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少女杂货铺 Procreate可爱质感插画教程
》
售價:HK$
76.8
《
边界感:人和人之间最舒服的距离
》
售價:HK$
53.9
《
数理人文(第1辑)
》
售價:HK$
107.8
《
俘虏危机:大英帝国崛起的背面(1600~1850)
》
售價:HK$
130.9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售價:HK$
65.8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HK$
79.2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HK$
107.8
《
保险原理与实务(第五版)(普通高等学校应用型教材·金融)
》
售價:HK$
49.5
|
編輯推薦: |
一、本系列丛书在总目选编上,收入中国国学之精粹,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有序、精神有源的特点。
二、本书分为《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81章。
三、本书编辑目的,在于陶冶学生优雅的情操,培养高尚的品德,引导人生向善、向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一代人正确的价值取向,让人生有根。
四、本书的篇章,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华,是历代学者家传户颂之篇章。阅读本书,有益于当代青少年了解“上善”“大德”“曲直”的概念,懂得凡事有成“始于足下”的道理,培养自知、自胜、不争、乐观、坚忍的品格,具有时代意义。
五、本书是老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汇编,由老子编写而成。记录了老子关于“道”“无为”和“善”(道法自然、无为而无所不为、上善若水)的思想观点,是道家经典著作。
六、本书依照阅读的逻辑及成长所需,先列“篇章大意”,再列“正文”“注释”“译文”,并依文中具有成长、教育意义的内容,设置“成长启示”和“品读思考”,全书*后列出“本书经典名句记忆”“本书相关名言链接”以及“读后感”。
七、本书“注释”“译文”部分,参考各家精妙、正确的注解,力争直白、明了;“成长启示”则针对青少年成
|
內容簡介: |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道德经》的巨大影响。
|
關於作者: |
◎关于作者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是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老子太清宫镇)人。老子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文学家,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被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关于历史背景
老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列国纷争,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生活、生产造成巨大破坏。诸侯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逐步融合,人民都渴望统一,这样就形成统一的趋势。老子特别喜爱读书,在任周王室图书室的守藏史时,不但把周王室藏书博览无余,还周游列国,一边进行社会考察,一边收集各诸侯国和民间藏书,并一一拜读。所以老子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具有很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老子》一书就是老子以所学为理论依据,并结合在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综合写成的。
◎关于社会影响
《老子》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超过三千余种,具有代表性的不少于一千种,从侧面说明了《老子》的巨大影响。
总策划简介:
徐国静,孔子基金会全球文化大使,著名教育专家、演说家。
译注者简介:
马将伟,文学博士,广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著作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
內容試閱:
|
第二章
本章内容包括两部分。前一部分集中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列举了日常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等,指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老子认为世间万物不会孤立存在,万物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作用、互相补充的,任何事物都与自己的对立面同时存在,在这一部分中,论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法则。
后一部分则将辩证法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提倡“无为”和不争。老子认为理想的“圣人”应该是顺随自然,有所作为,而不强作妄为,用“无为”的方式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教化民众,以此来顺应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同时,“圣人”不争功名,对已经发生了的有功利的事情,既不管制,也不占有。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②。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④,长短相形⑤,高下相倾⑥,音声相和⑦,前后相随⑧,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⑨,行不言之教⑩;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斯恶已:斯,则,就。恶,丑。已,通“矣”。②不善:此处指恶。③有无相生:有和无互相生成。相,互相。④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形成。⑤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⑥倾:同“盈”,充实、补充、依存。⑦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作“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作“声”。⑧前后相随:前与后互相追随。⑨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此处指得道的人。处,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⑩不言:不发号施令,不滥用政令。万物作而弗始:作,兴起、发生、创造。始,首倡。有:占有,据为己有。恃:倚仗、依赖。居:居功,自我夸耀。是以不去:是以,因此。是,指示代词,这。以,因为。不去,指“圣人”的功绩不会消失。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美的原因,那么丑的概念就产生了;天下人知道了善之所以善的原因,那么恶的观念也就形成了。有和无互相生成,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示,高和低互相补充,合音与单声互相谐和,前与后互相追随。所以,得道的人顺其自然地对待世事,任凭万物自然发生而不发号施令,万物兴起而不肇事端,生养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助长万物而不自恃,成就功业而不居功自傲。可是,正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也就不会离开他。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个方面,我们平时做事情要学会打破思维定式,从多方面思考,比如面对选择,如果向左走是一条死胡同,向右走也许就是阳光大道。
第三章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纷纷招揽贤才,在这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老子的政治主张却颇为独特,他提出不“尚贤”,他反对重用和提拔所谓的“优秀人才”,反对珍爱和看重稀世珍宝。老子的这种主张是为了防止民众争名逐利,防止民众沦为盗贼。他认为:只给人们以口腹的饱足,却不让他们有竞争的目标、欲望和心智,这样人们就不会有竞争的行为,自然也就不会出现竞争动乱的社会了。从这种设想的具体含义看,老子主张的“不尚贤”“使民无知”,与“愚民政策”还不是一回事,老子只是要人们回到一种自然而和谐的“无为”境界。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②;不贵难得之货③,使民不为盗④;不见可欲⑤,使民心不乱⑥。是以圣人之治⑦,虚其心⑧,实其腹⑨,弱其志⑩,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①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②争:争名夺利。③贵:动词,重视,珍稀。货:财物。④盗:盗贼。⑤见: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⑥乱:迷乱。⑦治:治理天下的方法。⑧虚其心:使他们心胸开阔,无滞碍。虚,消除滞碍,开阔心胸,使动用语。⑨实其腹:使人民填饱肚子。⑩弱其志:使他们志气减弱。即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强其骨:使人民身体强壮。无知无欲:没有伪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知者:有才智的人,知同“智”。敢:进取。无为:不妄为。则无不治:没有治理不好的天下。治,治理。
不推崇世俗的才德之人,使人民不争名夺利;不去看重难得的稀有的财物,这样人民就不会成为盗贼;不显露那些可能引起人们贪念的事物,人心就不会被迷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总要使人心灵开阔,填饱人民的肚子,减弱他们的竞争的意志,增强他们的筋骨。经常使人民没有奸诈的心智,没有贪婪的欲望,使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也不敢妄为。能按照“无为”的办法去做事,也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天下了。
古往今来,很多人认为老子在本章鼓吹愚民思想,实际上他是反对现实社会的奸诈心智和贪婪欲望,即“虚其心”“弱其志”。结合社会现实,谈谈你的感受。
第四章
本章论述的是道的体象。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却无处不在。“道”无限博大,用之不竭;“道”无限深远,没有开端,没有尽头。它“似万物之宗”“象帝之先”, 因此,“道”是一切事物的本始。
道冲①,而用之或不盈②。渊兮,似万物之宗③。(挫其锐④,解其纷⑤,和其光⑥,同其尘⑦。)湛兮⑧,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⑨,象帝之先⑩。
①冲:同“盅”,虚空。②或不盈:或,常。不盈,不穷。盈,满、穷尽。③渊兮:渊,深远。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宗:祖宗,祖先。④挫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挫,消磨,折去。锐,锐利、锋利。⑤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⑥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⑦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⑧湛zhàn:沉没,引申为隐约。⑨吾不知谁之子: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孩子。⑩象帝之先:好像在天帝之前就出现了。象,似,好像。帝,天帝。
道的本体是虚空无形的,但它的作用却不会穷尽,很深远啊,它好像是万物的宗主;它消磨掉自己的锐气,消解掉自己的纠纷,调和好自己的光芒,把自己混同于尘俗。道隐没于冥暗之中,又好像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生出来的,是谁的孩子,只知道它在天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第五章
本章由天道推论人道,中心是清静无为。老子认为,天地是没有任何感情的,它把万物都视为祭坛的贡品,任随它们生生灭灭,圣人对百姓也无所恩爱,任随他们动作生息。老子把自然和社会比喻成风箱,从外部看,风箱不停地运动,而在运动中,风箱中间“轴”的位置始终没有变化。虚空而不穷竭,动与静会自然调节互补。
天地不仁①,以万物为刍狗②;圣人不仁③,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④?虚而不屈⑤,动而愈出⑥。多言数穷⑦,不如守中⑧。
①天地不仁:天地对万物没有偏私、偏爱。②刍chú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不偏不党,公正无私,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③圣人不仁:圣人仿效天地,对百姓不施人为蓄意的仁恩,任其动作生息。④犹橐(tuó)籥(yuè):犹,比喻词,“如同”“好像”。橐籥: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⑤屈:竭尽,穷尽。⑥愈:更加的意思。⑦多言数穷: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⑧守中:守住虚静。中,中空,象征一个像橐籥一样虚静无为的道体。
天地对万物不施偏爱,将万物都视同祭坛中的刍狗;圣人对万物也不施偏爱,把老百姓当成祭坛中刍狗,听凭他们自己发展。天地的中间,大概像是风箱吧?内部虚空却不会枯竭,鼓动起来却能产生更多的气流。政令繁杂反而会加速消亡,还不如持守虚静。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需要空间,才能有更多的气流;雄鹰需要空间,才能飞得更高;海豚需要空间,才能游得更远;人也需要空间,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老子将天地之间的部分比作什么?这样的比喻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六章
这一章中老子继续说明“道”的特征。即继续阐述第四章“道”在天地之先的思想。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虚空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谷神不死”,体现出“道”的永恒性,即恒“道”。“玄牝之门”是产生万事万物的地方,它的作用非常之大。老子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的根源。他想以此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道”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
谷神不死①,是谓“玄牝”②。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③,用之不勤④。
①谷神:谷,虚空。神,应变无穷。②玄牝pìn: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玄,原义是深黑色,在《道德经》一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③绵绵若存: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若存,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若,如此,这样。④勤:尽。
虚空的变化是无穷的,这就是微妙无比的母性。微妙无比的母性之门,就是天地的根本。它好像绵绵不绝地存在,它的作用无穷无尽。
第七章
本章也是由天道推论人道。老子认为天地长存的奥妙在于“不自生”,即不谋求自身的生存。也就是“无为”“不争”“无私”,顺应自然,结果却是得以“长生”。世间“圣人”效法天道,退身忘己,同样也会得到本来没有期望过的私利。反映了老子以退为进的思想,老子的这一思想中,包含着一定的辩证法因素。
天长地久①。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②,故能长生③。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④;外其身而身存⑤。以其无私⑥,故能成其私。
①天长地久:长、久,均指时间长久。②以其不自生:因为它不为自己生存。以,因为。③故能长生:因为它不求自生,所以能够长生。④身:自身,自己。先:居先,此处指为人所爱戴。⑤外:是方位名词做动词用,使动用法,这里是置之度外的意思。存:生存、保存。⑥私:自己,本人。
天地是长存的。天地之所以能长存永在,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生存,所以才能长存永生。因此,圣人把自己摆在众人的后面,却能为人所爱戴;圣人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正是因为他没有私心,所以才能成就自己。
无私的人,就像埋在地下的树根,能让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圣人后其身”,我们要学会无私,学会奉献,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老子告诉我们,天地长存的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的道德培养有什么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