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存在与结构:精神分析的法国转向——以拉康与萨特为中心
》
售價:HK$
52.8
《
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多模态技术应用实践指南
》
售價:HK$
108.9
《
石油帝国的兴衰:英国的工业化与去工业化
》
售價:HK$
97.9
《
古典的回響:溪客舊廬藏明清文人繪畫
》
售價:HK$
437.8
《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学(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21.0
《
索恩丛书·北宋政治与保守主义:司马光的从政与思想(1019~1086)
》
售價:HK$
75.9
《
掌故家的心事
》
售價:HK$
85.8
《
农为邦本——农业历史与传统中国
》
售價:HK$
74.8
|
編輯推薦: |
1、心理学大师经典著作:日本心理学大师、畅销书作家和田秀树倾力巨献,和田秀树为日本当代名家,被称为“内心与身体的医院院长”,在日本极受欢迎。著有《高效学习:高效能人士的7个学习习惯》等众多畅销书。
2、畅销多国:本书2015年在日本甫一出版,即占领亚马逊心理类图书TOP5,至今销量已达30多万册。已被翻译成韩文、中文繁体、中文简体等多种语言,帮助百万人重新找回自我,享受孤独带来的自由。
3、极简实用:9条实用方法,5万精炼文字,手把手教你学会与孤独和平共处,找回内心的安宁与愉悦。
4、图文结合:内附18张作者原创手绘漫画。
5、献给每个拥有社恐的成年人:关于孤独、关于生活态度、关于自我认同,这是心理学大师和田秀树给现代成年人的一剂清醒良药。谨以此献给每个追求内心舒适、自由的成年人。
6、金句迭出:
*因孤独而从众,反而会变得更加孤独
*独处是思考问题的黄金时间
*与其在意他人怎么想,不如斟酌自己怎么做
*毫无主见的盲从、以他人为中心是导致自己内心不安的直接原因
*一个人个性养成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直面孤独
*知识与判断力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每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日本心理学大师、畅销书作家和田秀树撰写的关于孤独以及如何面对孤独的心理学通俗普及读本。“孤独”究竟为何物?是什么让我们认识不到孤独?应如何与孤独为伴?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才能认清社会的本质,培养出独创性思维方式,这会更利于我们完善自身人格、构建坚韧不屈的精神世界。这也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孤独疗法”。本书围绕人们极有共鸣的话题:孤独。从专业的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人们内心的孤独,深入阐释了孤独的概念,以及如何适应孤独、享受孤独,并提出了现代人所需要的“孤独疗法”。用9个恰当的方法抚慰孤独的内心,并从中获得轻松和愉悦。
|
關於作者: |
和田秀树(わだ·ひでき)
1960年生于日本大阪市,198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医学部。曾任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助理医师、美国卡尔梅宁格(Karl Menninger)精神医学院国际会员、浴风会医院精神科医生等职务。目前为国际医疗福祉大学研究生院教授(专业为临床心理学)、川崎幸医院精神科任顾问、一桥大学经济学部兼职讲师及和田秀树身心健康诊所所长。作为电影导演,其处女作《备考的灰姑娘》在摩纳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优秀作品奖,并于2012年凭借《“我”的一生》在该电影节上斩获四项桂冠。
和田秀树为日本当代文坛名家,其主要著作包括《40岁之后要学习什么》《用这个方法打赢商场心理战》《任性老人的建议》《成人的学习法》《比别人多做10倍的工作习惯》《数字为成功之本》等众多畅销书。
|
目錄:
|
第1章 停止从众
002/ 回归“我本位”
002/ 我是谁
003/ 我因何来到世上
004/ “他本位”是内心不安的源头
006/ 换位思考能带来自信
008/ 为何要从众
008/ 孤独引起的三种应激反应
009/ “温和的叛逆青年”VS“X世代”
011/ 提倡从众的九十年代美国郊区型社会
013/ 过分从众会丧失个性
016/ 不要逃避孤独
016/ 对孤独的应激反应反而加剧了孤独感
017/ 三十多岁独身男子的内心世界
018/ 除去“假面”一无所有的人
021/ 由假想和谐演变为脱离正轨
021/ “中产阶级之梦”幻灭的三个瞬间
023/ 从贫困的角度来解读孤独
024/ 摆脱从众心理的人
025/ 不要轻言放弃
第2章 交友要宁缺毋滥
028/ 了解孤独的优势
028/ 孤独的天才们
029/ 孤独与思考的相容性
030/ 孤独是培养独创性的良机
032/ 交友众多≠个人魅力
032/ 孤独与“疏离感”的区别
034/ “孤独无益”不过是定式思维
035/ 学习“御宅”范儿
037/ “无友不欢”的想法限制了个体的潜能
第3章 走进书的世界
040/ 唯有读书高
040/ 用知识武装自己
041/ 知者自谦
043/ 知者方能谈笑定乾坤
045/ 了解自己
045/ 熟悉的陌生人
046/ 榜样就在书里
049/ 锻炼批判性思维
049/ 用语言构筑思维
050/ 通过“律师式思维训练”提升创造力
第4章 寻找同道中人
054/ 得一知己足矣
054/ 他人能帮你更好地认识自己
056/ 被接纳感会让内心更强大
057/ 伟大的爱迪生,伟大的母亲
059/ 众人拾柴火焰高
061/ 如何增加被接纳感
061/ 自我意识较强的童年
064/ 不以“不能”为耻
066/ 不惧怕被排斥
066/ “另类”比“泛类”更强大
067/ 无须在意他人的目光
069/ 如何打破常规
070/ 承认批评的合理性
第5章 学会依仗他人
074/ 他人的存在至关重要
074/ 依赖症源于“独乐乐”
075/ 正常思维模式被替换后的恶果
078/ 要把人当成依赖对象
080/ 依仗他人不等于任性妄为
080/ 依赖庞杂事物是人类生存的前提
081/ 善于与孤独为友者多有数个依赖对象
082/ 关键词为“互相支撑”
第6章 构筑避风港
086/ 为何有的人很难交到朋友
086/ “成年人无好友”纯属无稽之谈
088/ “独乐者”的独处时光是否充实
089/ 吧台式酒馆的妙处
091/ 趋附他人之人
091/ “附和压”敏感者的特征
092/ 做个“有趣的怪人”会更轻松
094/ 逃离原有环境能有效避免被欺负
094/ 先要改变环境
095/ 不要奢望能互相理解
097/ 网络能成为避风港吗
097/ SNS(社交网络)只是临时避难所
098/ 网瘾正悄然走近当代青少年
101/ 什么!日本竟是依赖症大国
102/ 严把关,对依赖症说“不”
第7章 不要太较真
106/ 舍弃表面功夫
106/ 每个人的思想都是自由的
108/ “表面化”教育模式的巨大陷阱
110/ 轻视他人原无可厚非
111/ 在家里更要敞开心扉
113/ 你在为谁当好人
113/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114/ 好人更易受恶性压力的影响
116/ 凡事都要“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第8章 勇于暴露弱点
118/ 无须太在意他人的想法
118/ 得众人相助者究竟有何魅力
119/ 越自信的人越不怕暴露弱点
121/ 无须做到长袖善舞
121/ 朋友越多越了不起?
123/ 坦诚与率真是法宝
125/ 不善言辞者的交际秘诀
127/ 功利主义者的悲哀
127/ 搞垮日本的拜金主义
128/ 女性改变世界
130/ 男性改变家庭
第9章 借助专业人士的力量
134/ 精神医学离我们并不遥远
134/ 日本人对心理咨询的关注度普遍较低
136/ 为数不少的咨询平台
138/ 试着讲出心声
138/ “说出来”与“想明白”
140/ 善于借助他人之力者多事半功倍
142/ 增加选项
142/ 专业人士能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
143/ 选项越多越有底气
145/ 后 记
|
內容試閱:
|
我一直如此“孤独”
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已有 30 多年的从医经验。
目前,我感兴趣的课题就是“孤独”。很多现代病理学研究都认为孤独与疏离感是精神疾病的病因所在。
很多人将“孤独”简单地理解为一个人窝在家。其实在当今日本社会,除了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窝家族”之外,还有相当多的“准窝家族”,这些人每天除了公司或学校外几乎不去其他地方,而日本的“准窝家族”数量已超 100 万人。
其实,所谓的酒瘾、购物瘾、性瘾、赌瘾、网瘾及网游瘾等都与孤独紧密相关。
请试想一下,我们很少听闻某人因为和朋友一起去购物或赌博而染上了购物瘾或赌瘾,而那些经常在厨房里自斟自饮的人则更易沦为“瘾君子”。
因为他们身边根本没有能劝解、开导自己的人。
众所周知,很多性侵受害者或灾难幸存者都遭受了严重的精神创伤,他们大多变得性情孤僻、郁郁寡欢。“为何没人能体会我的苦楚……”这种排他想法就是病理学中明显的表现,这种精神创伤会彻底打破个体对所处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用于划分校内学生等级的“受欢迎度排名”就缘于学生害怕被排斥的心理。有的人看起来交友甚广,却无一人可吐露真言,这种疏离感让他们备感苦恼(30 多年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先生将之称为“从众型孤独症”)。
“厕所用餐综合征”(因无餐伴感到极度羞耻从而躲进卫生间用餐)也一度成为热门话题。这也是因为担心被人嘲笑无朋友而采取的之举,其病理表现为对他人的极度不信任,也可称为孤独感或疏离感。
例如,Monster Parent(怪异的父母)及离家出走的老人,这些现象都源于无人为伴的疏离感,继而引发过激行为。
人类并不具有超强的抗压力。
孤独感与疏离感是现代精神疾病的病理学成因,它们会使人心理扭曲,也是产生压力的直接原因然而,上述那些被定义的病症仅是孤独感与疏离感所衍生出的问题的一小部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病理表现程度较轻的症状,如有些人无法在自己家里彻底放松,有些人不愿对别人说出心里话,还有一些人为取悦他人而心力交瘁。
这些人看起来活得顺风顺水,其实关系网里的朋友越多就越反衬出他们身上的“无形的孤独”。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耗尽心力,更有甚者还患上了各种依赖症及精神障碍性疾病,长期受困于莫名的寂寞与不安之中。
学会以孤独为友会给自身的精神世界及人格带来深远的影响。
涉及“孤独”一题的文学作品和格言不在少数,如何以孤独为友更是一道超越国界的人生命题。
我认为,在当今这个似乎能让孤独无迹可寻的时代,主动直面孤独感与疏离感要比被动接受更为重要。
“孤独”究竟为何物?是什么让我们认识不到孤独?应如何与孤独为伴?
只有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才能认清社会的本质,培养出独创性思维方式,这会更有利于我们完善自身人格,构建坚韧不屈的精神世界。我认为,这正是现代人所需要的“孤独疗法”。
近,那些广受追捧的所谓如何提升个人魅力的书籍大多治标不治本,其荒谬言论不攻自破。
无论是站在一名精神科医生的角度,还是从个人的实际感受出发,我认为善用孤独疗法的同时,再结交几个知己好友,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学会与孤独为伴。
萌芽于少儿期的知音难觅之感已伴随我近 40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结识了一个能开诚布公地进行交流的文化团体,他们都喜爱葡萄酒,大家会在酒醉之时互诉衷肠,通过逐步消解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感而使孤独得到充分释放(虽说不能彻底消除,但保留某种程度的孤独又何尝不可呢)。不可否认,从那之后我至少学会了坦然面对他人。
手握本书的读者朋友们,您一定对那些流于表面的交际厌烦至极,内心非常渴望一种更真实、更贴近本源的思维方式,于是您拿起了这本书。也或者,您外表看起来风光无限,内心却早已想要告别那个孤独又疲惫的自己。
孤独感与疏离感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终极命题。
虽然我并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答这道命题,但 30 多年的从医经历让我在积累经验、观察社会的同时,能更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为何我得以摆脱孤独感?
这里,我要将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倾囊相赠希望您能从本书中得到某些启发或能感到片刻轻松,又或者您能在它的帮助下成长为一个真正有底气、有魅力的人,那将是作者之一大幸事。
和田秀树
了解孤独的优势
孤独的天才们
世间被称为“天才”者数不胜数,追溯他们的人生轨迹你会发现,几乎没有人不曾孤独过。
发现万有引力的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在出生3个月后,父亲就去世了,3岁时母亲又改嫁,他自幼就成长在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里。由祖母带大的牛顿逐渐养成一种善思、沉静的内向性格,他没有玩伴还经常被同龄的孩子取笑。也许是为了消磨空闲时间,他竟把家里各处都刻上了日晷,儿时的牛顿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小孩。
另一位天才就是被称为“二十世纪伟大的科学家”的爱因斯坦,他的相对论将原有的物理学理论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天才曾被认为患有学习障碍症,即对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着迷,而对没兴趣的事物则不闻不问,尤其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及常人的一半,甚至在5岁时仍不会说话。爱因斯坦上学时偏科非常严重,数理化成绩优异,历史、语文等科目的成绩却一塌糊涂,这也导致他在升入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的考试中曾一度落榜。
大学毕业后,爱因斯坦的很多同学都选择留在大学任教,而他却因被教授嫌弃“懒惰”而无法留校。不得已他只好边打工边找工作,就这样过了两年,他终于在一家专利局谋得了职位。对爱因斯坦而言,这两年的无业生活让他饱尝了无人认可的孤独感。
可以说,后来那项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与这种“孤独”不无关联。 他们非但没被孤独打垮,还能借此机会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孤独与思考的相容性
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曾说过:“天才不会让自身思想局限于凡人铺就的轨道。”我认为这句话堪称经典。
孤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能充分思考的时间,让我们深入研判各种社会现象与问题。正是这种习惯造就了天才们的独创性思维能力,并终使他们在科学领域里取得重大成就。
也许很多人并不奢望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伟人,然而这些天才当初也只是默默无闻的普通青年,他们也曾对未来感到忧心忡忡、无所适从。
但是,天才不会在孤独中沉沦,而凡人却会被孤独慢慢消磨掉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酒精和游戏中虚度光阴。
孤独是依赖症的重要诱因,但同时又是培养独创性与独立人格的天赐良机。
孤独是培养独创性的良机
“孤独就是天才的试金石”,那些非凡的创造力与全新的灵感正是根植于“孤独”的土壤。请试想一下,对社会常态事物不抱任何疑问的从众者自然不会产生怀疑与纠结的情绪,而天才们的世纪性大发现却缘于他们对常态事物的不认同感。
总之,这些天才的人生基调就是不从众、不被常识左右。然而,天才毕竟也是人,也有各自挥之不去的烦恼。但是他们从未停止过思考,所以能获得那些世纪性的伟大发现。
我想,手持此书的您可能正处于孤独而苦闷的情绪中。
也许是因为不认同某些世俗观点而无法与周围人保持一致,也许是因为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备感郁闷。
总之,不要逃避孤独,要敢于直面孤独。
此时,你是否想过自己为什么不愿与他人保持一致,为什么不愿认同他人的观点?
尽管我们一时很难得出答案,但思考本身就是培养独创性思维与独立人格的过程,而孤独正是激发这种思考的催化剂,只有具备创造性与个性的人才会显得强大而富有魅力。
正如司汤达所言:“天才不会让自身思想局限于凡人铺就的轨道。”即使我们无法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奇才,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圈里的天才。
交友众多≠个人魅力
孤独与“疏离感”的区别
之前,我会在提到孤独的同时提到“疏离感”。顾名思义,孤独指一个人孤零零的状态,而“疏离感”则指被他人疏远、排斥,无法融入团体的状态。由于“疏离感”会引发与孤独相似的情感共鸣,所以它们的含义基本相同。
然而,我认为严格区分的话,二者多少有些细微差别。如果一个孤独者没有被排斥的感觉,就无法称之为“疏离感”,换言之,孤独并非是“疏离感”的诱因。
这个看似易懂的观点至关重要。即便一个人偶尔有不合群的孤独感,却对此毫不在意,也不怨恨排斥自己的人,因为能坦然接受一切事实,他就不会产生所谓的“疏离感”。
当一个人深刻领悟到孤独的优势,并对此甘之如饴时,就会想到要成就一个独一无二的自己。只有达到这种程度的觉醒,人们才能更加客观地审视自己与自身的孤独感。
然而,一些人只能在孤独中感受到“疏离感”,其深层原因是不敢正视自身的孤独。他们沉迷于种种遮掩孤独的玩物,不过是一种变相从众而已。
因此,一个人个性养成的前提是必须要学会直面孤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