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安娜·卡列宁娜(套装上、下)

書城自編碼: 291655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小說世界名著
作者: [俄罗斯]托尔斯泰 著,智量 译
國際書號(ISBN): 9787D24103430
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11-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32.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人生是旷野啊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甲骨文丛书· “安国之道”:英国的殖民情报系统及其在亚洲的扩张 》

售價:HK$ 88.5
台北人(2024版)
《 台北人(2024版) 》

售價:HK$ 87.4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让孩子更有力量:赋权型家庭教育指南 》

售價:HK$ 67.0
白夜追凶(上下)
《 白夜追凶(上下) 》

售價:HK$ 10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89.0
《战争与和平 (套装上中下)》
+

HK$ 78.0
《复活(套装上下)》
+

HK$ 75.0
《包法利夫人》
+

HK$ 73.5
《复活(全新修订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会长刘文飞倾情推荐,著》
+

HK$ 64.8
《托尔斯泰中短篇小说选》
+

HK$ 55.1
《简爱》
編輯推薦:
◎十九世纪的世界文坛首屈一指的优秀作品,
被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
◎真正意义上的无删节全译本。
◎俄中精准直译,原汁原味传达原著精髓,全面修正非俄语译本的讹误。
◎有着几十年深厚的俄语、俄国文学翻译、研究与教学背景的著名俄国文学研究及翻译家智量先生倾情译著。
◎汲取旧译本的精华,语言表达更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
◎印装精美,纸质高端,品相完美,极具阅读与收藏价值。
內容簡介:
《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安娜这一极富艺术真实性、最优美丰满的女性艺术形象。
小说首次成功采用了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平行线式结构,通过贵妇安娜追求自由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在矛盾与绝望中卧轨自杀,庄园主列文进行庄园改革失败的结局梦想破灭后皈依宗教,揭露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伦理、灵魂、社会等因素的思考与探索。
钱钟书说,书有两类,一类是可读的,一类是耐读的。无疑,《安娜卡列宁娜》在耐读之列。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很多人即便没读过《安娜卡列宁娜》,也知道这句开篇语。这足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其为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列宁曾反复阅读《安娜卡列宁娜》,以至弄皱了封皮。100多年来,多个国家纷纷将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这些都证明了《安娜卡列宁娜》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安娜卡列宁娜》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安娜这一极富艺术真实性、最优美丰满的女性艺术形象。
小说首次成功采用了互相对照、相辅相成的平行线式结构,通过贵妇安娜追求自由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在矛盾与绝望中卧轨自杀,庄园主列文进行庄园改革失败的结局梦想破灭后皈依宗教,揭露了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道德、心理等方面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伦理、灵魂、社会等因素的思考与探索。
钱钟书说,书有两类,一类是可读的,一类是耐读的。无疑,《安娜卡列宁娜》在耐读之列。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很多人即便没读过《安娜卡列宁娜》,也知道这句开篇语。这足见其巨大的影响力。
陀思妥耶夫斯基称其为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列宁曾反复阅读《安娜卡列宁娜》,以至弄皱了封皮。100多年来,多个国家纷纷将安娜搬上舞台、银幕、荧光屏。这些都证明了《安娜卡列宁娜》不朽的艺术生命力。
最初,托尔斯泰对花了五十天时间写成的初稿很不满意,用了四年时间,经过十二次大改才正式出版。《安娜卡列宁娜》与其说是写出来的,不如说是改出来的。这种近乎苛刻的追求,成功塑造了一个品格高雅、敢于追求爱情、具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之一,为这本旷世佳作赋予了强大、不息的生命力。
關於作者:
【作者】
托尔斯泰(18281910),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十九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文学三巨头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以及大量童话、短篇小说和评论等。
在社会活动中,他提出的托尔斯泰主义以勿抗恶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改革,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在文学创作中,他的文学传统通过高尔基被苏联作家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有着巨大的魅力与影响力。
【译者】
智量,本名王智量。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语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译作有《安娜卡列宁娜》《叶甫盖尼奥涅金》《上尉的女儿》等。
目錄
上册
第一部2
第二部129
第三部262
第四部389
下册
第五部481
第六部605
第七部735
第八部844
內容試閱
译者序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19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是世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天地中最后一座也是最为高大的一座山峰。在对全世界文学有巨大影响的俄国文学中,他是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深远,地位也最崇高的作家。他是人类文化史上少数的巨人之一。
在托尔斯泰全部作品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复活》是三个里程碑,也是他的三部代表作。《安娜卡列宁娜》在这三部代表作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性,它是三部巨著中艺术方面最为完整的一部,并且体现着托氏思想和艺术发展道路的过渡和转变,可以称之为代表作中的代表作。现在,能把这部译本呈献在读者面前,我感到非常快慰。当然也很愿意借这个机会向读者谈一谈我对这位伟大作家和这部伟大作品粗浅的认识和感受。

托尔斯泰于1828年8月28日出生在一个贵族地主家庭,他的一生是充满激情、充满矛盾、不断追求、不断探索的一生。他自幼热爱劳动,在与农民和自然接触中初步形成了自己世界观中某些重要的基础。18岁时他放弃大学学习,回家致力于改善农民生活,但因他身为地主,使得这种努力在主观与客观上均困难重重。19世纪50年代初,他毅然投军,去高加索作战,企图深入生活,进一步了解人民。这时他开始写作,并一举成名。在这时期的《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作品中,他提出了地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问题。1857年他赴西欧考察,对西方文明中阶级压迫的一面深感厌恶,这种情绪表现在短篇小说《卢采恩》中。回国后他致力于在他的雅斯纳亚波良纳庄园内为农民办学,想以此找到社会的出路,后来又为此再次出国考察。1861年农奴制改革时,他因为维护农民利益而遭到宪兵的搜查。在60年代,当他35~40岁时,基于自己对人民在历史中的地位的思考,他写出不朽的《战争与和平》。我们面前这本深刻反映出俄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反映出作家自身思想的矛盾与发展的《安娜卡列宁娜》是70年代中期写成的。他的世界观的彻底转变是在80年代写作《复活》的时期,这时,他毅然放弃贵族立场,成为俄国千百万宗法制农民的代言人,誓与政府和教会为敌。这一阶段中除《复活》之外,他还写出了《伊凡伊里奇之死》《黑暗的势力》《教育的果实》等作品,强烈控诉黑暗社会,也表现出他在自己思想深处严肃的探索和深刻的矛盾。这时,他的托尔斯泰主义如宗教教义般传遍各地,他已经是一位名扬全球的伟人,但他为贯彻自己的信念,坚持从事种地、制鞋、劈柴等体力劳动,却又不得不生活在一个奢华的贵族地主家庭环境中。他的妻子为他准备素餐的花费,并不比给他吃肉食更省钱,他身着粗布长衫和草鞋坐在宽敞的餐厅中吃蔬菜和米粉团子,而身后侍立的却是穿燕尾服的仆人。他陷于一种难以自拔的苦恼中。这一时期心灵深处痛苦的追求,反映在《克莱采奏鸣曲》《魔鬼》《谢尔盖神父》等作品中。这时他的名声与影响日益增长,俄国一位反动文人当时曾说:我们有两个沙皇,尼古拉二世和托尔斯泰。尼古拉二世对托尔斯泰束手无策,托尔斯泰则能够动摇尼古拉二世的宝座。1901年当他73岁时,东正教教会开除了他的教籍,而这只是更加扩大了他的影响。1908年,全俄国对他80诞辰的庆祝活动成为俄国各派政治势力的一场斗争。而声名显赫的托尔斯泰仍在自己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和不断的探索。1910年10月28日,在经历长期剧烈的思想矛盾和家庭冲突后,托尔斯泰手执木杖,冒着漫天风雪走出家门,要去寻求思想的出路和灵魂的安宁。然而他力不从心,数日之后,客死在一个小火车站上,终年82岁。这位复杂而又单纯、现实而又浪漫的伟大人物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文学是写人的。通过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的行动、情感、心理、命运,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读者了解了社会,也进一步了解了自己。一部好的作品能在它所描写的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之中,表现出人类社会和历史的种种方面,并提出种种问题来。任何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在文学中如果不是通过写人而提出,都不能深入读者的心中。我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果不从分析人的形象入手,也不能让读者深刻地了解到作品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等。
《安娜卡列宁娜》的中心人物是安娜卡列宁娜本人。她的丈夫卡列宁、情夫伏伦斯基,是与她相关的两个重要人物;通过她的哥哥奥勃隆斯基这个关系和桥梁,她的生活圈子和另一个生活圈子联系了起来。奥勃隆斯基妻子的妹妹吉蒂,以及吉蒂的丈夫列文,是另一个圈子中的主要人物。这两方面的人物加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共同组成一个一百来个人物的形象体系。作家利用这个庞大的体系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动而深刻地写出了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刚刚兴起的时期,也就是作家所谓的一切都翻了一个身,刚刚有个安排的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提出了这个历史时期俄国所存在的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道德、教育、妇女、儿童、城市、农村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表达了他本人的许多观点。
让我们来对几个主要的人物做一些分析。
安娜卡列宁娜是一个外表美丽、情感真诚、内心世界丰富、充满生命活力的年轻女人。她由家长做主嫁给了比她大许多岁的彼得堡官僚卡列宁为妻,多年来安于贤妻良母的生活。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伏伦斯基相遇并坠入情网。她因私情怀孕,虽切齿痛悔,又大病一场,但还是弃家出走,依附伏伦斯基而生。她所面对的是整个上流社会的敌意,她奋勇反抗,然而好景不长,终与伏伦斯基的感情出现裂隙,最后走上自杀身亡的道路。而杀死安娜的当然是那个她生活在其中的,包括她的丈夫、她的情人和她自己在内的上流社会。安娜的命运是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其他所有情节、关系和人物都与她相关,都为表现或衬托她的形象而服务。安娜的命运是那个历史时代和社会环境下女人的共同命运,即使是书中所写的得到了幸福的吉蒂,她如果有胆量和有必要对社会反抗,也会得到这样的命运。尽管作家力图从宗教的和宿命的角度描写安娜的遭遇和结局,尽管安娜本人性格和教养中也带有她的缺点和弱点作家丝毫没有把这个人物理想化,而是极其真实地写出了她性格的全部复杂性),但是每位读者都会感到,她是那整个社会制度和观念体系在劫难逃的牺牲品。
托尔斯泰为《安娜卡列宁娜》所设定的是家庭的主题,他原想要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一种女人应该只在家庭中做贤妻良母的观点,但是安娜的遭遇实际上却大大超越了这个主题,而提出了一个带有深刻人性意义的妇女解放的问题。对于安娜命运的解释,作家的构思原本局限于一种宗教的宿命论请读者注意这本书的题词:申冤在我,我必报应,以及安娜在作品开始时见到火车轧死人而最后自己也死于火车轮下),然而作品的客观意义却大大超越了作家本人的意愿,变成了对那个不平等的社会的强有力的控诉。
安娜的内在品格在许多方面继承了普希金的塔吉雅娜托尔斯泰的确是在普希金的直接启发和影响下想到要写这部作品的),但是作家却在安娜身上对塔吉雅娜的品格做了新时代下的新的阐发。塔吉雅娜是要从一而终的,安娜则是要拼死去追求幸福的。塔吉雅娜压住自己内心的激情,不得不屈从于上流社会的清规戒律,安娜则宁可遭社会唾弃,也要过上真正的女人的生活。安娜所遇到的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远远胜过塔吉雅娜,因此安娜的性格也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安娜这个形象出现以后,俄国文学中没有出现过比她更丰满的女性形象。在托尔斯泰的全部作品中,安娜的形象也是最丰满、最深刻和最高大的。她比《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开阔,比《复活》中的卡秋莎深邃,她毫无疑义是世界文学史上至今尚未被超越的最美的女性形象之一。
作品中许多精美绝伦的场面都是属于安娜的。赛马、安娜探望儿子、安娜出现在剧院中、安娜之死,等等,都是让人百读不厌的篇章。作品中即使没有安娜在场的场面,其真正的主人公仍是安娜,那些事件,那些人物的言语和行动,无不直接或间接与安娜相关。
康斯坦丁列文是这部作品中居第二位的重要人物。作家企图通过这个形象表达他对当时俄国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许多问题的批判性看法。作家在许多方面都达到了他的这个目的。列文这个形象虽是带有作家赋予的表现作家本人思想观念的任务,但作为一个艺术形象,它仍是完整的、真实的、有说服力的。列文为人坦直真诚,他勤劳、朴素、有理想、有追求,力图达到在个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他和社会在许多方面发生着冲突,是书中最能够体会那个一切都翻了一个身的社会和历史时代特点的人,也是一个内心最为苦恼的人。书中所提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几乎都和列文的思考有关。为了寻求解决自己思想中的矛盾,他苦恼到了要自杀的程度。这个形象无疑带有极大的作家的自传性,它反映出作家对那个资本主义刚刚在俄国兴起的时代中所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深刻的注意和自觉的责任心。在托尔斯泰的全部创作中,有一个探索性的主人公系列,《童年少年青年》中的伊尔倩涅夫、《哥萨克人》中的奥列宁、《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和别祖霍夫、《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都是这样的人物,列文形象是这一系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读者必须注意到列文这个人物所思考的问题以及他的观点和他思考方式的局限性(比如说他处在他的时代却丝毫看不见新生的无产阶级的力量),列文绝不是圣人,唯其如此,他才是一个艺术上真实的形象。同时,列文这个人物也不等于托尔斯泰,虽然他带有极大的自传性。托尔斯泰本人的思维世界和情感世界比列文要宽广得多,复杂得多。
作家通过列文形象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中,对劳动的看法问题是一个最为重要的问题。托尔斯泰认为,劳动是人生一切乐趣的源泉,劳动使人的精神崇高、品质善良、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这种与托尔斯泰的自然观密切相联系的观点是托尔斯泰思想体系中健康的一面。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作家在这方面的局限性。《安娜卡列宁娜》中对俄国农村劳动景象的描写带有相当大的理想化成分,并且,他歌颂劳动的快乐,却让劳动者不顾及劳动的成果最终归谁享受,这显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空想。不过,由于作家忠实地坚持着现实主义,他仍然客观地写出了劳动的艰苦和劳动人民可怜的生活状况,以及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隔阂。
列文的两个哥哥科兹内舍夫和尼古拉的形象,以及由他们而引出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使得作品的生活面大大扩展,科兹内舍夫的圈子是知识分子的圈子,尼古拉的圈子是下层人的圈子,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展现着那个翻了一个身,刚刚有个安排的动荡复杂的现实生活。同时,这两个形象也在衬托着列文的形象。他们所过的生活和他们所思考的问题,与列文在农村大自然中的生活以及列文所考虑的人生和俄国现实中的许多重大问题相比,都显得浅薄,虽然他们一个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个几乎是个乞丐。
列文去看望安娜那场戏在全书中有着突出的重要意义。托尔斯泰所塑造的两个理想人物在长久的隔河相望中终于相遇了。这里迸发出的,是两个美好的灵魂撞击的火花。
伏伦斯基是彼得堡贵族青年的精英,他英俊、大方、有财产、有前程,比起上流社会和他周围的那一伙年轻人来,比起他所接待的那位外国贵族王子来,他的确高出一筹。他是安娜在她的生活圈子里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能满足她感情需要的情人。但是他在精神上远比安娜贫乏。可以说,他自始至终都未能进入安娜的世界。安娜对于他,说到底只是一个漂亮迷人的、可以满足他情欲需要和上流社会虚荣心的女人,这是他们不能最终融合的根本原因。书中所描写的他们在意大利与画家米哈依罗夫相遇,以及为安娜画像的几节,在艺术上出色地写出了这一点。但是托尔斯泰并没有把伏伦斯基这个人物写成一个漫画式的丑角,而是把他放在了他所应有的内心和外在的位置上。这使这个形象有了最大限度的说服力。在和安娜的相处中,他受到安娜气质品性的影响,气质品质被安娜大大地提高,但却仍不能突破自身而达到与安娜并肩而立的地步。但是,如果把安娜之死完全归罪于他,这也不十分公平。他不能把自己全部的生活都交给一个女人,这在他也是理所应当的。他还要在那个社会生存下去,安娜敢于向社会挑战,而他是怎样也不敢彻底这么做的。到头来,他厌倦了安娜如火如荼的爱,他感到这种爱是沉重的、阴沉的。即使安娜在垂死挣扎时还自以为:他不敢不爱我,不能不爱我!但这也不能改变她所面对的现实。作家通过安娜与伏伦斯基这个人物的关系写出了安娜命运和遭遇的主要情节,这是伏伦斯基形象在这本书中的基本地位和作用。同时,作家通过这个形象也暴露和批判了社会。
安娜的丈夫卡列宁在这本书中是一个旧观念、旧制度的代表,也是一个被功名利禄磨去了人性光彩的人。他和安娜之间不仅有着新旧两种社会力量的矛盾,也有着人性与非人性的矛盾,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即使不出现一个伏伦斯基,他们终究也是要产生裂痕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略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在某些情况下,他也有他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矛盾。当他感情冲动的时候,他的某些人性的残迹也会表现出来,从而让我们感觉到他也是一个实在的人,不是一个官僚机器概念的图解。比如安娜生私生子的那个场面,这些地方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真实性。我们在这个人物身上所见到的残酷、虚伪和僵硬,往往正是他的阶级、阶层和他的环境在他身上的体现。从他本身来说,那样想和那样做未必不是出于真诚的人生信念和处世原则。我们这样说,并不是为他为人处世的许多极其恶劣的行为辩护,不妨说,他在许多时候,是一个真心实意的坏人。卡列宁这个形象在这部作品中和伏伦斯基一道起着为安娜形象的展开布置环境的作用,当然也起着暴露社会的作用。
吉蒂这姑娘美丽温柔,天真善良,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中不乏这样的形象。她即使有点平庸和浅薄,也讨人欢喜。托尔斯泰所醉心的家庭的主题在安娜身上没能展示出来,倒是由她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她体现着的毕竟是一个较为狭小的世界。她把全部身心用于生一个孩子,造一个舒适温馨的小窝,连她的丈夫列文他爱她爱得发狂都从她婚后热衷于家务的样子里感觉出一种琐屑和渺小来。有几个有关吉蒂的场面写得很美,比如她和列文两人用笔交谈,各人只需写出一句话中每个词的第一个字母,便互相心领神会,这时她红着脸承认头一次没答应列文的求婚,是自己的过错那天黎明时分,在田野中,她坐在马车里,睡眼惺忪地远远望见了列文当列文穷途潦倒的哥哥临死时,是她给了他最后的人生安慰她在倾盆大雨中和保姆两人护卫着孩子托尔斯泰无疑是要把她写得美上加美的,但是却局限于他为她所设定的位置和高度。和安娜相比,如果说她是一株美丽的小树,那么安娜便是一座森林;她是一个宁静的河湾,安娜便是大海;她是一只玲珑的金丝雀,安娜便是一只端庄高贵的天鹅那鸟中之王。作者让吉蒂这个形象在作品中承担着体现自己妇女观念的任务,做是做到了,但却把自己妇女观的弱点暴露无遗。吉蒂形象的另一个任务是作为安娜形象的陪衬,这一点在艺术上也很好地达到了目的。吉蒂陪衬安娜,而另有一个形象又用来陪衬吉蒂,那就是瓦莲卡。这是一朵失去青春和生命活力的褪了色的小花,和她相比,吉蒂又显得那么光彩照人。
朵丽是吉蒂的姐姐和安娜的嫂嫂,她算得上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了。作家的确通过她尽情地发挥了他构思中的家庭的主题,写出了母性的崇高、美丽和伟大,但也客观地、越出自己观念界限地表现出一个只会做妻子和母亲的女人,活得多么狭隘和可怜。朵丽认为安娜的生活态度中有不道德的因素(比如安娜不要再生孩子),但是她不由自主地要羡慕安娜所享受到的爱情。她去看望安娜途中在马车上的那一段自思自叹,说明了安娜勇敢追求幸福的行动在社会上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奥勃隆斯基这个人物是托尔斯泰的一大成功。一个形象在一部作品中承担如此众多的功能,这在世界文学史上还不多见。通过他奢靡荒唐的生活方式,我们看见了贵族阶级的没落。他身为贵族,血管里流着留里克王族的血液,却不得不向犹太新贵资本家乞怜,坐在人家办公室门外屈辱地等几个钟头,只为讨得一个钱多点的位置,这一段描写中所暴露的生活本质和时代特征,绝不在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之下,说明托尔斯泰到底是托尔斯泰。从作品的艺术结构上,奥勃隆斯基这个居中联系的形象所起的作用历来为评论家所赞扬,托尔斯泰自己也为此得意过。
在《安娜卡列宁娜》中的众多形象中,还应该一提的是那个买奥勃隆斯基树林子的商人梁比宁的形象。这个人是契诃夫《樱桃园》中那个洛帕兴形象的先导。今天他用低价买下贵族败家子奥勃隆斯基的树林子,再过几十年,就该由他所繁衍出的子孙洛帕兴举起斧头来砍倒贵族阶级的庄园了。托尔斯泰在梁比宁这个人物身上写出了在征服贵族阶级这个阶段,资本家的贪婪和他们身上人性的扭曲。但是作家却指不出生活前进的更远大的方向来。梁比宁这个形象在许多细节上,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那个历史时代下,新兴资产阶级分子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性的。
《安娜卡列宁娜》通过这个庞大而又精巧的现实主义艺术形象体系,高度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并且极其深刻地提出了许多重大的问题。现在,当我们谈过以上这些主要的人物以后,我想,读者朋友们想必已经对《安娜卡列宁娜》的主题思想,它所反映的时代生活特征以及所提出的许多问题有了个初步的印象。《安娜卡列宁娜》的主题到底是什么?从上述的人物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托尔斯泰原先所设定的家庭的主题已经远远被他自己的作品突破了。《安娜卡列宁娜》实际上表现的,是一个俄国(以及全人类在由封建主义制度转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中的历史的、时代的主题,社会的主题,妇女解放的主题,或者说是人性解放的主题。

让我们再来简略地谈几个《安娜卡列宁娜》艺术上的问题。我想简略谈的是心理描写、对比手法、艺术细节、风景描写和抽象思维方式的利用等几个方面。
心理描写是形象塑造的必要手段,而托尔斯泰却以他独特的、使人的心理状态与作品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结合并随其发展的描写方式而与众不同。托尔斯泰善于多层面、多角度、全过程地描写人物心灵深处的矛盾、变化、发展和探索。这就是一百多年来人们一再谈论的他的心灵辩证法。《童年少年青年》中伊尔倩涅夫内心状态的发展,《哥萨克人》中奥列宁对于个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考虑,《战争与和平》中安德烈保尔康斯基躺在战场上的反思、娜塔莎在月下窗前的遐想,《复活》中涅赫留朵夫的痛苦思索和断然转变,都表现了他的这种辩证法的特点,都是使形象获得不朽生命的艺术表现手法。假如读者有兴趣,不妨拿这种辩证法和其他俄国作家如屠格涅夫那种三言两语隐隐带过的瞬间心理活动描写,或者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那种痉挛而狂乱的变态心理描写做一番比较,这样将更能体会托尔斯泰心理描写的独特的魅力。
《安娜卡列宁娜》是作家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大展现和大汇合。在这部伟大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卡列宁从安然平静的家庭生活忽然陷入妻子与他人私通的尴尬境地后,他内心世界的复杂状况;伏伦斯基一旦与安娜相遇,他整个生活、事业、前程、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列文在他追求吉蒂失败,到终于求婚成功,又结婚成家、生儿育女的过程中,在他力图把他的农场办得出类拔萃,而又处处遇到种种和自己理想相左的困难并极力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在他苦思冥想、探索人生真谛的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复杂的内心活动;吉蒂从她最初迷恋伏伦斯基到她成为列文爱妻的艰难经历中所体验的心理发展都是托尔斯泰这种心灵辩证法的妙笔。而《安娜卡列宁娜》中最为激动人心的心理描写,莫过于安娜卡列宁娜本人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伏伦斯基在安娜生活中的出现给她的心灵世界带来了震荡,随着他们感情的发展,安娜的心理状态出现种种复杂的变化。她体验过偷偷当一个情人的甜美和紧张,品尝过生私生子的痛苦和与死神相见的恐怖,经受过忏悔、认罪、再反悔、再决心私奔的挣扎,享受过与伏伦斯基相伴出国一起旅行的幸福舒畅到后来,她陷入死路一条的绝望中,不得不投身在火车轮下。而在她临死前的那一段时间里,她的心理状态达到了空前复杂的程度。在这部作品的第七部最后几节中,托尔斯泰对安娜临死前的变态心理做了极其详尽、出神入化的描写,这段描写是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范本,也是世界文学史上难以超越的篇章。
安娜临死前反常心理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是猜测、怀疑和误解。这时,她不信任任何人。她怀疑伏伦斯基和索罗金娜幽会,怀疑对她真心关爱的吉蒂和朵丽看不起她;她的思想行为处处走向极端,觉得她从来没像恨伏伦斯基这样恨过任何人,决心要用死来报复他,一会儿跟他大吵大闹,一会儿又低三下四地向他认错;她突然有了许多错觉,一会儿好像见到了儿子谢辽沙,一会儿好像伏伦斯基在亲吻她,一会儿又听见伏伦斯基在说粗鲁的话;她忽然梦见一个小老头儿在敲一块铁板;她莫名其妙地恐惧,不敢一个人待在家里;她竟会忘记自己梳过头发没有,忘记自己身在什么地方;她茫然不知所措,烦躁不安,胡思乱想;她忽然想起她十七岁时跟姑妈去朝拜三圣修道院的情景;她一反常态,满怀恶意地对待别人,故意在吉蒂面前说你丈夫来找过我,我非常喜欢他,并且明知自己是不怀好意;她忽然热衷于梳妆打扮,心想只要打扮得漂亮了,伏伦斯基就不会抛弃她;她一会儿决心去死,一会儿又自言自语说:不啊,怎么都行,只要能活着!安娜就是在这样的混乱心理状态和自我误导下一步步走到那节火车轮下的。托尔斯泰的这些具体入微而又真实细致的描写,真像是一部变态心理学的实验记录,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实在是世界上最为高超的描写艺术。
此外,《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的儿子谢辽沙思念母亲的心理描写;奥勃隆斯基的妻子朵丽回忆自己少女生活的心理描写;科兹内舍夫和瓦莲卡在树林中散步时,两人欲言又止,终于好事难成的那段独特的恋爱心理的描写都写得极为真实而美妙。
强烈的对比是托尔斯泰创作的艺术特点。也许因为生活现象本身永远是在联系对比中展现的,所以对比便成为这位一向倡导无技巧的忠于现实的伟大生活描绘者的特长。《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本身便是一种重大的对比,其中又有着两条情节线索和几组人物与两对情人命运的对比;《复活》中有统治阶级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对比,这些都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的本质。即使在短短数百字的童话故事中,托尔斯泰也总是拿善恶、美丑、真伪来相互对比。《安娜卡列宁娜》这部作品整体建立在一种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对比中。在人物关系上,安娜和吉蒂对比,列文和伏伦斯基对比,伏伦斯基和卡列宁对比,列文、科兹内舍夫和尼古拉对比,伏伦斯基又和雅什文以及那位外国王子对比,安娜又和朵丽对比,吉蒂又和瓦莲卡对比在情节发展上,安娜和伏伦斯基的这一条线索不断地与列文和吉蒂的另一条线索交替出现,相互对比。正是在这样的对比中,每一个人物都能够随时在一面镜子中见到自己,读者也可以更为突出鲜明地见到生活的实质和每一个人物里里外外的特征。
从对比入手,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看出托尔斯泰这一部伟大作品在布局结构上的特点。《安娜卡列宁娜》中的拱门式双线条对比结构(中间嵌上一个奥勃隆斯基作为拱顶石是小说结构艺术的精品,而在这个拱门的两边,便陈列着两个互相对比着的人物集团和两条并列的情节线索。《安娜卡列宁娜》的这种对比式结构在文学史上曾不止一次遭到攻击,当年俄国的一位批评家拉钦斯基、美国的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法国的文学评论家布尔热都曾经认为,《安娜卡列宁娜》是一部结构很差或者说拼拼凑凑的作品,说它在艺术上是不成功的。他们说这部作品没有建筑技巧。这些批评都是不正确的。一百多年来这部作品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证明,托尔斯泰是成功的。对这些批评,托尔斯泰本人曾给以反驳,他不无自豪地说,他的《安娜卡列宁娜》的这种结构是天衣无缝的。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文学作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充分利用艺术细节,是每一个成功的作家创作中所共有的一个特点和奥秘。《安娜卡列宁娜》中有关人物和环境、事件的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在阅读时加以注意。卡列宁手指头的响声、奥勃隆斯基拍电报的习惯、朵丽去伏伦斯基和安娜家做客时内衣上的补丁、尼古拉的情妇身上那件常年不换的连衣裙,这些细节描写都深刻地展示了人物和环境的特征。财大气粗的伏伦斯基对谢尔盖伊凡诺维奇说话时,不由自主地要显得非常谨慎而恭敬,因为谢尔盖伊凡诺维奇是一个知名的教授,伏伦斯基对他在精神上甘拜下风;安娜到故事发展的后期忽然多了一个面部的表情:她说起话来往往要眯缝着眼睛,这是因为她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变化,她变得有些玩世不恭,冷眼看一切事和一切人。这是生活带给她的创伤,也是作家有意对她失去以往那份真诚之心的一种谴责和否定。特别值得留意的是作家对安娜一生最后时刻的许多细节描写。当她向那节火车车厢下扑去的时候,作家描写出了她身上每一个动作,甚至写到了她来不及扔掉的那个手提包在如何摆动。这是为了让读者对她此时此刻的一举一动都能有深刻的印象。凡此种种,都是伟大艺术家精细匠心的表现,都是这部不朽作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景物描写一向是俄国文学的特点,也是托尔斯泰作品的一大特点。和景物描写相比,俄国文学中对室内陈设布置的描写相对来说是比较少的,《安娜卡列宁娜》正是这样。托尔斯泰一生热爱大自然,一写到自然风景,他老人家往往会情不自禁。在这部巨著中,许多自然风景的场面是美妙到了极点的。那树林、那草场、那黎明时分的大路和小径、那雨的潇潇、那水的潺潺、那寒风的凛冽、那雪花的飞扬、那小草的生长托尔斯泰为我们展现了大自然所蕴含的美和她强大旺盛的生命力。托尔斯泰怀着他对大自然的无比崇拜的心情描写大自然,因此往往带有一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似乎唯有大自然才是人类值得去爱的对象,人类对大自然的任何侵犯都是一种不可饶恕的罪过。他的这些观念和思考往往能够把读者引进一种超越故事情节的,更宏大、更高远的精神世界中。当然,托尔斯泰的风景描写一向都是情景交融的,是为他所描写的人、人的心情、人的处境和人的关系服务的。这些风景描写把读者带入人物生活的环境中,让我们身临其境。请读者特别留意去读一读书中那些关于割草、打猎、采蘑菇的场面,以及列文和吉蒂原野相逢、倾盆大雨中夫妻林中相会的场面。那里,你都能获得一种精神上的特殊的启发。与风景描写相关的是他的动物描写。在托尔斯泰笔下,一条狗一匹马都是人在环境中心灵相通的同伴。列文的猎狗拉斯卡不是一条狗,而是列文的一个知心朋友和忠实的伙伴。他胯下的马也是他整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托尔斯泰高人一筹的艺术本领,往往使他能把深刻的思想直接以思辨的推理的形式水乳交融地容纳在他的形象描绘中。从他的作品里,我们领悟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联系与统一,而不像一般文学教科书中所说的那样彼此难容。《战争与和平》中有动辄数万言的历史观的阐述;《复活》中有占去很大篇幅的详尽的人物自我审查和相互争论,以及法院的案件分析与验尸报告。在《安娜卡列宁娜》中,作家把这种手法更多地运用在对卡列宁和列文两个人物的描写上。卡列宁那些官场谋划的思考和有关家庭问题的思考,列文对于上帝、命运的思考,尤其是作品结尾部分列文有关宗教哲理与人生的那些长篇累牍的思考,都是作品的重要内容,都构成艺术形象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是思维的动物,思维能力是人之所以有别于低等动物的特征,要想真实深刻地描写人,最好的途径之一是写他如何思维。托尔斯泰掌握了这一奥秘,而许多作家并不理解这一点。当然,要把抽象思维在文学描写中写得生动,写得和人的情感、行为、动作和谐一致,这是很困难的事。正是因为写出了人的思维,写出了思维中的人,托尔斯泰才能比其他作家更深入地发掘出人的内心世界和灵魂。这种描写手法是托尔斯泰独有的艺术特长。这种特长从某种角度上增加了托尔斯泰作品的深度和重量。屠格涅夫曾经说,托尔斯泰是一位思想的艺术家,他指的也是托尔斯泰艺术本领的这些方面。
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位文学天地中艰苦卓绝的劳动者。他写作态度谨严,一丝不苟,像《战争与和平》这样的鸿篇巨制,他整整写过7次。对一篇晚年所写的短文,他改过一百余遍。他的许多作品的原稿和排好的校样上都满是修改和重写的笔迹。这部《安娜卡列宁娜》经过了前后5年、多次修改重写的过程。有几部不同的手稿保存至今。《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过程已有专著研究,可供大家参考,这里不必详述。有趣的是,在这部巨著的历次修改变化中,主人公的名字也曾多有变化,在有一次的修改稿中,列文的名字不是列文,而是列宁。无产阶级伟大领袖列宁十分喜爱这本书,他用列宁作为自己参加革命运动的化名,未必不是从这里取来的。
托尔斯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位巨人。他的这部《安娜卡列宁娜》和他那些堆积如山的作品,让人叹为观止,他的俄罗斯祖国因他而骄傲。托尔斯泰踏着荷马、塞万提斯、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的足迹,为全人类的文学事业开拓了前进的道路。19世纪是世界文学继往开来的世纪,托尔斯泰肩负着把文学从一个时代引向另一个时代的历史使命。重情节、重典型、重写实、重批判的文学时代,在他的笔下达到顶峰,而新的文学思潮正在他的身边一个又一个诞生,并从他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而发展壮大。从后来文学的许多名篇中,比如从高尔基的《海燕之歌》《母亲》和《克里姆萨木金的一生》中,从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中,甚至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以及从中国现代文学的杰作《子夜》《家》《春》《秋》等作品中,我们都能够察觉到托尔斯泰艺术感染力的影响。

托尔斯泰作为思想家的名声也是十分巨大的。在他的时代,世界上还有许多人不知道作为文学家的托尔斯泰,但却知道作为宗教家、伦理家、教育家或哲学家的托尔斯泰。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和作为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同样博大精深。作为思想家,正如高尔基所说,托尔斯泰是19世纪所有伟大人物中最为复杂的一个。托尔斯泰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几次赴西欧考察学习。他是俄国少数拥有高度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之一。他的许多观点对19世纪末期以及后来的社会学、宗教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发展产生过作用。从这个角度说,《安娜卡列宁娜》中所直接表达的作家的宗教观、艺术观等,值得我们加以注意。这些都散见于这部作品的各个章节里,这里我们可以不必一一给以分析和评价。但是我们有必要在这篇序文中对托尔斯泰的思想观点做一个简略的介绍,以便于读者了解作品中的这些内容。
托尔斯泰学贯东西,从古希腊罗马哲学到黑格尔,都是他汲取思想力量的广阔源泉。法国启蒙学派思想家卢梭对托尔斯泰思想体系的形成有巨大影响,卢梭在《爱弥儿》中表达的自然神论和自然教育论思想,以及卢梭有关社会平等的观念,始终是托尔斯泰思想的组成部分。晚年的托尔斯泰整天都在胸前像挂十字架一样挂着一枚卢梭像章,他把卢梭奉为自己的导师。对于东方文化,托尔斯泰从来都十分留意。他研究过孔子的《论语》,翻译过老子的《道德经》。他探讨过人类社会生活中许多重大的问题。他的思想构成一个庞杂而巨大的自我体系。托尔斯泰反对暴力,他是强权政治的不共戴天的仇敌,当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受到帝国主义欺凌时,他曾出来大声疾呼地支援过我国。在他所反对的暴力中也包括革命的暴力,这是他和当时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理论上的主要分歧。在对待政权问题的态度上,他往往倾向无政府主义的乌托邦观点,这和19世纪中期以来俄国的社会思潮有密切联系。托尔斯泰是俄国官方所支持的东正教会的强烈反对者,因为他看出官办教会是反动政权的支柱。他主张上帝在人的心中,这上帝往往只是良心的同义语,因此不妨说,他的宗教观实质上是一种道德观。他在晚年所著的《艺术论》中明确提出,艺术必须真实地再现现实。在写《安娜卡列宁娜》的时候,他的这种思想体系虽然还没有完全形成,但是已经初具规模。到80年代,他的一整套托尔斯泰主义出现了,其内容主要是勿以暴力抗恶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提倡全人类普遍的爱三点,其实这三点可以简略地概括为爱人、爱己和互爱。这实际上是企图用一个抽象的爱字来解决一切问题,是一种天真的泛爱论。其来源可以从卢梭的政治观和自然神论以及无政府主义等托尔斯泰一生所受的主要西方思想影响中找到,同时也反映了俄国宗法制农民既善良又软弱的幻想和希望。列宁在分析托尔斯泰思想的特点时,曾经指出他的思想从历史的和现实的内容看是一种东方制度、亚洲制度下产生的思想体系,一种俄国社会所特有的从东方向西方过渡的思想体系。了解托尔斯泰的这种思想体系,对于欣赏和理解《安娜卡列宁娜》这本书是必要的。
在谈到托尔斯泰的思想时,我们必须看到,托尔斯泰无疑是充满矛盾的。他的民主主义与他的无政府主义和泛爱论幻想混合在一起;他反对少数人在物质上、精神上剥削多数人,但又号召人们以非暴力的方式去求取解放,用人家打你左脸,你把右脸也伸过去的办法去感动敌人;他在实际行动上处处同情和支持着劳动人民的革命事业,许多民粹派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他的亲密好友,他自己身上也充满着一种战斗的叛逆精神,但他却又用一套所谓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的枷锁来约束自己和别人;他身为一个全人类公认的伟大艺术家,到晚年竟然公开否定艺术、否定诗歌、否定莎士比亚,甚至否定他自己所写的全部作品;他看到并承认科学与文化的进步对人类发展的意义,却又主张回到原始的自然生产方式中去,只因为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在剥削阶级手中的科学成果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穷困。托尔斯泰思想的矛盾当他在世时已经成为人们注目的问题。萧伯纳在推崇他的才能的同时,指出他有时像儿童般幼稚;列宁说他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又是一个傻头傻脑的地主,这些话所指的都是他思想中那些明显不能自圆的矛盾。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作为艺术家的托尔斯泰往往表现得比作为思想家的托尔斯泰更为正确、完整和统一,这是因为形象思维具有一种使艺术形象超越作家主观思想的力量,这种现象在《安娜卡列宁娜》中,尤其是在安娜的形象上有显著表现,比如作品的主题在安娜形象上的表现竟和托尔斯泰原先的设想不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苦苦地追索,但他却至死都未能求得内心的平衡。托尔斯泰思想的弱点和矛盾是他所代表的俄国宗法制农民阶级的弱点和矛盾。
我们可以从一个更为宏大的角度来寻找托尔斯泰思想矛盾形成的原因。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思维随物质文明的发展而发展。从古代希腊、埃及、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开始,几千年来尽管成果累累,流派纷呈,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日益深化,但一直是由一种因果的、纵向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占主导地位。它的优点是具有比较严密的逻辑性和清晰的目的性,但却始终难以避免一些机械、狭隘和片面的缺点。自18、19世纪以来,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科学的发展,人类思维能力正逐渐表现出一种飞跃的进步。它在继承原先的逻辑性、目的性的同时,表现出更多的辩证性、灵活性、相对性,甚至承认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这种变化正带来人类社会行为中某些更加宽容、温和、协调的趋向。比起活在上一世纪的人,我们今天对这种变化也许体会得更为深切。黑格尔哲学以及在它影响下出现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维方式上的革命,虽然一百多年的历史和今天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情证明,马克思主义者有时也会陷入机械狭隘的缺点中,这往往是与具体社会环境中陈旧的生产方式和低下的科学水平有关。在我们中国就是这样。对于托尔斯泰思想复杂性的形成原因,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总的背景上去理解。生活在19世纪的伟大的思想家和艺术家托尔斯泰基本上是一个人类思维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人物,是历史和时代使得他在思维方式上既守旧又求新,因此他往往自相矛盾。我们看到,他是一个严厉与宽厚并存的人。他有时头脑清醒,思维严谨,富于斗争性,也有些主观偏执,但有时又宣传泛爱,提倡容忍,力求全人类在调和与妥协中共存。托尔斯泰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说体现着全人类思维在其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特征。就《安娜卡列宁娜》而言,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历史时代正是人类思维方式变革的时代,它的创作时间也正处于托尔斯泰世界观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因此托尔斯泰思维的特点及其矛盾在这部小说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值得我们留意。

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与艺术的力量在全世界各国的文学史上和思想文化史上刻下了印记。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说得好,他说,托尔斯泰的影响如激流出自天国的中心托尔斯泰的思想孕育着二十世纪的各种精神活动。《安娜卡列宁娜》这部作品是产生这种影响的主要的力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托尔斯泰的影响也随处可见,比如,在鲁迅的《一件小事》中,有托尔斯泰式的自省与忏悔;在冰心的《一个忧郁的青年》中,主人公很像是《少年》里的伊尔倩涅夫;冰心另一著名作品《超人》中的母亲形象,可以说是托尔斯泰式的爱的化身;其他如叶绍钧的《倪焕之》、茅盾的《三人行》、庐隐的《海滨故人》、王统照的《微笑》、许地山的《缀网劳蛛》等中国现代文学优秀作品中,都有托尔斯泰的泛爱论和劳动观、人性观的反映。许多中国作家在谈到自己的文学经历时都曾谈到托尔斯泰对他的影响。《安娜卡列宁娜》在中国的影响还可以从它的多种译本和多次再版中见到,也可以从大量的中国学者对这部作品的研究论著中见到。它至今仍是我国的畅销书之一,由它改编的电影和电视剧多年来仍不断在中国播出。
从世界各国大量有关托尔斯泰的比较研究成果中,可以见到这位巨人影响的某些方面。西方研究家们已经将这项工作进行了半个多世纪,饶有趣味的是,不止一位学者将列夫托尔斯泰与美国大资本家洛克菲勒进行对比,从中揭示他们人生观、世界观的对立与冲突。所有这些研究无一不是以《安娜卡列宁娜》作为主要的根据。

最后,说几句关于翻译的话。
世界文学名著的翻译应不同于一般作品的翻译,为了达到尽可能接近原作的目的,需要有不同的译本。许多朋友问我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力气再译这部已有几种译本的作品,我的回答是:我觉得这里还有可以努力的余地。以前译本的译者都尽了他们的力量,我愿意把我的一份力量也汇入他们的努力中。我向来认为,名著翻译工作是一场接力跑步,大家不断努力,最后将会产生出一个比较理想的译本来。我只是这场跑步中的一个参与者。
在俄国文学中我最喜爱的三位作家是普希金、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为了向他们表示我诚挚的敬意,我利用退休后的晚年,把他们的重要作品各译一部。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和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已经印出。有了这部《安娜卡列宁娜》,我算对俄国文学也对我国的读者有了一个交代。
敬请亲爱的读者朋友给我的译文以指正。


第一部

幸福的家庭都彼此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奥勃隆斯基家里一切都混乱了。妻子知道,丈夫跟家中原先的法国女家庭教师有染,她向丈夫宣布,不能跟他在一个屋子里同住,这种状况已经延续三天,夫妻两人自己,所有家庭成员,以及一家上下、老小全都感到痛苦。所有家庭成员和上下老小都觉得,他们大家生活在一起已毫无意义,每家客店里偶然相聚的人们,也比他们,奥勃隆斯基的家庭成员和一家老小更加亲密无间。妻子不从她的那几间屋子里走出来,丈夫三天不回家;孩子们满屋乱跑,失魂落魄一般;英国女家庭教师跟女管家吵架,还给女友写信,请为她找个新差事;厨师昨天正当开午饭的时候就走了;干粗活的厨娘和车夫都要求辞工算账。
吵架后的第三天,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奥勃隆斯基公爵斯季瓦,社交界都这样叫他,在通常时间,也就是早上八点,睡醒了,但不是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在一张精制山羊皮沙发上。他把自己丰满的、精心保养的躯体在有弹性的沙发上翻转过来,仿佛还想再大睡一阵。他紧紧抱住枕头另一端,又把面颊贴上去。然而突然他一跃而起,坐在沙发上,睁开了眼睛。
啊,啊,这是怎么回事儿?他想,一边回味着梦境。啊,这是怎么回事儿?对!阿拉宾在达姆什塔特请客吃饭;不,不是在达姆什塔特,是个美国什么地方。对,可是这个什么达姆什塔特就是在美国的呀。对,阿拉宾在一张张玻璃台子上设宴,对,连台子都在唱歌:Il mio tesoro;也不是Il mio tesoro,是个什么更好听的,还有多么漂亮小巧的长颈玻璃酒瓶,原来它们不是玻璃瓶,是些女人呀。他在回想着。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的眼睛在快活地闪亮,他微笑地沉思着。对,真好,非常好。那儿还有好多美妙的东西,可是你没法儿用话说出来,就是想也想不清楚。这时,他发觉一线阳光从厚绒窗帘的一侧透进来,这才快活地把脚从沙发上甩下,伸过去寻找拖鞋,那是妻子用金色上等羊皮细心缝制的(去年的生日礼物)。他又按九年来养成的老习惯,不抬身,便把手伸向卧室里挂他晨衣的地方。他这才忽然记起,他是怎样和为什么没有睡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睡在书房里;笑容从他脸上消失了,他皱起眉头来。
唉,唉,唉!哎呀!他叹息着,记起所发生的一切。于是他重新又在头脑中描画着跟妻子争吵的全部细节,他全然走投无路的处境,那尤其令他苦恼的、他自己的罪过。
是呀!她不会原谅,也不能原谅。最可怕的是,这一切都怪我,怪我,可我又没有过错呀。整个儿悲剧都在这里,他想,唉,唉,唉!他绝望地一边数落,一边回想着这次争吵中自己最感沉重的那些情景。
最不愉快的是那第一分钟。当时他正从剧院回来,愉快而得意,手里拿着一只给妻子买的大梨。在客厅里没见到妻子;奇怪,书房里也没找到她,最后看见她在卧室里,手里捏着那张倒霉的、暴露了一切的纸条。
她,这个操心的、忙碌的、不大聪明的女人,朵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手里捏着那张纸条,面带恐惧、绝望和愤怒地凝望着他。
这是什么?她问,指着那纸条。
每想起这个,让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感到难受的,主要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当时如何回答妻子的问话。
那一顷刻间他身上所发生的,是那些干了什么丑事突然被揭发出来的人往往遇到的情况。他站在妻子面前,罪过被揭发了,他又没能事先准备好一副面孔来应付这局面。当时他没有觉得委屈,没有悔恨、辩解、求饶,甚至也没有依然故我无动于衷,而所有这些都比他那时所做的要好!那时他的面孔上全然不由自主地(大脑反射,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心想,他是爱好生理学的),忽然全然不由自主地露出一个惯常的、好心的、因此也是愚蠢的微笑来。
他不能原谅自己这个愚蠢的微笑。一看到这个微笑,朵丽浑身一颤,仿佛出于肉体的伤痛,突然怒气大作。生性急躁的她,流水般吐出一连串难听的话语,从房中奔了出去。她从此不愿再见到她的这个丈夫。
都怪这个愚蠢的微笑。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心想。
可是怎么办呢?怎么办呢?他绝望地问他自己,找不到答案。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是一个对自己很诚实的人,他不能欺骗自己,硬说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他,一个三十四岁的、英俊多情的男人,他不爱自己的妻子,不爱这个只比他年轻一岁的、为他生了七个孩子五个活着的两个死去的孩子的母亲,对此他现在并不感到后悔。他只后悔自己没能更好地瞒过妻子。然而他感受到了自己处境的全部分量,并且为妻子、孩子和自己感到遗憾。若是他早料到这事会如此激怒她,或许他有办法把自己的错事更好地瞒过,不让妻子发觉。显然他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不过他已隐隐觉得,妻子早就发现他对她不忠,而又假装没有看见。他甚至觉得,她,一个已经衰老、风韵毫无、普普通通的女人,仅仅是家庭中一个贤良的母亲而已,公平地说,应该谦虚点才是。而结果竟完全相反。
哎呀,真糟糕!唉,唉,唉!真糟糕!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一筹莫展,反复地自言自语说,而这以前一切都是多么顺利,我们日子过得多好啊,她因为有这些孩子,既满足又幸福,我什么也不去妨碍她,让她随意去料理孩子和家务。的确,糟就糟在她是我们家的家庭女教师。真是糟糕!追求自己家里的女教师,这总有点儿庸俗、下流。可这是一个多漂亮的女教师啊!(他生动地回忆着罗兰小姐那双狡黠的黑眼睛和她的笑容。)但是她在我们家的时候,我什么也没让自己干过呀。顶糟糕的是,她已经这一切可真是的,好像故意跟我过不去!唉,唉,唉!但是怎么、怎么办呢?
除了生活对一切最复杂最无法解决的问题所能给予的那个答案之外,再没答案了。这个答案是:日子总得过,也就是只好把一切忘却。此刻再用睡梦来忘却已不可能,至少得等到晚上;重新回到那音乐声中,那长颈玻璃瓶女人所唱的歌声中,也不可能;于是,就必须像做梦一样过眼前这日子,好忘却一切。
走着瞧吧。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对自己说。然后他站起身来,穿上深蓝色绸衬里子的灰色晨衣,甩过腰带穗子打了一个结,给自己宽阔的胸腔里满满地吸进一口气,两只向外撇开的脚,那么轻盈地托住他丰满的躯体,迈开习惯了的精神饱满的步子,走向窗前,拉开窗帘,使劲地摇了摇铃。随着铃声,走进来一位老朋友,他的贴身仆人马特维,手里捧着衣服、皮靴和一封电报。跟着马特维又进来一个捧着理发用具的理发师。
衙门里有公文送来吧?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先接过电报,一边坐在镜前,一边问。
在桌子上。马特维回答,他若有所思地望了老爷一眼,目光里带着同情。稍等片刻,又浮起狡猾的微笑添了一句:出租马车行的老板派人来过。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什么也没回答,只是在镜子中瞅了马特维一眼;从他们镜中相遇的目光里显然看出,他俩是心照不宣的。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的目光仿佛在问:这你干吗要说?难道你不知道?
马特维把两手插进他短上衣的口袋里,摆开一只脚,默默地、温厚地、微微含笑地注视着自己的主人。
我叫他们下个礼拜天再来,这以前别来白麻烦您,也麻烦自己。他说了这句明明是早就准备好的话。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懂得,马特维是想说句好笑的话,逗引他注意自己。他拆开电报,读过,猜测着更正了几个时常搞错的字,这时,他脸上闪起光来。
马特维,安娜阿尔卡季耶芙娜妹妹明天就来啦。他让理发师那只发亮的胖乎乎的手停住一会儿,才说。那只手正在他长长的鬈曲的络腮胡子当中开出一条红扑扑的道路来。
谢天谢地。马特维说,这回答表明他跟主人一样,了解这次来访的意义。也就是说,安娜阿尔卡季耶芙娜,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的这位亲爱的妹妹,能促使夫妻和好。
一个人来,还是跟姑爷一道?马特维问。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不好说话,因为理发师正在刮他的上嘴唇,便竖起一个手指头,马特维对镜子点了点头。
一个人。安排住楼上?
你去禀告达丽雅亚力山德罗芙娜,她会吩咐的。
禀告达丽雅亚力山德罗芙娜?马特维似乎有所怀疑地重复说。
对,去禀告。把电报带去。回来告诉我,她怎么说。
您是想试探一下呀。马特维懂了,但他只说:
遵命。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已经梳洗完毕,正要穿衣服,这时马特维慢腾腾移动着他咯吱作响的长靴,手里拿着电报,回到屋里来,理发师已经走了。
达丽雅亚力山德罗芙娜吩咐禀告您,说她这就要走了。随他,就是说随您,高兴怎么办就怎么办。他说。他只用眼睛发笑,还把两只手插进衣袋里,歪着个头,盯着主人看。
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默不作声,随后他那漂亮的面孔上显出一种温和而又有几分可怜的微笑。
嗯?马特维?他说,一边摇着头。
没关系,老爷,总会有办法的。马特维说。
会有办法的吗?
总会有的,老爷。
你这么想?那儿是谁呀?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听见门外女人衣襟的窸窣声,问道。
是我,老爷。一个坚实而又令人愉快的女人声音在回话,接着门外伸进了保姆马特辽娜菲利莫诺芙娜那张严肃的麻脸。
哦,什么事,马特辽娜?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问,一边迎着她走向门口。
尽管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在妻子面前完全是罪有应得,他自己也感觉到这一点,但家中所有的人,甚至这个保姆,她是达丽雅亚力山德罗芙娜的主要拥护者,都站在他这一边。
哦,什么事?他神情沮丧地问。
您去呀,老爷,再去认个错儿,或许上帝会赐福的。她好难过哟,瞧着都可怜,再说家里全部乱了套。孩子们,老爷,也该怜惜一下。认个错儿吧,老爷。咋办呢!喜欢滑雪橇
可她不肯见我呀
那您做到您该做的呀。上帝是仁慈的,求告上帝吧,老爷,求告上帝吧。
喏,好的,您去吧。斯捷潘阿尔卡季伊奇说,他忽然脸红了。呶,来穿衣服吧。他对马特维说,下了决心似的把晨衣一下子甩掉。
马特维已经像拿着马套子一样把洗净熨平的衬衫提在手里,正在吹去上面的一点看不见是什么的东西,以一种显然的得意神情把衬衫套在老爷那精心保养的躯体上。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