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井邑无衣冠 : 地方视野下的唐代精英与社会
》
售價:HK$
95.2
《
星地融合移动通信系统与关键技术从5G NTN到6G的卫星互联网发展
》
售價:HK$
212.6
《
妈妈,你好吗?(一封写给妈妈的“控诉”信,日本绘本奖作品)
》
售價:HK$
42.6
《
保守主义:为传统而战
》
售價:HK$
154.6
《
不同境遇的36岁:无尽与有限+人生半熟
》
售價:HK$
112.0
《
小时光 油画棒慢绘零基础教程
》
售價:HK$
88.5
《
可控性混乱
》
售價:HK$
66.1
《
篡魏:司马懿和他的夺权同盟
》
售價:HK$
65.0
|
編輯推薦: |
·李乾朗、青山周平、李长声、止庵倾情推荐
·举世无双的豪华城郭,凝聚军事家、艺术家与国*级工匠的智慧
·精美手绘图解析日本古代城防建造过程与军事意义
·研究日本古城二十年的建筑史专家宫上茂隆及日本建筑插画泰斗穗积和夫联手打造
|
內容簡介: |
公元1583年,统一日本的秀吉为了展现实力,决定营造比织田信长的安土城更加富丽雄伟的城郭,于是一宗长达十年的兴建工程就此展开。涵盖本丸、二之丸、三之丸、总构的大阪城,在战事频仍的历史背景下,从备战防御层面整体规划,聘请精湛工匠和技师,结合垒石和木材,造就拥有五层楼天守、御殿、城墙、护城河的大型城防。
可惜这“三国无双”的名城丰采后人无缘得见,烟硝战火吞噬它的辉煌,徒留本丸残遗供人凭吊。研究日本古城长达二十年的作者宫上茂隆,凭着一张建筑古图予以专业剖析和实际调查考证,终为世人还原桃山时代大阪城的整体结构和建筑风貌。
|
關於作者: |
宫上茂隆
1940年生于东京。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工学博士。对大阪城的建筑研究已超过二十年,并陆续完成本丸地形与主要建筑物的复原设计图。著有《法隆寺》(合著)、《模型:药师寺东塔》等。
穗积和夫
1930年出生于东京。日本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毕业。曾就职于松田平田设计事务所,现为自由插画家。活跃于汽车、男性时尚等领域,后积极投入带有历史风味的日本建筑和城町为主题的插画创作,并以本系列作品为代表。
|
目錄:
|
《大阪城》
前言
昔日的大阪
战国时代出现的石山本愿寺
战国时代的城郭 之一
战国时代的城郭 之二
织田信长进京
织田信长兴建安土城,并将本愿寺势力逐出大阪
丰臣秀吉取得天下,入主大阪
丰臣秀吉统筹筑城事宜
黑田官兵卫的绳张工程
筑城工程正式展开
采石作业
砌石垣
中井正吉负责设计超大型的御殿
搜集木材进行加工
兴建御殿
兴建天守 之一
兴建天守 之二
天守的屋瓦与墙壁
天守落成
橹(矢仓)
多闻橹(多门)
围墙
建设城下町
本丸完工,丰臣秀吉晋升关白
大手樱门
表御殿
对面所
台所
天守
奥御殿
小书院
御殿与御纳户
山里
茶室
二之丸与外护城河的兴建工程
二之丸的构造
千叠敷建造在朝鲜之役时
丰臣秀吉临死前打造总构
德川家康入主西之丸,并且在关原一役赢得胜利
繁荣的大阪城下町
冬之阵——德川家康对丰臣家施压
冬之阵——城郭方面的备战
冬之阵——幕府军的攻击
冬之阵——双方和谈同意掩埋沟渠
夏之阵——丰臣军出城迎战
夏之阵——大阪城起火,丰臣氏灭亡
德川幕府重建大阪城
后记之一
后记之二
|
內容試閱:
|
《大阪城》前 言
在日本大阪市的中心,尚遗留着护城河和石垣轮廓的大阪城,今日已成为供民众运动休憩的一处绿意盎然的大公园。城郭中心的本丸旧址矗立着一座钢筋混凝土打造的天守阁,是1931年(昭和六年)由市民捐款重新建设完成的。历经近一个世纪的淬炼,如今这座城郭俨然已成为大阪的象征,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观光客络绎不绝。
今日我们看到的是如此宁静祥和的景象,这让人难以想象过去的大阪城也曾经烽烟弥漫,放眼之处血流成河。
大阪城的历史起源自日本战国时代在此处兴建城郭雏形的石山本愿寺。后来与织田信长交战时,本愿寺陷入大火,继织田信长之后接手天下大业的丰臣秀吉便直接在石山本愿寺城的遗址兴建大阪城,成为人人口中有如铜墙铁壁的要塞。不幸的是,到了丰臣秀吉之子秀赖主政时,城郭被德川幕府的军队攻破。建筑物不仅遭到大肆破坏,甚至为祝融焚毁。这场战役(大阪之战)之后,德川幕府曾重建这座巍峨的城池,奈何它未能躲过江户幕府末期维新之战(戊辰战争)引发的一场大火,建筑物再度被摧毁了大半。明治时代以后,这里一度成为陆军兵营,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因遭遇空袭,剩下的建筑物又被烧掉了一部分。战争结束后,这里成为美军驻扎的中心,一直到1948 年,大阪城才真正回归市民所有。当时的大阪城可说是一片荒芜,但在市政府的规划下,人们一点一滴地将其建设成公园,直至今日的规模。
大阪城现存的石垣是德川幕府兴建的。明治时代学者的小野清就曾提出这种观点,但直到1959年的综合学术调查,一份关于古迹石垣的研究报告出炉,才真正确认了这个事实。
不过,丰臣秀吉兴建的大阪城的原始样貌究竟如何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从1963年着手研究,距今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了。
我很幸运地在当年担任德川幕府京都木匠工头的中井家收藏的建筑图中找到了解开这个谜题的关键古图。
这张古图纸质纤薄,仅有40厘米长、30厘米宽,上面描绘的也只有本丸部分。虽然图上的城池看上去和德川时代的大阪城本丸相去不远,但仍有若干明显的出入。
图上明确记载着石垣各部位长度和高度的间数,建筑物在城里的配置,乃至御殿的空间规划等,皆一目了然。仔细调查后发现,这张 “本丸图”原来是照着尺寸更为精确的原图拓下来的复本。
复本中记载的石垣长度间数,可说正确无误。根据是,当我将本丸图的城郭与现在大阪城城郭的实测平面图重叠在一起时,发现两张图上本丸外围石垣的描线几乎一模一样。从以上种种的测试得知,本丸图实际上是按照一间(当时六尺五寸,约等于1.97米)比五厘五毛(约1.65毫米)的比例缩小的实测图(比例尺约1∶1180)。
在综合学术调查的过程中,调查小组有了一样新发现。本丸中央部位的挖掘工程中,人们发现在地下约7.5米的地方存在一道由天然岩石堆积而成的石垣。现存由德川幕府建造的护城河石垣使用的是加工过的石头,那么这道地下石垣很可能属于丰臣时代。我用本丸图来对照石垣的位置,发现它应该是本丸西侧“中段带状曲轮”的一隅。
于是,我们以这道地下石垣的高度为基准,按本丸图记载的石垣高度间数计算本丸各个部分的高度,发现数据与如今的本丸非常接近。也就是说,本丸图记载的石垣高度间数十分精确。
那么,如此准确的一幅丰臣时代古建筑图,怎么会流落到中井家呢?(中井家的初代正清是德川家康时代的木匠。)为何图上仅描绘了本丸和内护城河,没有其他部分?
上述疑问可通过文献研究得到解答:因为丰臣秀吉时代的首批建筑工程的确只包含本丸和内护城河两部分。根据这个结果,我们发现原来中井正清之父正吉正是本丸兴建工程的木匠工头。由此可以推断,这幅本丸图应该是在中井正吉的指挥之下,于本丸石垣盖好时描绘下来的。
有了这幅本丸图,我们在研究丰臣秀吉的大阪城时,至少在本丸与内护城河这部分,有了非常具体而微的依据。
在这幅本丸图曝光之前,考古学家都是用描绘大阪冬之阵与夏之阵场景的画作,或是可以看出大名在沙场布阵情形的“大阪之阵图”,作为具体呈现丰臣时代大阪城的史料。
其中,原本由福冈藩主黑田家收藏的“夏之阵图屏风”(现存于大阪城天守阁)颇为知名。它描绘的是夏之阵的最后一日,丰臣军与幕府军决一死战的惨烈景象,画面的一隅正好出现大阪城本丸。若将此图与本丸图比对,会发现两座本丸的基本结构并无二致,因此间接证实了此图是曾参与战役的黑田长政命画家所绘的传说。我们甚至可以确定,当年黑田长政的父亲官兵卫孝高,与丰臣秀吉筑城之间必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大阪之阵图”的可信度在与本丸图的对照中得到了证实,根据这些图像,本丸外围的二之丸与外护城河,以及更外圈的总构的样貌,我们都能略知一二。
当年,来访大阪城的大名等客人,丰臣秀吉均会亲自带他们游览城内风光,所以大分的大名大友宗麟和基督教传教士弗洛伊斯(Luis Frois)等人才会分别留下详尽的大阪城见闻录。此外,一些断简残篇的文献史料中,亦可找到相关的记载。
本书的内容以上述相关史料为基础,一五一十地为读者展现丰臣秀吉建造大阪城的整个经过,以及大阪城消失于世的原委,同时,还要设法还原丰臣时代那个富丽堂皇的大阪城的整体结构,以及主要建筑物的风貌。希望这番历史的呈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日本战国时代到近世城郭建筑风格的演变,并探究近世城郭的建筑方式中隐含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