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国制造业大调查:走向中高端

書城自編碼: 273953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中国经济时报制造业调查组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59282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6-03-01
版次: 0 印次: 1
頁數/字數: 0/400000
書度/開本: 128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7.0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售價:HK$ 76.2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趋势跟踪: 汤姆·巴索的交易谋略 》

售價:HK$ 77.3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电影原著) 》

售價:HK$ 54.9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67.5
《第四次工业革命》
+

HK$ 118.5
《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5》
+

HK$ 73.5
《智慧工厂:中国制造业探索实践》
+

HK$ 107.3
《读懂中国制造2025》
+

HK$ 312.0
《城市交通运行系统能源效率评估模型研究》
編輯推薦:
面对美国提出重振制造业、欧盟提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中国如何应对?
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迅速崛起的挑战,中国是否做好准备?

在十三五提出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制造业走出去的背景下,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短板是什么?解决之道在哪里?
李伟、刘世锦、张军扩高端访谈
40余位记者深入八省(市)100余家制造业企业一线调查
直面中国制造业的现状、病症,剖析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深层次矛盾,
通过物联网、互联网 、大数据,实现中国制造变为中国智造,迈向中高端。
內容簡介:
2015年810月,中国经济时报社40余位记者分赴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天津、重庆、湖南、湖北八省(市),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前景进行调查采访。本书即是此次大型调查的成果呈现。调查发现,当下中国制造业既处于发展困难时期,也处于转型升级的机遇孕育期。受国际市场双重夹击和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制造业企业盈利水平普遍下滑,结构调整进展放缓,但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却在快速成长,中国制造业正在由大变强,迈向中高端。
《中国制造业大调查:走向中高端》是国家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后中国经济时报课题组通过调研八省市制造业企业,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的得失利弊,全面阐述了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如何打造中国制造业升级版,调研的制造业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机械制造企业和家电企业等,并通过各省市之间的对比总结案例省市所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中国制造业大调查:走向中高端》走访了众多知名制造业企业,包括海尔、海信、三一重工、中联重工、美的、格力等具有代表性的制造业企业。通过调研,课题组总结了这些企业之所以成功的经验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也提出了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的问题。时代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崛起,时代也要求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出,实现中国制造和中国智造。
關於作者:
中国经济时报创刊于1994年11月1日,是全国发行的综合性经济类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管。其恪守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办报理念,依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智库资源优势,致力于为国内外广大读者提供专业性、前瞻性、权威性的高端资讯,具有独特优势和鲜明个性,在中国政府部门、学术界、企业界等拥有广泛而忠实的读者群,并在海外产生较大影响。
目錄
卷首语
制造业
:构筑中国梦的基石
序言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伟

第一章 权威访谈
经济下行背景下的制造业转型路径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张军扩
中国制造业升级关乎国运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刘世锦
面对两难 企业唯有创新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赵昌文 21
陆海统筹 双向开放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 赵晋平 30
第二章 中国制造业调查总报告
制造业转型升级进行时
来自八省(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调查
第三章 江苏制造
江苏制造正洗牌
连云港工业期待高飞
苏州工业园变迁图谱
第四章 广东制造
广东制造浴火重生
东莞制造的救赎之路
家电 双雄记
薄膜发电为十三五增添新引擎
第五章 山东制造
山东正在过大关
张瑞敏
:让互联网时代的中国制造变得温暖
青岛谋变
高新区服务当先

第六章 浙江制造
迷境中的嬗变
双枪郑承烈

第七章 天津制造
天津先进制造的突围之战
自行车行业的速度与激情

第八章 湖南制造

从资源型工业到装备制造
工业脊梁 长沙智造

第九章 湖北制造
支撑湖北发展的第一产业
湖北制造业九企业调查

第十章 重庆制造
重庆制造业
:逆袭者典范
全球笔记本电脑基地
:重庆 7 年缔造的传奇
智能制造
:重庆的一张新名片
重庆段记西服
:当缝纫机遇上互联网+

后 记
內容試閱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 伟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论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亟待转型的制造业大国来说,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在发生重大变化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换挡,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符合追赶型后发经济体的一般发展规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新常态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经济新常态,核心是实现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关键在于新旧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平稳接续。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过去那种依靠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直接引进吸收国外的技术、巨大的内部市场、强有力的政府及其资源动员能力等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约束条件不同以往,这些都意味着原来的增长动力必须调整,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
从全球背景看,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与投资环境的深刻改变,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比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等。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如印度、越南等,也利用其相对更低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推进其工业化进程。
此外,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也深刻影响着全球分工格局。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3D打印、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改变发达国家技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高收入国家市场这一传统分工格局,智能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生产的分散化、营销的全球化成为新的趋势,处于制造业高端的美、日、德、英、法等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可以这样说,推动制造业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升级,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业增速放缓、提质增效空间大
作为当今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部门目前正普遍呈现增速不断放缓、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
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数量红利递减、生产要素成本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增长乏力,并导致了中国工业整体增速下降。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14年7.9%下降到2015年的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速从2014年的3.3%下降到2015年111月的-1.9%。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一些风险和矛盾也逐渐暴露。比如多数制造业部门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而化解产能过剩亟待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这些不可避免会引发企业倒闭、员工转岗甚至失业。
当然,尽管增长速度降下来了,但增长质量效益提升的空间仍然巨大。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构看,制造业高于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品制造业高于其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于其他服务业,可贸易部门高于不可贸易部门。由于部门间的效率差距大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具有相对更大的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空间。
可以这样说,我国制造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仍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但调整成功了就会提升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全球竞争力,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犹存
目前,中国虽然已是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成品大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的三低产品,在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从产品竞争力看,国内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则长期依赖进口。作为研究开发主体的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科研开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用于制造业研发的投入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我们虽然有华为、联想、中兴等创新投入很大和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但整体上中国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
同时必须看到,尽管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体来看,我们至少有以下几大优势:
一是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2014年经济增量达到近80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这一增量已经超过中等发达水平的土耳其2014年全年的GDP总量;我国每年货物进口额为2万亿美元左右,约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输出国,2014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海外消费额达1648亿美元。这些表明,只要制造业企业能够开发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产品,我国有足够的市场潜力。
二是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我国每年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超过700万,另有200多万人在电大和成人高校接受继续教育。人力资本的质量优势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数量红利的下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用人标准,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我国建立研发总部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素质人才队伍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三是中国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据IBM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具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这是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宝贵而难得的坚实基础。
四是中国在拓展新兴市场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是重点。我国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由于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消费和技术偏好相似,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和拓展新兴市场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这一优势有利于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平滑转身。
五是制造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今年5月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将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这一规划的实施,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将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撑。与此同时,四基工程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得到更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制造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服务于制造业的第三产业,也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防止产业空心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通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来较长时期维持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升级,首先必须明确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我认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建立更加协调的结构关系,使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更加协调,使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更加协调,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更加协调,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我国经济成功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代表工业4.0方向的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是国家战略,但同时,我们也要补好工业2.0、工业3.0的课,在技术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能力。
实现这些目标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同时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任务,必须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既要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也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通过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制造业和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必须进行重大战略和政策安排:
第一,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看到,上一轮,中国制造业靠的是大,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下一轮,中国制造业必须靠强,打造先进的制造业是做强中国经济的脊梁。如何理解这个强?或者说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真正的制造强国呢?重要标志是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具体来说,必须做强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中国只有处于价值链中高端位置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强了,存活下来的制造业更强了,才能算是真正的制造强国。
第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专业化生产企业。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家最赚钱的企业当中,中国有4家企业入榜,全部都是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而入榜的另外6家外国企业中有苹果、三星、微软三家电子制造企业。这种差别令人深思。对中国来说,工业是经济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支柱。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没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很难说中国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现在我们类似华为、中兴、海尔、联想这样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跨国公司太少,如果能够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那么中国经济转型就可以说成功了。
第三,为制造业发展与转型创造法治、诚信、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尤其在环境创造中,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得到极大的加强。今后,制造企业靠山寨这种方式已行不通了。在新的发展阶段,企业要形成竞争力,必须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创新制度体系和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提升对知识创新的保护水平,改善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真正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制造业领域,同时政府要提供配套政策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政府只有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放手让企业成为市场化创新的主体,多提供支持,少进行干预,才能使我国经济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值此中国经济时报社系列报道《中国制造业大调查》编辑出版之际,我结合近期参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期间的学习体会,就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作如上思考,以与广大读者分享。
是为序。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李 伟

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论断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亟待转型的制造业大国来说,具有极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在发生重大变化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从国内环境看,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换挡,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优化,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动力转换,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符合追赶型后发经济体的一般发展规律。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尚未完成,正在从上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经济新常态是工业化进程向后期阶段推进的直接体现,是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的必经阶段。
经济新常态,核心是实现动力转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能否顺利迈向更高阶段、更高水平,关键在于新旧动力能否顺利实现平稳接续。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过去那种依靠廉价而优质的劳动力、直接引进吸收国外的技术、巨大的内部市场、强有力的政府及其资源动员能力等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已经发生了转折性变化。在新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约束条件不同以往,这些都意味着原来的增长动力必须调整,要真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大规模要素投入驱动增长转向创新驱动增长转变。
从全球背景看,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几年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与投资环境的深刻改变,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再工业化战略,力图抢占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比如美国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德国推出了工业4.0战略,日本发布了制造业竞争策略等。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国家如印度、越南等,也利用其相对更低的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快速推进其工业化进程。
此外,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也深刻影响着全球分工格局。数字信息技术、新材料、3D打印、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改变发达国家技术+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高收入国家市场这一传统分工格局,智能制造、制造业服务化、生产的分散化、营销的全球化成为新的趋势,处于制造业高端的美、日、德、英、法等国的相对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需要找到一条新的发展之路。形成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可以这样说,推动制造业在调整中发展,在发展中升级,对于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制造业增速放缓、提质增效空间大
作为当今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中国制造业部门目前正普遍呈现增速不断放缓、增长动力不足的局面。
一方面,随着劳动力数量红利递减、生产要素成本提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等因素的影响,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等低端制造业增长乏力,并导致了中国工业整体增速下降。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从2014年7.9%下降到2015年的5.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增速从2014年的3.3%下降到2015年111月的-1.9%。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全球产业变革,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一些风险和矛盾也逐渐暴露。比如多数制造业部门出现严重产能过剩,而化解产能过剩亟待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这些不可避免会引发企业倒闭、员工转岗甚至失业。
当然,尽管增长速度降下来了,但增长质量效益提升的空间仍然巨大。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结构看,制造业高于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品制造业高于其他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高于其他服务业,可贸易部门高于不可贸易部门。由于部门间的效率差距大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我国具有相对更大的产业升级和生产率提升空间。
可以这样说,我国制造业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仍然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新机遇。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只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只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调整难免阵痛,但调整成功了就会提升资产质量,提升产业结构,提升全球竞争力,风雨之后才能见彩虹。

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犹存
目前,中国虽然已是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突出。
不可否认,中国制造业最突出的问题是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成品大多为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价格低的三低产品,在国际经济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劣势。从产品竞争力看,国内市场急需的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技术装备和产品则长期依赖进口。作为研究开发主体的大型企业或大型企业集团,科研开发能力与国外先进水平有较大的差距,用于制造业研发的投入远远落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我们虽然有华为、联想、中兴等创新投入很大和创新能力很强的企业,但整体上中国制造业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技术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严重障碍。
同时必须看到,尽管中国制造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具体来看,我们至少有以下几大优势:
一是中国有着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尽管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2014年经济增量达到近800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数据,这一增量已经超过中等发达水平的土耳其2014年全年的GDP总量;我国每年货物进口额为2万亿美元左右,约相当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的经济总量;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旅游输出国,2014年出境游超过1亿人次,海外消费额达1648亿美元。这些表明,只要制造业企业能够开发生产出安全、高质量的产品,我国有足够的市场潜力。
二是劳动者的素质不断提高。我国每年大学以上学历的毕业生超过700万,另有200多万人在电大和成人高校接受继续教育。人力资本的质量优势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人口数量红利的下降。而且,有相当一部分人能够满足跨国公司用人标准,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在我国建立研发总部的一个重要原因。高素质人才队伍业已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三是中国有全球最完善的工业体系。据IBM统计,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联合国工业大类目录中,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具有全球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配套能力。这是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宝贵而难得的坚实基础。
四是中国在拓展新兴市场方面也具有较强的优势。许多新兴经济体正加快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园区发展是重点。我国在这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由于处于同一发展阶段,消费和技术偏好相似,我国在国际产能合作和拓展新兴市场方面具备更强的竞争力,这一优势有利于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实现平滑转身。
五是制造业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了提高制造业竞争力,推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我国今年5月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将通过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财政金融支持政策、扩大制造业对外开放、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随着这一规划的实施,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将有更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撑。与此同时,四基工程和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会得到更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制造业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服务于制造业的第三产业,也会获得新的发展机遇。

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的不二法门
转型升级是中国制造业提升竞争力、防止产业空心化、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从长远来看,中国需要通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来较长时期维持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推动结构转型升级,首先必须明确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我认为,结构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是建立更加协调的结构关系,使国内需求和国外需求、投资和消费的关系更加协调,使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更加协调,使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发展更加协调,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使我国经济成功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代表工业4.0方向的智能制造将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目标,是国家战略,但同时,我们也要补好工业2.0、工业3.0的课,在技术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的能力。
实现这些目标将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在三期叠加的经济新常态下,我们同时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的任务,必须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既要在结构调整中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也要在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条件下实现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通过加快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起与结构调整的目标和任务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通过加快新一轮对外开放,实现资源在更大空间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动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制造业和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必须进行重大战略和政策安排:
第一,做强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看到,上一轮,中国制造业靠的是大,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下一轮,中国制造业必须靠强,打造先进的制造业是做强中国经济的脊梁。如何理解这个强?或者说达到什么标准才算是真正的制造强国呢?重要标志是三个转变: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具体来说,必须做强传统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专利、融资、投资、品牌构建、商业模式、物流体系延伸;必须掌握核心技术,促进制造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推动加工贸易实现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中国只有处于价值链中高端位置和产业链核心环节,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变强了,存活下来的制造业更强了,才能算是真正的制造强国。
第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企业和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专业化生产企业。在2014年公布的全球十家最赚钱的企业当中,中国有4家企业入榜,全部都是国有商业银行,没有一家工业企业。而入榜的另外6家外国企业中有苹果、三星、微软三家电子制造企业。这种差别令人深思。对中国来说,工业是经济的基础,也是未来发展的支柱。如果没有强大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制造业),没有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很难说中国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现在我们类似华为、中兴、海尔、联想这样在国际上叫得响的跨国公司太少,如果能够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企业,那么中国经济转型就可以说成功了。
第三,为制造业发展与转型创造法治、诚信、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尤其在环境创造中,知识产权保护应该得到极大的加强。今后,制造企业靠山寨这种方式已行不通了。在新的发展阶段,企业要形成竞争力,必须通过建设更加完善的创新制度体系和市场环境,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显著提升对知识创新的保护水平,改善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真正放开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制造业领域,同时政府要提供配套政策和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在制造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政府只有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放手让企业成为市场化创新的主体,多提供支持,少进行干预,才能使我国经济迸发出强大的活力。
值此中国经济时报社系列报道《中国制造业大调查》编辑出版之际,我结合近期参加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期间的学习体会,就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问题作如上思考,以与广大读者分享。
是为序。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