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信国学大典·三国志

書城自編碼: 283591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家名著
作者: 张伟保 导读及译注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55932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5-01
版次: 0 印次: 1
頁數/字數: /20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软精装

售價:HK$ 82.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新能源材料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HK$ 63.8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采煤机智能制造 》

售價:HK$ 96.8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新民说·逝去的盛景:宋朝商业文明的兴盛与落幕(上下册) 》

售價:HK$ 173.8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HK$ 119.9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HK$ 85.8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HK$ 104.5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HK$ 107.8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HK$ 49.5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7.5
《中信国学大典:徐霞客游记》
+

HK$ 75.0
《中信国学大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

HK$ 99.0
《中信国学大典·传习录》
+

HK$ 83.3
《山海经》
+

HK$ 77.7
《贞观政要》
+

HK$ 77.7
《中信国学大典:元曲三百首》
編輯推薦: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集合传统经典、引领国学变革

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顶尖学者倾力打造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內容簡介: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内容则力求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生活,挖掘古代经典的当代意义,拉近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
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陈寿的《三国志》是纪传体史书,脉络分明、文章简练,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三国志》体系庞大,相对独立地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读者概括了解陈寿的《三国志》,需要做合理而讲究的取舍;此次对《三国志》的编写,以魏、蜀、吴三国全部君主作为纲领,再挑选最具代表的人物,反复考量,确定篇章。定为曹魏六帝、蜀汉二帝、孙吴四帝,共十二帝及二十五个传记。对曹操、刘备、孙权三地的内容稍加删节,以说明他们的关键角色及作用,而其余各帝则略存梗概,以反映三国历史的基本情况。
關於作者:
导读及译注
张伟保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暨新亚研究所历史学博士,现任职于澳门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史教学);主要学术领域为中国文献学、澳门教育史、中国经济史,著作包括《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马礼逊学堂》、《艰难的腾飞华北新式煤矿与中国现代化》、《经济与政治之间中国经济史专题研究》(合著)、《书海指南中国古籍导读》、《诗三百的形成与经典化》、《实业计划与国民政府》、《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资治通鉴》及学术论文二十余篇。
目錄
《三国志》导读014
魏书
武帝纪 025
文帝纪 087
明帝纪 093
三少帝纪齐王芳
高贵乡公髦陈留王奂 104
袁绍传刘表传 121
张绣传张鲁传 143
曹真传子爽传 153
荀彧传 166
管宁传 187
郭嘉传 194
任峻传 202
邓艾传 207
蜀书
先主传 229
后主传 258
诸葛亮传 262
关羽传张飞传赵云传 280
庞统传法正传 296
魏延传 314
谯周传 319
姜维传 324
吴书
吴主传 339
三嗣主传孙亮孙休
孙皓 367
张昭传 381
周瑜传鲁肃传 391
陆逊传 418
韦昭传 435

参考书目 441
內容試閱
《三国志》导读
千古风流话三国

张伟保

三国鼎峙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戚宦相争,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因而不断发生大规模民变。其中,以一八四年张角与其弟张梁、张宝三人率领的太平道信徒起义声势最为浩大,直接动摇了东汉政权的基础。起义军戴黄色头巾作标志,因而被称为黄巾军。虽然黄巾起义很快被镇压,但余党仍散布各地。一八八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制定了州牧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管。一八九年,汉灵帝死,汉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何进专政。袁绍向何进建议诛杀宦官,因何进犹豫不决,被宦官先发制人,何进遭杀身之祸。袁绍继而与袁术合力诛杀宦官。其后,董卓率兵入洛阳,控制了朝廷,袁绍及曹操纷纷逃离京师,最后董卓废黜汉少帝刘辩,改立年仅九岁的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董卓掌握大权后,其凶残本性暴露出来,杀少帝、掘陵墓、抢珍宝,荒淫无道,专断朝政。关东诸郡起兵讨卓,董卓火烧洛阳,并挟持天子迁都长安,自立为太师。由于董卓恶行昭彰,在一九二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将其诛杀。董卓虽死,但其下属李傕、郭汜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一九七年郭汜被部将伍习所杀,一九八年李傕又为曹操所杀。二二〇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击溃了袁绍军团,袁氏势力随后被歼灭。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
当曹操在北方扩展势力的同时,南方的孙坚、孙策亦有相当的发展,成为江东的主宰者。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任用张昭、周瑜、鲁肃等贤能之士,在江东拥有牢固的地盘。而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裔刘备,在经历过诸多历练和挫折后,最终投靠了控制荆州的刘表,在新野招揽人才。由于得到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贤才勇将的协助,刘备逐渐成势。二〇八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并随即向曹操投降。曹操不听从谋士贾诩的劝说,冒进江东,企图一统天下。刘备见形势危急,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寻求与孙权结盟,合力抵抗曹军。孙权亦受到鲁肃的鼓动,同意联刘抗曹孙刘联军与曹军决战于赤壁。北方士兵多不谙水性,曹军用铁索将船只连接在一起以稳定船身。因此,周瑜决定采用火攻,不但火烧连环船,更焚及大量岸上的营寨,终于大败曹军。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刘备亦趁机占据荆州西部地区,后来获得千载之机进占益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孙权则继续稳固江东,又积极开拓东南地区,势力日益强大,终于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二二〇年,曹丕篡汉自立,定都洛阳,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二二二年,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于夷陵之战被吴军陆逊击败,次年崩于白帝。诸葛亮与李严受命托孤,共同辅助后主刘禅。二二九年,孙权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名实相符的三国鼎立正式开始。其后四五十年间,三国之间不时发生战争,但都以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为主,出现了一段较稳定的对峙局面。由于魏国占据的北方是传统农业区,当战争大致平息后,经济恢复到一个阶段,整体经济实力便会远远优于东吴和蜀汉。因此,到了二六三年,掌控了魏国大政的司马昭便派出钟会、邓艾攻打蜀国,迫使刘禅出降,蜀国灭亡。二六五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国号晋,魏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二八○年,司马炎派贾充、杜预、王浚等攻打吴国,孙皓出降,吴国灭亡,三国时代正式结束,天下恢复短暂的统一。

三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有数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两次即发生于这个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对三国鼎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一场奠定三国鼎力的战役是夷陵之战,它决定了荆州永久归属于东吴。史家称以上三场与三国鼎立有关的大战为三大战役。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的第一场大战役,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东汉末年,黄巾军虽被镇压了,但东汉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州的曹操、豫州的陶谦、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征战连连中,袁绍与曹操两大势力日益壮大。
最初,袁绍势力比曹操强盛。袁绍兵力众多,曹操则四面受敌。但后来局势向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变化。曹操消灭吕布,袁术病死,张绣投降,刘表持观望态度,孙策保守江东。再者,由于袁绍迟疑不决,失去与刘备夹击曹操的良机,因此形势变得对曹操有利。
二〇〇年二月,官渡之战爆发,战争历时九个月,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二月至六月,曹操采取以退为进的战略,曹操屡胜,士气高涨;第二个阶段:七月至九月,双方于官渡相持,曹军粮草将尽,但听取荀彧的建议后,坚守待变;第三个阶段:十月,曹操突袭袁军乌巢粮仓,粮草全被焚毁,袁军大溃。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又一场以少胜多、奠定三国鼎立的大战役。曹操统一北方后,于二○八年大举南下,欲先攻打刘表,再击败孙权,继而一统天下。曹军至襄阳,刘表之子刘琮出降。曹操轻取荆州,野心大增,即率军东向,兵锋直指江东。刘备派诸葛亮游说孙权,结盟抵抗曹军。孙权任周瑜为孙刘联军的主帅,统率联军约五万人到赤壁,与曹军对垒,而自己则统率大军殿后。北方士兵不谙水性,曹操下令用铁链将船只固定,但这样船只便失去机动性。周瑜利用曹军这一弱点,派黄盖佯装投降,终于火烧曹军连环船,最后曹军大败。战后,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孙权为了抗曹,继续与刘备联军,听从鲁肃的建议,将江陵一带借给刘备,以巩固双方关系。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向西面扩张,控制关中,又广泛实行屯田制,稳定社会经济;刘备则据荆州,后占成都,趁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扩张势力;孙权则稳固江东,积极开辟东南地区,势力也不断壮大。自此,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帷幕。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吴蜀为争夺荆州而展开的战役。南方政权如果要北伐中原,荆州是最佳的前进地点;北方南下统一江南,如不攻破荆州,便无法攻占长江下游地区。正因荆州位处东西南北的中心,因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一九年,孙权派陆逊偷袭荆州,关羽被杀。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假意向曹魏称臣。二二一年,刘备为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一意孤行,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发动夷陵之战。
起初,汉军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士气高涨,屡战屡胜,陆逊洞悉汉军必会乘势追击,因而下令吴军退至夷陵,伺机而动。二二二年二月,汉军亦东移至夷陵,陆逊则死守夷陵。两军人马对垒半年,汉军已无心作战,陆逊大举反击,火攻汉军营寨,并封锁江面,刘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战败后退回白帝城。二二三年四月,刘备崩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后,双方言归于好,又联手共同抗魏。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三国志》作者陈寿(二三三至二九七),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受学于史学家谯周。据《晋书》本传记载,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因不依附当权宦官黄皓而屡遭贬黜。入晋后,司空张华爱其才,荐为佐著作郎,又迁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陈寿为蜀人,曾编纂《益部耆旧传》和《诸葛亮集》,对蜀汉历史十分熟悉。晋朝太康年间,陈寿参考了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及韦昭的《吴书》等史籍,全面整理三国史事,终于完成编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的工作。陈寿的《三国志》是体系庞大的纪传体史书,脉络分明,文笔简练,时人称其善事,有良史之才。据《新唐书》卷六十四《艺文二》记录,《三国志》分列为《魏国志》三十卷、《蜀国志》十五卷、《吴国志》二十一卷,说明当时三部书曾经独立编目。
由于陈寿的《三国志》内容较为精简,引致部分读者的批评。到了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三七二至四五一)奉命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东晋时,历任殿中将军、司州主簿、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宋文帝元嘉初,充巡行湘州大使,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他利用了超过两百种历史文献为《三国志》作补注,开创了注史的新例,大大丰富了它的内容。后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与《史记》的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汉书》的颜师古注、《后汉书》的韦贤注,成为前四史的标准注本,流传至今。
陈寿以晋臣身份编撰《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尚属合理。但在行文时,却不得不照顾历史的真实性,即魏、蜀、吴三国是互相抗衡的政治独立实体。如何兼顾二者,是一个难题。陈寿将其处理为《三国志》表面
上以曹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各自独立的著作。所以,形式上以曹魏政权为纪,如《武帝纪》《文帝纪》等,而蜀汉政权称传,如刘备称《先主传》,孙权称《吴主传》。形式上明显尊魏贬蜀、吴。
事实上,陈寿在撰写蜀汉和东吴的历史时,均按照纪的方式来处理两国君主的事迹。例如,在编写孙权的传时,就采用传统本纪体的写法。它不但以吴国年号纪年,更在传主个人历史外,全面记载了吴国的内政与外交,这其实便是本纪体。陈寿也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刘备和刘禅的事迹。这应该是陈寿采取的折中方法。
历史记录必须准确,否则难以受到重视。三国对峙达四五十年之久,基本上都是独立的政权,如果完全抹杀蜀、吴两国的独立性,必将受史家的唾弃。因此,为了兼顾现实限制和历史真实性的矛盾,陈寿将名实二者予以区分。在名义上以魏为正统,并在蜀、吴两国君主称帝或嗣位时标明魏国年号;实际上却是蜀、吴两国各自称帝、建号、改元,对曹魏没有任何隶属关系。诚如《新唐书艺文二》所记,当时《三国志》是三部独立的书。由于三书各自独立,陈寿仅以某主传字代替某帝纪,但编写方式却完全按照本纪的体例撰写。所以,刘知几《史通列传篇》曾评说: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这种说法,一直以来都受到大部分史家的承认。

本书编写特点

本书是中华书局新视野经典文库之一,整体结构自然有一致性,篇幅也有一定限制。陈寿《三国志》本质上可算是三部书,相对独立地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因此,让读者通过本书概括了解陈寿《三国志》,这项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加上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当中人才济济,著名的谋臣猛将多不胜数,如何取舍,难有公论。以往同类书稿不少,但能反映三国整体面貌的却屈指可数。因此,本书以新视野来安排,以魏、蜀、吴三国全部君主作为纲领,再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反复考虑,才将篇章确定下来。最后定为曹魏六帝、蜀汉二帝,孙吴四帝共十二帝及二十五个传记。其中对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的内容仅稍加删节,以说明他们的关键角色及作用,而其余各帝则略存梗概,以反映三国历史的基本情况。这部分也从侧面补充了司马懿(一七九至二五一)、司马师(二○八至二五五)、司马昭(二一一至二六五)和司马炎(二三六至二九○)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深感缺少司马氏的三国史,将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
本书所选的二十五篇传记,收于《魏书》的共有十一篇。除著名的谋士和将领外,也包括了三个败于曹氏的重要对手:袁绍、刘表、张鲁。其中《张鲁传》更为道教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文化上的特殊价值。在曹魏政权中,重要的谋臣数量很多,本书挑选了荀彧、郭嘉为代表。将领方面,则以降将张绣、宗室重臣曹真和由司马氏提拔的邓艾为代表,其中邓艾是负责平定蜀汉的主要将领。另一传记主人是曹真之子曹爽,他在正始年间执政,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被杀。曹爽失败后,司马氏控制了大局,进入了做家门即篡夺政权的新阶段。本书又选了《任峻传》和《管宁传》。前者代表曹魏在经济方面的实干官员,为扭转汉末残破的北方经济奠定基础;后者代表在唯利是视的三国社会中,仍有操守端正,不为权势名位所动摇的杰出人物。管宁是一个择善固执又讲价值理性的人物。现代社会追名逐利,远较三国时更甚,管宁的高洁情操更是弥足珍贵,可被视为国之瑰宝、民族的楷模、年青人学习的对象。
至于蜀汉人物的传记,本书也选了九篇。重要将领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姜维五人。前四人是前期代表,姜维则是后期代表。主要谋士则选了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人,他们辅助刘备建立蜀汉均有重大贡献。学者官员则以谯周为代表,他曾为益州百姓的利益,成功劝使刘禅向邓艾投降。孙吴人物方面,本书共选了五篇。重要将领有周瑜、陆逊二人,他们分别是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前线主帅。重要谋士则选了张昭、鲁肃二人,他们在孙吴政权的建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学者官员则选了韦昭。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官员,其晚年的坎坷经历也从侧面反映了孙皓政权的腐朽。
本书通过这种选编方式,希望能让读者全面了解三国的方方面面。由于字数限制,所选各篇传记均曾稍加删节。这样处理或许能够更加凸显重点。其中,三国诸帝除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外,其余诸帝事迹由于删节较多,取舍较难,所以曾参考吕祖谦《三国志详节》的相关部分,谨在此予以说明。本书的译文和注释以辅助读者阅读正文为目的。译文以准确和流畅为主,注释以补充译文为主,避免作繁琐的考证。在整理译文和注释时,笔者曾广泛利用坊间已出版的相关材料,择善而从,详细资料见参考书目。每篇加入数量不一的赏析与点评,是以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希望能引进较多的现代观点。




《三国志》导读
千古风流话三国

张伟保

三国鼎峙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戚宦相争,吏治腐败,民不聊生,因而不断发生大规模民变。其中,以一八四年张角与其弟张梁、张宝三人率领的太平道信徒起义声势最为浩大,直接动摇了东汉政权的基础。起义军戴黄色头巾作标志,因而被称为黄巾军。虽然黄巾起义很快被镇压,但余党仍散布各地。一八八年,汉灵帝采纳刘焉的建议,制定了州牧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管。一八九年,汉灵帝死,汉少帝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何进专政。袁绍向何进建议诛杀宦官,因何进犹豫不决,被宦官先发制人,何进遭杀身之祸。袁绍继而与袁术合力诛杀宦官。其后,董卓率兵入洛阳,控制了朝廷,袁绍及曹操纷纷逃离京师,最后董卓废黜汉少帝刘辩,改立年仅九岁的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董卓掌握大权后,其凶残本性暴露出来,杀少帝、掘陵墓、抢珍宝,荒淫无道,专断朝政。关东诸郡起兵讨卓,董卓火烧洛阳,并挟持天子迁都长安,自立为太师。由于董卓恶行昭彰,在一九二年,司徒王允与吕布合谋将其诛杀。董卓虽死,但其下属李傕、郭汜等人挟持汉献帝,专政四年。一九七年郭汜被部将伍习所杀,一九八年李傕又为曹操所杀。二二〇年,曹操以少胜多,在官渡击溃了袁绍军团,袁氏势力随后被歼灭。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
当曹操在北方扩展势力的同时,南方的孙坚、孙策亦有相当的发展,成为江东的主宰者。孙权继承父兄基业,任用张昭、周瑜、鲁肃等贤能之士,在江东拥有牢固的地盘。而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的后裔刘备,在经历过诸多历练和挫折后,最终投靠了控制荆州的刘表,在新野招揽人才。由于得到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贤才勇将的协助,刘备逐渐成势。二〇八年,曹操亲率大军南下荆州,刘表病逝,次子刘琮继任,并随即向曹操投降。曹操不听从谋士贾诩的劝说,冒进江东,企图一统天下。刘备见形势危急,派诸葛亮出使江东,寻求与孙权结盟,合力抵抗曹军。孙权亦受到鲁肃的鼓动,同意联刘抗曹孙刘联军与曹军决战于赤壁。北方士兵多不谙水性,曹军用铁索将船只连接在一起以稳定船身。因此,周瑜决定采用火攻,不但火烧连环船,更焚及大量岸上的营寨,终于大败曹军。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刘备亦趁机占据荆州西部地区,后来获得千载之机进占益州,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孙权则继续稳固江东,又积极开拓东南地区,势力日益强大,终于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二二〇年,曹丕篡汉自立,定都洛阳,国号魏;次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二二二年,刘备为了替关羽报仇,于夷陵之战被吴军陆逊击败,次年崩于白帝。诸葛亮与李严受命托孤,共同辅助后主刘禅。二二九年,孙权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名实相符的三国鼎立正式开始。其后四五十年间,三国之间不时发生战争,但都以发展经济、恢复生产为主,出现了一段较稳定的对峙局面。由于魏国占据的北方是传统农业区,当战争大致平息后,经济恢复到一个阶段,整体经济实力便会远远优于东吴和蜀汉。因此,到了二六三年,掌控了魏国大政的司马昭便派出钟会、邓艾攻打蜀国,迫使刘禅出降,蜀国灭亡。二六五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国号晋,魏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二八○年,司马炎派贾充、杜预、王浚等攻打吴国,孙皓出降,吴国灭亡,三国时代正式结束,天下恢复短暂的统一。

三大战役

中国历史上,有数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其中两次即发生于这个时期: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对三国鼎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另一场奠定三国鼎力的战役是夷陵之战,它决定了荆州永久归属于东吴。史家称以上三场与三国鼎立有关的大战为三大战役。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的第一场大战役,亦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东汉末年,黄巾军虽被镇压了,但东汉政权已经岌岌可危,地方势力迅速崛起,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州的曹操、豫州的陶谦、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征战连连中,袁绍与曹操两大势力日益壮大。
最初,袁绍势力比曹操强盛。袁绍兵力众多,曹操则四面受敌。但后来局势向有利于曹操的方向变化。曹操消灭吕布,袁术病死,张绣投降,刘表持观望态度,孙策保守江东。再者,由于袁绍迟疑不决,失去与刘备夹击曹操的良机,因此形势变得对曹操有利。
二〇〇年二月,官渡之战爆发,战争历时九个月,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二月至六月,曹操采取以退为进的战略,曹操屡胜,士气高涨;第二个阶段:七月至九月,双方于官渡相持,曹军粮草将尽,但听取荀彧的建议后,坚守待变;第三个阶段:十月,曹操突袭袁军乌巢粮仓,粮草全被焚毁,袁军大溃。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继官渡之战后,又一场以少胜多、奠定三国鼎立的大战役。曹操统一北方后,于二○八年大举南下,欲先攻打刘表,再击败孙权,继而一统天下。曹军至襄阳,刘表之子刘琮出降。曹操轻取荆州,野心大增,即率军东向,兵锋直指江东。刘备派诸葛亮游说孙权,结盟抵抗曹军。孙权任周瑜为孙刘联军的主帅,统率联军约五万人到赤壁,与曹军对垒,而自己则统率大军殿后。北方士兵不谙水性,曹操下令用铁链将船只固定,但这样船只便失去机动性。周瑜利用曹军这一弱点,派黄盖佯装投降,终于火烧曹军连环船,最后曹军大败。战后,曹操被迫退回北方,孙权为了抗曹,继续与刘备联军,听从鲁肃的建议,将江陵一带借给刘备,以巩固双方关系。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向西面扩张,控制关中,又广泛实行屯田制,稳定社会经济;刘备则据荆州,后占成都,趁机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扩张势力;孙权则稳固江东,积极开辟东南地区,势力也不断壮大。自此,拉开了三分天下的帷幕。
3.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是吴蜀为争夺荆州而展开的战役。南方政权如果要北伐中原,荆州是最佳的前进地点;北方南下统一江南,如不攻破荆州,便无法攻占长江下游地区。正因荆州位处东西南北的中心,因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二一九年,孙权派陆逊偷袭荆州,关羽被杀。孙权为避免两线作战,假意向曹魏称臣。二二一年,刘备为夺回荆州并为关羽报仇,一意孤行,不顾群臣反对,毅然发动夷陵之战。
起初,汉军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士气高涨,屡战屡胜,陆逊洞悉汉军必会乘势追击,因而下令吴军退至夷陵,伺机而动。二二二年二月,汉军亦东移至夷陵,陆逊则死守夷陵。两军人马对垒半年,汉军已无心作战,陆逊大举反击,火攻汉军营寨,并封锁江面,刘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几乎全军覆没。刘备战败后退回白帝城。二二三年四月,刘备崩于白帝城。夷陵之战后,双方言归于好,又联手共同抗魏。

陈寿《三国志》及裴松之注

《三国志》作者陈寿(二三三至二九七),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今四川南充北)人。少受学于史学家谯周。据《晋书》本传记载,陈寿在蜀汉时曾任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因不依附当权宦官黄皓而屡遭贬黜。入晋后,司空张华爱其才,荐为佐著作郎,又迁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陈寿为蜀人,曾编纂《益部耆旧传》和《诸葛亮集》,对蜀汉历史十分熟悉。晋朝太康年间,陈寿参考了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及韦昭的《吴书》等史籍,全面整理三国史事,终于完成编写《三国志》共六十五卷的工作。陈寿的《三国志》是体系庞大的纪传体史书,脉络分明,文笔简练,时人称其善事,有良史之才。据《新唐书》卷六十四《艺文二》记录,《三国志》分列为《魏国志》三十卷、《蜀国志》十五卷、《吴国志》二十一卷,说明当时三部书曾经独立编目。
由于陈寿的《三国志》内容较为精简,引致部分读者的批评。到了南朝刘宋时,裴松之(三七二至四五一)奉命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东晋时,历任殿中将军、司州主簿、零陵内史、国子博士等。宋文帝元嘉初,充巡行湘州大使,转中书侍郎,司、冀二州大中正。他利用了超过两百种历史文献为《三国志》作补注,开创了注史的新例,大大丰富了它的内容。后来,《三国志》及裴松之注与《史记》的裴骃、司马贞、张守节三家注、《汉书》的颜师古注、《后汉书》的韦贤注,成为前四史的标准注本,流传至今。
陈寿以晋臣身份编撰《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尚属合理。但在行文时,却不得不照顾历史的真实性,即魏、蜀、吴三国是互相抗衡的政治独立实体。如何兼顾二者,是一个难题。陈寿将其处理为《三国志》表面
上以曹魏为正统,实际上却是各自独立的著作。所以,形式上以曹魏政权为纪,如《武帝纪》《文帝纪》等,而蜀汉政权称传,如刘备称《先主传》,孙权称《吴主传》。形式上明显尊魏贬蜀、吴。
事实上,陈寿在撰写蜀汉和东吴的历史时,均按照纪的方式来处理两国君主的事迹。例如,在编写孙权的传时,就采用传统本纪体的写法。它不但以吴国年号纪年,更在传主个人历史外,全面记载了吴国的内政与外交,这其实便是本纪体。陈寿也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刘备和刘禅的事迹。这应该是陈寿采取的折中方法。
历史记录必须准确,否则难以受到重视。三国对峙达四五十年之久,基本上都是独立的政权,如果完全抹杀蜀、吴两国的独立性,必将受史家的唾弃。因此,为了兼顾现实限制和历史真实性的矛盾,陈寿将名实二者予以区分。在名义上以魏为正统,并在蜀、吴两国君主称帝或嗣位时标明魏国年号;实际上却是蜀、吴两国各自称帝、建号、改元,对曹魏没有任何隶属关系。诚如《新唐书艺文二》所记,当时《三国志》是三部独立的书。由于三书各自独立,陈寿仅以某主传字代替某帝纪,但编写方式却完全按照本纪的体例撰写。所以,刘知几《史通列传篇》曾评说:陈寿《国志》载孙、刘二帝,其实纪也,而呼之曰传。这种说法,一直以来都受到大部分史家的承认。

本书编写特点

本书是中华书局新视野经典文库之一,整体结构自然有一致性,篇幅也有一定限制。陈寿《三国志》本质上可算是三部书,相对独立地记录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因此,让读者通过本书概括了解陈寿《三国志》,这项任务非常具有挑战性。加上三国故事家喻户晓,当中人才济济,著名的谋臣猛将多不胜数,如何取舍,难有公论。以往同类书稿不少,但能反映三国整体面貌的却屈指可数。因此,本书以新视野来安排,以魏、蜀、吴三国全部君主作为纲领,再挑选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反复考虑,才将篇章确定下来。最后定为曹魏六帝、蜀汉二帝,孙吴四帝共十二帝及二十五个传记。其中对曹操、刘备、孙权三帝的内容仅稍加删节,以说明他们的关键角色及作用,而其余各帝则略存梗概,以反映三国历史的基本情况。这部分也从侧面补充了司马懿(一七九至二五一)、司马师(二○八至二五五)、司马昭(二一一至二六五)和司马炎(二三六至二九○)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笔者深感缺少司马氏的三国史,将存在难以弥补的缺陷。
本书所选的二十五篇传记,收于《魏书》的共有十一篇。除著名的谋士和将领外,也包括了三个败于曹氏的重要对手:袁绍、刘表、张鲁。其中《张鲁传》更为道教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具有文化上的特殊价值。在曹魏政权中,重要的谋臣数量很多,本书挑选了荀彧、郭嘉为代表。将领方面,则以降将张绣、宗室重臣曹真和由司马氏提拔的邓艾为代表,其中邓艾是负责平定蜀汉的主要将领。另一传记主人是曹真之子曹爽,他在正始年间执政,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被杀。曹爽失败后,司马氏控制了大局,进入了做家门即篡夺政权的新阶段。本书又选了《任峻传》和《管宁传》。前者代表曹魏在经济方面的实干官员,为扭转汉末残破的北方经济奠定基础;后者代表在唯利是视的三国社会中,仍有操守端正,不为权势名位所动摇的杰出人物。管宁是一个择善固执又讲价值理性的人物。现代社会追名逐利,远较三国时更甚,管宁的高洁情操更是弥足珍贵,可被视为国之瑰宝、民族的楷模、年青人学习的对象。
至于蜀汉人物的传记,本书也选了九篇。重要将领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姜维五人。前四人是前期代表,姜维则是后期代表。主要谋士则选了诸葛亮、庞统、法正三人,他们辅助刘备建立蜀汉均有重大贡献。学者官员则以谯周为代表,他曾为益州百姓的利益,成功劝使刘禅向邓艾投降。孙吴人物方面,本书共选了五篇。重要将领有周瑜、陆逊二人,他们分别是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前线主帅。重要谋士则选了张昭、鲁肃二人,他们在孙吴政权的建立中均扮演了重要角色。学者官员则选了韦昭。他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官员,其晚年的坎坷经历也从侧面反映了孙皓政权的腐朽。
本书通过这种选编方式,希望能让读者全面了解三国的方方面面。由于字数限制,所选各篇传记均曾稍加删节。这样处理或许能够更加凸显重点。其中,三国诸帝除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外,其余诸帝事迹由于删节较多,取舍较难,所以曾参考吕祖谦《三国志详节》的相关部分,谨在此予以说明。本书的译文和注释以辅助读者阅读正文为目的。译文以准确和流畅为主,注释以补充译文为主,避免作繁琐的考证。在整理译文和注释时,笔者曾广泛利用坊间已出版的相关材料,择善而从,详细资料见参考书目。每篇加入数量不一的赏析与点评,是以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希望能引进较多的现代观点。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