权威性与普及性著称,但由于时代久远,许多图书在市场上已难见踪影,甚至成为收藏对象,稀缺品种更是一书难求。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的封面为网格图案,因而被藏书者称为“网格本”。“网格本
|
內容簡介: |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数量最多(四千五百多首)的钦定诗选,主要收录了公元七世纪至八世纪中叶的诗歌。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阶级:天皇、贵族和广大的民众。《万叶集》中表现的境界丰富而复杂,万叶诗人用日本民族语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抒情的、富于个性的新诗歌。这种清新简明、真挚感人的力量在后世日本诗篇中已不复存在。本书译者钱稻孙,被认为是兼具“中国、日本和西洋三方面的教养”,他不仅对《万叶集》有数十年的研究功力,同时也具备深厚的国学修养,因此他的译文不仅在问世之初,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比如说,对于同一首诗,译者可以翻译成从离骚体到民歌体的风格迥乎不同的译文,体现了作者的博学与多才。
|
關於作者: |
钱稻孙(1887--1966),浙江省吴兴县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翻译家、教育家,将欧洲中古文学传到中国的最早者,国人译但丁《神曲》第一人。钱稻孙曾担任过国立北京大学讲师、教授兼国立北京图书馆馆长,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他精通日语、意大利语、德语、法语,在语言、文学、音乐、戏剧、美术、医学等方面有精深的造诣。作为备受学术界尊重的教授、学者和翻译家,早在1921年,他就用离骚体将但丁的《神曲》由意大利语翻译成中文。他填补了中国对日本江户时代文学翻译介绍的空白,且无人能替代。
|
目錄:
|
《万叶集精选》插图
出版说明
编委会名单
目次
译本序
《万叶集》介绍
正文
“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书目
|
內容試閱:
|
译本序
《万叶集》是日本最古老、数量最多(四千五百多首)的钦定诗选,主要收录的是七世纪至八世纪中叶的歌。作者众多,包括当时社会所有的阶级:天皇、贵族、广大的民众。《万叶集》中表现的境界丰富而复杂。万叶诗人用日本民族语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抒情的、富于个性的新诗歌。这种清新简明、真挚感人的力量在后世的精炼而讲究风格的日本诗篇中已不复存在。
大伴家持(公元七一五?至公元七八五)是《万叶集》末期有代表性的诗人。毫无疑问,《万叶集》主要是由他编纂的。尔后又经数人加工,形成流传至今的版本。
钱稻孙先生的毕生志愿是完成日本文学名著《万叶集》和《源氏物语》的翻译。可惜经过一场文化大革命浩劫,《源氏物语》的译稿(据我所知,定稿有五章)已不翼而飞。他留给后世的,只剩下了刊载于《译文》一九五七年八月号的第一章。
钱稻孙先生的《万叶集》译稿就幸运多了。一九五九年,他选译的《万叶集》曾由日本学术振兴会在东京出版。六十年代初,他又增译了三七九首,共成六九○首。由于当时出版社派我向他学习日本古文,我便承担起为他眷清并整理这份译稿的工作,从而把学习和业务结合起来。这样,它也避免了与译者同归于尽的结局。
进入新时期后,我一直挂念着出版这部选集的事。我把旧译稿从柜子里找了出来。然而有些和歌,竟有四种译文!我始终想不出怎么可能把从离骚体到民歌体的风格迥乎不同的译稿编入一部选集。一九九○年,承蒙天津刘柏丽同志寄赠她译的英汉对照插图本《怒湃译草》(波斯我默·海涌原著,爱德华·菲茨杰拉德英译)。拜读之后,我深受启发。她这部译作,每首诗都有“七绝”和“语体”两种译文。我就参照该译文的格式,把同一首和歌的几种译文一道编进去。
译者生前未来得及为这部选集撰写前言,现将他在《译文》杂志上发表的《〈万叶集〉介绍》(原载一九五七年八月亚非文学专号)权作为译本代序。
日本学术界对钱稻孙的译文甚为珍视。著名学者佐佐木信纲为他译的《万叶集》撰写了《汉译万叶集选缘起》,语言学家新村出写了“后记”。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也在“跋”中称赞译者道:(中国人)“日本文学真正的关心与尊重,始自本世纪。本书译者钱稻孙先生与其僚友周作人先生开了先河。周先生的业绩以《狂言十番》的中译本为代表,钱先生的主要成就当推这部《万叶集》的中译本……先生兼备中国、日本和西洋三方面的教养。惟其出自先生之手,此译本即使作为中国的诗作来看,也是最美的。”
钱稻孙先生去世后二十六年之际,《万叶集精选》曾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这也足以告慰这位孜孜不倦地从事了大半辈子日本文学翻译工作的老先生于九泉之下。
下面,从《哈佛遗墨》中摘录几段关于钱稻孙的部分,以飨读者。
钱稻孙……历任jiaoyubu主事、清华外国语言学系与历史系教授,并曾兼任图书馆长。大约从一九二一年,就在家里(东厢房)设立“泉寿东文藏书”,搜集日本书籍,供人阅读。大略以文史方面为主,内容之丰富,就个人图书收藏而言,在当时可能是国内最大的。
钱稻孙教书循循善诱,而又非常之认真。对于文法的讲解,不厌其烦。不大注意会话,对读音却很重视。常说,有很多留日学生回国之后,拿起一本普通的日本书报来,还不能用日本音朗读,很多汉字只含混着用中国现代音读,是很可耻的。第二年日文选读的资料,文学方面的不少,如夏目漱石的《我是猫》,曾读过一部分。练习从中文译成日文,则有时太难。
我第一次到受壁胡同钱府,大约是在大二或大三的时候,好像是去借书,也许是为了商谈标点《国学文库》的事。(中略)
钱稻孙对《万叶集》的研究有数十年的功力,连日本专家都相当佩服。译稿全部用文言,或四言,或五言、七言、杂言。我有时在钱府看他自己细改译稿,真是字斟句酌,而且写字一丝不苟,实在敬佩。译稿我在那时读过若干首,但未抄录。直到一九五六年,钱稻孙的《汉译万叶集选》才在日本出版,那一年钱稻孙七十岁。至于钱稻孙早期关于史学、考古学的译著,如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论》、原田淑人的《从考古学上观察中日文化之关系》,乃至池田宏海、元末治合著两大册《通沟》的中文附录,对学人大有帮助,各大图书馆多有收藏,无须再介绍了。
文洁若
《万叶集》介绍
现在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日本有部文学古典叫《万叶集》,可是很少机会见到面。这里对这部名著做个简单的介绍。
首先,这部古典究竟古到哪一个时代?全书二十卷,收有长短各体的古歌四千五百有余首,其纪年最晚的当我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
日本史上当我隋唐前半的一段时期,叫作“飞鸟奈良时代”,从代代改变皇居于大和、飞鸟一带地方直到奠都奈良的七十年,其间一百多年,文化艺术上开出了第一朵绚烂的花。这部《万叶集》就代表着那一时代的“和歌”,和代表着那一时代汉诗的《怀风藻》并称“奈良文学”的双璧。
其时日本还没有自家的文字,而歌词是离不开声音的。由于录音的必要,借用汉字做音标,所谓“万叶假名”,夹用在载意汉字的真名之间。万叶假名,花样多端,有的借用字音,有的借用字训,却不用本义而但取其训语之音,与真名不一样。还有更加转弯抹角的所谓“戏训”,有时字数还比所表示的音数多,例如用“蜂声”二字只表示bu音。所以读起来好比猜谜,不但我们看不懂,他们本国人也不能谁都直接读解。经过千年来几多笃学之士的苦心考读,近年万叶学专家的多方面研究,有了现代文字的本子,并且最近有了许多大家的现代语译注评释。但是还有未得定解的词句,有一首至今没有读通的。
然而,正因其用假名记录,也说明着这《万叶集》是未有文字以先的文学,其中所收的占半数不知作者的民谣样歌词还是近似于上古的口诵。换句话说,这《万叶集》是由口诵文学演变到笔撰文学的一个宝贵标本,尤其说明着日本的笔撰文学是产生在未有文字之先的。更有一层值得注意的意义就是日本所以发展其自家的文学,主要靠其基本工具的假名,而假名的原始形态和初期的演变就见于此集。也因此,在我们考究到唐以前的音韵,这万叶假名也不无可资参考之处。
集中歌词之体,主要以五言句和七言句交替成章,最后重叠一句七言煞尾。这似乎是日本韵调的一个基本律,后世许多歌谣曲唱都大致不离此宗。长歌句数没有定限,短歌限定是五句:五、七、五、七、七,恰好是长歌的截头接尾。后世很少作长歌,所谓和歌,就只是短歌,所以和歌别名就叫三十一文字。此外有六句头的,一体叫“旋头歌”,五、七、七为一解,两解成一章。集中所收不过二三十首,后世更少仿作,所以叫旋头,就因为前后二解同调。妄加推测,许是踏步而歌的,唱到一半,掉过头来。歌词往往两半合掌,前后自成应对口气,可能原因于此。再有全集只见一首“佛足石体”,则是短歌又缀上一句七言,所以也是六句成章。奈良药师寺有一石碑,刻着佛足迹,有奈良时代的文室智努者为其亡妻荐福的赞佛歌,是这样的。短歌有不自独立而附属于长歌之后的,特称为“反歌”。长歌不一定有反歌,而反歌也不限于一首。其词大多总括长歌的大意,或者补充长歌所未尽的余意。然而时代古一些的长歌,倒并不一定带反歌,这分明模仿中国词赋的乱辞,而也是后世不复多作长歌的机兆。
集中歌,前有题或序,没有注跋,自是编者所加。在题或跋中注出的年代,上下亘及四百五十多年,其实构成这万叶的中心,表现着万叶歌的特色者,不过飞鸟奈良时代的一百三十年左右。注出作者的,约有二千二百首,名数略可得五百人。其中有皇室男女、高官、文士、兵卒、僧侣、游女,普遍于各个阶层、各个地域。还有一卷可以说是采风专辑,收罗了东北地方的方言民谣。歌词所涉及的天然景物、人情故事,真个包罗万象,迥非后世任一和歌集所克并比。他们一向以此集比于我国的诗三百篇,而和歌史上每一次的歌风振作,莫不以学习、研究《万叶集》为其前提、动机的。至于其时的制度、风俗、服色、起居,以及其与我国的交往,中国思想、技术的东流之迹,都足以引起我们今日的兴趣。
再通观这万叶的歌风,则情意真率而声调雄壮,词藻富丽而句法苍劲,也是后世和歌里不容易见到的。从时代和作风两方面综合观察起来,大致看出三个主要潮头。第一个潮头,略当我唐初,篇什不很多,大抵出于宫廷人之手,而情词朴直,颇多气魄、性灵之作。紧接着来了个“歌圣”柿本人麻吕,引起了第二个潮头。修炼辞句,创造格律,文人竞起,蔚为翰林,多作富丽堂皇的长篇。及至奈良后半,天平(略当我唐开元、天宝)以后,大伴氏一族占据了歌坛,为作歌而作歌,力慕风雅。以致篇什之繁,大伴家持一个人就近千首。而性灵反见淹没,意境也趋于纤巧,形成第三个潮头,其实也是万叶的衰波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