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穿在身上的历史:世界服饰图鉴(增订珍藏版)
》
售價:HK$
557.8
《
历史的严妆:解读道学阴影下的南宋史学(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HK$
109.8
《
海外中国研究·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
》
售價:HK$
76.2
《
迟缓的巨人:“大而不能倒”的反思与人性化转向
》
售價:HK$
77.3
《
我们去往何方:身体、身份和个人价值
》
售價:HK$
67.0
《
大学问·批判的武器:罗莎·卢森堡与同时代思想者的论争
》
售價:HK$
98.6
《
低薪困境:剖析日本经济低迷的根本原因
》
售價:HK$
66.1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纳博科夫说美国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他像亚利桑那州的四月一样,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这一点也不夸张。尽管1959年后纳博科夫去了欧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美国公民的身份,而且欧洲期间的重要创作活动都离不开美国。纳博科夫的后半生,是名副其实的美国时期。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纳博科夫权威传记的第二卷,讲述纳博科夫到美国之后的生活与创作。美国是纳博科夫的避难所,他于此放弃俄语改用英语写作,在这里首次发现新的蝴蝶品种,还写下卓越的文学讲稿,翻译、评注备受争议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更重要的是,他在此创作了让他名扬天下的《洛丽塔》。他虽然于1959年后去了欧洲,但始终没有放弃美国公民的身份。其后半生是名副其实的美国时期。
|
關於作者: |
布赖恩博伊德(Brian Boyd),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系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学者,纳博科夫研究权威。他最负盛名的学术成果包括两卷本纳博科夫传传记,关于纳博科夫《微暗的火》《阿达》的研究著作等。
|
目錄:
|
插图说明
引言
第一部分美国教授纳博科夫第一章避难 (纽约与斯坦福,1940-1941)
第二章客座讲师 (威尔斯利与坎布里奇,1941-1942)
第三章科学家,作家,教师
(坎布里奇与威尔斯利,1943-1944)
第四章长期的短期 (坎布里奇与威尔斯利,1944-1946)
第五章《庶出的标志》第六章终教文学(坎布里奇与威尔斯利,1946-1948)
第七章俄国教授(康奈尔,1948-1950)
第八章《最后的证据》∕《说吧,记忆》
第九章教授欧洲小说(康奈尔,1950-1951)
第十章为《洛丽塔》寻找时间 (康奈尔与哈佛,1951-1953)
第十一章《洛丽塔》
第十二章《洛丽塔》付梓,《普宁》成章 (康奈尔,1953-1955)
第十三章《普宁》
第十四章《洛丽塔》闪光(康奈尔,1955-1957)
第十五章《叶甫盖尼奥涅金》
第十六章《洛丽塔》起爆(康奈尔及之后,1957-1959)
第二部分欧洲VN第十七章为名所逐(欧洲,美国,欧洲,1959-1961)
第十八章《微暗的火》
第十九章面具与人(蒙特勒,1961-1964)
第二十章《阿达》活跃(蒙特勒,1964-1966)
第二十一章高翔(蒙特勒,1966-1968)
第二十二章《阿达》
第二十三章收拾(蒙特勒,1968-1972)
第二十四章《透明》
第二十五章重构生命(蒙特勒,1972-1974)
第二十六章《瞧,这些小丑!》
第二十七章未答复的问题(蒙特勒,1974-1977)
后记纳博科夫的原型:《劳拉》等等
致谢
附录最优秀的纳博科夫爱好者布赖恩博伊德访谈录
索引
|
內容試閱:
|
非常个人化的与非个人化的(代译序)
多么令人高兴呵,室外大雪纷飞。
遮蔽我对草坪的瞥视,高高积起,
使得床椅恰好矗立在皑皑白雪上,
矗立在外面晶莹明澈的大地上!
当我在奥尔巴尼安顿下来,看到卧室外那厚密而晶莹的积雪时,脑际萦绕的就是谢德的这几句诗。虽然已是3月,奥尔巴尼仍常常大雪纷飞,夜晚时分,那些雪片果然是暗淡的白身影映现在灰色亮光里。奥尔巴尼跟纳博科夫待了差不多十年的伊萨卡同属于纽约州,或者说,同属于《微暗的火》中的阿巴拉契亚州的纽卫镇。《普宁》中的维克多去温代尔学院看望普宁时,就是在奥尔巴尼转的车。待到雪季结束,我也会从这里向东走、向西走,去坎布里奇,去伊萨卡,去美国更远的地方,去看看纳博科夫曾经生活、写作、捕捉蝴蝶的地方。
2009年3月译完《纳博科夫传:俄罗斯时期》的正文时,我有机会到美国中部的西拉斐特访问了几天,那原是为待更长时间做准备的。可无论是那个地方,还是那里的人与事,我都觉得很陌生,面对新的、可能的工作安排,也就显得无动于衷,结果更长的时间就是那么三五天。这样,我就没有拒绝魏东坚持要我继续翻译《纳博科夫传:美国时期》的理由了。有意思的是,我在翻译过程中申请了一个关于纳博科夫的研究项目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于是,完成全部译稿后,我终于还是来到了美国,来到了那个我通过纳博科夫的小说、博伊德的传记、美国文化的教学和翻了若干遍的地图而开始觉得有些熟悉了的美国,并且可以待上一段时间。
其实,我离熟悉差得远呢,就像我在另一种文化中阅读纳博科夫十几年仍觉得很隔一样。只有到了奥尔巴尼,我才恍然明白,纳博科夫何以会在《普宁》中将松鼠作为一个重要意象来写。即使是冰天雪地的季节,你仍能到处看到那些可爱的、拖着长尾巴的家伙,墙角边,雪地里,枯树梢,甚至图书馆的墙壁上,一声不吭,却忙个不停。这是纽约州冬天里最活跃的小生灵,冰雪世界因此有了许多生气。我也才终于体会到,纳博科夫何以那么在乎楼上下的声音。美国的小城镇非常安静,许多房子都是木结构,走动时地板会发出吱呀声,白天也好,夜晚也好,你只有蹑手蹑脚才不会妨碍到邻人。那么,那些蜿蜒的公路、人造的风景、废弃的矿镇、汽车旅馆、学院政治等等又如何呢?
美国对纳博科夫来说太重要了:这里是他的避难所,是他最终放弃俄语而改用英语写作的地方;他在这里第一次发现了新的蝴蝶品种,实现了童年的梦想;他在这里写下了那些著名的文学讲稿,备受争议地翻译、评注了《叶甫盖尼奥涅金》;更重要的,他在这里创作了让他名扬天下的《洛丽塔》;美国还为《微暗的火》,为《阿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如果没有来到美国,纳博科夫终将只能在狭小的俄国流亡圈内获得一些声名,甚至可能会在集中营里结束自己的生命,就像他的弟弟谢尔盖和朋友丰达明斯基一样。因此,纳博科夫说美国是他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第二故乡,他像亚利桑那州的四月一样,是个地地道道的美国人,这一点也不夸张。尽管1959年后纳博科夫去了欧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美国公民的身份,而且欧洲期间的重要创作活动都离不开美国。纳博科夫的后半生,是名副其实的美国时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