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述异记汇笺及情节单元分类研究(上下册)
》
售價:HK$
104.5
《
环境、社会、治理(ESG)信息披露操作手册
》
售價:HK$
261.8
《
桑德拉销售原则 伍杰 [美]大卫·马特森
》
售價:HK$
96.8
《
理论的意义
》
售價:HK$
74.8
《
悬壶杂记:医林旧事
》
售價:HK$
52.8
《
谁之罪?(汉译世界文学5)
》
售價:HK$
52.8
《
民国词社沤社研究
》
售價:HK$
140.8
《
帕纳索传来的消息(文艺复兴译丛)
》
售價:HK$
108.9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川东“双村”为个案,运用社会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和“民族志”叙述架构,考察个案村在20世纪一百年间的村治历程,村治变迁中权威与秩序形态的变化是考察核心。书中阐释了“现代性”、“国家”与村庄“地方性知识”这三种要素在20世纪中国由革命向改革发展变化的大场景中共同塑造村治格局的历史过程,归纳出影响个案村村治变迁的基本逻辑:现代化背景下从国家、现代性依托革命对村庄社会的改造,到超越革命后的国家、现代性与村庄地方性知识共同重塑新村治格局。这一解释模型的提炼,不仅对理解个案村,而且对思考整个20世纪中国的村治历程都有启示。
|
關於作者: |
吴毅,重庆市人,1958年生,法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学者”特聘教授,研究方向为政治社会学、历史社会学与中国政治发展,出版《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2002)《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2007、2018)、《记述村庄的政治》(2007)等著作,曾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三等奖。
|
目錄:
|
导论001
章双村的社区背景027
一地理环境027
二历史沿革029
三经济概貌037
第二章宗族权威的变异与经纪模式的解构044
一变异中的伦理性权威044
二保甲的官治化与边缘性051
三族权的实利性与经纪模式的解构062
第三章导向革命和全能的村庄秩序066
一翻身与精英的整体更替066
二从村政到政社合一的权力重塑072
三国家遮蔽的社区权力078
第四章有计划的社会变迁088
一初期的渗透088
二政治的土改091
三家户经济的国家化099
四从自然村落到集体共同体社会108
第五章教育、科技的进入与民间信仰的隐伏117
一“文字下乡”和新式教育的勃兴118
二科技的进入与传统农业的改造126
三民间信仰的消解与隐伏132
第六章村庄的再造143
一改革:重建以家户为基质的村落经济144
二村民的原子化:村庄社会关联的重建155
三场街:地方社会的公的空间166
第七章村政的重建与村治的接续174
一乡—村体制的重建174
二村民自治的进入与张力179
三新村治精英的角色与行为187
第八章资源汲取与人口控制:村政的行政化195
一催收与拖欠的博弈195
二人口控制:代行政务205
第九章外力启动的村庄公益214
一“办点”:行政资源的输入215
二借鸡下蛋:公益的输出223
三机制性脱序:外力退出后的公益困境227
第十章情理之间:村庄秩序的调节与维系237
一双村秩序的基本结构237
二调解与仲裁的理路243
三社会治安的组织化机制256
第十一章现代性的民间化与传统的反照267
一“私塾”的“复兴”267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民间化270
三科技进入的自发状态274
四民间信仰的反照279
第十二章去政治化的村庄政治292
一从政治分层到三元分层292
二去政治化的社会时空297
三新村庄政治人的谱系分析308
第十三章结语:村庄的政治与政治学中的村庄研究322
一现代性、国家和地方性:三种逻辑的演进与互融323
二从叙事到理论:关于20世纪村治变迁的反思政治学332
三微观的村庄与宏观的学术:从事田野研究的学术指向339
参考文献345
附录355
索引401
|
內容試閱:
|
自序
《双村百年——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是以我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成书的。2002年,她曾以《村治变迁中的权威与秩序——20世纪川东双村的表达》作书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加印过一次,屈指算来,也已13年了。这些年来,该书获得过一些奖励和影响,与我的另一本书《小镇喧嚣——一个乡镇政治运作的演绎与阐释》一起,见证了我的学术轨迹。因此,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其纳入其品牌“社科文献学术文库·社会政法研究系列”再次出版时,就给了我一个机会来回顾和思考自己的农村政治研究之路。如今,我的学术兴趣已有转移,又不在政治学界多年,所以,我也决定就此写点什么,算是对自己早期学术经历的一个小结。
与诸多同行不同,当年我进入农村政治研究领域,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机遇的安排。作为一个此前没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除了在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作为中学生非常短暂地参加过几次“学农”之外,我与农村没有发生过其他交集,因此,自然不可能料想到以后竟会有机会与农村政治研究结缘。不过,当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面临从事专业学术研究的选择,方向却是完全陌生的农村政治时,经过短暂的犹豫,我还是像许多同龄人一样,咬牙选择了迎接挑战——哪怕再不熟悉,也要干一行爱一行,融入一个当时尚在发展中的农村政治研究团队。既然人生如此安排,我又视学术如宗教,便非常努力地投身其中,竭尽心力培养和发展自己对这个领域的热爱。
那是在199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由于以下的原因,中国农村政治研究开始被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诸多学人所关注,村民自治则成为聚焦点:一是1990年代以后的国内国际环境,促使中央重视通过农村基层的民主选举来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二是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民政部门在此种背景下积极推动村民自治示范活动;三是政治学界为寻求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尝试通过学术重心下沉来为建构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基础服务。由此,便促成了一波“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