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时刻人文·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
》
售價:HK$
65.0
《
心智、现代性与疯癫:文化对人类经验的影响
》
售價:HK$
188.2
《
时刻人文·信用的承诺与风险:一个被遗忘的犹太金融传说与欧洲商业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103.0
《
同与不同:50个中国孤独症孩子的故事
》
售價:HK$
66.1
《
开宝九年
》
售價:HK$
54.9
《
论僭政:色诺芬《希耶罗》义疏(含施特劳斯与科耶夫通信集)
》
售價:HK$
109.8
《
传播与流动:移民、手机与集装箱(新闻与传播学译丛·学术前沿系列)
》
售價:HK$
109.8
《
《证券分析》前传:格雷厄姆投资思想与证券分析方法
》
售價:HK$
134.3
|
內容簡介: |
所谓读懂孩子,关键在于理解,继而就是接纳。这要求父母们不再只盯着孩子行为的后果去看,而是要追溯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当父母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本质的变化。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努力读懂孩子的情绪、行为、情感等,唯有如此,才能洞察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心,掌握孩子童年的秘密。
|
關於作者: |
姚春妹:
江西省青年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井冈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志愿服务和社会工作20余年。长期从事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保障工作,探索“社工介入 公益服务 教育支持”的未成年人帮扶社区治理模式。整合资源和运用专业服务,培育学习型团队,构建了“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青少年学习成长的新平台。倡导每个家庭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明确家庭是人生的课堂。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家庭教育,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增进家庭的幸福感,努力促进家长和孩子的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
目錄:
|
di一章?读懂孩子
孩子的本能是什么 / 2
孩子何时才会有良知 / 6
孩子如何践行爱 / 10
孩子对生命本源的追问 / 14
孩子为何会出现各种问题 / 18
第二章?读懂孩子的疾病
孩子为何会患上多动症 / 24
关注孩子本身,而非只关注疾病 / 29
让爱在孩子的心中流通 / 34
关注孩子内心的创伤 / 39
孩子的常见疾病 / 45
第三章?读懂孩子的行为
家庭排序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 52
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 58
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何异常表现 / 63
隔代养育对孩子的影响 / 67
孩子的常见行为问题 / 71
第四章?读懂孩子的情绪
孩子为何不爱笑了 / 78
面对亲人过世孩子的悲伤 / 82
关注孩子的焦虑 / 87
孩子的常见情绪问题 / 94
第五章? 读懂孩子的人际表现
亲密关系的建立对孩子至关重要 / 100
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 / 106
让孩子拥有好人缘 / 112
读懂孩子的“大方”与“小气” / 117
孩子的常见人际表现 / 121
第六章?读懂孩子的学习
兴趣是好的老师 / 128
孩子为何会出现偏科表现 / 132
孩子为何厌学情绪浓重 / 138
孩子在学习上过于争强好胜 / 143
孩子忌妒同学 / 147
孩子的学习常见表现 / 152
第七章?读懂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明白成功的意义 / 158
孩子要全面发展 / 162
让孩子学会人际沟通 / 166
引导孩子建立各种关系 / 173
陪伴孩子探索生命的意义 / 178
孩子的常见成长表现 / 182
第八章?读懂孩子的爱
孩子的博爱之心 / 186
孩子的自私利己 / 190
孩子对父母的“挑衅” / 194
孩子对异性产生好感 / 198
早恋不是“洪水猛兽” / 202
后?记 / 206
|
內容試閱:
|
读懂孩子比爱孩子更重要,这是教育的真谛,也能够帮助很多父母避免育儿的误区。一直以来,太多父母都致力于改变孩子的行为,反而激发起孩子的叛逆心,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紧张恶劣。
父母作为亲子关系的主导者,如果能够换一个角度看待问题,也换一种思路解决问题,把改变孩子的行为变成尝试着理解孩子的行为,透过孩子的行为表象观察到孩子的深层次心理,那么相信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所谓读懂孩子,关键在于理解,继而就是接纳。这要求父母们不再只盯着孩子行为的后果去看,而是要追溯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当父母的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本质的变化。
读懂孩子,意味着父母要读懂孩子的牙牙学语,读懂孩子的叫嚣叛逆,读懂孩子的沉默寡言。此外,父母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心底里把孩子当成成人看待,也不要以与成人沟通的方式向孩子灌输各种观点。越是在觉得孩子的行为不可理喻的时候,父母越是不要着急,不要焦虑。只有平心静气地去捕捉孩子言行举止的蛛丝马迹,父母才能距离孩子的内心世界越来越近,直到终打开孩子的心扉,走入孩子的内心,从而建立与孩子相处的良性循环。
读懂孩子,是改善亲子沟通的前提条件。现代社会中,在很多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都剑拔弩张,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不懂事,孩子则抱怨父母不理解自己、不尊重自己。由此一来,父母与孩子进入了无效沟通的状态,父母越是唠叨,孩子越是叛逆。反之,如果父母真正做到读懂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尊重孩子的真实意图,那么就能对孩子的行为做出积极的回应,有效地减轻孩子重复某些行为的压力。
父母还要把孩子的行为当成孩子特殊的语言。很多父母只想与孩子之间进行语言沟通,以此了解孩子的内心,却忽略了在孩子还不会说话,或者在孩子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况下,行为恰恰是孩子无声的语言,也是父母了解孩子的窗口。
每一位父母都应该努力读懂孩子的情绪、行为、情感等,唯有如此,才能洞察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真心,掌握孩子童年的秘密。
di一章?读懂孩子
对于养育孩子,很多父母都自以为了解孩子,懂得孩子,其实完全不然。父母并不会因为生养了孩子,就能洞察孩子的内心,就能读懂孩子的情感。事实恰恰相反,太多父母因为误解孩子,而与孩子之间产生各种隔阂,甚至爆发尖锐的矛盾冲突。一切的家庭教育都应该建立在读懂孩子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父母也可以借此读懂孩子,真正打开孩子的心扉,走入孩子的内心,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与关爱。
孩子的本能是什么
说起本能,与人类的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而说起需求,我们就会想起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提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生理需求为级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为的需求。这就意味着,活着是每个人基本的需求,只有在活着的前提下,人们才会更进一步产生精神需求,渴望获得爱、归属感,得到尊重,也希望实现自身的价值。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即孩子必须先满足级的生理需求,获得安全感,才能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整个童年阶段,孩子的需求就是获得爱与归属感。打个比方,孩子身体的成长离不开各种营养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支持,孩子心灵的成长则需要以归属感作为食物。为了获得归属感,孩子会本能地做一些事情,哪怕这些事情并非他们真正想做的。例如,有些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陪伴,会故意踢被子,让自己感冒发烧;还有些孩子会在潜意识里暗示自己生病,因而身体真的被疾病所困扰。孩子到底为何这么做呢?因为他们想要获得父母的关注,想要得到父母的陪伴,也想从父母那里得到安全感。
很多父母看到孩子做出一些举动总是感到费解,不知道孩子为何无缘无故地生病,或者故意捣乱。其实,孩子的一切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根源所在,父母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心理状态,也才能卓有成效地解决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孩子在童年时期对于归属感的追求,就像他们需要吃喝拉撒一样是出于本能的,是完全发乎自然的。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只关注到孩子需要满足的生理需求,而忽略了孩子还需要获得归属感。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其著作《童年的秘密》中提出,每个人都要尊重孩子的本能,换而言之,婴儿具有自己的生存本能,他们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坚持学习,坚持实践,坚持探索这个充满奥妙的世界。原本,父母只要照顾和保护孩子即可,无须对孩子有太多的限制和框定,但是偏偏绝大多数父母擅长做的事情就是阻碍孩子探索。每一个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被羊水包裹着,享受自由的状态,一旦呱呱坠地,就被里三层、外三层地紧紧包裹起来,这扼杀了他们学习的通道。还有些新手父母欣喜异常,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孩子,因而时而抱起孩子,时而放下孩子,时而横着抱孩子,时而竖着抱孩子,哪怕是那些有渊博学识的父母也难免会因为喜悦而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个物件,拎着孩子去各种地方,又在孩子学习了一些技能之后让孩子展示给各种人看。这些做法,对于孩子的成长都绝无好处。
还有很多父母认为在婴幼儿阶段,孩子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为此,他们会把孩子交给老人负责带养,自己则去远离孩子的城市里打工。在这个关键时期内,如果父母没有陪伴在孩子的身边,那么就永远也无法弥补在孩子成长中缺席给孩子带来的严重损失。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孩子虽然懵懂无知,但是他们天生就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和自以为无所不能的成人相比,孩子学习的速度更快,他们尤其擅长自发地学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父母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成长本能,给孩子充满爱与自由的成长空间,让孩子遵循本性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人。
说起“正常的人”,很多父母也许会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怎样的人才算正常的人。对此,蒙台梭利也给出了回答:智慧早熟,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欢稳定的生活,不想无所事事,而只想有秩序地工作。看起来,蒙台梭利对于正常人的要求并不高,但是只要认真回想自己的生活,大多数父母就会发现自己并非正常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太多人每日行色匆匆,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奔波忙碌,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为了蝇头小利而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工作的时候怨声载道想休息,休息的时候心神不宁想挣钱,终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中,不是感到内疚,就是狂妄自负。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人们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背离了天性,心理也渐渐地扭曲。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父母都会恍然大悟,也会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到为孩子提供自由的环境、好的支持和恰到好处的帮助,才能让孩子发挥天性,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了解孩子的本能,认知孩子的天性,真正地尊重孩子。
孩子何时才会有良知
网络上有一个流行词语,叫作“人类的幼崽”。毋庸置疑,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婴幼儿的。把婴幼儿说成幼崽,其实是在强调孩子在未开化之前,动物性的本能占据上风,压倒了还没有得到全面发展的人类良知,这也使得婴幼儿的很多行为都是特别纯真稚嫩的,也会给成人带来无限的快乐。看到这里,日思夜盼希望孩子快快长大的父母一定会感到困惑:小小的孩子就像小兽一样懵懂无知,那么要长到什么时候,孩子才会有良知呢?
不可否认的是,人有很强的动物性,尤其是在需要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时,动物性往往会占据上风,使人表现出明显的趋利避害的本能。尤其是当需求与良知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时候,良知的报警器就会毫无征兆地响起来,这就说明孩子的良知被唤醒了。至于终孩子是服从于本能,还是服从于良知,则要看父母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以及孩子自身的品性如何。
那么,良知到底是什么呢?说起良知,就不得不说起我们所属的群体。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都要在社会中生活,都需要融入人群。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能够只靠着自给自足而离群索居地生活,脱离了庞大的社会机器,人们就会举步维艰,很难生存下去。所以说良知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关系状况,即每个生命个体与所属群体的关系状况。在人群中生活,在集体中实现自我价值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自己的行为有可能危及我们所属群体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矛盾和冲突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大自然中,不仅人是群居动物,很多动物也都是群居的,例如斑马、狼和狮子等,都是成群结队生存的。人是从动物发展而来的,所以在人类的记忆中还存在着集体记忆,集体记忆始终在警示我们一旦脱离群体,就代表着危险,就代表着有可能被毁灭。例如,狮子作为森林之王是威风凛凛的,但是一只落单的狮子很有可能受到群狼的攻击,被群狼撕咬吞噬。对于人类而言同样如此,一个人要想更好地生存,就必须与所属的群体友好相处。当自身的利益与所属群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良知警报器蜂鸣,作为个体的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危害到了群体的利益,也使自己与群体的关系岌岌可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或者做出改变。此后,这个人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再危害群体的利益,也不再使自己与群体的关系岌岌可危,那么他的良知警报器就会停止蜂鸣,他也就会感到安全且舒适。
那么,对于孩子而言,他所属的集体是指什么呢?在进入幼儿园之后,孩子开始了真正的集体生活。在此之前,孩子所属的群体就是家庭。在家庭生活中,如果父母不能教会孩子如何处理好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也不知道如何消除需求与良知的矛盾和冲突,那么孩子即便长大成人,也会非常不幸。有些孩子在成人之后生活总是不如意,根源恰恰在于他们是如何度过童年阶段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