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HK$
97.9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HK$
43.8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編輯推薦: |
1.陆学艺先生作为社会学泰斗、中央的政策建议学者,与吴敬琏齐名,他的著述对于把握中国三农、社会结构、社会建设问题的来龙去脉,谋划新一轮改革有着重大的镜鉴意义。在本书中,陆学艺先生以自身的研究经历,为读者揭示、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与城市发展的许多重大节点,提出了社会与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
2.《陆学艺文萃》收录的24篇文章,篇篇经典,提炼自陆学艺先生学术生涯分阶段集中研究的三大问题:三农问题、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建设问题。反映了他的治学之路,也代表了该领域的学术前沿。
3.这24篇文章,每一篇都配有编者的精心注解,向读者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阅读背景文章的创作时间、语境及其在学术史、政治史上的意义与价值。没有知识结构的读者也不必担心难消化。
4.《陆学艺文萃》是三联生活书店深受读者欢迎的社会学经典文库之一种。本书作者陆学艺先生有着平易近人、明白易懂的语言风格,特别体现在开篇的《我做三农研究,是从芦城开始的》,即便是年轻读者也能很快被吸引进作者的世界。
5.本书装帧典雅,内藏陆学艺先生各时期的生活、工作照,文前还有陆先生的亲笔题字签名,是阅读收藏的好选择。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陆学艺先生的二十四篇文章,分为三农问题社会结构问题社会建设问题三个篇章。
上篇主要论述陆学艺先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缘起,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以及三农问题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中篇主要由陆学艺先生早期研究中国阶级阶层问题的文章组成,回答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阶层结构是如何由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转变为十大阶层的。下篇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角度出发,认为当务之急是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社会建设,重点是加强社会建设,核心是调整社会结构,目标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
關於作者: |
陆学艺(19332013)
江苏无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原所长、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原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建设等理论研究。代表作有《农业发展的黄金时代》(著)、《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著)、《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主编)等。
|
目錄:
|
目录
上篇 三农问题
我做三农研究,是从芦城开始的... 2
关于加速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 13
包产到户问题应当重新研究... 22
关于棉花政策的若干问题... 29
再论棉花政策问题.... 42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基本经验及其对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54
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 76
农业要警惕再走扭秧歌的老路... 87
走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困境 ...103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前景...111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138
县域现代化的中国意义
晋江模式发展30 年改革调研... 150
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未来的大粮仓...165
中篇 社会结构问题
转型时期农民的阶层分化
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 178
21 世纪中国的社会结构
关于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 199
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 216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 230
农民工问题要从根本上治理... 252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 年... 269
下篇 社会建设问题
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 298
关于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309
新阶段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结构调整... 330
中国已经迈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348
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 357
|
內容試閱:
|
序
文郭书田(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
我与陆学艺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认识了,学艺同志离开我们也有6年了,感叹时间过得好快,但我与老陆的情谊是长存的。前不久,受陆学艺社会学发展基金会的邀请,为即将由三联生活书店出版的《陆学艺文萃》这本书写序,我欣然接受了!因为,在学艺去世不久(2013年5月13日),就连续出版了两本他的文集,一本是由重庆出版社出版的《三农续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2013年5月),另一本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建设》(2013年8月),三联生活书店出版的这本是他去世后正式出版的第三本文集了。虽然前两本文集也是在他去世后出版的,但是,前两本文集里的文章都是他自己选定的,尤其是《三农续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他事先自己还写了导言和后记。《陆学艺文萃》中选定的文章虽是未经他亲自选定的,但是,文章的分量都是很重的,我看过编辑稿后使我
印象十分深刻。
印象深刻之一,这部文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上篇是三农问题、第二部分中篇是社会结构问题、第三部分下篇是社会建设问题。上、中、下篇的内容正是他一生学术生涯著述的书胆。他是学哲学的,有较好的理论功底,起家是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后来转向了社会学研究领域,关注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社会结构,关注增进民生福祉的社会建设等问题的重大理论和
实践问题。
印象深刻之二,上篇三农问题选篇最多,涉及13篇。三农问题,自始至终贯穿老陆的学术生涯,是学艺从事学术研究的起点,也是从事学术研究的终点,在他的学术著述中所占据的地位最重。这本文集选定的三农问题的文章,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例如,第一篇《我做三农研究,是从芦城开始的》,文中论述了他研究三农问题的实践起点、思想起点、问题起点、需求起点,芦城是老陆研究三农问题解剖的第一只麻雀。这篇文章对于后人研究陆学艺三农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第二篇《关于加速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这篇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根据多年的农村实践调查所积累的资料写就的,文章当中提出的不少观点被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出台的农业文件采纳,是重要的改革史文献。后面选定的文章也都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代表不同历史时期关注三农领域的突出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良方。最后一篇《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未来的大粮仓》,是他在2012年夏考察黑吉辽等地产粮区后,向中央建议要把东北平原建成中国的大粮仓,确保中国粮食安全。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篇三农力作,他提出的观点已变成了现实。从文集第一部分选篇的文章内容可以看出,他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研究重点,这是他最大的特点。怀着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感情,以社会学前辈费孝通先生为楷模,不遗余力地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几乎跑遍了祖国各地,在占有大量而真实鲜活的材料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中央决策提供了依据,很多意见被采纳。他是农民的儿子,励志当一名农业经济学家,他深切了解农民疾苦,写三农的文章最多,贡献也最大,无愧是中国著名的三农问题专家。
印象深刻之三,第二部分中篇社会结构问题与第三部分下篇社会建设问题,篇数不多。不过,如前述说,三农问题、社会结构社会建设是他一生学术生涯著述的书胆。也就是说,在他的学术生涯中,这三块缺少哪一个都不能完整地构成陆学艺学术思想。他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副所长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任所长,掌握了调查研究这个社会学的看家本领,顺利地走上了社会学研究这个新岗位,而且,像研究三农问题一样,不久就崭露头角。例如,中篇社会结构问题选定了《转型时期农民的阶层分化对大寨、刘庄、华西等13个村庄的实证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十大阶层分析》等文章,这些关于中国阶级阶层文章的分析,正是他敏锐地洞察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社会阶层的变化,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做出客观判断,取得了社会阶层研究的重要成果,为研究和制定符合不同阶层利益的方针政策起到了积极作用,无愧陆阶层的称号。第三部分下篇社会建设问题,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以及社会建设概念后,他开始关注的议题,也是他辞世前近10年时间(20042013年)研究的重要问题。他通过长期调查研究,观察到中国只顾经济的快速发展,忽视社会发展而导致社会建设严重滞后的问题,已经造成了经济与社会建设严重不平衡、不协调。因此,他主张亟须调整社会结构,加强社会建设,弥补社会建设滞后的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他提出社会建设就是建设社会现代化的重要论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中的社会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为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研究指明了学术方向。
《陆学艺文萃》选定的这些文章,抒写了新中国70年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40年社会之变迁,凝聚着陆学艺学术思想的结晶,他必将为中国三农问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学科体系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在这里,我有一个倡议,要向学艺同志学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大变革中,勇做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贡献者,勇做新时代党和政府资政决策的建言者,勇做新时代造福人民福祉的实践者。
学艺的这部文集所选定的文章,无不与时代脉搏相通,无不与人民根本利益相符,无不与党和国家需要相容,是中国三农问题研究领域、社会学界、经济学界的重要的文化遗产,请让我们共享这些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