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妖怪故事(全集·增订版)
》
售價:HK$
221.8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編輯推薦: |
《皮囊》
◇自2014年问世以来,《皮囊》累计销量突破400万册,是国内非虚构写作领域的畅销作品。
◇书封使用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纸,容纳书中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刘德华、李敬泽作序推荐,韩寒、莫言、阎连科、阿来、白岩松等名人推荐阅读。
◇一篇篇刻在骨头里的故事,记录了对社会的关怀与思辨,以及对自我、故乡、亲情、友情等命题的反思。
◇文本真挚动人,央视「读书」栏目推荐。
◇献给内心漂泊无依的你,关于亲人、关于故乡,真诚暖心。
◇命运是一条闪闪发光的金色河流,我们在此相遇,卸下皮囊,以心相交。
《微尘》
* 陈年喜新作,现实版《活着》,易中天感动推荐。--卑微如尘,也要热烈地活着;
* 作者入选《南方人物周刊》2021魅力人物”100张中国脸”
* 堪称中国文坛”六边形”作家,经历、情绪、思想、表达、结构、张力,丝丝入扣,宛如神作;
* 收录故事21篇,刻画50余位人物画像: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民谣歌手……从地下5000米到地上3000米,从北疆大漠到秦岭山川,从一地霜白到内心波澜,芸芸众
|
內容簡介: |
《皮囊》
《皮囊》是蔡崇达的非虚构文学作品,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
作者本着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一系列刻在骨肉里的故事,体现一个福建渔业小镇上的风土人情和时代变迁。通过本书,与读者分享其对三大现代人共通命题的思考,回答那些我们始终要面对的问题——亲人的生老病死、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故乡与远方的选择。自2014年12月面世至今,《皮囊》累计销量已逾400万册,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韩寒、白岩松、刘德华、刘同、蒋方舟、李敬泽、阿来、阎连科等人推荐。
《皮囊》(2019)封面升级,使用具有皮肤质感的SKINS COVER,包裹一篇篇温情而又残酷的故事,容纳一个个既失去家乡又尚未到达远方的生命。
《微尘》
我见过的不幸太多了,从来没有沮丧过。
--陈年喜
这本书收录了陈年喜21篇非虚构故事。
书中写了一群平凡而朴素的劳动者。
他们是爆破工、运石工、乡村木匠、农夫、农妇、小作坊老板……
而作家自己的故事,贯穿始终:在地下五千米开山炸石,在烟尘和轰鸣中养家糊口,在工棚和山野中写下诗篇,记录命运的爆裂和寂静。
他们虽历经生活的磨砺,却淳朴而硬扎,沉静地诉说关于亲情、爱情、死亡、欲望的生活主题……
这是一本生命的书,也是死亡的书,归根到底,是一本生活的书。
世界是什么样子?生活是什么样子?我的感觉里,除了绵长、无处不在的风,其余都是尘埃,我们在其中奔突,努力站稳,但更多的时候是东倒西歪,身不由己。
|
關於作者: |
《皮囊》
蔡崇达
作家
1982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东石镇
“读懂中国”非虚构创作中心主任
作品多次获得“《南方周末》年度致敬”、亚洲出版协会特别报道大奖
《微尘》
陈年喜:
生于1970年,陕西省丹凤县人。
曾从事矿山爆破工作十六年;
数百首诗歌及散文、评论文章散见《诗刊》《天涯》《散文》等刊;
2016年冬应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邀请,赴美诗歌交流;
获2016年届桂冠工人诗人奖;
2019年,出版诗集《炸裂志》;
2020年,受邀做客央视节目《朗读者》。
陈年喜高中毕业之后便外出打工,爆破工是他至今做过时间长的职业。
成长在秦岭脚下,从小浸酝于老家的秦腔、鼓书等传统文化,陈年喜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学启蒙。
在矿山工作期间,陈年喜开始不间断写作,他灵感如泉涌,在炸药箱上、在岩石上、在床铺上,他笔下的诗篇和故事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流淌而出。
2015年离开矿山后,陈年喜在贵州、北京等地辗转。
2020年,陈年喜确诊尘肺病。现在,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仍在继续写作。
显示部分信息
|
目錄:
|
《皮囊》
序:带上旅途的书
序: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序:认心、认人的《皮囊》
皮囊
母亲的房子
残疾
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的神明朋友
张美丽
阿小和阿小
天才文展
厚朴
海是藏不住的
回家
火车伊要开往叨位
后记:我想看见每一个人
《微尘》
我的朋友周大明
那一年,在秦岭黑山
那场旷日持久的矿事
不曾远游的母亲
父亲这辈子
手术
陪读的日子
割漆的人
葫芦记
野猪凶猛
一九八七年的老腔
表弟余海
吃相凶猛的人
在苦盏
南地十年
用平板电脑写诗的人
北京的秋天
一位青年的球状生活
一路有你
小城里的文人们
一个人的炸药史
后记
|
內容試閱:
|
《皮囊》
序1:韩寒╱带上旅途的书
好的文字往往带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不想说老蔡的文字是哪种,因为不希望读者在阅读前有个讨厌的推荐人给他们先入为主的印象。
很早前就看过他的几篇短文,于是这本书便成了我很期待的一样事物。我会将这本书带上旅途,在每个静谧陌生的夜晚拿出来慢慢看,而不是红灯亮起或者堵车不动时。
这本书他写了很久,我希望自己能读更久。慢一些,不争一些,也许得到更多,到达更快。
序2:刘德华╱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认识崇达仅三两年吧,懂他真诚,因为有过几次掏心详谈,知他能写,却没有机会真正看过他的文章,直至崇达送我这书。
打开《皮囊》,读到崇达果然文如其人的真挚,坦荡荡的自然自白成长经历,没有掩饰凡人难免的喜、怒、哀、乐、贪、嗔、痴,所以很真。
视人生无常曰正常,或许是顿悟世情,也可能是全心冷漠以保持事不关己的距离,自我保护;看崇达敞开皮囊,感性分陈血肉人生,会不自觉卸下日常自甘冷漠的皮囊,感同身受,因为当中,都有着普通人就会有的阅历或感悟,所以共鸣。凡尘俗世,谁不是普通人?
人生际遇的好与坏,关键往往在于生命里碰到甚么人,只要能对你有所启发,都是明灯。崇达的《皮囊》里,有的是对他成长中有所启发的人,造就了他步步达成目标的人生;我认识崇达、看他的书,总有启发,就如生命中多添一盏明灯。
序3:李敬泽╱认心、认人的《皮囊》
如果皮囊朽坏,我们还剩下什么?
好吧,你告诉我,还有灵魂。
有吗?
有的吧。
--你都有点像祥林嫂了。好吧好吧,我信了。
可是,那脱去了皮囊的灵魂啊,他们在忙什么?下地狱或上天堂或在荒野上游荡?我读古人的记叙,总觉得,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温暖的、逸乐的、疼痛的、脆弱的、可耻的皮囊。
蔡崇达写了一本书,就叫《皮囊》。
当我看到,父亲死去,而儿子气急败坏破口大骂时,我忽然发现,有点不对了。
是的,我的泪腺受了刺激,有液体分泌,我知道,那叫泪水。
我说服自己,这不值得流泪,这不值得哭,我所看到的不过是、仅仅是人世间每时每刻发生的事。
这不是”子欲养而亲不在”,这是一种刻骨的愤怒,愤怒于,人在受苦,而他竟注定孤独无助,儿子也帮不了父亲,一切皆是徒劳。或许,皮囊的冷酷法则就是,它从不许诺什么,它不相信奇迹,不相信心。
是啊。皮囊有心。
不管这具皮囊是什么质地,它包裹着一颗心。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这颗心很多时候是睡去了,有时醒来。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荒野中就有了许多灯笼,灯和灯由此辨认,心和心、人和人由此辨认。
《皮囊》是认心、认人的书。
比如认父亲,蔡崇达是80后吧,我曾经说过,自70后起,在文学书写中,父亲就失踪了,不是去了远方就是面目模糊,他不再是被尊敬、畏惧、审视、反抗的对象,他直接被屏蔽,被搁置在一团模糊的阴影里。
而在蔡崇达这里,父亲出现了,被反复地、百感交集地写,这个父亲,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后离去。
父亲被照亮了。被怀着厌弃、爱、不忍和怜惜和挂念,艰难地照亮。
在这个过程中,蔡崇达长大了。
这个长大的人,从父亲开始,一个一个地,把与他有关、有缘的人照亮。他为此专门写了这么一本书。
西方之巫说:认识你自己。
认识你自己就必须认识你的他人。
在生活中、行动中遭遇的人,认识他们,照亮他们,由此你就知道自己是谁。
这就是苏珊·桑塔格所说的人的世界。人必须在人的世界里求取意义。
写这么一本书,是伤心的。
伤痕累累的心。
但伤痕累累的心是好的,流泪、流血、结了痂、留下疤痕,然后依然敏感着,让每一次疼痛和跳动都如同初心,这是好的。
除非死心,除非让心睡去。怀着死掉的、睡着不起的心,皮囊就仅仅是皮囊。
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这是多么有意思,虽然我们到底不能确定意义。
这也就是为什么,灵魂--中国人把它叫做心,永远贪恋着这个皮囊。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哪一个中国人真的向往过冰冷的天堂?哪一个不是希望回到人世,希望把经过的再过一遍?
但这一遍和那一遍是不同的,
就像醒着和睡着不同。
写作就是再过一遍。
过一遍自己,也试着过一遍他人。
把栏杆拍遍。把心再伤一遍。
我不能肯定这本书是什么,我甚至不能肯定它是小说还是自传,但我知道它不是什么,它不轻松不愉快不时尚甚至也不”文学”--文学没有那么重要,比起生活、比起皮囊、比起心,文学是轻的。蔡崇达写得不太好的时候,还会有一点生涩的文艺腔,但当他全神贯注全力以赴时,他不文艺了,他站在这里,艰难地扪心而说。
--这时,他只是一个历尽沧桑的少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