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HK$
76.8
《
自伤自恋的精神分析
》
售價:HK$
52.8
《
大宋悬疑录:貔貅刑
》
售價:HK$
74.8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
編輯推薦: |
村落工业挖掘机下幸存的古朴瓦瓮。隐匿于摩天高楼背后的城中村里,演绎着怎样的人间万象?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社会网络联结的乡土社会,它的终结过程,伴随着怎样的利益摩擦和文化碰撞?它的裂变和新生,又是否能避得开巨变的失落与超越的艰难?人们可以在几个月之内平地起高楼,却很难在废墟上构建历史。也许,把传统的哲理融入现代经济理性的理性,才是真正的理性。
|
內容簡介: |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从一个窗口透视了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样性。一个由血缘、地缘、民间信仰、乡规民约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而成的村落乡土社会,其终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其间必然伴随着产权的变动、社会网络的重组以及利益和价值的冲突。村落的终结是社会巨变的缩影,对于整个中国来说,这种巨变可能要持续很长时间。本书的写作以2003年在广州城中村的调查为基础,梳理城中村变迁与改造的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城中村改造的制度建设路径,力图使城中村去污名化并成功转型为现代城市社区,参与塑造城市的未来。
|
關於作者: |
李培林,1955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社会政法学部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编委会主任。全国人大常委、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工业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发展社会学。主要著作有《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社会转型与中国经验》《大变革:农民工与中产阶层》《和谐社会十讲》《生活中和文本中的社会学》《李培林自选集》等。
|
目錄:
|
新版前言I
村落的终结:十年巨变(再版前言)i
村落进入和研究方法1
土地崇拜和工商精神15
无农的村落24
村落边界和生活半径32
村落单位制到村落公司制的转变39
企业化的村落和内部市场48
屋租市场和农民的理性56
社会嵌入和产权残缺63
非正式制度与村落社会网络74
乡土人情和民间信用85
村落权力的复制循环和更新继替96
存在的和生成的社会分层结构106
村落地下经济116
村落终结的冲突与整合:迁坟与迁居128
附录 羊城村的故事139
参考文献353
后 记368
|
內容試閱:
|
新版前言很荣幸我的《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一书被收入三联 生活书店的《中国社会学经典文库》。这本书200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费孝通先生还专门为此书题写了书名;十年后的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了此书,我曾写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村落的终结:十年巨变》再版前言。在这项十几年前的研究中,我采用社会学与人类学结合的深描方法,试图探索一个村落漫长城市化过程的理想类型,一方面可以从点看线,即从村落终结这个点观察村落的非农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整条变迁脉络,另一方面可以以小见大,从村落变迁这个小窗口,洞察社会巨变的大趋势。有的人认为,我所分析的城中村改造的艰难坎坷过于忧伤,像是为村落的终结谱写了一首挽歌,我并不以为然。纵观世界的城市发展史,城市的人口规模扩张似乎是一个铁律。20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舒马赫写过一本发展经济学的经典著作《小的是美好的》,书中提到专业化和大规模生产导致了效率下降、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破坏了人类的幸福的生活,作者还认为50万人口是城市的适度人口规模。但现实表明,城市的发展不断突破专家们设定的适度人口规模;而且似乎城市人口规模与城市经济效益成正比,我国已有十几个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超过千万。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城市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城市,从它起源时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选择城市生活是因为城市生活更加舒适、更加宜居,工作和生活都更加方便,当然,经济上也对自己更加有利。如果这些都没有了,城市就变成水泥和钢筋的丛林。城市建设在追求洁净、美丽的时候,也要注重塑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生活,这包括丰富多彩的街摊、各具特色的小店和城市历史的记忆,这才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要能为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提供幸福快乐的生活,特别是为底层的人多考虑,不能只是富人的天堂。在我国如此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及其家庭移居到城市,而没有出现印度和拉美国家那样的大规模城市贫民窟,城中村的替代功能功不可没,我们在城中村改造中却很少考虑这种替代功能,片面地认为城中村是所谓低端人口的藏污纳垢之地。一种城市文明的养成,需要几代人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未来我国的城市化方向,不应仅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还应该大力缩小城乡差别,消除那些城乡之间的体制壁垒,建设美丽乡村,活跃乡村生活,推进社会流动,促成一个逆城市化的潮流,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让生活在乡村的人们,不是因为务农的命运,而是因为生活方式而选择留在乡村。李培林2019年8月20日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