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智能驾驶硬件在环仿真测试与实践
》
售價:HK$
155.7
《
都铎王朝时期英格兰海事法庭研究
》
售價:HK$
87.4
《
中年成长:突破人生瓶颈的心理自助方案
》
售價:HK$
65.0
《
维奥莱塔:一个女人的一生
》
售價:HK$
76.2
《
商业银行担保管理实务全指引
》
售價:HK$
144.5
《
信风万里: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全二册)
》
售價:HK$
178.1
《
青铜之美 国宝里的中式美学
》
售價:HK$
177.0
《
海外中国研究·朱熹的思维世界(增订版)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更多精品图书请点击进入
★《中国的修养》(修订版)——国学教授经典作品!名家推荐!
曹胜高老师是一位极具涵养的学者,讲学风格活泼自然,通俗易懂,深受人们欢迎。他的课历来都是“人满为患”,他的作品卖到断货。本书邀请到楼宇烈先生作序推荐,其中如是说:“这本书正是按照古代对士大夫的培养来审视古代中国精英的培养之路。”对于内容的概括精炼而透彻,贴切而真实。
★推荐二《中国的修养》(修订版)——2500年传统文化中隐含的修身之道!
懂得如何做人做事,美好的人生方可起步!人格的修养、完善是比任何知识更过重要的东西。本书适合作为床头书日日读,日日省,帮助你用2500年沉淀下的文化精华滋养自己的内心。
★推荐三《中国的修养》(修订版)——寓教于史、寓教于故事!
如果干巴巴讲述传统文化,那太适合催眠了。本书作者天天讲课,懂得大学生爱听什么。所以本书分六章,每章四节。每节2-3个关键知识点,通过古今故事、历史、典故、实践来分析、说明。相信你会很受用。
|
內容簡介: |
国学是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具有永恒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思想体系、文化观念与学术方法的总结。《中国的修养》(修订版)是畅销书《中国的修养》的增补修订版,在原有的“励志”、“正心”、“修身”、“怀德”、“向学”五章基础上,新增了“立业”一章,将个人的修身炼性拓宽到更广阔的范畴。本书的特点是,将2500年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修身之法、立业之道精简提炼,并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古今历史和现实实践来引人反思。目的是让广大读者更好地完善自我、锤炼自我、从而提高个人的修养和德行。
|
關於作者: |
曹胜高,毕业于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文学博士。陕西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亚洲文明研究院教授,台湾实践大学客座教授,在罗格斯大学、马来亚大学进行短期访问或合作研究。兼任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理事,乐府学会常务理事,赋学会理事。著有《企业的修为》《中国的修养》《国学通论》《中国文学的代际》等优质书籍。
|
目錄:
|
序言: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楼宇烈
引言
第一章 励志
第一节 自立
第二节 自勉
第三节 自新
第四节 自信
第二章 正心
第一节 明心
第二节 全性
第三节 慎欲
第四节 养气
第三章 修身
第一节 养生
第二节 谨慎
第三节 省思
第四节 浑厚
第四章 怀德
第一节 大度
第二节 隐忍
第三节 善友
第四节 格局
第五章 向学
第一节 读书
第二节 为学
第三节 深思
第四节 明理
第六章 立业
第一节 齐家
第二节 处事
第三节 用人
第四节 务本
结 语
后 记
第二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反思
中国教育理念提到,老师给学生讲授知识的时候,不要一次讲透所有知识,而要留下一部分未解的知识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从而给学生一个提高的空间。明代学者陈献章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讲:“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则能进,已得知识之半。”(明)黄宗羲《明儒学案·白沙学案》“疑”就是让学生能够去思考。读书过程中生出大疑惑,就能有大长进,生出小疑惑也能有小长进;要想不断进步就要不断思考,不断因疑惑之心而思考解决之法,能有这样的精神,也算是已经入了学问研究之门,得到知识之半了。能生疑惑之心,就说明读书者有心,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古人看重“疑”的重要,实际上是看重这种主动的、独立的思考精神。
能疑之后,就要对疑惑的问题进行反复探究,从各个角度来发问,逐渐掌握问题的关键所在。早在《尚书·仲虺之诰》中,古人就推崇“问”的重要:“好问则裕,自用则小。”要为学就一定要有好问的精神。好问之人,一般都是在思考很熟或查阅很多材料之后,真正再也不能思考透彻了,才向别人发问的。所以好问,即使是因为不能透彻理解,其实也已经在这个问题上有了很深的理解,只差最后点透而已,所以能称之为“裕”。而刚愎自用之人,有了问题思索不得,就轻轻放过了。如此长久下去,不但知识面越来越窄,其为学的格局也越来越小。孔子讲自己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的知识,就在于自己能做到“每事问”。
孔子之所以成为圣人,在于凡是遇到不懂的东西,就不耻下问,由高明而更高明。中国古代学子都要游学,要到天南海北走一走,听听不同老师的课,结识更多的朋友,就是为了能够在游学中向更多高明的人请教,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见识。“博学多识,疑则思问。”(东汉)王符《潜夫论·叙录》只有广博地涉猎,扩充自己所学的范围和研究的领域,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见识;而在读书过程中必然会生出疑惑来,这时候一定要善于询问,善于向高明之人请教。荀子有句话说得好:“迷者不问路,溺者不问遂,亡人好独。”《荀子·大略》“遂”为水中能借以得渡之路。不能问,则终迷惑、沉溺于不知路的困境中,要在学问中有所成就是很难的。
《礼记·学记》讲治学之法时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正是对所读之书、所接触之事理不能清楚明白而生疑惑,才有“问”,所以“问”正是攻坚之关节。同时还要能够循序渐进地发问,“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先思考解决容易的问题,逐渐地把知识、材料、经验都积累起来,再去思考解决艰深的问题,最后才能逐渐探究到“节目”之处,也就是问题的核心之处。为学不要在起步时就做太难的题目,那是初学者很难驾驭的,做学问、读书一定要循序渐进,思考问题也是要循序渐进。这都是古人总结的为学的经验,其中蕴含着很深刻的道理,我们一定要善于吸取。
“疑”与“问”不可分,都是读书深思的必经阶段。而要做到善“疑”善“问”,还是要在“学”上努力。刘开在《问说》中说:“学与问,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质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我们一直所讲的做学问,实际上就是在讲学者要善于“学”“问”并使之相辅相成的为学之道。人不努力向学,就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经验,对于所读之书也就不能有什么见解和评判,所以想有所质疑都不得;不能做出自己有见识的质疑,不能对书中的朦胧处、不切实处而发问,读书只能是原地踏步,难能前进。问要善问,要深思熟虑之后再提问。“非问无以广识”,如果能在“学”即大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在深“疑”即深思熟虑之后发问请教,由高明之人帮他点透最后一层隔膜,人的学养与见识就能豁然开阔,即便是做世上任何的事情,不单是做学术研究,参加实际工作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为学要能深思,要能善“疑”善“问”,不要总是浮于知识的表面,即使有疑问也是隔靴搔痒的疑问,不但不能扩展自己的见识,也不能有助于推进学问的进展,以刘开的话讲就是“非真能好学者也”,这确实是为学者的悲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