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女真史
》
售價:HK$
104.5
《
富足人生指南:用十年时间实现富而喜悦
》
售價:HK$
85.8
《
少女杂货铺 Procreate可爱质感插画教程
》
售價:HK$
76.8
《
数理人文(第1辑)
》
售價:HK$
107.8
《
俘虏危机:大英帝国崛起的背面(1600~1850)
》
售價:HK$
130.9
《
家庭心理健康指南:孩子一生幸福的基石
》
售價:HK$
65.8
《
舍勒的心灵(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原典译丛)
》
售價:HK$
79.2
《
租税转嫁与归宿
》
售價:HK$
107.8
|
內容簡介: |
沙飞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摄影家、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著名摄影记者,许多过去早已留在我们记忆里的照片,都出自沙飞之手,如《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鲁迅的*后时刻》、《战斗在古长城》等。本书是沙飞的女儿历时20多年,采访了许多熟悉沙飞的名人而写成。书中精选沙飞本人摄影作品100多幅,以及许多熟悉沙飞且年暮古稀的世纪名人照片200多幅,非常具有文献史料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
關於作者: |
王雁,女,1946年出生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祖籍广东开平。毕业于中山大学。已退休。居深圳。河北石家庄平山碾盘沟村、井陉洪河漕村荣誉村民。
|
目錄:
|
代序·烽火征程—— 沙飞传奇的摄影人生
评论沙飞摘选(2005~2014)
自序:父亲对我是永恒的
作家与学者信简
第一章 选择
1. 传说中薛仁贵的后裔—— 司徒家族
2. “你是我命中注定要娶的女人”
3. “我要用照相机记录历史”
4. 梵高对艺术的激情与癫狂令他痴迷
5. 《鲁迅生前*后的留影》
6. “我们实在不能不受剧烈的感动”
7. “不要让现实的大海把你毁灭”
8. “他在作品上倾注他的生命”
/第二章 洪 流
1. “我**次看见为抗日负伤的战士”
2. 《战斗在古长城》
3. 《无声的战斗》
4. “他真像喝酒似的,心醉了”
5. “王若冰”
6. 白求恩:“照相机给沙飞”
7. 将历史的瞬间定格
8. 《文化的鲜花》
9. 天各一方
10. “他像民主人士”
11. “有理也坚持,没理更坚持”——赵烈日记摘选
12. “人在底片在”
13. “你们的爸爸叫沙飞”
14. “他们双手沾满我们的血”
15. “政治运动伤人”
16. “他机密地告诉我”—— 顾棣日记摘选
17. “千秋功罪,自有评说”——石少华文章摘选
第三章 绝 响
1. “我要干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2. “日本法西斯曾杀害多少中国人”
3. “一定要替老沙鸣不平”
4. “挥泪斩‘马谡’”
5. “执行时不下跪”
6. 她始终深深地爱着自己生命中**的男人
第四章 回 声
艰难的纠正错案之路——王笑利日记摘选(1980~1988)
附 录
人物介绍
主要参考文献
我接过来的历史担子如此沉重——2005 年版后记
再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代序·烽火征程——沙飞传奇的摄影人生
王 瑞
中国杰出摄影艺术家沙飞,在20 世纪30 年代中国摄影天地里横空出世;其事业在40 年代辉煌灿烂;其生命在50 年代初戛然而止;之后,他从人们视线消失数十年之后重现——沙飞的传奇式人生和他戏剧性的命运,实在是对中国摄影史的描述和史论观念的思维定式,提供了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近乎荒谬的典范。沙飞的生,沙飞的死,沙飞的死而复生,结构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道非常景观。
1
本名司徒传的沙飞,1912 年出生于中国广州的一个商人家庭。时值现代中国历史的转折点,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终于被西方民主共和思想影响下的辛亥革命所推翻。1911 年,辛亥革命成功,****诞生。1912 年元旦,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沙飞几乎与中国史无前例的新时代同时诞生。而他的出生地广州,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前沿要冲。沙飞在这个当时中国*开放、*激进、*活跃的革命基地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建立后,西方现代观念的渐入,迅猛动摇古老顽固的封建体制根基,促使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1919 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旧思想、旧文化、旧道德发起猛烈冲击,自由民主观念逐步植入中国人心中。1921 年,孙中山在广州当选为****非常大总统。1924 年,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了**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同年,孙中山在广州创办黄埔军校,创建革命军,预备开展歼灭封建王朝余孽的北伐战争。
广东曾经是近代中国*早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也是摄影术*先传入的、领一时之先的地带。1926 年7 月,北伐革命军从广州分三路挥师出征,刚在无线电专门学校毕业的14 岁的沙飞为时代的革命精神所振奋,毅然报名从军,参加北伐。他如愿以偿被编入**军电台当报务员,随部队乘船抵上海;随后,进军宁波、徐州、济南、天津、北平等地。在军队中收发报技术熟练的沙飞年龄*小,北伐途中轮流值班不停地收发军事电报,紧张、劳累、艰苦的军旅生活,锻炼了少年沙飞从军的意志、体魄,开阔了他人生历练的眼界,增长了胆识。
沙飞走进社会的**个职业是当了五年的军人。他从14 岁到19 岁由少年成长为青年。这样迥异于同时代文化人的个人成长经验,奠定了沙飞与烽火战场结伴一生的事业基础。沙飞投笔从戎于少年;此后,他以电报机和照相机为战斗武器,演绎了文化人从军的非凡特例。从****的北伐**军无线报务员,到中国共产党的八路军摄影宣传员,沙飞*初与*后所担当的社会角色都是职业军人。以至于人们很难将一名摄影艺术家的卓越造诣与一名职业军人的尽职业绩联系在一起,这成为沙飞艺术生涯的独特之处。
自1931 年起,在汕头无线电台工作的几年,是沙飞人生中唯具浪漫情调的时期。恋爱中和蜜月中的沙飞,展现了沙飞人生中少有的温情色彩,这也是促使他从报务员转向摄影师的契机。沙飞的摄影创作生涯因小家庭的建立而拉开了帷幕。沙飞在业余时间迷上了摄影,加入了上海的摄影团体——黑白影社,并以早期作品参加展览。出于对摄影的热爱,这个不安分的南方青年,在1936 年放弃无线电台的工作,离开了家人,孤身跑到中国*西化的城市上海,开始个人的摄影生涯。
沙飞在上海的时候,正是中国左翼文化活跃期。他成为左翼文艺青年,见到了中国的文化伟人鲁迅。他拍摄到了鲁迅生命*后时刻的照片,在左翼文化的摄影领域创造了耀眼的成绩。
2
沙飞是个身手矫捷的影像摄猎人。他游走于大时代风云变幻的都市与战地。沙飞用影像记录社会重大事件,将历史瞬间凝结。沙飞在自己摄猎到的纷繁世界里凝结传世影像,结构出个人生命意义的永恒。
新闻记者和纪实摄影人的幸运,是在重要的社会事件发生时,能够身临现场并参与其中。作为摄影家的沙飞是幸运者,他不但不失时机地投身抗日洪流,而且以舍我其谁的猎影自信,用影像记录历史;同时,也以影像音符的交响奏鸣形式完成人生的自我升华。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个重要事件,都会留下一帧具代表性的图像为其象征符号。这样的史迹图像,必要经过时间的筛选而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例如,日本侵略中国的代表图像是1937 年王晓亭拍摄的《日机轰炸下上海南站的儿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代表图像是1937 年沙飞拍摄的《八路军奋起抗战——战斗在古长城上》。还有沙飞1936 年拍摄的《鲁迅先生和青年木刻家在一起》,也已经成为该时代重要文化事件的代表图像。
沙飞在大时代的社会舞台上,获得了恣意施展个人摄影天分的机会。战争环境的诡谲变幻,为沙飞成熟个人的艺术风格,提供了丰沛的环境,而沙飞的理想追求,正适合解放区的社会所需,这是个人与时代互相依存的关系。离开熟悉的城市环境转战条件艰苦的山区农村,沙飞仍然因地制宜地进行着个人的艺术实践,他拍摄的战争题材的作品,并没有抑制其以往显示出的个性化艺术特色。而且在大场景的艺术处理方面,他更加自觉地把相对枯燥、单调的战地摄影,凝练出艺术化的审美表现。沙飞此时也是利用自己的艺术造诣,来实现其社会理想,圆满地将个人的摄影艺术造诣发挥到了高峰,从而奠定了在中国摄影史上的耀眼地位。
沙飞的肉体生命完结于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夺取政权到掌权建设的转向时节,肉体生命的完结自然也就终结了作为摄影家的沙飞的艺术生命。沙飞的艺术才华恰巧在发挥至**时节,突然而意外地结束了。
3
沙飞的影像天赋上乘,而勇于把自己的生命投入艺术,是他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的风格特质。沙飞的革命事业表现是以实践摄影艺术为内容的。用生命博取摄影的艺术价值,乃是沙飞的人生本色。
左翼文艺思想促成了沙飞的摄影成就。在他那个时代,关心民族命运和社会生活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不同程度地都有左倾思想,并且与革命活动发生关联。左翼文艺青年的沙飞,自我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队伍。而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摄影,皆为西方文化的产物,沙飞早年在思想和文化上表现出的激进态度,在人生抉择关头,具有该历史时代的必然性。
沙飞的社会革命化的摄影实践,成为左翼文艺青年投身革命队伍施展才能的范例。无疑,沙飞属于中国摄影史上的显赫人物。他之所以被冠以“革命摄影家”的头衔,也表明他是一个**的例子。革命战争的摄影实践,催化沙飞的摄影趋于成熟。其结果,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事业中,由沙飞主持创办了抗日根据地的《晋察冀画报》;这,史无前例地创造出一整套的“解放区摄影”事物,进而演化为一派特定的摄影模式。就此意义而言,沙飞以其关键性的个人作为,主导了“解放区摄影”的产生、发展,直至成熟。这不但印证出左翼文艺青年的志向和抱负,得以在时代的社会活动中实际兑现,而且此摄影实践成果,也是沙飞艺术生涯的完成时。
正是摄影成就了沙飞。沙飞的摄影生涯可谓极其顺遂,几乎是一上手就收获累累,不能不叫人刮目相看。沙飞影像的画面结构,属于那种从美术途径切入——摄影者所通常操持的美学样式。他早期照片运用光影塑造的形象,极具受鲁迅指导的中国左翼木刻版画的现代美感和黑白效果,表现出刚劲干练的个性化风格。尽管沙飞后期出于为政治服务目的的照片,凸显出革命化的意识形态表征,倾向于“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效果。但是总览沙飞现存的所有影像,他对光影处理的讲究和对画面构图的经营,无不一以贯之地带有时代标志下的个人风格印记。
沙飞作为一名中国摄影发展的阶段性表率人物,他的影像遗产必然对后世的摄影发展深具启迪意义。即如,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在何种情况下,同时还将成为不朽的摄影艺术作品?对此,沙飞的摄影作品给出有力的证明。在影像的新闻时效性消失之后,在影像的纪实作用随时代变迁而淡化之后,在影像拍摄当时所附带的社会性渐次被时间和历史淘沥剥离之后,沙飞的那些摄影代表作,仍然以其纯影像的特质,焕发着永恒的艺术光彩。
沙飞的摄影作品证明,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等纪录性质的摄影,可以同时具有摄影艺术作品的品质,但是并非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就是摄影艺术。对于自己作品的摄影艺术价值,沙飞也许没有充分意识到,或许他只凭着下意识的个性感悟进行拍摄,甚或在言论中以革命气概的粗犷与豪迈,故意贬抑艺术事物的超然与永恒。然而,沙飞摄影实践的终极价值,其实还得取决于其作品的艺术性。若干世纪之后,20 世纪中国发生过的惊天动地的社会大事件,必然会被时间推向历史的深处,新闻摄影、报道摄影和纪实摄影的影像只不过是翻查历史的索引。而作为艺术杰作的经典摄影影像,必然历久弥新地流传于人类文明的意象中,焕发出永远也不过时的艺术生命力——沙飞的摄影作品,有可能因而获得这份超越时空的永恒荣誉。
王瑞:旅美摄影评论家。原文翻译成韩文,发表在韩国摄影小黑书《沙飞》(2011 )。中文版载国家博物馆“百年沙飞——纪念沙飞诞辰百年摄影作品捐赠图录”(2012 )。
自序:父亲对我是永恒的
王 雁
1950 年3 月4 日,我的父亲沙飞在石家庄被处以极刑时,他未满38 周岁。那年,母亲38 岁,我们五个孩子,大哥17 岁,大姐15 岁,我4 岁,弟弟3 岁,小妹1 岁。
1945 年7 月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分离了8 年的父母亲在河北阜平坊里村团圆了。1946 年5 月我出生在河北张家口,我是他们破镜重圆后的**个孩子,父亲亲自给我起名为王小辉,以表示对改名为王辉的妻子的爱,父亲当时还说,将来全国和平了,几个孩子还是要改回他的姓——司徒。上大学时我自作主张,改为现在的名。生不逢时的我面临着内战即将爆发,我只当了父母亲几天的掌上明珠,还未满月就被送到河北怀安县柴沟堡一个老乡家。9 月父母撤离张垣时把我留下。
1950 年春天孟昭瑞奉石少华之命将我接到北京、送进华北军区八一学校幼儿园时,父亲已去世一个月了。我的记忆从那时开始,校长、老师及小朋友的父母几乎都知道关于父亲的事,他们经常爱怜地抚摸着我的脸说,你爸爸太可惜了……因此我从小就知道父亲叫沙飞,他原来在部队里专门照相,由于他开枪打死了一个日本医生被枪毙了。
不久,母亲被人民银行派往香港接收中国银行,后来她在广州工作,把小妹接去了。每逢周末小朋友的父母都来接孩子回家,我羡慕极了,而我和从河北阜平上庄老乡家接来的弟弟无家可归,学校就是我们的家。
那时候,母亲到北京开会时来看我们,在东北空军当兵的大哥和正在读中学的大姐来看我们,石少华叔叔和夫人连斐娥阿姨来看我们。20 世纪80 年代初,有一次我到石少华叔叔家,连阿姨送给我几张照片,是他们带着大儿子志民到八一学校看我和弟弟时拍摄的,她对我说:“你们小时候,我们去八一学校看你们,你抱着我问:‘阿姨,你是不是我妈妈?’我说不是。你又问我:‘哪个阿姨是我妈妈呀?’我的眼泪都流出来了。”那时的我真是太小、太小了。
当时的八一学校是极特殊的环境,开国元勋、高级将领及烈士的子女很多,被留用的日本人的子女、曾有功劳但犯了错误甚至非正常死亡人的子女也不乏其人,后者并未被归为另类,而是被归入“烈士子女”的行列。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邓小平、贺龙、聂荣臻等人的子女、侄、孙,大多在这里读书。因为是在八一学校,所以父亲的死没有给我幼小的心灵造成太大的创伤,在校长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爱中,我身心健康地成长,无忧无虑地度过了12 个春秋,初中毕业时因获金质奖章被保送到北大附中。1963 年我从北京回到广州母亲的身边。在家里她从不提起父亲,其实从来没有任何人认真地告诉过我关于父亲的事。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渴望了解自己的父亲。
1965 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前夕,趁母亲出差时,偷偷打开了一只从未见她开过的旧木箱。在一个黄色的牛皮包里有个小铁盒,里面果然有我坚信应该有的东西:父亲年轻时穿西装的照片,父亲母亲哥哥姐姐的合影,父亲在广州、桂林影展的会刊,父亲未写完的自传,1950 年2 月24 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关于判处沙飞极刑的判决书等文件。
我受到强烈的震撼。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父亲的生与死!**次看到父亲的照片,发现自己长得那么像他!我感觉到血管里流淌着父亲的血,血缘把我和他紧紧地连在一起。我把照片拿去照相馆翻拍,把文件都抄下来。夜深人静之际,我常常把照片、判决书拿出来,看着,吻着,流着泪,这是我少女时代**的秘密。我还把全家合影送给北京的儿时知心朋友汪兴华,让她与我分享所有的欢乐与痛苦,她的父亲汪克明将军和那时才三岁的她及同胞姐姐建华都曾是父亲的病友,在父亲狂癫的日子里,他们给过他友谊与欢乐。
岁月匆匆流逝,几十年过去了。
从知天命之年起,我开始一点点寻觅父亲的踪影,一步步走近遥远、陌生的父亲……
父亲,对我是永恒的。
2005 年3 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