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亚马逊六页纸 如何高效开会、写作、完成工作
》
售價:HK$
76.8
《
世界巨变:严复的角色(王中江著作系列)
》
售價:HK$
110.0
《
塔西佗(全二册)(二十世纪人文译丛)
》
售價:HK$
396.0
《
(棱镜精装人文译丛)思想的假死
》
售價:HK$
63.8
《
当代精神分析新论
》
售價:HK$
94.6
《
宋初三先生集(中国思想史资料丛刊)
》
售價:HK$
217.8
《
定言命令式:康德道德哲学研究(政治哲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29.8
《
棕榈油的全球史 : 从奴隶船到购物篮
》
售價:HK$
96.8
|
編輯推薦: |
阅读此书,您可以从世象市态、都会生活、文化艺术、地标建筑、教育科技、政治经济、中外交流、点评上海、穿行上海九个方面去了解上海的历史,结合作者对事件的评议,以史鉴今,带着对上海的深情去了解这座城市。
|
內容簡介: |
本书收录了作者由上海题材而发起的评议文章90多篇,每篇千字左右。内容涵盖上海百年沧桑变迁的各个领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生活、地标以及中外文化交通等等。每篇评议,均以历史事实依傍。言必有物,言必高瞻。为提升阅读体验感受,每篇文章后,附设关键词和相关背景栏口,提供背景资料,简明扼要地介绍评议之事件由来。书稿阅读轻松,能够挖掘出积淀在上海人生活以及发生在上海的历史事件中的文化内涵,给予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以有价值的参照或启发。
|
關於作者: |
西坡,别署剑箫、驷马等。新民晚报副刊部副主任、主编、首席编辑;上海作家协会理事;著有《上海往事》《吃着碗里》《吃嘛嘛香》《上海珍档》《汉书下酒》《美味成殇》《南北通吃》等;主编《明清娱情小品撷珍》《夜光杯文丛》等二十余种书籍。
|
目錄:
|
001序
003山雨欲来风满楼
006货腰女郎的花明柳暗
009尊重生命
012忌贪
014积重难返
016文明的尊严
019堂会是非
021闺秀的标准
024时间夺不走的美丽
027大富人家的另类财富
030沉重的肉身
035何处舞翩跹
038暧昧的西菜
041咖啡的诱引
043从来佳茗似佳人
046正是海鲜欲上时
049两个轮子上的风景
052领里袖外皆乾坤
055澡身 与浴德
058过年的符号
061小有小的用处
064资源共享
067谜 途知返
070轻烟熏出恶之花
073神农氏的荫庇
076为闻雅韵频入座
079拉开遮挡风景的窗帘
082城市文明的另一面
085唱游与剧场
088盛宴狂欢, 或突围狂奔
091温情与激情留驻
094球是圆的
097希波克拉底的光芒
103鲁迅之所以不朽
106问世间情是何物
108天南地北双飞客
110因为美丽 所以哀伤
113作为意志和表象的梅兰芳
116衣冠优孟的江湖
119文化原生态的保护和培育
122不做蜉蝣觅淮声
125为了不被忘却的纪念
128笑天下可笑之人
133生意经
135书香飘到马路上
138乘着音乐的翅膀
141各得其所
144奢华的转身
147上海的城隍庙
150公共空间的文明尺度
153红莓花开在梧桐树上
156摩天楼的多重叠影
159一半是物质一半是精神
162弄堂春秋
165城市与人
168历史文化名城之谓
171数典不忘祖
174真相
177井水与陈年的时光相互拥挤
183大节难随九鼎沦
185悬壶济世
188倚老卖老
191蛾眉岂让人先
194阳光下的至善情怀
197口碑和丰碑
200软实力的象征
203说有易 说无难
209同志仍须努力
211阵地意识
214国防观念
217寒凝大地发春华
220看不见的战线
223一种生活的博弈
226多头与空头的对决
229行得春风有夏雨
231风起于青!之末
234一滴水中看日月
236市场意识和竞争力
239百年孤独
245让人愉快和不愉快
247人类星光灿烂时
250天才难以复制
252知识界的责任
255开放与自信
258上海的仁义
261征帆一片绕蓬壶
265上海人的气度
267上海人的小气
269上海人的虚妄
271保卫上海话
273上海人讲英语的罪与罚
277时尚童年: 记忆中的茂名路
281夏天最后的玫瑰: 凋谢的, 和没有凋谢的
|
內容試閱:
|
序
底牌,原意为在扑克牌游戏中,直到决胜负的关键时刻亮出来的牌,一般用来比喻留到最后动用比较强有力的方法。但在上海人的理解中,普遍地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某些人、某些事身上 带着一种尚未被公开、尚未被认识、尚未被解读的基本状态和信息。
本书标举的所谓底牌,应该说,不是一种留到最后动用比较强有力的方法,而是一种尚未被公开、尚未被认识、尚未被解读的基本状态和信息。
上海难道还有什么尚未被公开、尚未被认识、尚未被解读的基本状态和信息?当然有。不说当今,也不说老早,就说从开埠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的那段时间,老上海就有许多的底牌没有被揭示出来。
是的,近些年来,对老上海历史文化的挖掘,是本地或外省甚至国外的作家、学者的兴趣所在。尤其是本地各种媒体,为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老上海题材几乎成了本地报刊以及新媒体罗致的对象, 乃至标配,似乎不做点老上海文章,就与国际大都市的身份不符。
这是好事。
让中国人民了解上海的前身今世,让全球人民了解上海的文化底蕴,是我们应有的姿态和责任。
目前,挖掘整理有关老上海的史料,已经到了非常微观的层面,令人欣喜。然而,略感遗憾的是,不少作家包括一部分研究人员,在铺陈上海旧人旧事的时候,往往醉心于爬梳搜罗材料,无所不用其极,沉湎于琐碎的细节里不能自拔,甚至被它们牵着鼻子走,以致对于此中隐藏的文化意蕴及其给予后世的影响殊少留意、剔抉、阐发、总结,更不用说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作出有价值的推断或定论;还有一部分人的历史观发生了偏移,出现了对老上海的方方面面盲目欣赏的现象。
大约在2004年的时候, 以提供本地资讯为主的新民晚报副刊, 新设上海珍档版面,宗旨是提供关于老上海的历史风貌资料,让本地乃至全国读者对所谓海派文化 的渊源有一个基本了解。正像我们可以预料的那样,相当一部分读者只对现象和事件本身感兴趣,不太在意其中包含着的文化生态、发展规律以及对于社会演变的影响。以轻阅读 和消遣性来定位版面的报纸,本身是没有这个修正 的义务。也因为这个原因,致使我所认为的缺憾而别人也许不认为缺憾的版面语言,成为一种普遍可以接受的既成事实。这样的版面呈现,是比较简单、浅显的,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绰绰有余,但要世人感受更多一点的历史文化,从而引起人们对于当今社会的关注,是远远不够的。有鉴于此, 我就硬着头皮,在自己编辑的版面上划出一块,从评论角度,写点与本版内容相关的文字,力图揭示那些提供老上海资讯的作者未曾提到或不能提供的,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意义,希望人们能以此来感受事件背后那些比较深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不仅如此,围绕这些老上海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我力图打通古今中外与之相似的情况的界限,进行比照,梳理出一个近现代上海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外部诱因,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走向、脉络,以达到启发人们在新时期上海的改革发展中,能更好地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将这座国际大都市建设和运作得更加和谐、美好。
这样的每版一篇言论,坚持了四年(后因另有编务需要,版面转给了其他编辑),积累上百篇。剔除了一些特别不合时宜的,成就了这部《上海底牌》。
这也就是上海底牌的书名希望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本书根据不同类别的内容,实际上分成了九个部分。这九辑的分类情况大致是:世象市态;都会生活;文化艺术;地标建筑;教育科技;政治经济;中外交流;点评上海;穿行上海。其中,点评上海 一辑,是我对近年来上海的市民生活状态和心理特点所作的议论;穿行上海 一辑,则是我应有关方面约请,记述上海马路和上海民居的文章集结。点评上海和穿行上海,虽然和前几辑的侧重和视角不同,但同样是在做翻底牌的工作,所以跟整部书的编辑风格是相融的。
为了避免琐碎,每一辑的辑名就免了,转而以老上海的照片替而代之,这样也许可以增强一些现场感吧。
值得一提的是,每题之下,我们特别设置关键词 相关背景 两个栏口。关键词是对所评议的事件进行网络搜索的提示词;相关背景是评议对象的背景材料的简略呈现,具有参照功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相关背景中的素材多取自我当年在新民晚报主编上海珍档中过眼烟云栏目上的文字,在此谨向作者致谢。本书图片,则选自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海上风情1840S1990S》一书。
最后,我要对给予这本书的出版提供了极大支持的彭卫国先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领导以及蓝天编辑、陈如江编审、王毅研究员、黄婧昉美编致以崇高的敬意。希望读者们阅读此书后多批评指正。
西 坡
2017年5月1日
货腰女郎的花明柳暗
舞女是交谊舞传入中土的产物。没有交谊舞,就没有舞厅;没有舞厅,就没有舞女。舞女产生之前,作为一种职业,卖身为妓,卖艺亦为妓,统称商女,然其中大有分别。晚清韩子云,为劝而作《海上花列传》,乃近代狭邪小说之翘楚。张爱玲晚年倾力将其? 译为英文,对其中妓女 之定义颇费踌躇,辗转求教于余之忘年交黎庵先生。先生对张译歌女 以为极其允当,盖花国中人,并非全操皮肉生意也。
舞女长期受人轻蔑, 以其商女故也。然舞女以货腰为业, 出卖肉体,并非本行,间有逾矩者,难以涵盖全体,好比妓家出了李香君、柳如是或潘玉良、潘素,然终究不足以改观旧制。
国民政府对舞厅业进行查禁,似因舞业防障节约,有伤风化,而其深层的背景,却是为转移因挑动内战而导致的经济危机,服从所谓戡乱建国的需要。殊不知这种刻舟求剑式的臭招,既无补于逢雨之漏船,且使无辜者因出现生计问题铤而走险,于千疮百孔之政局,又添漏洞。至于显悉共党有组织之动 之论,更是莫名其妙。此可见大厦将倾之前病笃乱投医的颓势。
鲁迅曾说: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会安汉,木兰从军就可以保隋;也不信妲己亡殷,西施沼吴,杨妃乱唐的那些古老话。我以为在男权社会里,女人是决不会有这种大力量的,兴亡的责任都应该男的负。但向来的男性的作者,大抵将败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这真是一钱不值的没有出息的男人。堪称至理。以此观之, 党国大员 将败局推在舞女身上,实在也不怎么有出息。年长一点的市民或许记得,共产党接收上海时,对于嫖娼这种社会丑恶现象曾予取缔,但对于卖春妇则安排出路,解决生计,于是皆大欢喜。不说别的,仅就执政能力以及人本精神上说,新旧政权之高下自见。
犹记1979年,海禁渐开,社会上流行学跳交谊舞。当时我还是个中学生,有一回到一个同学家玩,只见他家正有一些人跟着一位老妇习舞。老妇舞姿翩然,风姿绰约,一望可知舞蹈功底深厚。阴询而知,原来她正是旧上海的名舞女,已从街道工厂退休,安居乐业,时逢开放之际,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从此,从前脑筋中妖魔化之舞女形象被冲淡不少。
与治同道,罔不兴;与乱同事,罔不亡。 民生问题不解决,是为乱之根本,国将不国。这是无法回避的既浅显又重大的现实问题。看官谨记。
关键词:舞女大闹上海滩
相关背景:1948年1月31日,位于林森中路(今淮海中路)马当路口的国民党上海市社会局会议室里,一场决定上海滩数千舞女命运的抽签仪式正在举行。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麻烦,吴开先局长临时决定,把原定的抽签时间从下午挪到了上午。
20世纪初叶, 交谊舞从西方传入中国, 随后迅速在上海等大城市蔓延,营业性舞厅应运而生。抗战时期,上海滩百业萧条,唯偏安一隅的租界孤岛,舞业依旧蓬勃。抗战胜利后,无论盟军大兵,还是重庆来的接收大员,都需要一个寻欢作乐的场所,舞厅业于是益发腾达兴旺。1946年七八月间,警察局曾办理过一次登记,职业舞女已达3300多人。1947年下半年,国民党以整饬纪纲,服从戡乱建国 的需要为名,对所谓防障节约,有伤风化的舞厅业进行查禁,于该年7 月,向全国下达了禁舞令。上海由于营业性舞厅较多,可稍有例外,分期查禁,但至迟不得超过1948年9月。
按计划,上海当时共有营业性舞厅29 家,第一批先禁14 家,其余15家则可延至9月底停业。至于先砸谁的饭碗,全凭抓阄决定。但按照舞厅业同业公会事先同社会局达成的默契,抽签应于下午3 时举行,并保证所有大舞厅均不在首批禁业之列,以免舞女猝不及防,失业过多,造成社会问题。不料事到临头,吴开先爽约,不仅提前抽签,而且抽签显示,首批禁业舞厅中,米高美、维也纳、百乐门、大都会、丽都、仙乐等一流大舞厅占了近半数。
下午1时许,位于南京路江宁路口的新仙林舞厅门前已是人头攒动、群情鼎沸,上海29家舞厅的舞女、职员云集于此,墙上贴满制造失业,谁尸其咎;逼良为娼,于心何忍 之类的标语。这场集会原为针对下午3时举行的抽签仪式,受孙洪元等舞业大亨的鼓动而来,欲对政府抽签施压,而社会局提前抽签的消息适才传来,人群中顿时爆出一片上当 之声,众舞女个个柳眉倒竖、情绪对立
暧昧的西菜
清末民初,西风东渐,西洋文明的渗透,使得原本就捉襟见肘的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变得更加脆弱:电灯替代油灯、汽车冲击马车、西装比拼长衫、电影气盖皮黄那些所谓的新旧嬗变风气,推波助澜,以致形成了一种在大众心理上趋时的马太效应,传统的中国生活方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有意思的是,作为与市民生活相当贴近的餐饮门类西菜,居然没能把本土的菜系赶尽杀绝。西菜仅仅是存在于人们的印象当中的一个符号,而中菜始终是中国人最后的选择。由于中菜地位的岿然不动,使得很多原始的就餐程序和方式得以保留,这与有些受过西方殖民统治的国家和地区遗存着浓郁的西化色彩,形成了有趣的比照。
经历了那么长久的时光消磨,中菜没有从我们的餐桌上消亡,西菜也没有像咖啡那样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甚至还不如留声机那样流行,这又是为何?孔子曰: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印证了没有强势而合理的文化灌注,就无法触动人的文化的深层心理结构,和由此形成的牢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取向,外来的文化只能成为一种点缀性质的非主流文化。西菜在本土的遭遇,大概可以说明人们之所以作出这样选择的理由。
在本地,吃西菜是一件很暧昧的事,多数人只是出于感受某种异域情调和文化,真正满足于口腹之欲的成分很少。无论在旧上海还是新社会,本地西菜馆从来没有形成过燎原之势。二十多年前,我乃一介穷学生,居然能携刚订交之女友,以基本吃遍上海滩有名之西菜馆为傲。如今,在开放度已经很高的上海,曾经的西菜馆大多消失,个中原因,不难理解。
然而西菜的影响力还在,在我们的大圆台面上,北京烤鸭正和黑椒牛排并陈。曾经,在北京王府井中学生国际音乐节 上,主办者为几百位外国小客人准备了中西两套菜系以供选择,几乎所有的小老外均弃西就中。别以为人家喜欢中菜,他们只是觉得好玩。这正与本地吃西菜的情况相似。
关键词:老上海的西菜业
相关背景:1843年11月17日上海开埠,西菜随西方人的饮食风俗就随侨民进入了上海。早期,上海西菜馆店招多称番菜馆,而口语则多称大菜。上海见于著录的最早的西菜馆当推亨白花园。清人宜!在1868年的日记(后汇编为《初使泰西记》出版) 中记叙: 再至徐家汇,畅游外国花园(即亨白花园),吃香饼(槟) 酒,极沁心脾。 据记载,上海出现的第一家番菜馆,是19 世纪80 年代初福州路上一家叫海天春的番菜馆,由一位曾经在外轮上当厨师的广东人所开。一直到20 世纪初,上海登记的番菜馆有24家,几乎全部集中在福州路上。1909年上海《图画日报》载配文画大菜间请客之热闹,文曰: 福州路一带之大餐馆,多至数十家,局面之阔大,以一品香、一枝香、旅泰等最,而烹调精美,则一家春、岭南楼首屈一指焉。各省人士之至沪者,往往不喜中国菜而喜大菜,故各大菜馆之生意,皆非常兴盛。
1906年刊印的《沪江商业市景词 番菜馆》咏: 分间设座雅铺陈,西式灯台簇簇新。大字横书番菜馆,飞笺招妓宴嘉宾。 从中可知,西菜馆的装潢和布局与中菜馆有很大的区别。
1909年版的《上海指南》开列了当时最有名的岭南楼番菜馆的菜单和价目,这对今人了解上海早期的西菜有很大的帮助。而朱文炳作于1909年的《海上竹枝词》里,则比较全面和详细地描写了上海人吃西菜及对吃西菜的场面和感受。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上海稍能称得上正宗 的西菜馆仅十数家而已;之后,上海的西菜馆仅剩红房子等几家。
天才难以复制
有一句话好像是这么说的:所有的事物都害怕时间,但是时间却害怕金字塔。饰演憨豆先生的英国喜剧大师罗温 艾金森,据说是一位让很多喜剧演员害怕的时间级人物,但是,有卓别林在,他就好像是时间遭遇了金字塔,只能吃瘪。至少在20 世纪,作为一个喜剧演员,其最大的不幸,不是才能得不到发挥,或者观众不懂喜剧,而是在他之前有了卓别林。
很长时间以来,卓别林呈现在中国观众面前的,基本上都是具有社会批判意义的喜剧形象,比如《大独裁者》《城市之光》《摩登时代》等,好像卓别林的喜剧家的角色被转换成了政治家。其实,这是片面地理解了卓别林。无论卓别林具有怎样的政治敏感性,都不能改变作为喜剧艺术家的他对于艺术规律的尊重,你只要看过卓别林出演的类似罗温 艾金森、金凯瑞或周星驰的无厘头 的喜剧,就不仅不会减低对他的尊敬,而且对他的喜剧会有更深层的认识。
无论罗温艾金森还是卓别林,其喜剧效果,大都出自形体动作而非语言,这正是喜剧最为本质的元素之一,所以更易被地球人 接受。中国喜剧要走出国门,或者说要诞生出像卓别林那样级别的喜剧大师,光靠脱口秀还不行,光用方言忽悠中国人还不行,而要像卓别林能忽悠不识犃犅犆的中国人那样忽悠外国人,那才算成功。
可惜的是,像卓别林那样的喜剧天才却是难以复制的。
关键词:卓别林在上海
相关背景:1936年3月,卓别林的《摩登时代》拍竣公演。于是,他携新婚妻子宝莲 高黛(在《摩登时代》里扮演女主角) 以及高黛之母、日本籍私人秘书米盛义人一行四人开始了远东蜜月旅行。其行程安排是:在影城好莱坞出发,经檀香山、日本 到达上海,第二天乘原船去香港,转往马尼剌、百丽、印度支那等地,全部行程,约五月可毕。
3月9日下午1时,柯立芝总统号靠泊于浦江第12号浮筒;而接客小轮,则于1时45分从新关码头出发。当时,前往采访和摄影的本埠中外各报刊新闻记者,不下二十余人。
晚上7时许,卓别林出席了上海文艺界人士在国际饭店举行的欢迎会。上海方面出席的有电影明星胡蝶、京剧艺术家梅兰芳等。
之后,梅兰芳陪同卓别林夫妇到大世界 隔壁的共舞台观看了上海当时十分流行的连台本戏,又马不停蹄地陪他们到新光大戏院观看马连良表演的《法门寺》。
3月10日上午9时,卓别林一行带着对上海的美好印象,返登柯立芝总统号,兼程香港,继续他的环球蜜月旅行。上海之行虽然短暂,但上海的城市风貌、上海的风土人情、上海的文化艺术,给卓别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卓别林感称上海之行,使其甚感兴趣,倘再度抵沪,将作较长时间之勾留。而上海女性的温柔、端庄,更使卓别林称羡不已,他称赞说:中国女子美之可爱,远胜欧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