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潜水指南 全彩图解第4版
》
售價:HK$
132.2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从工具到实例
》
售價:HK$
88.5
《
村上春树·旅(一本充满村上元素的旅行指南,带你寻访电影《挪威的森林》拍摄地,全彩印刷;200余幅摄影作品)
》
售價:HK$
66.1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編輯推薦: |
这本书有很多心得与独到之处,书中围绕创新所做的系列授课、互动沙龙和对话颇具启发意义。
|
內容簡介: |
《问道创新》凝聚了著名企业家宋志平对企业创新问题的全面探索。在40年投身企业变革、成功打造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过程中,宋志平对创新问题的深入思考不啻给新时代中国企业转向创新引领发展点亮了一盏明灯。
《问道创新》紧扣企业创新主题,以讲座、沙龙和对话的形式,汇集了宋志平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瑞学院、清华大学金融学院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围绕创新所做的系列授课、互动沙龙,与鲍沃、费尔普斯、张曙光、索尔辛格、古德菲瑞德、陈春花等专家学者的高端对话,呈现了新时期企业创新的多重挑战与多姿多彩。
作为问道系列的第三部,它延续了《问道改革》《问道管理》立足实践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的风格,通过鲜活的实例和深刻的反思,拓展了我们对企业创新的理解,是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引领我们走近企业创新前沿不可多得的一本企业家心语。
|
關於作者: |
宋志平
管理工程博士,现任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世界水泥协会创始主席,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党的十五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获得中国优秀企业家金球奖改革开放30年中国企业改革纪念章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全球华人经济领袖《财富》CEO终生成就奖等殊荣。
宋志平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40年来始终奋战在国企改革的最前沿,创造了大量鲜活实用的改革经验,被誉为国企改革的铺路石。他曾同时出任中国建材集团与国药集团董事长,并带领两家企业双双跻身世界500强企业行列。他开创并成功实践的央企市营、整合优化、格子化管控、八大工法、六星企业等改革创新模式,被企业界推崇为宋志平模式。他先后推动8家央企重组、混合近千家民企,创造性提出央企的实力 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公式,被公认为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行者。在水泥领域大规模重组整合的实践与经验荣获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并被写入哈佛商学院案例。以混合所有制推进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荣获第六届管科学奖(实践类)。
|
目錄:
|
第一部分创新课堂
01创新理论8
创新的四大理论9
企业创新内涵23
创新文化解读25
02创新模式32
自主创新32
模仿创新与集成创新34
协同创新39
持续性创新与颠覆性创新40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42
03技术创新44
创新需要分工45
要做有效的创新46
技术创新是核心动力59
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66
04管理创新71
搞管理靠工法71
开展三精管理78
坚持经营至上81
05制度创新87
形成央企市营模式87
探索混合所有制91
在新的国资管理体制下成长102
推动机制革命105
06商业模式创新112
从制造业到制造服务业112
引入 模式118
从竞争到竞合119
定价制胜123
07创新转型128
创新转型的动因128
企业创新转型之路134
实现高质量发展145
08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150
何谓企业家150
何谓企业家精神153
迎接企业家时代159
第二部分互动交流
01企业的创新实践
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国家发展研究院与学员交流165
02中国企业的创新与创业
在新瑞学院潜龙班与学员交流200
03科技赋能与机制革命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与
学员的两次交流215
04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
在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与企业家交流230
第三部分高端对话
01中国式并购与整合
对话哈佛大学商学院鲍沃教授255
02创新未来已来
对话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262
03中美产学研创新体系
对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院士张曙光教授273
04创新创业的国度
对话《创业的国度》作者索尔辛格281
05谈创新与创业
对话爱因斯坦博物馆馆长古德菲瑞德290
06中国企业的质量革命
对话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陈春花教授312
创新课堂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迈向创新驱动阶段。对于企业而言,创新贯穿现代企业发展的始终,是企业腾飞的翅膀。中国高校商学院也将创新内容作为重要课程,本书作者多次受邀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商学院、新瑞学院等就此授课。本书第一部分由其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授的EMBA课程问道创新的授课实录整理而成。
01创新理论
02创新模式
03技术创新
04管理创新
05制度创新
06商业模式创新
07创新转型
08企业家与企业家精神
|
內容試閱:
|
自序
《问道创新》这本书的出版了却了我一件心事。2018年11月,我们出版了《问道改革》,2019年8月又推出《问道管理》,现在《问道创新》也顺利付梓,形成了问道三部曲,概括了我在企业40年职业生涯中的探索和思考。
《问道创新》和问道三部曲的前两本书在结构上略有区别。《问道改革》是我和媒体人的对话集锦,《问道管理》是我和商学院师生们的问答集,而《问道创新》则收录了我在商学院的系列授课、互动沙龙以及专家对话。《问道创新》全书分三部分,内容上相互呼应,各有特色。第一部分是以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员讲述的问道创新课程为基础,补充了我近几年在其他场合讲解的一些关于创新的观点;第二部分是我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瑞学院、清华大学金融学院、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师生、企业家围绕创新创业进行的互动沙龙中的一些观点集结;而第三部分则汇集了近年我和鲍沃、费尔普斯、张曙光、索尔辛格、古德菲瑞德、陈春花等专家学者的对话。三个部分都紧紧围绕着企业创新这个主题,许多讨论都是直击问题,有感而发。
创新是个大题目,牵涉企业的方方面面。像改革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创新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这几年我在几所商学院兼职授课,围绕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这四大创新开过系列课程。虽然说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已在《问道管理》和《问道改革》中进行了深入讨论,但为了保留创新内容的完整性,这本书在重点讨论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也介绍了一些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的思路和实践。
书中展现了我关于企业创新的若干核心观点,希望厘清科学、技术、创新、创意、创新文化等概念及其关系。我认为科学和技术既有所不同,又相互联系。科学探索未知,寻求规律和逻辑,而技术在于应用落地;两者又紧密联系,重大的科学发现会带来深刻的技术革命,技术又给科学发现提供新的工具,但企业主要还是做技术创新。而创新本身,又不见得都是高科技,大量创新是中科技、低科技甚至零科技,像商业模式创新往往就是零科技的创新,而且也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做高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也很重要。创新源于创意,而创意又离不开有利的文化环境,所以要重视营造创新文化。
书中还有个重要观点,就是要进行有效的创新。因为企业毕竟是个营利组织,不是有什么创新,都一窝蜂去做;企业也不能漫无目的地进行创新,要突出创新的目的性,不能盲目地创新,要减少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效益,这是我多年做企业所坚持的。企业创新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效益。
我认为创新是有方法可寻的。在书中,我列举了自主创新、模仿创新、集成创新和协同创新等创新模式,探讨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创新模式的不同选择。我认为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企业的创新模式至关重要。不切实际的、超越企业发展阶段的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大忌,因为创新需要成本,而且常常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投入。
中国已经迎来创新的新时代。创新是风险重重的艰难工作,作为创新的关键主体,企业家是我们的稀缺资源,特别需要保护和激励。做了这么多年的企业,我深深感到真正的企业家要兼具创新、坚守、责任三种精神,全身心投入,着力打造有品格的企业,才能够缔造伟大的公司。
我长期做企业,企业的事可以说一说,但写书这件事我并不是内行,也没有足够的时间,所以近两年的这几本书都是在讲述对话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带着现场实录的强烈语境,好在书中的一些观点并不因此而受到限制。尤其对做企业的读者来讲,也许这样还更接地气一些。每次有读者说喜欢看我的实践观点,也会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真心地讲话、讲真心的话,是我多年坚持的信条。因为真实的讨论才是最可贵的。在这本书所有的内容上,我都力求真实完整,希望通过实录带来现场感,让读者见仁见智,引发自己的思考,这既是这本书的特点,也是我一贯的风格。我喜欢把写出来的东西在最后做一次大扫除,不要空话,使它有一种娓娓道来、以理服人的风格。是否达到了这个目的,自然要由读者来评判。
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亲自为本书作序,这让我十分感动,他曾先后为我的《国民共进》和《改革心路》作序。厉以宁教授不仅是经济学大师和管理学泰斗,对企业改革和创新更是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记得两年前他来到中国建材集团为大家讲解创新的本质,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从创意到创新再到创业的过程,让人茅塞顿开。这次他再为《问道创新》作序,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鼓舞。
本书的写作得到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等几家商学院的热情支持,也得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费尔普斯等学者的慷慨帮助。经过中国建材集团办公室的年轻人的认真整理,还有中国财富出版社编辑一如既往的热忱工作,希望这本书出得尽善尽美。在此,我向所有参与了这本书写作、出版的朋友致谢,并感谢长期支持我的读者,是大家的包容给了我写作的勇气。
2019年10月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