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HK$
217.8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29.8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HK$
96.8
《
简帛时代与早期中国思想世界(上下册)(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308.0
《
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209.0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HK$
61.6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HK$
107.8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HK$
41.8
編輯推薦:
焦虑与内卷时代回归清心的生活方式,缓解压力、平静心神、自我接纳的精神修习良方
脑科学研究表明:瑜伽可以改变大脑,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改善睡眠。对于受亚健康和失眠困扰的现代人来说,每天十分钟的瑜伽练习,可以有效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回归静心、快乐的生活。
企业高管、政界大佬、文化学者、明星名流、普罗大众都在修习的幸福哲学
乔布斯、比尔盖茨、迈克尔·杰克逊、披头士乐队推崇备至的心灵指南,孙俪、李冰冰、林志玲、王菲、莫文蔚都热衷的健身指南。
关于瘦身、女性经期保养、情绪管理、优雅体态练习、饮食健康的实用哲学
现代社会,瑜伽不仅是一门清心法则,更是关于瘦身、女性经期保养、情绪管理、优雅体态练习、饮食健康的实用指导手册。本书作者分章节讲解了瑜伽与各种生活或心态管理术之间的关系,助你重新把握生活的秩序。
瑜伽入门版,体式、呼吸亲身示范,详尽动作解读,彩色插图
真人瑜伽动作插图配合文字要点解读,适合零基础和初学者。无需装备,无需仪式,轻松跟随练习。
內容簡介:
生活中,我们总是慌乱地面对各种事情,常常三心二意、身心俱疲,甚至焦虑。如何在忙碌中保持坚定又放松的心态,或许《越专注,越安宁:瑜伽和冥想》一书能给我们提供一个途径。
本书作者结合自身练习和教授瑜伽的经验,将各种不同流派的瑜伽、冥想,尤其是中国传统太极拳拳术和思维融合在一起,为不同水平的读者提供了一部详细的瑜伽练习指南。无论是想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还是想重新认识自己、靠近自己的内心,瑜伽和冥想都是可靠的帮手。跟随作者自创的九式瑜伽功坚持练习,化掉拙力,让身心回归中正。做好当下事,说好当下话,制心一-处,便是归零。
在本心处,在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淡然中,自觉自省,努力随缘,在专注中求得安宁,这就是瑜伽和冥想让人回归平和的道途。
關於作者:
牟木
“禅心瑜伽与冥想”流派创始人。业余画家,平面设计师。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曾任奢侈品企业内刊主编。修习瑜伽与冥想二十年。临济宗第四十六代传人。吴式太极第七代传人。
2008年,创办北京归零瑜伽。
2014年,与先生摄影师耀谛在北京宋庄画家村创办“归零静修小院&隐相摄影工作”。
2015年,创办“木木归零”手工服装品牌。
2020年,创办“归零小院别院”美学空间。
目錄 :
部分 - 瑜伽与情绪管理
说“太极”,做“太急” 002
我们很忙,但是高效吗? 006
正念,改变气场 011
忙而不乱,闲而不散 016
训练禅心——专注、有序、放松 020
过程坚持,结果放手 024
努力,然后随缘 027
敞开,接受 033
归零,是目的,亦是道途 036
第二部分 - 瑜伽,回归中正
你是谁? 040
心的中正 042
松空冥想 045
肢体的中正 047
优雅体态站姿练习 049
气血的中正 052
第三部分 - 瑜伽与瘦身
怎么理解瘦 059
瑜伽与饮食控制 061
如何吃健康?怎么吃不胖? 063
减肥也是修行 066
瑜伽,一边修身,一边静心 068
女人的本性,是温暖 072
第四部分 - 什么是瑜伽
瑜伽,即整合,联结 076
瑜伽,是实践的艺术 078
瑜伽,即“不二” 080
瑜伽八支分法与安心之道 083
瑜伽练习的三个阶段 088
第五部分 - 从手指,回到掌中
合一的意义 092
瑜伽与太极 094
哈他与阴阳 097
瑜伽与佛教 102
禅修与冥想 108
第六部分 - 冥想,从缠心到禅心
禅修不是诗和远方 116
从焦虑到静虑 118
禅修方法与要点 121
女性经期冥想保养 126
禅坐不是犯困就是胡思乱想,怎么办? 128
禅坐是虚度光阴吗? 131
我并不孤独,我只是一个人待着 135
睡眠和噩梦中的禅修 138
你是急性子还是慢性子? 142
静心培训有助企业发展 144
冥想时光 147
第七部分 - 在爱中修行
瑜伽,情人150
爱不是技巧 154
关于我爱你 155
爱的三个阶段 157
不能什么都想要 159
基于“我执”的爱 162
爱是落地的哲学 165
清净的爱 167
欲望和节制 171
爱是一场修行 177
附录 - 九式瑜伽功
內容試閱 :
把瑜伽的事,变成人生的事
一个宁静的早晨,禅坐后,从禅堂出来,照样打开音乐,慢慢地做早餐。心沉静时,盘碗蔬果都有静谧的光泽。清晨时,我多半会选择沉静温婉的音乐,窗外时有鸟鸣,像禅修后的呼吸,绵绵密密、若有若无的,沉浸在眼下的事情里。
伴着呼吸和宁静感受开始的一天,会让心如同经过晨光的洗礼,带着明亮与清安、虔敬与平常。走出房门开始接人待物时,也会比从前带有更舒展的面容、更冷静的观察与更善意的交流。随着这些年瑜伽与禅修的持续练习,渐渐领悟:觉知,该是自己生命的核心,而自己一直持续练习的这些古老的动静功法,也是为了让心每一天能从觉知出发,如实地观看、参与、提醒,并懂得什么时候该停下来。如果带着觉知,这一天或许事务忙碌,却可以让悠闲的心忙而不乱,沉而不堕;这一天也或许轻闲无事,却可以让警觉的心闲而不散,轻而不浮。
从初慢慢悠悠地开始、断断续续地习练,到坚持把每天的独处时间交给瑜伽与禅修,已经二十年了。体重从起初的140斤减到了110斤,基本不反弹了;整个人的面相也舒展和悦了;气色也从过去不健康的黯黄变得红润透着光亮。练习时间越久,方法越驾轻就熟,对于修行反而越来越不敢松懈了,甚至会把自己某一天的烦忧,归咎于今天在禅坐垫上后那十几分钟的偷懒与放弃。很有意思的是,自己在瑜伽中那颗跳动不安和昏沉懒惰的心,其实就是每一天、每一刻面对种种生活事务的那颗心。
在修行中找借口不想继续做下去的念头和习气,与日常生活中总想寻找新鲜刺激、不安于现状、放任懒惰的习气,其实是一样的;在练习中总想挑战更难的动作和更标准的身材,和日常工作中缺少自信却总想攀比竞争、缺少安全感的心,也是同一的。日常身心受苦的那些根源,原来不是某个人某件事,而是一直以来的习气与观念。
修行让人越来越明晰地看清自己,甚至有时都会不好意思,但我尽量不去指责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困在了自己制造的问题里,解决一个问题又生出更多的问题。幸好遇见了瑜伽,遇见了一路指导自己的明师,开启了这趟归零的旅程。越往前走,越向内看。
修行是超越大脑学习与想象的,日复一日地精勤持续,忽然有一天身心会体验到松动的空间,变得更加明亮并敞开,知道观照、反思、忏悔,好像生活的一切视角开始改变了。真正的修行这才刚刚开始。这时,也才理解“生活即修行”的寓意。一切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所以,起初是我在坚持练瑜伽,后来就是瑜伽在坚持推动我了。就如同每天需要用水洗净脸庞,感到清凉并保有清醒;瑜伽与禅修,便是每一天对身心能量的净化与激发,带着觉知,专注与放松地投入生活。修心,非得日复一日不可。
修行就是一场换心术——从缠心,到禅心。
牟木? 北京归零静修小院
2020年5月7日
说“太极”,做“太急”
有一天和朋友说起一个人,我随口说:“过去的事,我总懒得想,就让它过去吧。”回来后掂量了一下,发现自己有点改变了。从前总喜欢抓着一些记忆不放手。美好的,怕失去了,不舍得忘记;不堪的,又总是想方设法绕道走,偏偏越绕道越忘不了。自己觉得正确的就要认真执守,一本正经地宣说,恨不得让每个人都明白、都认同。人家不理解、不认同的,自己心里就会给他贴个标签“这人和我们不是一类”“这人不行”,日后当和其他朋友谈起此人时,就会分明地亮出观点,说出那人的种种以获得面前这个人的认同,期待某种安全感。
现在,我觉察到自己偶尔还会这样。但基于长期的禅修,天天在瑜伽中松开身体的界限感,在禅坐中看见自己的起心动念,渐渐培养出对自己旁观的能力。再和朋友因为观点不同要辩驳的时候,旁观的“我”就会忽然跳出来,看看此刻的自己认真严肃非要证明什么的样子,还挺可笑的,也就欲言又止了。一次次的欲言又止,并没有让我变得压抑,反而感受到了沉默的美感。木心先生说:“人之一生必需说清楚的话实在不多。”
“有那么严重吗?”这是我常问自己的个问题。这就把自己问住了,于是不愿意继续争辩下去。这些原本可能继续下去的争执和烦恼,随着这一问,也就减却了。转向下一件事情时,便能更投入,心里没残留太多执着,反而有一股轻松之感,觉得自己又把那个特别当真、较劲的自我驯服了,这便是生活里的禅修吧。
有意识地这样练习,刚开始是有点别扭的,如同每天习惯了顺着一条路走,忽然有一天换路线了,多少都需要几次走回老路、掉头重来、慢慢习惯新路的过程。慢慢地,新习惯彻底取代了*惯,也就适应了。所以改习气不能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来适应,出了错就重新改正;但不能耍赖放纵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习惯,日复一日地,慢慢来。长此以往,我们发现自己不那么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了,也就不那么争强好胜了。如果对方因为一些事和我争辩、闹情绪,我就只管住自己别闹情绪,就事论事地解决;如果对方继续冷眼相对,对我的看法并不接受,自己也别太紧追不舍,非要争个对错高下不可,过段时间再说。
这样,宽容就会慢慢产生。反思过去,其实很多事没干成,很多人没留下,就是自己当时太着急想要结果了,太想证明自己了。当下努力过了,就留给时间吧。随着因缘,聚聚散散。
“急什么啊?”这是我常问自己的第二个问题。生活里似乎所有的工作、生活,从一制订计划开始,就被“赶紧完成”推动着。紧迫感不是由于真的没时间,而是着急。整个人变得焦虑、恐慌,行为粗枝大叶,不能真正专注做好眼下的事,对自己和家人的饮食起居与交流也越来越缺少耐心,甚至都忘了开怀地笑。
着急经常伴随着粗糙的行为、快速的言语和激动的情绪,而且听不见对方在说什么,好像和谁说话,自己都是郭德纲,对方永远是于谦。谁都害怕和着急的人长久在一起工作与生活,谁愿意天天伴着龙卷风呢?一个“急”字,毁了一个人的清心。
记得大学时我就是过分努力的那种人,同学对我的印象就是,总低着头往前冲,好像总有事情赶着去完成。后来上班,这种习气日复一日变得理所应当,直到身体生了病,才知道停下来反思调整,把每天下班的时间固定安排给瑜伽。持续一两年的练习,身体渐渐得到了修复,精气神恢复了,肩膀放松了,脖子都修长了,一下子痩了20斤,眉宇间的紧张皱纹也慢慢消失了,气质也改变了。几年后大学同学聚会的时候,都说我的变化是脱胎换骨的。
着急的心态,首先就会影响我们的呼吸质量,让呼吸变得短促、不匀、粗浅,脏腑得不到良好的气血滋养,从而影响了健康状况。在我的瑜伽课堂上,我发现刚开始练习瑜伽的伙伴们都有呼吸短促不匀的现象,和我从前一样,都是日复一日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导致的。我总向大家提醒:“呼吸是自然的,不是你的。你就是在数它,看它,随它,别急着推动它,完成它。给它空间,它自然会慢下来,运化开来。顺其自然。”
瑜伽是自身习惯的放大镜。看着只是做些动作,练习身体,其内在的运作逻辑却是身体、意识、呼吸全方位的专注合一训练。
我经常和大家分享“慢下来”“停下来”的重要性。蒋勋先生曾在他书里说,为什么半山腰上都会安一个亭子,“亭”,就是提醒人们,别着急低头赶路往山顶爬,要懂得停下来,看看眼下风景,领略美景。只顾低头往前冲会失去对眼下细微的觉知。那些觉知,正关乎生活的品质。
我经常和大家开玩笑说:现在生活好了,我们从不缺诗和远方,我们可以在山里、海边,甚至国外买个房子,把我们的诗和远方往那儿一放,聊天的时候可以和朋友吹吹牛,但实际上自己却总怀抱着“累成狗”的心,一年也去不了一两次远方。满脸看不见晴天的样子,更别说把生活过成诗了。我们真的需要做些减法。
我特别喜欢德国包豪斯设计的风格理念——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精简并不是偷懒,而是更注重当下品质的完善,更在意细节,把多余减却,留下必要的,然后做得妥妥帖帖,尽如心意,这样的美学态度会留有更多的空间与品味。所以,少不是没有。包豪斯的另一个设计理念就是——God is in the details(上帝在细节里)。慢下来、专注下来,沉入眼下事,一分一秒地把时光雕刻。
前段时间看见某个图很有寓意。左边是个太极图,标注“太极”;右边是一团乱麻,标注“太急”。想想我们自己,虽然朋友圈里每天充满着心灵鸡汤,却总也难免在现实里让自己掉入太执着、太着急的境地。《瑜伽经》说:瑜伽,是通过修行和不执达成的。在总是说“太极”,做“太急”的时候,问问自己:有那么严重吗?急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