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盛世滋生:清代皇权与地方治理
》
售價:HK$
162.8
《
循序渐进Node.js企业级开发实践
》
售價:HK$
97.9
《
海外中国研究·中国早期的星象学和天文学
》
售價:HK$
152.9
《
管道的力量(畅销美国30年的财富经典,销量超100万册)
》
售價:HK$
54.8
《
长安曾有少年郎
》
售價:HK$
43.8
《
何以为园:中国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经济解释
》
售價:HK$
74.8
《
漫画图解博弈论:段位经商谋略之道 赢家是怎样炼成的
》
售價:HK$
43.8
《
斯坦福高中校长给父母的6堂课
》
售價:HK$
87.9
|
編輯推薦: |
钱红丽在这种扭曲中代替我们慢慢复原,纤毫毕现地回忆童年的饥饿记忆,拒绝将这种饥饿当做可炫耀的财富,像某些人那样误会了饥饿并宣称没挨过饿的人没资格谈论中国。事实可能相反吧?挨过饿的人看到一粒米掉到地上就会精神失常,哪能看到比厨房更远的世界?
|
內容簡介: |
这是女作家钱红丽单纯生活,在宁静中获取力量的又一本新作,新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关于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生命练习曲,所谓写音乐也是写自己;第二辑,记录作者精神源头的故乡风物以及童年美食记忆的原乡记忆;第三辑,重现作者作为一个小众个体,对于当下精神困境的思考与突围;第四辑,为体验各地山水的山水云游。
|
關於作者: |
钱红丽,安徽著名女作家,又名钱红莉,七十年代出生,安徽枞阳人,九十年代初开始写作,出版有《华丽一杯凉》、《低眉》、《风吹浮世》、《诗经别意》等,现居合肥,供职于《安徽商报》。
??,为体验各地山水的山水云游。
|
目錄:
|
代序 菱角菜之味
辑一 生命练习曲
谢谢那些没有得到的
一辈子历历在
境界到了,人就到了
放下关于柴一
绝响关于德九
多出一个春天关于贝六
何以解忧
有灵魂的人
因为纯粹
九十年代的罗大佑
老歌
辑二 原乡记忆
春盘
看花与吃饭
一个人的故乡
人生看得几清明
回不去的故乡
一岁年龄一岁人
家常味
旧时味
小时候的食物
豆角记
生活不过一碗汤
饮食之馀
舌尖上的芜湖
可食的
辑三 精神重构
王维王维
木心的底气与灵气
无一可比你
孤独症
睡眠颂
奔跑练习
生命中来来去去的人
命运何为
此生如借
中国小孩的难处
看病记
辑四 山水云游
停下就是故乡
梦幻大理
二详大理
茶溪 茶溪
|
內容試閱:
|
一个研究汉赋的朋友曾告诉我一个有趣的想法:赋固然是文体之一种,但我们不能忽略它还有赋税之意,赋税又离不开清点。《二京赋》《两都赋》《上林赋》的内容里其实均有清点之意。作家以惊人的耐心罗列植物、动物、奇珍异宝,其实就是替皇家清点财物吧。
今天,中产阶级兴起,散文是不是应该清点一下我们的财物呢?劳作之后总会获得一些收成、心境,以及盈亏一一亏,也是一种收获,一种清点与计算里面不能不出现的负数。所以,我对莎士比亚借朱丽叶之口说出的妙语一直有点腹诽:只有乞丐才细数家私。
真正奇怪的是,一九七七年以来,终于享有了创作自由的知识分子,大多不那么乐意去清点自己的生活一一尤其是物质生活,他们要么避开谈这个,要么大谈精神生活来压迫世俗生活(两者之间其实并没有东风西风谁压倒谁的问题)。当然,也有少数例外,武汉作家池莉经常从一种特别的角度去写知识分子的生活。但这是一种什么角度呢?我们能否鲁莽地说,她更愿意去写知识分子不会生活?
关于池莉小说的论文里,我们会频频邂逅这样的主题:精神家园的失落与生活能力的低下。准确而残忍,尤其是精神家园的部分。
某段时期里中国知识分子如何不会生活,这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主题,某种奇幻而悲凉的主题,但可惜被忽视了,知识分子不会生活甚至被认为是正常的事。
哦,还是不要惊动从《随园食单》《美食家》《老饕漫笔》到《中国吃》那个美味、颤动的光谱吧,那些文人不仅仅是美食家而已,他们不仅会做菜,甚至还能开创新的菜品
那么,今天那些大量出现的、比曾经清贫的国家更清心寡欲的知识分子是怎么回事?
钱红丽性格中也有一部分是清淡的,虽然她本人自童年起就对食物充满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与欲望,成年后,口味变得更为丰富,但极清淡的日子她也能甘之如饴:芦蒿一次炒一小盘,任何佐料不加,倒一点素油即可,青扑扑地冒着热气。我把它们夹在白米饭上,青白相间地,一口口送入嘴里,滋味无限。
这个省报副刊编辑甚至曾想辞掉工作,租居到省图边上,重新过起自由撰稿的生活。
发达地区的作家完全不像池莉笔下的知识分子仇视俗世生活,香港的欧阳应霁说他就很喜欢那种稀稀滑滑的菜市场,而且每一步都必须走得小心翼翼他才开心。他不喜欢超市,纯粹是因为没有那种感觉。这种对菜市场的真爱也许是衡量美食家成色的试金石。
本雅明对菜市场同样入迷,他在一篇叫《农贸市场》的短文中写过他涉足过的那个场景:被养鱼水和冲洗水弄得又湿又滑的瓷砖地面,走在上面很容易因为踩到胡萝卜或莴苣叶子而滑倒。所以家庭主妇提着沉甸甸的网兜或口袋,牵着小孩艰难地在又滑又臭的过道里往前挪动。集贸市场聚集的众多人数和奇特环境自然令敏感的本雅明惊悸,他不禁把那些端坐着的售货女人尊称为掌管可买卖的谷物的女祭司。
远在东方的、拥有贫困记忆的作家钱红丽如何看待菜市场?她说菜市简直是一个精神疗养所。我觉得这个说法本雅明也得喷喷称奇,她没有辜负那个时代。
钱红丽曾经厌恶做菜,她坦承自己是在有了孩子之后开始爱上厨房。钱红丽在厨房中慢慢悟出自己早几年一直抗拒厨娘角色,觉得自己真是惨淡,一个心怀梦想的人怎舍身浪费在厨房?慢慢地,孩子来了,心气渐渐平和,曰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烧锅倒灶,也就这么过下来了。
何谓价值?就是一个人、一件事物的消失之时,有缺陷的我们,在这个时候,也只能(最大的悲哀就是这个只能吧)在这个时候才能准确衡量人与物的价值。一个词呢?价值也就在写作者删去的那一刻吧。
也许,一个饥饿的时代就要过去了。曾经度过这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记忆因稀少而珍贵。古今中外,在饥饿中鄙夷物质生活、但又在美食幻觉中扭曲自己欲望的文化人,在历史中实在不多见,但在我们视野之内却有比比皆是。
钱红丽在这种扭曲中代替我们慢慢复原,纤毫毕现地回忆童年的饥饿记忆,拒绝将这种饥饿当做可炫耀的财富,像某些人那样误会了饥饿并宣称没挨过饿的人没资格谈论中国。事实可能相反吧?挨过饿的人看到一粒米掉到地上就会精神失常,哪能看到比厨房更远的世界?
她也拒绝鄙夷物质生活,她元气淋漓地书写味蕾之苏醒:
这么多年,我选择坚持不懈地书写,就为了寻找一条路径,更好更传神地抵达腌菱角菜的滋味里。
正午抑或黄昏,你恰巧路过那里的话,会听见鱼咬菱角菜呼嚓呼嚓的回声,清脆又悦耳。钱红丽通过写作自我疗愈的效果相当好。饥饿时代真的结束了,食欲清新强劲地归来,正等着吞噬一道按正规程序烹饪的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