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HK$
76.8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1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396.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HK$
63.8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HK$
94.6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HK$
217.8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29.8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揭秘不确定时代的成事法则:越优秀的人,越敢于得罪人
“得罪人”可以亮明你的原则和底线,“得罪人”是听从内心声音的开始,“得罪人”是ZUI好的自我保护。很多人告诫我们要小心做人,但反而越敢得罪人的人,越优秀,越能成事。
★教你直面人生普遍困境的实用之书
凡事“Say yes”的好好先生,对个人和团队都毫无益处。不敢“得罪人”,不仅是一种自我折磨,更是一种自我放弃。发生冲突和矛盾不是关系破裂的时刻,而是重塑关系、加深感情的好时机。不避冲突往往能获得更好的结果,明白要趁早!
★资深职业发展教练教你用9种工具搞定5大冲突
作者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已有10年,服务过两家行业龙头500强企业;她主张用良性冲突来解决各种人际关系矛盾,把冲突变成改善人际关系的推手;她将5类冲突关系公式化,提炼出了普遍适用的9种沟通工具。
|
內容簡介: |
作者针对不同的人际关系冲突场景,介绍了一套化恶性冲突为良性冲突的科学方法。
在这套方法指导下,人们可以看清自己在各种人际冲突中的真实需求,
用更合理的方式来处理人际矛盾并实现个人成长,终从良性冲突中获益。
|
關於作者: |
湘萍
职业发展教练,VUCA人力资源咨询创始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本科、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生、香港科技大学MBA、瑞士圣加仑大学ISP,多家媒体平台签约作者。她在北京、香港两地从事人力资源工作已有10年,服务过两家行业龙头500强企业,擅长帮助咨询者改变自我认知,实现个人成长。主张用良性冲突来解决各种人际关系矛盾,把冲突变成改善人际关系的推手。
|
目錄:
|
推荐序
前言
第一章
冲突并不可怕,它只是改变的开始
冲突不是敌人,偏见才是 003
利用冲突画布,打破冲突惯性 008
先解决认知,再解决情绪 015
表达情绪,而非情绪化表达 022
“解决”和“逃避”以外的选项 028
第二章
重建内心秩序,减少无效冲突
四个原因触发你的战斗模式 037
告别控制欲,化无效冲突为有效的自处 043
总有一种沟通公式适合你 049
如何有效建议并从负面反馈中获益 057
维护内心世界的秩序 065
第三章
面对他人的刁难,打开上帝视角
“找麻烦”的人在想什么 073
难相处的人真的不可理喻吗 080
三招搞定难相处的人 085
系统思维:打开上帝视角 091
第四章
读懂陌生人的怒点,远离社交雷区
冲动的陌生人是怎样炼成的 103
你需要了解心理扳机点 109
拒绝“苹果和橙子”式的争吵 115
关闭“战斗脑”,打开“逻辑脑” 121
以直报怨 vs 以怨报怨 127
第五章
真正的职场狠角色,从不滥用锋芒
处理职场矛盾的两大基本能力 135
一张图理清所有职场冲突 142
99% 的职场冲突都可以避免 149
反馈机制:靠谱比犀利更重要 157
第六章
真正好的伴侣,懂得怎样好好闹情绪
你也可以边吵架边解决问题 167
恰到好处的“上纲上线” 175
双钻石模型:情绪对了,事情就对了 180
别把“冷战”当“冷静” 185
在自我觉察中重建婚姻关系 191
第七章
不吼不叫的家长,也能养出好孩子
孩子的叛逆是管出来的 199
孩子的问题其实出在父母身上 205
接纳自我,进而接纳孩子 211
与其事后修复,不如事前呵护 217
勇于认错,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222
第八章
与父母和解,就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
“父母皆祸害”是个借口 231
原生家庭冲突下的自救指南 235
父母的反对是考验决心的试金石 241
成为自己,从原生家庭中分离 245
第九章
停止自我冲突,做内心强大的人
用“向内看”给自己升级 251
别拧巴:幸福感的终极秘诀 256
GROW 模型 设计思维 261
保持自我沟通的三个方法 267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推荐序
出收到湘萍老师发来的书稿和撰序邀约,我多少有些诧异:这本书旨在教人们拥抱良性冲突,而我的工作领域则大多是关于逻辑和推理,与人际关系并无太大关系。
带着诧异和困惑读完这本书后,我好像更能理解两者的共通之处了。
上中学时,我一度不喜欢化学,而更喜欢数学和物理。因为化学涉及上百种元素及其化学性质,不同元素之间又会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其复杂性和可变性曾让我头疼不已。而数学和物理则足够“简单”,在适用范围内,每条数学或物理原理都可以一以贯之。
我非常喜欢后者的确定性。
人际冲突恐怕是世界上复杂的“化学反应”了:每个人的脾气秉性各不相同;面对不同的人,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的反应;每种时空条件,都可以有无限种“赋值”。
不过,高度复杂和可变的事物并非不可应对。
我就曾通过编顺口溜的方式来记忆化学中的知识点和反应式。湘萍老师说,她在职业咨询中也总是遇到一些共性问题,这些问题并不是看上去那么难以处理的,运用适当的理论工具就能让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
这本书正是将复杂的“化学反应”——人际冲突——公式化的一种尝试。这也是我和她的工作内容的共通之处,正所谓“千举万变,其道一也”。
她说,根据来访者的问题,她可以合理推断,需要帮助的潜在群体一定很庞大;她愿意把用以解决这些问题的工具箱和盘托出,为那些面对人际关系困惑的人提供帮助。
这跟我录制讲解视频的初衷是一致的: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观看,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更多人,因为它能让每个人以更平和、更智慧的方式应对冲突,从良性冲突中获益。
李永乐
2022年2月10日于北京
三招搞定难相处的人
明白了化解冲突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这种关系,而不在于如何扭转对方的“不可理喻”,我们会更有信心去应对这些冲突。毕竟,我们总有机会解决关于自己的难题,因为控制权在我们自己手里。没鞋不要紧,因为没鞋的人知道应该去买鞋,怕的是鞋在自己手里,却满屋子找鞋,还又累又气。所以,找准冲突的关键所在,就像低头看到了自己手里的鞋,已经从“搞不定”向“搞得定”迈进了一大步,剩下的就是如何把鞋穿上的问题了。
不用把难相处的人想得太复杂,我们不妨先做好下面三件事再看。
用开放的心态做排除法
排除法好比出门之前照镜子,看自己是否少穿了一件衣服。开放的心态则是更诚实地面对镜子里的自己,而非只看见美化后的自己。是的,遇见难相处的人,我们经常会无意识开启自我美化滤镜,认为问题出在对方身上,自己没有问题。
和对方陷入看似无解的冲突时,请深呼吸,想象自己在一面大镜子面前,先排除这两种情况:
我没有随意贴标签
人是一种依赖感觉且联想能力超强的生物,经常会莫名地喜欢或讨厌某个人,还会给并不了解的人贴某些标签:全职妈妈生活里只有孩子,她肯定不幸福,所以向我发难;35 岁还没有升任总监,他的职场生涯已经提前终结了,他一定是因为自己没能力,才迁怒别人;等等。当我们为某些人贴上一些不友善的标签时,往往是因为我们自己太片面,或者是心情太糟糕。我们贴在别人身上的所有标签,都显示了我们自己的狭隘。
我不是那个难相处的人
“难相处”是一种主观感受,有可能我们自己才是难相处的人也说不定。经常问问自己:“我在事件中的要求和行为,是否有调整的空间?”这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美化是一种本能,如果我们不进行反思,就会真的认为自己白璧无瑕。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想你心中自有答案。
你可能会说:“我为什么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有问题的人又不是我!”我们要警醒:有问题的人往往就是我们自己,只是我们没意识到而已。所以,首先使用排除法是十分有必要的。当自我美化滤镜被卸下,“原来我才是那个小丑”的感觉真的很不好。
尊重对方的同时保护自己
在给予对方足够尊重的同时,要保护好自己,这看起来是两码事,但其实是一件事情:因为尊重了对方,所以保护了自己。
尊重对方是指,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言谈举止都表明,我们虽然不认同对方,但愿意尽量理解对方的想法和行为。真正的尊重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要由内而外传达出一种态度。除了语言,还包括眼神、微表情、语音语调、肢体动作等。
保护自己是指,我们在物理或心理上与对方进行隔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区,不让对方过多地影响自己,伤害到自己。对方处于一个巨大的旋涡之中无法脱身,我们首先不要跟对方一同卷入。在物理上进行隔离比较简单,就是尽量不与对方来往,砍断交集。如果只是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完全可以远离这个人。但物理隔离并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适用,因为我们总会遇见各种冲突,如果一味地远离,就丧失了人的社会属性,我们会寸步难行。
这时候,我们要学会心理隔离:明白对方身处旋涡之中,不会跟他一同被卷进去。心理隔离好的办法就是尊重对方,相信对方有应对旋涡的方法:如果一个人对下属总是很强硬,那么他是在用强硬应对丧失话语权的恐惧,我尊重他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总是传递负面情绪,那么他是在用负面情绪应对生活带给他的苦涩,我尊重他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总是不肯承担任何责任,那么他是在用逃避应对责任带给他的压力,我尊重他的方式。
尊重可以让我们自然而然地与对方隔离开来,明白双方各有自己的方式,从而建立心理上的安全区,且不需要切断所有的关系。
积极地提问和聆听
面对难相处的人,我们的反应往往是指责和评价。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指责和评价很容易让冲突升级。这样一来,我们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给自己挖一个更大的坑。当我们做到开放和尊重对方时,自然就说不出指责和评价的话了。这个时候,我们该做什么呢?
面对僵持不下的情况,我们可以选择积极地提问和认真地聆听。而且,我发现,这个办法“老少皆宜”。
举个例子。我带女儿下楼玩的时候,经常遇见一个四岁多的小男孩。他总是做一些吓唬人的动作,甚至朝小朋友扔小石子之类的东西。带他的阿姨除了大声制止他,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次看到他拿东西打我女儿的时候,我在心里就给他贴了个“熊孩子”的标签。我瞪了他一眼,刚好被他看到,结果他双手叉着腰,走到我面前来瞪我。我本着“不跟小孩子一般见识”的原则,没有理他。
第二次,他又朝我女儿扔小石子,我女儿也开始朝他扔小石子。我赶紧把女儿叫了过来。小男孩怒气冲冲地跟了过来。我对女儿说:“不可以朝小朋友扔东西。”他就在旁边瞪着我们。女儿指着他说:“是他先扔的。”我没有多想,只是为了哄女儿,
说道:“他可能是想跟你玩吧。”他仍然在旁边愤怒地看着我们。我觉得气氛有些尴尬:教育他吧,毕竟我不是他的家长,不管他吧,他又这么不礼貌地看着我们。于是我问他:“你叫什么名字?”谁曾想,他的表情一下子就变了,忙说:“我叫麦克斯。”
看来,他并非有什么恶意,我又问:“你几岁了?”他马上回答说:“我四岁多了。”我接着问:“你上幼儿园了吗?”他告诉我他的幼儿园在一座山上,还告诉了我幼儿园的名字。后,我指着女儿问他:“你是想跟她玩吗?”他不好意思地点头。女儿见我跟他聊起来,很快就不讨厌他了,还伸出手拍拍他衣服上那只会发声的小熊,两个人很快变成了朋友。
后来,我反思了整个过程。我先是撕掉了贴给小男孩的“熊孩子”的标签,然后尊重他应对“想跟别人玩但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方式,接着用提问的方式让他自动卸下了“难相处”的面具,后从他的转变中知道了他的真实想法。于是,他从“熊孩子”变回了可爱的麦克斯。
我逐渐发现,很多人那个“难相处”的面具,在他们感觉自己“被听到和看见”之后,就会慢慢被卸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诉求,不论他们用什么样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只要他们感觉自己的心声被听到之后,他们就会缓和下来。
总之,对待难相处的人,只需要三个步骤:搞定自己,搞定距离,搞定对方。搞定自己,需要我们用开放、包容的心态审视自己的思维定式,不给别人乱贴标签,确保自己不成为那个难相处的人;搞定距离,需要我们以尊重对方为前提,以建立自己的心理安全区为结果,由内而外地进行隔离;搞定对方,需要我们通过提问和聆听的方式来探寻并确认对方的核心价值诉求。如果我们在第三步遇到了困难,不妨重新进行一下前两步,说不定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正确运用这三个步骤,你会发现难相处的人也会变得不再难相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