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HK$
74.8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HK$
107.8
《
大处着眼:持久战与《论持久战》
》
售價:HK$
85.8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
未来漫游指南:昨日科技与人类未来
》
售價:HK$
97.9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
內容簡介: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2012)》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吸收以往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沿新中国外交战略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以新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导,史论结合,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至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阐明新中国在发展与世界各国的相互关系中遵循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方针,揭示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性质,再现新中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及领土完整的历史进程。
|
關於作者: |
黄庆,黑龙江宾县人,莫斯科大学哲学博士。曾担任《工人日报》驻莫斯科记者站首席记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社会发展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外交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青年报社。在《东欧中亚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政权》(俄)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多篇。主要作品有:《双头鹰:同时注视着东西方》、《较量》等。
王巧荣,河南鄢陵人,中共中央党校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外交史及港澳台史研究室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当代中国外交史,中美关系及国家海洋权益。主要研究成果有《APEC与中美关系》(专著)、《21世纪的中国》(译著);并先后在《美国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历史经验研究。
|
目錄:
|
目录
绪 言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研究对象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研究现状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创立和开展(19491959)
第一节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奠定
一、三大外交方针与《共同纲领》
二、另起炉灶与第一次建交高潮
三、毛泽东访苏和中苏结盟
四、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与势力
第二节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一、援越抗法
二、抗美援朝
三、反对美国侵略台湾和制造两个中国
第三节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与实践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二、出席日内瓦会议与争取缓和国际紧张局势
三、参加万隆会议与发展同亚非国家关系
四、发展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第二章在困境中前行的中国外交(19591969)
第一节反帝反修与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一、反帝反殖、扩大巩固国际反美统一战线
二、中苏关系走向对抗
三、两个中间地带理论的提出
第二节努力发展和改善同中间地带国家间的关系
一、第二次建交高潮
二、发展同广大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三、发展同西欧国家及日本的关系
第三节处理与解决同周边国家的历史遗留问题
一、处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二、中国政府反对印度尼西亚排华行动
三、解决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
四、中印边界问题
第四节文化大革命对外交工作的影响
一、文化大革命对外交工作的干扰
二、纠正极左错误对外交工作的影响
第三章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19691979)
第一节国际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的变化
一、国际形势及国内因素
二、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战略思想
三、反对苏联霸权主义
第二节中国与多国关系的突破性发展
一、中美关系的突破性发展
二、中日邦交正常化与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三、发展同欧洲国家的关系
四、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并在联合国发挥大国作用
一、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中国在联合国发挥大国作用
第四章中国外交战略的大调整(19791989)
第一节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一、中国外交调整的背景
二、新时期中国外交战略的内容
第二节促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一、建交初期中美关系的发展
二、中美关系出现波折及《八一七公报》的签署
三、中美关系稳步发展
第三节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
一、中苏关系从对立走向缓和
二、中苏关系中三大障碍的消除
三、中苏高层会晤和中苏关系正常化
第四节全方位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关系
一、发展与日本的关系
二、发展同欧洲国家间的关系
三、发展同加、澳、新国家间的关系
四、发展同周边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第五节积极参与多边外交
一、广泛参与世界性的国际组织
二、慎重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
三、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第五章积极构建外交新格局(19892002)
第一节国内外形势与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
一、国际形势的基本特征
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
三、中国外交方针的调整
第二节积极推动与各大国关系的发展
一、稳定与发展中美关系
二、建立与深化中俄关系
三、巩固与稳定中日关系
四、改善与加强同西欧等国家关系
第三节深化睦邻友好合作
一、重视发展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
二、加强发展同东北亚邻国的关系
三、推动发展同南亚国家的关系
四、努力发展与中亚国家的关系
第四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
一、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关系
二、加强与拉美国家的关系
三、发展与中东欧各国的关系
第五节积极深化多边外交
一、深入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国际组织
二、积极融入和构建亚洲地区的多边舞台
第六章新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的创新性发展(20022012)
第一节重要战略机遇期和中国外交的新理念
一、中国外交环境的新变化和总体布局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和完善
第二节统筹规划大国关系
一、构建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
二、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方位、深层次发展
三、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在困难和曲折中前进
四、推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跃上新台阶
第三节构筑周边地缘战略的稳定依托
一、维护与东北亚邻国的传统关系
二、深化与东南亚邻国的互利合作
三、巩固与中亚邻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四、加强与南亚、西亚邻国的沟通和协调
第四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调整
二、建设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三、构筑中拉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第五节积极拓展多边外交
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二、着力推动区域合作
结语
|
內容試閱:
|
绪 言
1949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也开启了中国对外交往的新纪元。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也在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交往之路。60多年来,新中国在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卓有成效地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也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以下称新中国外交史)记载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进程,并揭示了新中国发展与世界互动关系的历史规律。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研究对象新中国外交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交史学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史学界对新中国外交史的学科概念和学科体系构建没有形成一致的见解,对新中国外交史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也存在不同看法。一般而言,外交是国家发展对外关系,处理国际问题,贯彻本国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最常用、最基本、重要的和平手段,是主权国家内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在国际社会中的反映和延续。其宗旨是维护国家利益,扩大本国的国际影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外交作为维护和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手段,是为国家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发展战略服务的,同时也受国家政治、经济政策以及社会生活的直接影响和制约。新中国外交史是中国政府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家关系、国际事务的历史过程,它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的政治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学科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研究范围和研究领域来看,新中国外交史与外交学、国际关系史、国际战略学等学科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领域和范畴还存在交叉甚至重合现象。不过,从当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来看,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开展各种对外交往活动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政府为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利益,为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处理国家关系和解决国际问题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具体范围和对象包括:一是新中国外交思想史。外交思想主要是指主权国家的外交决策者关于世界、本国所处历史方位、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国家利益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外交思想史反映了一国的外交决策者理性观察和认识其所处的外部世界的历史过程,是外交史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的外交思想是新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有关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基本问题的判断和认识。在新中国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对于时代问题、国际局势、国际秩序及国家利益的认识和判断,对于中国的外交决策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也使中国外交思想有别于西方外交理论,独具中国特色。新中国外交思想史是贯穿新中国外交史的灵魂,因而,它是新中国外交史研究中深层次的内容。二是新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政策的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国家外交战略指的是主权国家对较长一个时期整个国际格局、本国国际地位、国家利益和目标,以及相应的外交和军事政策等总的认识和谋划。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外交战略所遵循的方针、原则、追求的目标和采取的具体措施。在新中国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伴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及中国发展战略的不断调整,中国外交战略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每次调整都对中国外交工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开展对外交往活动的指针,因而,某种程度上讲,关于新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形成及其演化过程的研究是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逻辑起点。三是新中国外交实践活动。外交实践活动是主权国家为实现其外交战略目标而开展的多层次对外交往活动。60多年来,新中国外交主要在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第一,大国外交。鉴于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国外交一直是中国外交工作中的关键性工作。在两极冷战格局下,对美、苏外交在中国外交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在中国大国外交中,虽然对美、对俄外交仍然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重点,但中国的大国外交逐渐呈现全方位的特点,对日、欧及在国际局势中影响力日益上升的其他发展中大国的外交也逐步走向活跃。第二,周边外交。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8个海上邻国,是世界上陆上邻国最多的国家。地缘政治因素一直是影响中国对外交往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周边外交也一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对发展中国家的外交。由于在近代历史上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历史经历,新中国成立后,自始认为自己同时属于被压迫民族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一员,曾把帮助其他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斗争和正义事业看作自己应尽的国际义务。之后,在中国的反霸斗争中,以亚非国家为主要力量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中国国际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今日,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仍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第四,多边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把参与联合国及其所属专门机构、其他世界性的国际组织及区域性的多边组织作为增进中国与世界联系,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渠道,因而,多边外交在中国外交工作中的分量日益加重。此外,民间外交、政党外交在新中国外交工作中也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这些多层次的外交实践是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基本内容。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的研究现状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但真正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却始于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学术界30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发展,新中国外交史研究正逐步发展为当代中国史学、外交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在研究队伍培养、档案资料整理和运用,以及研究成果等方面都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首先,外交史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视野、研究方法有新的突破。改革开放之初,从事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外交部及其下属的相关院所。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外交史研究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地方一些科研院校以及从事党史和国史研究的机构有更多的专家和学者投入到外交史研究领域之中。其次,档案、文献资料的解密开放和出版对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经过30多年的努力,新中国外交史学科在学术资料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随着大批新中国重要文献资料、重要档案史料的出版发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获得了更加有利的条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得以出版发行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文集、文稿、年谱和传记,为新中国外交史研究提供了基本史料和重要参考文献。中国外交部档案馆、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档案馆,原苏联和东欧国家一些档案馆陆续解密开放的有关档案资料,为新中国外交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推动了外交史研究的深入发展。一些著名外交官回忆录和著作的出版也为有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再次,高质量的外交史学术成果不断面世。尤其是新中国外交通史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以不同的撰写体例对新中国应对与世界关系的历史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探讨,这对于总体把握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成果有:王泰平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三卷)、谢益显主编的《中国当代外交史(19492009)》、牛军编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概论(19492000)》、齐鹏飞主编的《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外交(19492009)》及张历历主编的《当代中国外交简史》等。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虽然有了很大进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新中国外交史研究工作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深入和强化,未来研究工作任重道远,包括新中国外交史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重点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完善。鉴于中国外交战略、对外关系具有长期性、连续性的特点,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视角对外交史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这既有利于从宏观上把握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进程,也有利于从微观上认识不同阶段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变化。在分析和论述各个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与变化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同时,也要从总体上把握中国外交发展进程的继承性与连续性。在研究方法方面,加强对外交史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仍然是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要形成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新中国外交史学科创新研究体系,以便科学地把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准确阐明新中国外交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过程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在资料运用方面,外交史资料的整理和甄别任务依然艰巨。需要收集、掌握和提炼更多第一手资料,以便客观准确地论证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战略、外交政策的发展与演变。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方面,目前,对新中国与美、苏(俄)、日等国家关系史研究成果相对较多,而对中国同其他一些周边国家关系史研究则相对薄弱,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在外交手段的研究方面,经济外交史、文化外交史、议会外交史、民间外交史、政党外交史的研究仍是新中国外交史研究中的短板。
三、本书的研究思路本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012年立项,因而,本研究上限起始1949年,下限截至2012年。本研究在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史论结合方法开展研究,同时借鉴政治学、外交学和国际关系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沿新中国外交战略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以新中国外交史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为主导,重点论述新中国外交战略、外交政策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阐述新中国历史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关于时代主题、国际格局、国家利益及国际秩序的主张和观点,阐明新中国外交工作中遵循的外交原则和外交方针,揭示中国政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利益探索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规律。在借鉴和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新中国外交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本书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对当前研究中的一些薄弱环节有所改进。一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视角研究新中国外交史,研究中注重探究外交与内政互动联系,以便从宏观上把握新中国外交发展的历史进程,并从微观上探究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对新中国外交阶段性特征的影响。二是充分利用国内外最新解密、披露的档案文献资料,力图以丰富的历史资料再现新中国对外交往活动的历史进程。关于历史分期和阶段划分问题,由于研究体例和研究视角的不同,目前中国外交史学界对此问题的处理不尽一致。就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以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为界,新中国外交史也可划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前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国家主权和政权的安全,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后一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心是服务于改革开放,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大局。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外交战略、外交政策既有连续性,又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的特征。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政策大体呈现出十年一变的主要特征,即20世纪50年代是 一边倒战略,20世纪60年代是反对两霸战略,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一条线、一大片战略。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致力于开展全方位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强调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者。中国外交战略呈现出相对稳定的特性。本书正是遵循上述思路和脉络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我们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原则,沿着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战略、外交政策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对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粗线条阶段性的划分。具体而言,把1989年以前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段,大体每十年为一个时段。1989年以后,由于中国外交战略的连续性特征要大于其阶段性特征,为了便于研究的开展,我们把此后20多年的新中国外交以中共十七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界分为两个时段。新中国走过了60多年的辉煌历程,中国的外交战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进行过重大调整,中国外交政策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变化,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充分反映了中国外交的发展与演变历程。本书框架结构共九个部分,包括绪言、六章本论、结论及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章研究的时段是1949年至1959年,围绕新中国外交方针确立、中苏关系、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日内瓦会议及亚非会议等重大外交决策和外交历史事件展开。第二章研究的时段是1959年至1969年,探讨了新中国反霸理论、中苏关系调整、华侨双重国籍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问题及文革极左思潮对中国外交工作的影响等问题。第三章研究的时段是1969年至1979年,研究的重点问题是: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思想、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珍宝岛事件、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重大外交理论和外交历史事件。第四章研究的时段是1979年至1989年,主要围绕中美《八一七公报》的达成、中苏关系正常化、日本对华贷款、中国加入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中国对当时一些国际热点问题的立场等外交实践活动展开。第五章研究的时段是1989年至2002年,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国际格局大调整、大组合背景下中国外交战略及相应外交实践活动。第六章研究的时段是2002年至2012年,本时段研究对当时中国外交中的热点问题,如中美撞机事件、朝核问题、南海问题等进行了解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