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木偶的恨意(法国悬念大师米歇尔普西悬疑新作)
》
售價:HK$
64.9
《
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
》
售價:HK$
85.8
《
家、金钱和孩子
》
售價:HK$
64.9
《
形而上学与测量
》
售價:HK$
74.8
《
世界航母、舰载机图鉴 【日】坂本明
》
售價:HK$
74.8
《
量价关系——透视股票涨跌脉络
》
售價:HK$
74.8
《
创伤与记忆:身体体验疗法如何重塑创伤记忆 [美]彼得·莱文
》
售價:HK$
64.9
《
复原力
》
售價:HK$
75.9
|
編輯推薦: |
此书描述了发展心理学中儿童青少年研究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它既可以作为硕士生博士生相关课程的教材、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研究工作者的参考书,也可同时为发展心理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
內容簡介: |
该书反映了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心理学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论及新兴学科、理论建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可帮助读者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最前沿成果建立较为全面、深刻的认知。该书内容凸显了发展心理学演变到发展科学的历程,提倡儿童青少年积极成长的重要性,并着重介绍了发展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方法,为科学学者提供了有效正确的指导方针。此外该书也是新版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的首册,在整套丛书中起到总论的作用。
|
目錄:
|
第一章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科学
第一节发展科学的理论渊源及内涵
第二节发展系统论的研究取向
第三节发展心理学中的毕生发展理论
第四节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和特点
第二章社会生态学的发展观
第一节社会生态学概述
第二节生态系统论概述
第三章习性学与社会生物学
第一节习性学
第二节社会生物学
第四章进化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认知模式的进化
第二节亲子关系的进化基础
第三节儿童青少年发展的不成熟适应
第四节进化发展心理学的评价
第五章发展行为遗传学
第一节发展行为遗传学简介
第二节发展行为遗传学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发展行为遗传学的新进展与热点问题
第六章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第一节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基础
第三节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评述
第七章应用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发展心理病理学与儿童青少年
第二节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发展
第三节教育实践中的儿童青少年发展
第四节媒体与大众文化及儿童青少年发展
第八章儿童青少年的积极发展
第一节儿童青少年的自尊发展
第二节儿童青少年自我弹性的发展
第三节儿童青少年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
第九章交叉滞后模型
第一节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模型
第二节带潜变量的交叉滞后模型
第三节含有中介效应的交叉滞后模型
第十章多层线性模型在追踪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追踪研究中的多层次模型简介
第二节多层线性模型的推广应用
第三节多元多层分析模型在追踪研究中的应用
第十一章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在追踪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简介及其应用
第二节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多样本比较
第三节多元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
第十二章追踪数据分析方法新进展
第一节潜类别分析
第二节潜在转移分析
第三节潜类别增长模型
第四节混合增长模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科学
1. 发展科学的变迁是由哪些研究促成的?请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阐述一下你对发展的理解。2. 发展系统论对你的研究有什么启示?对你个人的发展有什么启发?3. 想要了解你的好朋友却不知道他生活中的任何情况,这个前提是否成立?为什么?4. 根据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请你设计一个研究课题,并阐述其符合哪些新的趋势。第一章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科学儿童青少年心理学前沿
在心理学研究中,人的发展问题始终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迁。从早期对发展的否认将儿童视为小大人到发展心理学的出现,直到发展科学的建立;由发展问题的先天与后天、阶段论与连续论的争论到大量整合理论的出现;由问题取向到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研究视角的转变。此外,在研究方法和统计技术上的革新也使得研究者的研究更加科学和严谨,这为他们研究更复杂的发展问题奠定了基础。本章即简要介绍发展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最新进展。第一节发展科学的理论渊源及内涵一、 发展心理学起源发展心理学起源于儿童心理学。目前,心理学界公认,应该把普莱尔W.T.Preyer于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The Mind of Child作为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最重要标志。普莱尔把儿童心理划分成三部分,即感觉senses、意志will和智力intellect。书中介绍的儿童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是系统观察法和儿童传记法,这两者是一个统一体,受到普遍推崇Reinert,1979。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直到现在,他的著作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参考价值。他肯定了儿童心理研究的可能性,并系统研究了儿童的发展状况,他有一段生动、形象而且辩证的论述,值得我们一读:心理的发展就像水流一样,它由晦昧的深处涌现出来;流水初见天日之时只是点滴细流,然后慢慢、默默地汇合成一条潺潺溪流。不久,它拍岸的力度就会增强,水底就不再能看得清楚。再前进,喷薄的峡流就会倾注到这个还清净但已激荡了的水流中,此时只有坚固的岩石能够约束它了到了最后,水平如镜的、热情地布施福泽并散播生命的它变成了自己的主宰,回归到它从前所由来的海洋里去。在由涌泉到入海口的整个过程中,旁观者会看到水流奔涌的前前后后;知道它虽然屡屡与新流汇合而起变化,但急急奔流的还是相同的成分;知道这些成分中有好多化成了蒸汽,但河流永远是同一河流,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心理发展的情况也是如此。由出生到死亡,心理的活动是从未停止的;新的印象与旧的印象夹杂起来,好像是忘掉了或变化了一部分,但到最后人格还是留存的;并且在感知到这个动荡不止、急急前进的水流作何归宿前,这个急进已经达到终点了Preyer,1960。普莱尔在当时提出了儿童心理学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为儿童心理学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儿童心理学刚刚兴起之时,实证研究并不多,但却出现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者。比如,鲍德温J.M.Baldwin、比内A.Binet、库利C.Cooley、弗洛伊德S.Freud、杜威J.Dewey、涂尔干E.Durkheim、冯特W.Wundt以及霍尔G.Hall等。下面重点介绍两位儿童心理学家的贡献。其一是比内,他进行了一系列行为分析的研究,尤其关注记忆和认知。他从不同的角度对比并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行为采样。比内和他的同事们主张采用直接评估儿童行为的方法研究儿童的记忆和认知。他所采用的方法与当时美国心理学的主流研究方法先研究记忆的元素,然后再进行整合来预测完整加工过程不同。比内设计了一个测量工具,以鉴别哪些儿童能在特殊教育中受益,于是,第一个测量儿童智力水平的量表就这样于1905年诞生。不过,这个最初的测量工具又经过美国心理学家戈达德H.Goddard和特曼L.Terman的修订才为研究者所采用。但是比内被人们记住的往往只是他所设计的智力测验,而他在认知加工上的观点却常常被忽略。研究者对比内在认知加工领域的观点做了如下总结: ①考察高等认知方面的个体差异需要整体性的评价策略,而不是强行拆分开的;②强调需要同时考虑功能上的基本加工过程和个体差异Cairns, 1998。其二是鲍德温。在19世纪末,鲍德温所著的关于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论著至今还具有极大的影响。起初,鲍德温希望把形而上学和心理学融合起来,但在接下来的研究过程中,他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发展本身一个极大的主题上Wozniak,1982。鲍德温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发生认识论的雏形,这是关于智力的、生物的、遗传的理论,而且还是一个广泛意义上的心理学理论 Wozniak,1982。他创建了一种非常详细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强调过程与结构并重。例如,他在皮亚杰J.Piaget之前就使用了同化顺应以及循环反应这些术语。鲍德温还将他的理论研究拓展应用到了社会发展中,描述了在逐步适应他人和传统社会模式时个体自我或者人格的变化。但是,由于鲍德温在早年就离开了北美洲,因此,美国的心理学学者较少关注他的观点,在发展心理学诞生的初期,他的理论在美国的影响相对较小。仅仅是上面所说的科学思维的变化还不足以奠定如今发展心理学的基础。在美国还有其他研究者推动着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并且这些研究者高度重视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个体所发生的一般性变化和差异性变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科医生、工人和教师都在为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而奋斗,但是很少有关于儿童的最佳成长方式以及如何教育他们的科学论著。而同时期物理科学的发展已经带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科技变革,并且远远超过了发展心理学的进步速度。这使得很多业内外的人士都开始思考一些关于人类发展的问题,并进行了一些科学研究,从而为教育儿童、管理青少年以及养老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时,在美国有两大群体对政府施加压力,即母亲团体和儿童教育者团体大部分是社会工作者、心理健康服务者以及教师,他们呼吁国家为研究正常人类发展提供资金,这引起了美国国内诸多基金组织的关注,它们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儿童发展和家庭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上。母亲们甚至提倡建立一系列类似于19世纪中期的实验基地那样的机构,作为支持相关研究的组织力量,以宣传促进儿童教育,提升家庭生活水平的理念。总之,这些改善儿童生活的倡议引起了心理学家的研究兴趣,促进了他们的研究,奠定了当今发展心理学的基础。二、 发展心理学的演变20世纪上半叶,历史和时局动乱影响了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走向以及新知识的积累。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等动荡都深刻地影响着物理、经济和人力资源等学科,这些学科对发展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当时,遭受欧洲战争以及德国政府威胁而逃往美国的各个领域的科学家成了重要的智力来源。基于以上因素,连同上个阶段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的成熟,都使得发展心理学研究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从1910年开始,儿童心理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大改进。早期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采用的方法是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霍尔就是使用这些方法来搜集描述性数据以考察儿童的活动偏好、自我感受、情感产生以及情感是在什么时候、被谁所控制的White,1992。虽然描述性方法是所有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但当代很多科学家认为,这种方法对样本有太多限制,测量操作也太随意且充斥着较多错误White,1992。华生J.Watson强调心理学家必须创造一个客观的、实验的自然科学分支客观地收集独立的、可检验的数据。这意味着,在儿童发展研究中需要相当大的改变才能构建另一个知识体系。因此,20世纪20~30年代的儿童心理学研究者都致力于研发和验证新的测量技术、改良实验方法,以便在实验室或者其他可控制的地方收集可信、有效的数据。这些努力很快便有了结果,即产生了严格的描述性研究和观察研究以及实验研究。这个阶段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开始进行了一些个体早期发展的开创性研究。例如,欧洲的彪勒C.Buhler和勒温K.Lewin等走在了婴儿研究的前沿,他们采用的是可控制的实验观察法。彪勒在柏林奶站中观察了一组贫困家庭的婴儿,并研究了6个月的婴儿之间交往的简单社会协调性。在美国也有一些类似的通过严格的观察法对托儿所儿童进行的研究,此类研究发现了儿童早期与年龄相关的一些特性。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不同特征的协调互动逐渐增加、身体攻击先增加后减少、语言侵犯先增加然后趋于稳定Jersild Markey,1935。类似的研究也揭示了儿童与他人的关系可以作为引导和冲突管理的调节变量 Green,1933。古迪纳夫F.Goodenough研究了儿童的沮丧情绪以及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恐惧情绪。两位学者哈茨霍恩H.Hartshorne和梅M.May也做了一系列实验观察的研究,发现道德行为具有高度的情境特异性。除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儿童心理学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理论流派的争论,但是这些理论流派大部分在世纪之交就消失了。在20世纪上半叶大约在1913~1930年,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进程开始由世纪之交的建构主义取向向生态学取向转变。这种变化是缓慢的,并且随着心理学观点的变化和其他理论如学习理论进入儿童行为发展的研究而发生变化。向生态学取向的转变使得精神分析理论和机械学习理论对发展研究和理论产生影响。首先,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儿童心理的研究者们开始考虑儿童的社会化问题把儿童融入社会的过程作为他们研究工作的中心Hartup,1992; Maccoby,1992a, b。其次,机械学习理论的影响表现在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的研究中。华生相信条件作用能解释个体所有行为的获得,并且他的这一观点也激发了很多儿童研究工作者努力寻找成长和变化的机制。有些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将华生研究的关键内容在婴儿身上进行验证。1920~1930年,尽管关于儿童发展的理论很活跃,但直到1930~1940年才有令人信服的验证性研究出现。值得注意的是,耶鲁大学有一些年轻的心理学家,以霍尔学习理论为核心重新阐释了精神分析的观点。他们成立了人类关系研究所the Institute of Human Relations,针对弗洛伊德所研究的挫折和攻击性课题,利用习得性反应理论进行了重新阐释,用因失败而导致的挫折来解释攻击性。研究所的两位研究人员随后将认同identification概念用模仿imitation理论重新进行了定义: 即认同是个体对重要他人如父母的某些行为或态度的模仿行为,这种模仿行为由于受到次级强化secondary reinforcement而得以保持。与学习理论论点相对的是勒温K.Lewin的观点,他强调了研究完整情境功能下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必要性。他认为,想要完全理解发展,重要的是在文化的、具体的情境下研究个体的行为。为此,勒温提出了场理论,该理论将具体情境中所有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刺激都进行了分析。在场理论中,他还提出了生活空间的概念,即指某一时刻影响个体行为的各种事件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事件不仅仅指客观发生的事件,也包括主观的心理事件。在考察整体环境的个体的影响方面,勒温的理论超越了之前的其他理论。勒温和他的学生做了各种各样的场实验,这些实验与传统心理学家的实验有所不同,其中最有名的是团体氛围实验。他选取了一些中学生,让他们组成团体,在真实生活条件下完成各种任务。学生们自己设定每日议程、进行任务分配和进展评估,研究者观察他们的领导行为。结果发现,在民主氛围下,学生间的社交行为以及群体产出远高于其他氛围。勒温的思想通过其他学者多年的研究被广泛传播,进而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相关的研究,包括教养方式的研究Baumrind,1973; Maccoby,1992b、教师的课堂行为研究Arnold, McWilliams, Arnold, 1998、同伴关系研究Harvey, White, Hood, Sherif, 1961。随着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场理论渐渐地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却为后来兴起的生态学运动奠定了基础Bronfenbrenner, 1979; Hartup, 1992。而且场实验所用的研究方法也被当代的发展心理学研究尤其是教育和临床应用领域广泛使用。儿童心理学发展的中期是一个各种研究方法争鸣的时代,它为后来更复杂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中期,儿童心理学家对理论和方法做出了大量的改进,并促成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重大转变。美国心理学家何林渥斯H.Hollingworth最先提出,要想研究人的心理发展全貌,不能简单地满足于孤立地研究儿童,并于1927年出版了《发展心理学概论》;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古迪纳夫出版了《发展心理学》一书,认为心理研究要关注人的毕生发展,甚至还要考虑到下一代。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以《发展心理学》为章名,代替了《儿童心理学》。心理学家巴尔特斯P.B.Baltes发表了一篇评价毕生发展心理学的文章,提出了研究生命全程心理及其理论的原因: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追踪研究的被试正进入成年期;第二,对老年心理的研究推动了成年心理的相关研究;第三,许多大学开设了毕生发展心理学的课程Baltes, 1980。巴尔特斯等人提出了毕生发展研究的六个基本观点: 发展与个体毕生相伴;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有得有失的过程;生物学与文化的影响在毕生发展过程中会有所变化;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变化;发展具有可塑性;发展受到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林崇德,2013。三、 从发展心理学到发展科学大概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科学特征就变成了广泛的生态主义。虽然之前几十年间研究者进行了大量研究,了解了儿童早期关于词汇学习、运动发展、智力功能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变化,但是在当时关于新生儿的概念还是没有超越早期心理学家詹姆斯W.James的观点,即认为新生儿的心智仅仅是叽叽喳喳的混沌状态。婴儿的行为被认为是一系列有意义的反射如吮吸反射,而感觉、认知和交流则被认为是婴儿从出生开始,通过与周边环境的交互作用、学习和随意交流而慢慢出现的。当前我们对新生儿发展过程的理解大部分来自于20世纪60年代之后。20世纪60~70年代常常被认为是理论变革的时代,这期间的研究发现,新生儿和儿童具有超过以往研究所发现的能力。这源于两个事件: ①斯金纳B.F.Skinner和乔姆斯基N.Chomsky之间的争论。斯金纳认为,语言发展能够用条件反射的相关理论进行解释,而乔姆斯基则提出了一个相反的观点关于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②弗拉维尔J.Flavell出版的著作,其中详细地整合了皮亚杰的智力发展论,这本著作比之前零碎的翻译更符合当时的时代特征。由于这两个事件的影响,研究者都将注意力转向考察儿童先天存在能解释发展变化因素的可能性,以及环境单独影响的可能性。还有其他一些相关著作大约也在1960年左右先后问世,它们极大地促进了关于感知觉、信息加工、社会性发展和依恋的系列研究的开展。一 认知的发展20世纪中期,皮亚杰提出的发生认识论传入美国,并在80年代传入中国。发生认识论强调认知发展中儿童自身的活动及源于这些活动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性。虽然都承认个体在社会与自然环境中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发生认识论强调儿童在这些互动中自身的主动性,而不是像社会模型和强化理论认为的,他们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者。研究者强调儿童理解反馈的能力,这些反馈能力来自于儿童与客观物体的互动或者是发展过程中与同伴的互动。皮亚杰提出了一系列类似于发展阶段的适应理论,以解释儿童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的思维变化。在20世纪60~70年代,解释这些概念优缺点的实证研究有很多,多数研究者们验证了这些现象,包括客体永久性、守恒、自我中心性、观点采择以及道德发展等。科尔伯格L.Kohlberg关于道德发展阶段和顺序的研究进一步阐述了发展的观点认知冲突包括了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主动交互是儿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变的重要原因。二 语言的发展在斯金纳乔姆斯基的论战之前,几乎没有研究者质疑儿童成长环境中父母和他人使用的言语影响了儿童几乎所有的言语获得,包括词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功能,然而,乔姆斯基的理论质疑了之前的这种观点。他认为儿童存在一种语言获得机制,这个机制是与生俱来的,它是语言尤其是语法发展的基础。研究者们立即开始在自然情境中如在家中收集儿童语言发展的新资料,并发现了儿童使用的先天语法和环境中他人使用语法的分离Brown, 1973。有些研究者还对这个观点进一步进行了补充,他们发现,儿童先天语言机制与语法的获得有关,并将研究集中在儿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例如,一些研究者试图说明语义用法与一般认知发展的关系。早期有研究者曾尝试将语义发展和句法发展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相结合进行研究Slobin, 1973,还有一些人则尝试将语言发展与社会经验和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进行研究Snow,1972。三 感知觉的发展1960年之前的研究认为,新生儿多种感觉形式如视觉和听觉的灵敏度是有限的,虽然后来也发现了个体对各种类型刺激之间的感觉差异性,但是在当时确定婴儿对各种刺激类型的偏好还是有困难的。然而随着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难题得到了解决,这主要得益于眼动、头动和其他相关行为的追踪技术。经过十年左右的变化,新技术不断出现,新研究在多个方面不断改变着已有的感知觉学习的研究结论Bertenthal Clifton, 1998。范兹R.Fantz开创性的研究解释了婴儿对刺激的偏好,包括图形刺激和非图形刺激、新异刺激和熟悉刺激、面孔刺激和类似的比较复杂的图形刺激。虽然众多研究结果表明,婴儿在不同活动模式如爬行中的经验和内部结构并不一致,但婴儿能理解图形和深度的概念Gibson Walk, 1960。虽然有研究表明,感知觉系统与认知和运动的发展紧密相关,但在过去几十年的研究里,并没有出现极端先天论或者极端经验论的研究Gibson, 1969。事实上,现在所说的动态系统论Thelen Smith, 2006将发展的不同领域视作功能上的联结,因此,一个区域的变化和成熟需要另外区域出现新的适应模式。当前,动态系统观点的阐述主要集中于运动发展区域。虽然20世纪60年代在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只是初步的,但是对于婴儿的研究尚属首次,十分新颖,而且《科学》杂志上还选用了一张婴儿的图片作为封面Rheingold Cooley,1963,说明了当时关于婴儿的研究有多轰动。四 认知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斯金纳乔姆斯基之间的论战也影响了认知的发展研究,即促成了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的形成。认知革命之父西蒙H.Simon将认知功能形象地比喻为思维的计算模式。发展进程本身被设计成一个计算机程序从早期的程序进入到后期更高级的程序。基于这些观点的研究在以后几十年中飞速发展,包括关于信息加工的产出和联结主义模型的相关研究,记忆、注意、策略选择以及活动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信息加工方法的一个优势在于能够精确地将认知映射在几种主要的成分上,以便认知的变化能够被拆分或组合在一起进行研究。虽然产出理论production theories常常被认为很难与真实的学习相联系,但它已被应用到了认知功能研究的其他很多不同的领域,包括言语、推理以及社会行为等。联结主义模型把大脑中的神经网络假定为具有认知功能的基板,该模型有助于将信息加工方法与神经科学的前沿相联系。
新兴的儿童发展学科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近20年来,认知神经科学兴起,不仅使得人类探索正常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发展成为可能,并且对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构建以及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认知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对许多问题的研究有共同点,因此衍生出了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约翰逊M.Johnson撰写的著作《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和纳尔逊C.Nelson主编的《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手册》,被认为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学科建立的标志。该手册一出版就被誉为是可与1984年米勒N.Miller和加扎尼加M.Gazzaniga主编的《认知神经科学手册》相媲美的里程碑之作。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主要目标是从基因、神经、认知行为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研究个体生理发育特别是脑发育与心理发展及学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揭示脑发育与认知功能发展之间的关系,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的交互作用,个体差异的脑生理基础以及各种学习过程的大脑活动机制。该学科强调从三个层面的交互作用来理解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并集中阐明脑心的发展机制: 在发展层面,它关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在认知层面,它着重于揭示个体发展的信息加工机制;在脑神经层面,它主要揭示个体发展的脑机制。在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框架内,研究者可以将外在的行为表现、内在的心理过程和相关的脑机制统一在同一研究之中,从而加深对三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这样既克服了认知神经科学的不足,也克服了传统认知发展研究的缺陷董奇, 2011。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集中了心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基因学和社会科学中的多种研究方法,如行为研究、神经成像技术、分子遗传学、计算机模拟、单细胞记录和神经化学实验等。比较常用的包括神经成像技术、标示任务、计算机模拟和损伤技术刘俊升,桑标, 2007。其中,神经成像技术包括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EEG、脑磁图magneto encephalography, MEG等。标示任务是利用神经生理学、神经心理学以及脑成像技术,观察成人或成熟的灵长类在进行某项特定作业时,大脑相关区域的活动情况。计算机模拟便于研究者对模拟学习系统和环境进行严密控制,有助于研究者准确了解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而制订出适用于不同发展特点个体的教学方案。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特点是强调多学科、多层次、多水平的交叉。它把情境、认知和脑机制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试图从分子、突触、神经元等微观层面和系统、认知、行为等宏观层面上,全面阐述人和动物在感知、表象、语言、记忆、推理等心理结构背后的神经机制,并揭示其随着年龄增长而发生、发展的动态机制。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认知现象的本质,探查其发生发展的规律,解决一些以往发展心理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有关异常发展的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诊断和治疗各种发展异常者,因而具有很高的社会应用价值。资料来源: 董奇. 2011.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 理解和促进人类心理发展的新兴学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66, 630639; 刘俊升, 桑标. 2007.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 301, 123127.
五 社会学习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社会学习理论形成了两个分支。其一是建立在强化理论基础上,认为学习是社会联结与适应性行为的操作条件化的联结强化学习;其二是建立在模型线索和观察者行动之间关系上的观察学习。研究者通过对第一个分支进行研究发现,儿童表现出来的很多不同行为是操作性的,并且在控制外部强化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产生。大量文献显示,儿童的行为对社会性强化物敏感,而对初级强化物则不是很敏感。对幼儿园儿童的观察资料显示,当同伴交往中出现强化如受害者的哭泣、跑向老师等行为时,个体的攻击性行为会增加。此外,第一个分支的研究表明,对具有攻击性的男孩的观察研究最好在家中进行Patterson, 1982。第二个分支开始于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发现,一种非强化性的示范可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特方法,也可以是一个动作可能引起个体与示范者同样的行为。因此,通过大量的观察学习研究建立的社会学习理论为人格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合理依据。而观察学习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模拟社会情境来引发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然而,若干年后,研究者们对基于这些实验建立起来的社会学习模型的外部效度提出了质疑。后来,米歇尔W.Mischel和班杜拉A.Bandura提出了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其中,基本的加工,如强化被重新赋予了信息和情感意义。此外,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在某个领域中对自身能力的主观信念,它会影响个体在该领域内的其他行为变化。六 依恋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比如,依恋理论。相对于社会学习理论对婴儿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影响的解释,该理论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鲍尔比J.Bowlby的贡献主要在于探索了这种依恋关系的功能存活以及关系的根源他将之归因于接触而不是驱力的减少。安斯沃思M.Ainsworth通过对乌干达母婴的观察得出了一个结论,早期重要的个体差异会体现在母婴联系的模式、发声模式、分离和重聚时的反应等方面,而且这些差异会一直保留并且体现在个体与同伴的安全感的差异上,他们会把另外一个人作为安全基地。这个观点似乎与传统的观点有所不同。也正因为这样,在社会性发展领域里面,由依恋理论引发的变革成了挑战社会学习理论权威的重要力量。依恋理论的起源是有据可查的,也就是从陌生情境测量法的开发运用开始,这是一种观测技术,用来确定个体早期依恋模式的差异。在后续的发展中,研究者又采用了其他的方法如Q分类统计技术、访谈法、问卷法等来测量依恋关系,但陌生情境测量技术仍是测量早期依恋的最好方法。极少有像依恋这样的概念能够让发展心理学家始终保持浓厚的研究兴趣。大量的纵向研究显示,依恋关系的个体差异反映了个体发展的核心特征以及从婴儿到成人的适应性Sroufe, Egeland, Carlson, Collins, 2005。七 教养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关于父母影响的研究已经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因为这些研究结果过多地依赖于自我报告法和相关的统计数据,影响了父母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推论Collins, Maccoby, Steinberg, Hetherington, Bornstein, 2000; Maccoby,1992a。不过,亲子关系的观察研究和实验室模拟情境研究再次促进了关于父母影响的后续研究Forgatch DeGarmo, 1992; Kochanska, Aksan, Knaack, Rhines, 2004; Kuczvnski, 1984。研究者开始采用更为严格的实验设计来确定父母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贡献 Collins et al., 2000。其中,从特定的环境测量方法扩展到行为遗传学的实验设计就是典型的例子。儿童对不同环境的反应引发了许多关于遗传影响倾向的研究。研究者在确定了儿童初始特征的情况下,开始探讨教养方式,非家庭环境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从行为观察中获得的数据质量随着当代技术的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视频录像极大地促进了早期婴儿行为的研究,也促进了儿童行为的研究Cohn Tronick, 1987。与视频录像技术相结合的数码和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了感知觉和社会关系的观察研究和实验研究中的特异性。前进中的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计算机的作用不可小觑。计算机技术和多变量统计的进步,使得长期的更复杂的纵向研究成为可能如果没有纵向研究,很多重要的发展假设是无法被验证的。脑电活动测量技术、心率、血压、肌张力、皮质醇以及血液化学成分等生理指标测量技术,使得研究者可以把气质和认知活动放在一起进行研究,而且这些研究在未来几十年中可能得到更广泛的应用Kagan, 1992, 1994; Rochbart Bates, 2006。同时,绘制人类基因图谱使得研究特定的基因与认知和社会性行为发展以及环境互动相关的基因成为可能。根据上述发展心理学从20世纪60年代起的发展与变化可以看出,心理学家们重新审视了发展的概念,将其定义为: 发展是人类行为的表达构成和工具交流特点在形式转换和功能变异上的变化Overton, 2006。这个定义摆脱了以往诸如人类随着年龄变化而出现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的发展观点,不再只是把发展研究限制在某一特定领域之内,像历史学、人类学、哲学、社会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心理学以及研究系统变化的自然科学等都将成为发展研究的潜在领域,发展心理学必然会演变成为一个跨学科的、比较性的领域。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类发展研究者把他们的研究领域称为发展科学,而不是发展心理学。2005年,有研究者将一本研究生使用的发展心理学教科书更名为《发展科学》Developmental science: An Advanced textbookBornstein Lamb, 2005。这一研究领域名称的变化,反映了过去近二十年间研究者对一些主要理论认识的变化,以下就是发展系统论研究取向的新变化:1 关于天性与教养问题的二元论观点,以及关于天性的理论表述或教养的理论表述和还原论主导地位悄然淡出。2 力图系统融合人类发展生存环境不同水平组织的发展系统模型,逐渐处于支配地位。3 强调不同组织水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构成了发展分析的基本分析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