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HK$
96.8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HK$
52.8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HK$
108.9
《
DK威士忌大百科
》
售價:HK$
294.8
《
小白学编织
》
售價:HK$
65.8
|
編輯推薦: |
做学问,一求生存,二谋发展。偏重谋生存的《不发表 就出局》出版六年后,侧重求发展的《学者的术与道》终于问世了。此书是李连江教授论治学的封笔之作,堪称学术研究的终极指南。
术与道,说来玄妙,其实都是常识。
“不需要谋生存的人,往往没有真正的生存。我们需要谋生存,是我们的优势。我讲的生存不是简单的活着,是为自己活着,我们谋的是海德格尔说的本真存在。”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李连江教授论治学的封笔之作。作者的《不发表 就出局》偏重谈如何在学术界谋生存,本书侧重讲怎样在学术界求发展。
求发展,就是把学问做好做深,实现学术创新的优化,把自己变成学术界的一个名牌。
学者的天职是追求真理,本书是学者长征路上的踏脚石。作者说:“术与道,说来玄妙,其实都是常识。”但是,我们往往不懂常识,因此常识是不怕重复的真理。本书共20讲,每一讲都是一个“过来人”在40年学术生涯中参悟的智慧,也是他在明师指导下孜孜不倦地“下真功夫”积累的经验。
本书只有一位作者,然而是众多学者的“对话”。作者说:“书面论治学,很容易掉进自己挖的坑,对话变成独白。”但是,在娓娓道来的20讲中,仿佛有无数“学者”参与对谈,感悟、共鸣、切磋。
学者的术与道,从前辈学者处来,到后辈学者中去,薪火相传,生生不已。朴实的常识,助你脱困,帮你攀登,伴你长征。
?
|
關於作者: |
李连江,1963年生于河北沧县农村,幼年体弱,少年时常为生存担忧。高中毕业时,适逢改革开放的春天,全年级延毕半年,参加高考,得以跻身78级之列。此后44年间,辗转五所大学,五次变换身份,16年前落户香港中文大学,今年8月起到香港岭南大学任教。英文专著半本,论文30篇;译文300万字,“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近几年,渐感承传事大,悉心总结治学经验。尚能治学,然而分心谈治学。不避误解非议,全凭奉行启功先生的良心话哲学,不弄玄虚,知有不言,言必有据。
|
目錄:
|
第一讲 以学生为贵
相信学生的创造力
发现学生的潜力
激励学生真学
待学生如子女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第二讲 从师三十年散记(续)
车老师学写作
教育是对话
治学与参禅
学会自学
锻炼思维能力
活出真我
授徒的良知与艺术
车老师隽语数则
留有余地
师母的教诲
四十年师生缘
第三讲 跟李约瑟先生学英语
天下没有不查字典的翻译家
学外语就得有赤子之心
珍贵的记忆片段
永远也不会忘记
第四讲 漫谈政治学研究
选题
材料
分析
文献
写作
发表
不要以顺为逆
第五讲 读博的意义在于学会做自己的导师
学生心态
学会创新
学会疑己
敢于学习
跃龙门靠自己发力
第六讲鉴别导师真伪与得真传
野狐禅
鉴别导师
下真功夫才能得真传
求学不易
第七讲 关于选研究课题的几点建议
对己对人都重要
比别人早半步
有比较优势
可以持续
要有自己的阵地
第八讲 关于研究方法的用户视角
摸索适合自己的方法
学以致用
与时俱进
当合格的用户
第九讲 定性方法归根结底是推己及人
回到事实本身
理解是视野的融合
视野融合之道是对话
定性研究的两类错误
世事洞明皆学问
第十讲 学量化研究方法的基本路数
设计研究场景
正态分布是一种世界观
显著度检验是证伪思维方式
回归分析是追根溯源
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
第十一讲 关于文献综述的几点看法
文献综述的功能
关于文献综述的三大误解
建设自己的核心文献
学会寻章摘句
为写而读是不二法门
引用文献要公平大度
六经注我
第十二讲 写论文的几点体会
为读者服务
写作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修改、修改、再修改
写作如修行
观点创新,文章八股
功能主义与文体风格
动手学手艺
第十三讲 学术生涯的三问四讲
求职报告
讲课
会议发言
专题演讲
说话是门艺术
第十四讲 学会适度推销自己
继承发扬孔夫子的自我推销精神
绝大多数学者不过是大学的人力资源
申请工作是合理的机会成本
申请课题费是合理的机会成本
开会和做讲座是合理的机会成本
学者需要懂市场的诤友
第十五讲 学术生涯的基调是焦虑
焦虑
焦虑的主要症状是下假功夫
焦虑的终极根源是创新艰难
焦虑的直接原因是内外压力
学术界的进化、退化与内卷
管理焦虑的关键是破除四大迷信
减轻焦虑的途径是树立自信
第十六讲 从颜回早逝看拼搏精神
颜回为什么能不改其乐?
颜回的悲剧
拼搏精神不适合学术生涯
留有余地
第十七讲 保护自己
保护身体健康
保护心理健康
保护黄金时间
保护自信
保护平和心情
保护正常生活
自己奖励自己
不能无我
第十八讲 科学认识睡眠
什么是睡眠
睡眠的三大功能
睡眠障碍
睡眠的王道是放松
睡眠之于全身,正如上弦之于钟表
第十九讲 生物钟与健康
生物钟
人的生物钟
顺时而生
人是生物
第二十讲 与徐轶青、林声巧的对谈
跋
补记
|
內容試閱:
|
关于治学,每个学者都有至少一套说法。我的一些浅见收入了《不发表就出局》《在学术界谋生存》《戏说统计》《戏说统计续编》《哲学与师道》,限于水平,只谈在学术界谋生存。本书集中讨论求发展,算延续和补遗。三年前,《在学术界谋生存》问世后,出版家朋友说:谋生存只是学术生涯的一半,还应该谈谈怎样求发展。我觉得力有不逮,婉言辞谢了。不过,我也留了心,三年来,浮现零零星星的想法,就断断续续地记下来。观察多于体会,后知后觉的感慨,多于不知不觉然而碰巧走对路的庆幸。文字虽不成系统,锱积铢累,也渐成规模。本来打算临近退休时再整理,但是,4月1日,车老师遽归道山,令我改变了想法。
老师是学生的屏障,正如父母是子女的屏障。老师走了,对学生来说,目前与终点之间就只剩下一段长度不确定的路。车老师的师德师道,有待他的学生继承与发扬。我有了紧迫感。于是,趁后半学期授课压力较小,我集中了三周时间,理出了比较重要的话题,把零散的文字汇总起来,编成了这本书。
与我写的其他四本书一样,本书说的也是平常的道理,价值是有个性地重复常识。人间万事,无非术道二字。术与道,说来玄妙,其实都是常识。常识是平常人应该懂得的道理,但不少人不懂常识,因此常识也是不怕重复的真理。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ohn Austin)说,我们不需要被告知,但需要被提醒。现实是,不少人急需提醒时,往往无缘听见,或者有缘听见但听而不闻。听见时,听懂时,为时已晚,这是常识的常态,也是常识的悲剧。我希望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常态,更希望借此减少点悲剧,至少减轻悲剧的冷酷。实事求是地说,本书是过来人的忠告,既是提醒,也是告知,而提醒与告知的对象,首先是作者本人,其次才是年轻人。我深知,年轻人听年长人说话,惯例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是,我也相信,风过有声,聪明人不留心也有记忆。一旦遇到挫折,记忆片段浮现,忠告就能发挥两个积极作用。一是安慰,让受挫的年轻人明白,他们既非格外愚蠢,亦非特别倒霉,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要素,谁也逃不脱,躲不掉。二是鼓励,提醒受挫的年轻人,有机会也有信心提出忠告的,想必克服过挫折,走出过困境。
本书的部分内容在微信公众号“在学术界谋生存”发布过,收入本书时,精简了文字,也调整了语气。为了节约读者时间,书分成内容相对集中的十九讲。由于主题单一,各讲难免交叉。由于主题接近,此书与另外几本书也难免交叉重复。比重复更棘手的问题是校准语气。与年轻人面对面谈治学,情景生动具体,比较容易把握语气。但是,书面论治学,情景单调抽象,很容易掉进自己挖的坑,对话变成独白,下意识地拔高自己。讲道理提建议,仿佛自己一直就明白,早就能做到,其实很多道理刚想通,建议只是新体会;谈弱点,仿佛自己都能克服,而且早就克服,其实有些弱点最近才克服,还有一些正努力克服,另有一些根本克服不了。夸夸其谈,是好为人师者的痼疾,再三努力,还是难以根除。好在第20讲是与两位优秀青年学者的对谈,冲淡了本书的说教气。
不发表,就出局,更多是提醒。发表的基础,最好是做了好学问。但是,迫于时势,学问尚未做精,仅有一管之见,也应该把文章做好。谋定了生存,仍然有压力,但毕竟不那么紧迫,就应该开始在学术界求发展。发展就是把学问做好做精。
做学问,求发展,是我的心愿,也是我对青年学者的祝愿。
愿以此书延续车老师的教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