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HK$
74.8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HK$
129.8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HK$
54.8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HK$
76.8
《
旷野人生:吉姆·罗杰斯的全球投资探险
》
售價:HK$
75.9
《
笼中王国 : 18世纪法国的珍禽异兽与社会文化
》
售價:HK$
74.8
《
思考的框架3:风靡华尔街的思维训练法
》
售價:HK$
64.9
《
被记忆的西周史(中山大学中珠学术译丛)
》
售價:HK$
151.8
|
編輯推薦: |
《智囊》是毛泽东晚年爱不释手的笔记小说。是我国一部重要的智谋专题文言小说总集,书中语言生动幽默、故事曲折有趣,因此具有极强的可读性。故有人称它是一部小资治通鉴。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冯梦龙古代谋略学的经典内容,精心辑录、翻译,并结合古今中外的著名事例进行通俗易懂的解读,阐述了为人处世应遵循的各种规则,揭示了在职场、商场中处理各种复杂关系的智慧,对加强个人修养,应对职场难题,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
內容簡介: |
《智囊》共分10部28类,收入了古人智术,计谋的故事近2000则,其涵盖范围极为广泛,涉及了明代以前的很多史籍、文集以及稗史、笔记、传说和演义等。从内容类别上看,上自经国大略,下至市井小计,旁及妇幼之智,无不在其爬梳搜罗之列。其中很多故事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寓意深刻。《智囊》不仅分部别类,而且在各部类之前和一些故事之后都有冯氏自己的按语,从中可见他的思想。
|
關於作者: |
冯梦龙(1574-1646),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吴下词奴、姑苏词奴、前周柱史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的作品比较强调感情和行为,最有名的作品为《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徐久红 爱好古文,用最通俗的语言、最生活化的案例,阐释最有名的生活哲理。主张用最圆融的方式,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以求心灵的和谐和生命的富足。
|
目錄:
|
上智部上智部总叙 1卷一 见大 3太公孔子 4诸葛亮 6光武帝 8丙吉郭进 9魏元忠 11范文正 12卷二 远犹 13李泌 14白起祠 15戮叛二条 16宋艺祖三条 18徐达 20贡麟 21卷三 通简 22宋真宗 23曹参二条 24戒更革 26汉光武 28龚遂 29文彦博 31卷四迎刃 32子产 33主父偃 34裴光庭 35陈平 36于谦 38刘大夏张居正 39明智部明智部总叙 41卷五知微 43箕子 44周公太公 45管仲 47王禹偁 49潘濬 50魏相 51卷六亿中 54子贡 55范蠡 56姚崇二条 59陈同甫 61王晋溪 62班超 64卷七剖疑 65张说 66寇准 67西门豹 69石佛首 71妒女祠 72梦虎 73卷八经务 74社仓 75虞集 77刘大夏 80陶侃 82屯牧 83叶石林 84察智部察智部总叙 85卷九得情 87殷云霁 88高子业 89甘露寺常住金 91张齐贤 92宣彦昭范邰 93安重荣韩彦古 94卷十诘奸 95赵广汉二条 96周文襄 97王世贞二条 98范槚 100高湝杨津 102盗牛舌 103胆智部胆智部总叙 105卷十一威克 107班超 108耿纯 112哥舒翰李光弼 113杨素 115宗威愍 116卷十二识断 120齐桓公 121周瑜等三条 123寇恂 127术智部术智部总叙 129卷十三委蛇 131箕子 132孔融 133王曾 134王翦等三条 135卷十四谬数 139武王 140范仲淹 141服练 143禁毂击 144东方朔 145卷十五权奇 147狄青 148杨琎 149程婴 150太史慈 153曹冲 154捷智部捷智部总叙 155卷十六灵变 157汉高帝 158宗典等三条 159王羲之 160刘备 161张咏徐达 162卷十七应卒 163张良 164猎脬渡淮 166塞城窦 167治堤 168孙权 169卷十八敏悟 170司马遹 171文彦博司马光 172王戎 173怀丙 174梁武帝 175杨德祖四条 176丁晋公 178语智部语智部总叙 179卷十九辩才 181鲁仲连 182狄仁杰 186富弼 188卷二十善言 191马圉中牟令 192武帝乳母 193昭陵 194简雍 195贾诩 196李纲 197苏子由 198兵智部兵智部总叙 201卷二十一不战 203荀伍员 204周德威 206岳飞 208李愬三条 212卷二十二制胜 217李牧 218周亚夫二条 220韩世忠 223王阳明 225卷二十三诡道 229田单 230孙膑虞诩 232越勾践柴绍 234冯异王晙 235张齐贤 236卷二十四武案 237战车 238吴玠吴璘 241鸳鸯阵 243张魏公 244柴潭 245王濬王彦章 246闺智部闺智部总叙 247卷二十五贤哲 249高皇后 250肃宗朝公主 251乐羊子妻三条 252陶侃母 254赵括母柴克宏母 255陈婴母王陵母 257卷二十六雄略 259齐姜张后 260刘智远夫人 261李景让母 262洗氏二条 264红拂 266沈小霞妾 269杂智部杂智部总叙 271卷二十七狡黠 273伪孝二条 274京邸中贵 275老妪骗局 276乘驴妇 278窃磬 279卷二十八小慧 280韩昭侯子之 281江西日者 282唐类函 283黠童子 284智胜力 285术制继母 286
|
內容試閱:
|
上智部总叙【原文】冯子曰:智无常局①,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故愚夫或现其一得,而晓人反失诸千虑。何则?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②,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③,豪杰所疑,迄乎断断④,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上智不可学,意者法上而得中乎?抑语云下下人有上上智,庶几有触而现⑤焉?余条列其概,稍分四则,曰见大,曰远犹,曰通简,曰迎刃,而统名之曰上智。【注释】①常局:固定不变的格局。②纷:混乱。③闲闲:清闲、悠闲的样子。④断断:果敢决断。⑤有触而现:得到机会并展现出来。【译文】冯梦龙说:真正的智慧没有固定的法则可以遵循,而要根据不同的现实情况,采取恰如其分的对策。所以愚昧的人,偶尔也会表现出智慧来;倒是聪明的人常常因为谨守着某些原则而考虑太多,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为什么呢?真正的大智慧其实是无心而至的,并非只要周全考虑就能达到。别人看到小的方面,我能看到大的方面。别人能看到眼前的,我却能看到长远的。别人越动越乱,而我却以静制动。别人束手无策的事情,我却游刃有余。这样的话,看起来难的事情处理起来都很容易,大的事情也能像小事情一样处理。所以能充分灵活、很有弹性地深入变动无常的局势之中,而其拟定的对策,也往往能出乎常人的意料。有时候开始时有悖常理而后来却完全符合事理,有时候看起来似乎违背常识而实际上却顺乎事理。当其从容悠闲之时,却受到豪杰之士的怀疑,只有等到问题全部解决,才能看清这种深远通透的智慧来,连圣人也不过如此。啊!这样的智慧,确实是大智慧!这样的大智慧是不可学的,是像人们通常认识的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吗?还是像人们所说的一些不见得聪明的人偶然表现出的大智慧,也往往能够对我们做人处世有启发作用呢。因此,我把这些智慧实例一一列举出来,并将其分为四卷,分别是《见大》《远犹》《通简》《迎刃》,而总其名为上智。见大【原文】一操一纵,度越①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②。集《见大》。【注释】①度越:超出、超越。②了:了解。【译文】处理事情的不同细节以及方略,往往是出乎预料的。这是普通人所惊异而不能理解的,然而豪杰之士却能通晓。集此为《见大》卷,即以小见大。太公孔子【原文】太公望①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人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②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③。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④。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此,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评】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下狠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大有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⑤,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⑥献诗。敕⑦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注释】①太公望:姜姓,吕氏,名尚,又名望,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齐,为齐国始祖,故称太公。②弃民:不可训化应该抛弃的人。③三盈三虚:指孔子的门徒多次被少正卯的讲学吸引走了。④两观之下:指宫门之前。⑤壬人佥士:奸佞之人。⑥匦(guǐ):方匣。唐时设匦于朝堂,凡臣民有冤状及匡正补过、进献赋颂的,都可以投状于匦中。⑦敕:皇帝的诏书。【译文】太公望被周武王封于齐这个地方。齐国有个叫做华士的人,他以不为天子之臣,不为诸侯之友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宗旨,人们都称赞他的旷达贤明。太公望派人请了他三次他都不肯来,于是就派人把他杀了。周公于是问太公说:华士是齐国的一位高士,为什么杀了他呢?太公望说:这样一个不做天子之臣,不做诸侯之友的人,我吕望还能以其为臣,与之交友吗?我吕望都无法臣服、难以结交的人,就一定是不可教训而应该要抛弃的人;召他三次而不来,就是叛逆之民。如果为此反而要表彰他,让他成为全国百姓效仿的榜样,那还要我这个当国君的有什么用呢?少正卯与孔子同处于一个时代。孔子的学生曾经多次受到少正卯言论的诱惑,而离开孔子的学堂到少正卯那里去听课,导致学堂由满座变为空座。于是到了孔子做大司寇的时候,就判处少正卯死刑,在宫门外把他杀了。子贡向孔子进言说:少正卯是鲁国名望很高的人。老师您杀了他,会不会有些不合适啊?孔子说:人有五种罪恶,而盗窃与之相比还算好的行为。第一种是心思通达而为人阴险;第二种是行为乖僻反常却固执不改;第三种是言辞虚伪无实,但却十分雄辩并能打动人心;第四种是所记多为怪异之说,但是却旁征博引;第五种是顺助别人之错误还为其掩饰辩白。一个人如果有这五种罪恶之一,就难免被君子所杀;而少正卯同时具备这五种恶行,正是小人中的奸雄,这是不可不杀的!【评】正是由于太公望的为君驭民思想的影响,齐国没有懒惰之民,并始终没有沦为弱小的国家。韩非《五蠹》中所讲论的学说就是以此为本的。如果小人没有过人的才干,就难以祸乱国家。如果小人有才能但愿意接受君子的指挥,那么未尝就对国家没有好处,而君子也不应该一概摒弃他们。可是少正卯煽动迷惑年轻人,甚至连孔子的弟子也不能幸免,几乎要胜过孔子,孔子还能和他同朝共事吗?孔子狠下杀手,不只为阻止少正卯当时因口才雄辩而扰乱政局的状况,也为后世以学术作为借口摒除异己祸乱国家者树立了榜样。夸夸其谈的人往往徒具虚名却无实用。少正卯看上去像有才能堪大用,实际上并不可用。一般的奸佞小人,贤明的君主就能够发现并杀了他,然而对于一些所谓的名人隐士,只有大圣人才能认识到其该死的理由。唐朝萧瑶对佛教很痴迷,唐太宗就命令他出家为僧。唐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河南郡丞郭仙舟献诗陈情。玄宗下诏说:看你们诗中的意思是崇奉道教的,这种思想不切合实际所需,那就依着你们个人的喜好吧,免去你们的官职去做道士。这种做法和圣人的行事正相吻合。如果让那些痴迷佛、道的人都出家做和尚、道士,那么士大夫学习异端邪说的事情就可以消失了。诸葛亮【原文】有言诸葛丞相惜赦①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②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③。【评】子产谓子太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于是郑国多盗,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梁武见死刑辄涕泣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赦小过,《春秋》讥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注释】①惜赦:不轻易发布赦免令。②刘景升:刘表,字景升,东汉末年割据荆州,死后其子刘琮继任,不久投降曹操。③削:削弱。【译文】蜀国有人批评诸葛亮在发布赦令上很吝啬,而法令又过严。诸葛亮对此回应说:治理天下应本着至公至德之心,而不该随意施舍不当的小恩小惠。所以匡衡、吴汉治国理政就认为无故开赦罪犯不是件好事。先帝刘备也曾说道:我曾与陈纪(字元方)、郑玄(字康成)交往,从与他们的交谈中,可以明了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有说过大赦罪犯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表父子,年年都有大赦之令,结果对治理地方有什么好处呢?后来费祎主政时,采用姑息宽赦的策略,蜀汉的国势也因此逐渐削弱不振。【评】春秋时郑国的子产对后继者太叔说:只有具有大德的人,才可以用宽容的方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律法来治理了。猛烈的大火,人看了就感到害怕,因此很少有人被烧死。平静的河水,人们喜欢接近嬉戏,却往往因此被淹死。所以用宽容的方法治理国家是很困难的,不是常人所能做到的。后来太叔治理国家,不忍心用严厉的方法,从而导致郑国盗匪猖獗,民怨沸腾,太叔非常后悔,但为时已晚。孔子说:政令过于宽容,百姓就会轻慢无礼,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约束他们;过于严厉,百姓又可能凋残不堪,这时则要用宽松的政令来缓和他们的处境。用宽容来约束残弊,用严厉来整顿轻慢,这样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战国时,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要加以刑罚,这样就未免太过严苛了;梁武帝看见执行死刑就会心有不忍,往往流着泪把罪犯给释放掉,这样又太过宽容甚至显得有些懦弱了。《论语》有对小的过错予以宽容的说法,而《春秋》曾讥斥那些放纵有大过错的人。二者只有调和得当,才能实现政事的和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