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4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伟大的公司:卓越品牌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書城自編碼: 36148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市場/營銷
作者: 【美】丹尼斯·李·约恩[Denise Lee,Yohn]
國際書號(ISBN): 9787111673958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01

頁數/字數: /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6.3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4.8
《品牌大计:公司品牌创建指南》
+

HK$ 86.3
《伟大的品牌:卓越品牌建设的7个原则》
+

HK$ 85.0
《定位理论过时了吗? : 基于历史、理论、实践和观 念的探讨》
+

HK$ 116.2
《品牌理论与哲学范式:交往实践唯物主义及哲学比较视阈》
+

HK$ 82.4
《品牌公关实战手册:姐夫李的20年公关方法论》
+

HK$ 74.3
《瘾:让人上瘾的产品、广告与创意背后的秘密》
編輯推薦:
伟大的公司,无不是内部文化与外在品牌融合的典范。
多年来,西南航空、星巴克和谷歌等公司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位居“*受尊敬的公司”“*佳品牌”和“伟大工作场所”排行榜的前列。它们并不经常谈论关于品牌文化融合的“事情”,但是,正如本书作者所揭示的,调整和整合其品牌和文化正是它们取得成功的方式。
单独来看,品牌和文化都是强大的、默默无闻的商业驱动力。但丹尼斯告诉我们,当你把这两者融合在一起,在它们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加强的关系时,你就创造了组织权力,这是单靠培养其中任何一个所不可能实现的。
通过对一些世界上*伟大的公司(包括亚马逊、Airbnb、Adobe、耐克和Salesforce)详细的案例研究,独家采访公司高管,结合作者本人超过25年与*品牌合作的经验,《伟大的公司:卓越品牌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路线图,用于提升企业增加竞争力,为客户和员工创造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可衡量的价值。
对于所有对企业文化、品牌管理、战略、领导力、员工体验、员工敬业度、整合、品牌塑造和组织发展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是一本必读书。
內容簡介:
本书考察了世界上部分伟大的公司,并对它们造就伟业之路进行了逆向分析。通过解析这些公司的案例(包括Airbnb、Nike、Adobe 等),分享访谈行业领袖得到的洞见,披露著名学术研究的结果,并借鉴零售业、医疗保健、包装产品和高科技等诸多领域知名品牌的合作经验,我们将看到伟大公司如何通过品牌-文化融合造就非凡的业绩和成长,并学会如何以同样的原理一步步打造一家*成功的公司。
作者丹尼斯?李?约恩是美国知名的品牌顾问与专栏作家。她先以美国大公司成功的例子分析品牌与企业文化之间息息相关的重要性,然后教导读者如何以同样的原理一步步打造一家*成功的公司。就算没有创业打算的读者也可以从中吸取不同国际品牌的成功之道。
關於作者:
丹尼斯·李·约恩
美籍华人,中文名李美娣。
她拥有超过25年协助企业提升品牌价值的经验,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和极富感染力的方式,是一位备受欢迎的主题演讲者和咨询顾问。
她定期为《哈佛商业评论》《福布斯》和《快公司》写作专栏文章,并著有畅销书《伟大的品牌》。
她的全球客户包括奥克利、雷克萨斯、新百伦、塔吉特、索尼、脸书等。在与这些全球知名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她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品牌创建哲学。
她是FOX商业电视台、CNBC、《华尔街日报》和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等新闻媒体的常客,每当他们需要就商业热点问题征求专家意见时,总会找到丹尼斯。
目錄
赞誉
致谢
引言 品牌与文化的融合是伟大企业的原动力 1
企业的未知动力 3
融合的力量 5
为什么企业不能造就伟大的品牌和伟大的文化 8
品牌与文化相融合的基本路线图 10
每个组织都需要这种融合 13
引领融合大势 15
第一部分品牌—文化融合的根基
第一章 为组织设定唯一的总体目标与核心价值观 18
唯一性的总体目标:“为什么” 20
精准确定总体目标 23
将目标转化为朗朗上口的词句 25
核心价值观:你选择的“方式” 28
确定在组织内外兼容的独有价值观 30
践行价值观 35
总体目标和价值观体系的统一 38
文化的基石 41
本章小结 42
第二章 品牌—文化融合度的评估 43
确定你的品牌类型 44
品牌类型在两个维度上有所不同 48
确定你需要的价值观类型 50
对品牌—文化融合度的评估 56
目标与价值观的整合 57
员工体验与顾客体验的整合 58
内部品牌的一致性 59
员工的品牌参与度 59
评估结果揭示,品牌—文化融合的缺失是一种普遍现象 61
把握公司的独特性 63
本章小结 64
第三章 引领变革 65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结果 68
沟通,沟通,还是沟通 70
行动胜于雄辩 74
领导者的全员参与 76
以合理的人力决策强化组织文化 78
品牌—文化融合之路始于每个人的脚下 80
本章小结 80
第二部分实现品牌—文化融合的五种策略
第四章 品牌的组织和运营 84
将文化从语言转化为行动 85
精心进行组织设计 87
组织结构 89
组织标准 89
组织角色 90
市场营销与人力资源:合作而非竞争 92
内容与原因及方式实现无缝对接 93
检查你的品牌接触点 95
以“品牌接触点轮盘”进行模拟 96
对品牌接触点进行分析、排序和优化 98
文化不是“软材料” 99
本章小结 100
第五章 创造推动文化变革的员工体验 101
什么是员工体验 104
员工体验的基本规则 104
让员工体验成为重中之重 107
以四个步骤进行员工体验设计 108
步骤1——员工的细分 108
步骤2:确定优先的员工互动 111
步骤3:采用一种员工体验设计模型 114
步骤4:有助于支持预期文化的设计体验 115
营造符合组织要求的员工体验 117
让员工参与 121
将员工体验与顾客体验融合为一体 122
以员工体验推进融合 124
本章小结 125
第六章 从小事做起 126
通过仪式赋予文化以生命 128
通过象征性事务让文化现实可见 134
通过仪式和象征性事务吸引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137
通过政策和流程推进组织文化 137
步骤1:建立与组织文化相匹配的政策和流程 140
步骤2:设计有吸引力的员工手册或操作指南 143
步骤3:让员工接受操作指南 143
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 144
本章小结 144
第七章 激活转型 146
以员工品牌参与度推动组织文化变革 149
展示良好的员工品牌参与体验 150
如何创造多维度的品牌参与体验 153
精心设计沟通活动 156
开发有利于实现持续参与的工具 160
一笔物超所值的投资 162
本章小结 163
第八章 由内而外的品牌建设 164
让目标诉诸实践 166
以价值观重塑品牌 170
创建品牌形象 172
彰显文化以推动品牌差异化 175
实现品牌与文化的同步转型 179
本章小结 180
结束语 品牌—文化融合之旅 181
注释 186
作者简介 206
內容試閱
品牌与文化的融合是伟大企业的原动力
“创伤。”
“残忍。”
“痛苦。”
“尔虞我诈,你争我夺。”
“相互伤害,互相拆台。”
如果用上面这些“惨绝人寰”的词汇去描述一家企业的工作氛围,那么,你可以认为,这家企业是注定会失败的,而且不会有任何人反驳你。但却有一家这样的企业,最近居然实现了营业利润几乎翻一番且年收入增长达27%的惊人业绩,更不可思议的是,它们已经连续八个季度实现盈利。[1]此外,这家企业还在很多顾客服务评选中名列榜首,在领英评选的“最适合工作的企业”中排名第二。[2]仅在2016年,该企业就新增了8.5万多名员工。[3]
这家企业就是亚马逊,而我在引言开头引用的这些尖酸刻薄的评论,则来自《纽约时报》于2015年针对亚马逊工作环境发表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指出,在亚马逊的职场文化中,存在“经常性的惩罚制”方式,以及在员工管理中采用了“有针对性的淘汰制”方法。这篇文章报道,员工会趴在办公桌上哭泣,为难以名状的压力而感到痛苦,为跟上亚马逊近乎残酷的高速工作节奏而挣扎—一旦未能达到管理层设定的近乎尖刻的标准和指标,就会遭到解雇。[4]
可以想象,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刻引发轩然大波。一些读者和前雇员称这家零售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职场霸主。但也有人为亚马逊辩护,尤其是一些在职员工。很多人认为,在如此快节奏的环境中工作带给他们兴奋和刺激,让他们在短时间内学到了很多东西,外部压力推动着他们发现更优秀的自我,对此他们深表感恩之情,而对于达成昔日认为不可能实现的创新更是让他们感到无比自豪。[5]
亚马逊的职场文化确实不适合每个人—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很多方面。但现有内部员工的反应却让我们看到亚马逊的另一面:有效的企业文化并不一定要“温暖如春、相濡以沫”。如果看看《纽约时报》这篇报道以外,且让外界感兴趣的方面,你会发现,亚马逊的持续创新动力,恰恰植根于竞争、苛刻、严谨的企业文化,而这种创新动力又和他们的成功息息相关。正是这种被称为“角斗士文化”(gladiator culture)的企业文化[6],让亚马逊的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和其他领导者确保每个亚马逊的管理者明确自身使命及达成目标的方式。也正是凭借这种似乎过于苛刻的高标准,才让亚马逊的管理者拥有推动管理团队不断为顾客提供高质量服务的工具。
但亚马逊的成功,并不仅仅来自这种所谓“残酷”或是超高标准的组织文化,更来自于他们拥有一种能牢牢吸引员工的文化。这家公司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在它的内核深处有一种独一无二的凝聚力,将内部文化和外部品牌有机地统一为一体。亚马逊凭借独有的组织文化营造出以绩效为导向的环境,激发员工以创新来创造卓越,不断改善顾客体验。其品牌形象的出发点和基础,就是创造具有颠覆性创新意义的顾客体验。
在亚马逊,正是文化和品牌的融合让这家令人景仰的神奇企业动力无限。每个人都专注于同一件事情:为顾客而追求卓越;没有人需要花费额外精力去弄清楚该做什么或如何做,才能实现亚马逊对其品牌的全球目标定位。顾客用他们的尊重、忠诚度,更重要的是美元,回报了这个组织唯一的愿望。员工则通过把亚马逊变成他们最愿意为之工作的企业,对亚马逊独特的企业文化给予了认同。
亚马逊就是我所说的品牌与文化相互融合的完美范例—也就是说,企业的外部品牌形象和内部组织文化实现了完全的整合和统一,这也是世界上所有伟大企业成功的一个主要特征。对于像亚马逊的贝佐斯这么精明的商业领袖来说,当然不会把品牌和文化视为相互独立的东西,而是将它们融合起来,为企业业绩赋能。既然贝佐斯可以,那我们应该也可以。
企业的未知动力
在核物理学中,聚变是指两个原子核聚合而发生的反应。核聚变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也是太阳释放能量的方式。当两个原子核发生聚合反应时,会创造出全新物质。
基于这种方式,如果将组织如下的两个内核进行融合,同样会释放出巨大力量:一个是组织的文化—在你的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方式及采取这种行为方式所依据的态度和信念(也就是说,我们做事的方式是怎样的);另一个是品牌或品牌标识—顾客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何认识你的组织。文化所涉及的不是只有额外的津贴和聚会,而且品牌建设的手段也远不止于广告和公关。但直到最近,文化和品牌还常常被视为企业中的“软件”,因而往往仅适用于人力资源和营销部门。如今,很多领导者已开始认识到以前只有深谙企业经营之道者才知道的事情:文化和品牌是其组织的原子核,也是他们每天都需要艰辛劳作才能创造出的最大驱动力。
文化并不是企业绩效的附带品或增量产物—而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导向性工具。在People First Leadership: How the Best Leaders Use Culture and Emotion to Drive Unprecedented Results(以人为本的领导力:最佳领导者如何利用文化和情感来取得空前的成就)一书中,世界商业论坛前主席爱德华多·布劳恩(Eduardo Braun)分享了他采访全球商业领袖的经验。他发现,从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到维珍集团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几乎所有商业领袖都把文化作为他们的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