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危局
》
售價:HK$
84.0
|
編輯推薦: |
推荐语一:资深的专业背景+前沿的教育理念+相差16岁的两个孩子的养育经验+小儿女0-4岁成长历程的全程跟踪记录+*丰富的一线素材!
推荐语二:全程追踪0~4岁宝宝的敏感期!在各项能力发展的**个关键期,给宝宝*好的早早期启蒙和成长模式。
推荐语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张梅玲作序推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EAP咨询师、资深心理咨询专家赵宏点评、作序推荐;美国、加拿大同步上市!
推荐语二: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千万个父母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出内在的生命力,让孩子因此成长为心里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卓越创造力的一代新人!
|
內容簡介: |
一个早教专家的育儿手记!资深的专业背景+前沿的教育理念+相差16岁的两个孩子的养育经验+小儿女0-4岁成长历程的全程跟踪记录+最丰富的一线素材!
全程追踪0~4岁宝宝的敏感期!在各项能力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给宝宝最好的早早期启蒙和成长模式。
本书作者是一位儿童学习方法研究专家,现在她将这一特长扩展到婴幼儿养育——她提出了婴幼儿身、心、智共同发展的养育观,将0岁的新生儿就做为一个贯穿发展的人的整体看待;她将婴幼儿成长中的敏感期细化为外显性敏感期与内隐性敏感期,将情绪、性格、心理也纳入婴幼儿养育之中。
本书根据作者长期一线幼儿教育的观察、积累和对自己第二个孩子的亲手养育、追踪、记录,结合国际上最新婴幼儿教育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了点滴生活化,从而使本书成为一本0-4岁婴幼儿身、心、智养育的实际操作手册与方法指南,有非常强的参照性和可运用性。
推荐语二: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千万个父母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破解儿童内心的秘密,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敏感期,并释放出内在的生命力,让孩子因此成长为心里有力量、有强大自我、有卓越创造力的一代新人!
|
關於作者: |
徐小东,1968年生。长期从事婴幼儿学习方法研究与教材开发工作。2004年起做为教育部“十五”重点课题《母语教育的幼小衔接的研究》子课题《情景快速识读法的研究》课题组长,10年来潜心研究、追踪3-7岁幼儿说话、阅读的学习方法,积累和掌握了大量的一线材料。课题成果《儿童情景说话阅读》(8册30本)已正式出版,并经过4次修改完善,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
|
目錄:
|
第一章 捕捉0~ 4岁孩子的敏感期
最好的养育不仅是养,更是“育”
做个不说“不”的妈妈
认识孩子美妙而神奇的敏感期
捕捉0~4岁孩子的敏感期
口腔敏感期——帮他把小手放进嘴里
动作敏感期——让他一次“按”个够
感觉敏感期——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大胆尝试
空间敏感期——和孩子一起探索世界
秩序敏感期——陪孩子“重来一遍”
模仿敏感期——大人所有的言行都是在示范
确认爱的敏感期——爱他一定要大声告诉他
追求完美敏感期——呵护好孩子的“完美心”
违拗敏感期——你说过多少“不”,他就会还你多少“不”
知识探求敏感期——孩子到底有多少“为什么”
敏感期与多元智能的对应与开发
附谈:左手、右手的能力开发与左脑、右脑的均衡发育
第二章 科学、轻松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孩子睁开眼睛那一刻就可以阅读了
别错过3~9个月时的阅读启蒙
第9个月,宝宝的阅读正式开始了
孩子早早期阅读,家长要做什么
早早期识字能力激发
第三章 孩子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
0~2岁,语言能力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
培养孩子表达能力要注意5件事
在温馨的睡前聊天中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附谈:婴幼儿就一定不能看电视吗
第四章 呵护孩子涂涂抹抹的兴趣
婴幼儿绘画从什么时候开始——0岁
绘画感知的建立——1岁
激发孩子潜在的绘画能力——2~3岁
绘画能力的自由发展——3~4岁以后
孩子画的到底是什么——儿童画的心理解读
正确对待孩子的画画行为——儿童画的解析原则
第五章 系统激发孩子的音乐智能
培养音乐感知能力,赶早不赶晚
从0岁开始,培养孩子的音乐感知力
调动全身感觉器官,全方位体验音乐魅力
“看”音乐,也是提升音乐感知力的方法
从“听”到“玩”,远离音乐智能开发的盲区
系统激发、呵护孩子的音乐智能
第六章 早早期情绪、性格的科学养成
情绪与性格的早期发育和培养
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合格父母不会用的6种错误养育方式
情绪与性格养成法一: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帮其增强成就感
情绪与性格养成法二:拒绝消极的增加压力的说话方式
情绪与性格养成法三:与孩子交流要懂得“打开天窗说亮话”
情绪与性格养成法四:宠爱与娇惯、约束与放纵如何平衡
情绪与性格养成法五:你看到的,便是孩子将要成为的
第七章 婴幼儿期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多和孩子玩玩角色扮演游戏
“装扮游戏”中的心理解读
教孩子懂得发现并认同他人的优点
寻找心灵相通的好伙伴
让孩子懂得玩游戏就得有输有赢
正确对待孩子交往过程中的哭闹行为
让孩子从小建立强大的心理防御
第八章 4~5岁,陪孩子走过心理成长的“断奶期”
4~5岁,孩子心理成长的一次伟大跨越
小小孩寻求独立时,家长要注意什么
性别的问题,不要和孩子“躲猫猫”
关注孩子对于“亲情”的理解
关注孩子“同情与共情能力”的培养
“爱情”来临?让孩子大胆去爱
融入生活学会爱,明天的懂事从今天学起
后记科学养育孩子,任何时候都不晚
|
內容試閱:
|
捕捉0~4岁孩子的敏感期
宝宝的敏感期不是一下就来、一下就走的,它有一个逐渐显现、日益突出的过程。到某些敏感期的高峰时,有些行为表现特别明显。还有一些敏感期是叠加出现的,几种行为特点都很突出。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敏感期的行为特点,硬要“定规矩”,与孩子拧着来,那家里可能常常都是“冲突与战争”的场面。最后的结果,不是你把孩子拧歪了,就是你被孩子气歪了。
家庭生活、养育孩子并不是一个较劲儿的过程。认识孩子,尊重孩子,顺着他的思路去摸索,顺着他的需求去创设条件,才是我们家长最应该做的。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拥抱孩子的敏感期,与孩子共同享受敏感期的美好!
口腔敏感期——帮他把小手放进嘴里
吃手,是孩子的天性,是一个个体探知世界的开始,同时也是他为解决牙痒的问题想出来的一个“妙招”。
因为婴幼儿的口水多,我们要做的就是让他的小手保持干净。衣服穿得厚重时,我们还要帮小宝宝把手放进他嘴里,让他尽情地“吃”。
桔子4个月时牙痒老想咬东西,有时抱着我的脸又吸又啃。我常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在一根手指上裹上纱布,让她咬。那时家里人也会说我太纵容她了,说以后她吃上瘾了看我怎么办。但1岁一过,她基本上就不吃手了,家里人感觉很奇怪。现在桔子很少吃零食,对零食不“馋”,这可能也是过好了口腔敏感期的缘故。
长牙后宝宝能感觉到咬自己的手会痛,就会改吃别的东西——拿到什么都会先摇一摇然后放进嘴里。这时我们只要做到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安全就可以了,比如没有小零件、及时清洗、定期消毒。个人感觉最好能提供不同质感的东西给孩子尝试。
吃手的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上幼儿园后,特别是在2~3岁的托班时期。这里面有两个原因:
一是小朋友相互影响,有时坐一排没事就吃手玩儿。
二是通过吃手寻找心理慰藉。他们常常在午睡时躲在被子里吃手,甚至吃脚指头。躲在被子里吃手,能让孩子回想起自己在妈妈怀里吃奶时的那种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与他小小年纪离开妈妈,独自到一个陌生环境度过漫长的一天而引起的分离焦虑症有关。
虽然家长不能跟去幼儿园,但从孩子的种种行为可以发现其中的蛛丝马迹,比如原来不再吃手的孩子回家后又经常将手放进嘴里;再比如经常吃手、吃脚的孩子指甲盖都是嵌进肉里的,有的甚至会残缺不全。这时,家长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而不只是呵斥他不许吃手。
有追踪显示,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等行为一定程度上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系。
没有过好口腔敏感期的儿童可能会咬小朋友或其他人、咬桌椅家具。这样的行为会被视为攻击他人、有意破坏物品,孩子因此可能会受到责骂、惩罚。可孩子常常会辩解说:“我没想咬他。”这是真的!没有过好口腔敏感期的儿童的这些行为是他们自己也很难控制的。正确的做法是帮儿童多准备些各种质地的、干净的物品,满足他们“咬”的需求。这也是他们探索和认知事物的过程。
动作敏感期——让他一次“按”个够
在这个敏感期,我们要做的事有很多。这时期的孩子特别热衷于摸、捏、摇、抓、扔、拽、扯、撕、打(拍)、抠、穿、按、翻(书)、剪(用剪刀)等,以及蹬、站、下蹲、走、跳、跑、踢、蹦、上下台阶等。
早期,我们可以为小宝宝准备一些有悦耳响声的手摇铃,便于抓捏的软球、玩偶,用于拍打、推、滚的小皮球。到8~10个月以后,宝宝能用手做的事增加了撕、抠、穿、按、翻等,这时考验家长的时候就来了。
撕纸对练习双手协调很有好处,同时也可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伴随着“咝咝咝……”的声音,一张纸被撕开了,宝宝很有成就感。
抠,就是抠小洞、抠缝隙;穿,就是穿过去,例如商场柜台间的缝隙,孩子特别喜欢将整只胳膊伸进去。我们常在新闻中看到有孩子被玻璃门的缝隙夹住了手,就是因为孩子喜欢将手“穿”进这些缝隙中。这时,电插头孔一定要插上保护座,这个小洞可是坚决不能让孩子抠的。
对于孩子手指触觉与手眼协调发展期的爱好,我们可以专门为他提供一些小洞洞供他抠,比如在一次性纸杯上剪几个小洞,让他专注地抠,或将小手指穿过去;还可以给他一些圈圈、环环让他把手指、胳膊伸进去、穿过去;或是用卫生纸、保鲜膜的纸筒,让宝宝将红枣、小玩具穿过去……穿过,也可以用套进去的方式来实现。
按,就是喜欢按一切按键、按钮,包括观察按后发生的情况、产生的结果。这时,你越是跟在他后面提醒他不要按,他越是乐此不疲,使劲儿“捣蛋”。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他家的宝宝就喜欢反复按电视开关按键,搞得他爷爷奶奶根本看不成电视。这是小朋友最喜欢的游戏:他按了电视开关,电视变黑了,大人看不成了,他满足了自己的控制欲;大人起来追他、叫他,都关注他了,他很开心。他不会听你的话“改正这个毛病”,因为这是他玩耍的方式,否则大人都去看电视了,谁来跟他玩呢?
应对宝宝这个爱好的方法就是找东西让他按,让他按个够。你可以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样,找一个专门用来让他按的“工具”;可以在家里有需要时就叫他帮忙来按;外出上、下电梯时都叫他按;还有现在的儿童模拟手机、模拟电话玩具,都可以满足宝宝小手指“按”的需求。需求得到了尊重,有了按的对象,孩子就不会经常到你面前来“捣蛋”了。
八九个月以后,宝宝就开始喜欢书了。比起书页上印着的内容,他们更倾向于用书锻炼自己打开书和翻动书页所需要的手眼技能。那种软而薄的书页不适合他们,也很容易被他们撕坏。他们更喜欢硬纸板书页、泡沫书页、布书页和200克以上铜版纸的厚书页。利用这种图书让孩子练习一页一页地翻书,是一项很重要的手眼协调技能的学习。
再大一点儿,15个月以后,就可以尝试让宝宝练习用勺舀、用筷子夹,开始时可以用红枣、木耳、小玩具等来练习。
在大脑皮质层中,大拇指运动反射区面积相当于大腿运动反射区面积的10倍,而且用勺舀、用筷子夹食物,牵涉肩部、胳膊、手掌、手指等30多个大小关节和50多条肌肉的运动,是一项很好的健脑、手眼协调练习及全身协调练习的活动。
但是在用勺舀、用筷子夹东西的游戏中,家长需要特别注意的就是不要过早让孩子形成右利手。我们的餐具不像西餐具的刀叉需要两只手配合使用,用勺或用筷子只需要一只手,另一只手完全空闲着,这对婴幼儿左右大脑的共同发育不是十分有利。我们可以让宝宝练习用两只手轮流使用勺、筷子。当然,这个难度是很大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用剪刀。2岁开始,宝宝就有了用剪刀的意愿,大多数家长这时会拒绝:“孩子这么小,用剪刀多危险啊。”但如果我们把前提假设为“能安全地用剪刀”呢,那这件事是不是就可以做了呢?
专门用于幼童练习的有塑料剪刀。桔子上幼儿园托班时,上学第一天,老师发的礼物便是一小袋文具用品,里面就有剪刀。可见,老师也认同2岁多的孩子可以练习使用剪刀,后来在托班期间老师也多次提示家长可以多让孩子练习用剪刀。桔子从此就迷上了剪刀,可是塑料剪刀很快就不“灵”了,剪不动了,于是我们一起到文具店买了圆头的小型剪刀(看来市场也考虑到了孩子的需求)。2岁3个月时,她用这把剪刀整整练了20天,天天剪,每次剪半小时左右。
整个练习过程是这样的:
最开始的几天,桔子只要一用右手打开剪刀,她左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也跟着张开了,然后嘴也张开了,嘴唇还歪向一边,一副很努力的样子。
当她的右手用力剪下去、剪刀嘴合拢时,她左手的三根指头也跟着合拢了,嘴巴也跟着闭上了。手、手指、嘴、眼睛就这样协调运动着。这时,纸还得我为她拿着。
几天后,当用右手握剪刀时,她的左手手指渐渐不再跟着动了。
又过了一些时间,她的左手可以拿纸了,双手可以相互配合了。
直到双手可以比较熟练地配合剪刀的开合,这个过程大约用了20天,每天都剪得满地碎纸。等熟练了,她的兴趣就小了,又过了两个月就不怎么剪了,只是在后来做手工时,才又练习按规定线剪,剪各种形状。
在孩子练习用剪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这是一项很好的练习手脑、手眼协调的运动。
此外,适宜于练习手眼协调的肢体大动作还有抛接球和拍球,这项活动是2岁到5岁的孩子最喜欢玩的。
在动作敏感期,除了要练习手脑、手眼协调外,还要练习脚脑、脚眼协调。
6个月之前,婴儿躺在小床上时,他的两条小腿经常不停地蹬着。这时如果不经意间放在床尾的小玩具被他踢着发出了声响,婴儿便会建立脚脑联动,再伸出腿去踢。我在桔子床尾小脚踢得到的位置挂了一个小铃铛,帮她强化这种脚脑联动能力。有一些婴儿玩具也可以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7个月以后,宝宝又有了新爱好——扔东西,这是宝宝最爱玩的游戏:扔,不见了;捡回来,又出现了。通常大人可以为孩子捡三五次,宝宝再扔,大人可能就不耐烦了。这时,我们可以让他练习自己“蹲下”“捡起来”。
10个月时,宝宝开始学站,为今后的迈步走打基础。与练站同样重要的还有练蹲,以加强腿部力量。桔子10个月以后,我经常带她在小桥边或扶栏边,手扶栏杆,下蹲捡树叶、小树枝,然后扔出去。这样可以练腿力,用小手捡起来,同时观察扔出去之后的结果。宝宝在外面蹲、捡、扔够了,就不会在家里坐在高凳上用“扔东西”来“折磨”你了,你也用不着大声喊“不”来阻止他了。
15个月后,宝宝喜欢上台阶、爬小坡、跳小桩了。这时,我们可以找小桥、倒车桩来给宝宝练习。适合宝宝的台阶高度以我们日常上下楼梯的台阶高度的一半最为合适。用倒车桩练习“跳下来”也正合适,因为这时宝宝的膝盖骨还很软,跳太高的高度容易使膝盖骨所受冲击力过大而受伤。
13或14个月大的宝宝走路还常会摔跤,这时可用学步带帮助一下,兜住他的腋下。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宝宝摔跤、碰痛,就不让他下地,就一直把他抱在怀里,一直把他放在小推车中。我见过17个月或18个月还走不稳的宝宝,甚至见过2岁多还不会下小桥台阶的宝宝,这样的宝宝长大后身体的协调性肯定不怎么好,运动能力也会受影响。
与抛接球和拍球等练习手眼协调的肢体大动作相对应,踢球是练习脚眼协调的肢体大动作,从3岁后可以延续很长时间。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所以对孩子跑跑跳跳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国外关于“体育锻炼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有氧运动的数量跟数学和阅读成绩有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孩子,在智商测验、感知技能、词汇能力、数学能力以及学习动机方面表现得更加优秀。两者之间的关联在4~7岁、11~13岁的孩子中最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体育运动在增强体力的同时,增强了心肺功能,增强了呼吸深度,从而增加了身体的供氧量,包括血液中的供氧量和脑部的供氧量。
此外,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感知训练。在运动中,孩子感受到了竞争、努力、坚持、赶超、合作、认输以及不服输,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帮助。
还有一些能促进全身肢体协调的活动。我经常带桔子进行的活动有游泳、骑车、打羽毛球、滑轮滑和徒步,此外她还一直在学习跳舞。
因为三亚天气较热,婴儿时期的桔子可以每天在家里游泳,3月份以后可以到小区的游泳池游,回到杭州后的七八月份又可以游两个月,这样使桔子一直很喜欢下水游泳。大一些后,冬天的时候她就在浴缸里练习。4岁时的夏天因为天气炎热,游泳一天也没落下,她自己学会了憋气漂浮。5岁时她已经可以摘掉游泳圈,在大人的陪伴下自己游,并练习换气。
她还很喜欢打“羽毛球”,3岁时就开始打。打“羽毛球”时我们用的并不是真正的羽毛球,而是用搭建玩具“雪花片”。
因为3岁的孩子对手、手臂和球拍的控制能力还远远不够,腿的移动能力也还不够,如果真用羽毛球就只能满地捡球了,锻炼的意义不大。于是我们就用雪花片让她练接“球”,一盒有100片,发“球”够发一阵子的。桔子爸爸的体育特长之一就是打羽毛球,于是我们就从握球拍、预备站姿、接球时的几个姿势教起,她玩得很投入。雪花片重,不受风的影响,外出时什么时候都能玩,下雨天或冬天太冷不能出门时,在家也能玩。她每次都能全神贯注地玩上大半个小时。一段时间下来,她的手臂能上下左右随意张开了,腿也能前后左右随意移动了,看着自己接得越来越好,她很有成就感。到4岁以后,她就自己发展出跳起扣球的动作了。
打“羽毛球”是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能让人“眼明手快”,能改善眼睛的睫状肌功能,能锻炼手腕和手臂、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还能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得到加强。
4岁半以后的双休日我还会带她出去“徒步”。选好游玩地点后,背上包,大步走出去,早上10点出门,下午4点多回家,一路都不需要抱她。在户外的清新空气中,这种有氧运动令人神清气爽。
感觉敏感期——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大胆尝试
处于感觉敏感期的孩子,最喜欢玩水、玩沙(泥),并且乐此不疲。
1岁多时,桔子就经常在阳台上玩水,还能把阳台地面擦干净,2岁以后玩水时就顺便能洗干净自己的袜子了。每到下雨天,我们也会雨伞、雨衣、雨鞋“全副武装”出行,那是她最快乐的时候。
我还会给她玩米。在超市大大的散装米桶前或者家里新买了米时,她喜欢用大塑料勺舀起米然后倒下去,或者把两条手臂都插到米缸里。2岁多以后有一段时间,家里每天做晚饭都是她来舀米、淘米。
其实敏感期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就是:孩子具备了做某件事的能力,而且有了高度的兴趣和积极性,只要有机会让他尝试,他很快就能掌握,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一点就通。同时他还会将这些本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总之,敏感期并不是让孩子来捣蛋、来破坏、来找事儿的,它的真正意义是促进孩子学习、尝试,直至熟练运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孩子敏感期的这些特点,好好利用。
感觉敏感期对于父母与孩子,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抚摸与拥抱。彼此的气味和皮肤接触,会引起心灵感应,这就是老话说的:孩子是抱出来的。这种来自婴幼儿期的、发自内心的肌肤相亲的感受,会深深地印在孩子心底,孩子长大后也会表现在他与父母的相处方式中。
我的大女儿飞碟1岁到2岁半期间被送回奶奶家。因为奶奶家离杭州很远,20年前的交通远远没有现如今发达,因此这期间我们只去看过她一次。亲情血浓于水,是时空阻隔不断的,她会讲话后就经常给我们打电话,叫妈妈,一点儿陌生感都没有。但是,飞碟从小就不会撒娇,不会飞奔着扑进父母怀里,长大后她也显得很“独立”。
我也听一些同事、朋友谈起过与父母的“肌肤相亲”。由于小时候被父母抱得较少,长大后他们很少与父母有亲昵的行为,很少主动与父母牵手、挽臂。有的朋友甚至说,当他母亲的手伸过来,他会赶紧避开;有时过马路,他母亲会伸手来挽他,他觉得身体像针扎一样难受。
我看到过许多描述亲子间“肌肤相亲”的重要性的研究和报道,但从未看到过对亲子间“肌肤不相亲”的追踪,以及这种“肌肤不相亲”在孩子长大成人后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所以我在生活中十分留意,收集了不少这样的例子。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在一档明星真人秀电视节目中,编导问明星爸爸:“你觉得你儿子是个怎样的人?”
明星爸爸回答道:“我跟他真的不是很熟。他小时候,我到处去拍戏。现在他大了,他到处去拍戏。我们相处的日子真的不多。”
当他们(明星父子)走在外景广场上时,他们一起回顾道:“我们有29年没有一起出来旅游了!”
此时,明星儿子34岁,这也就意味着5岁后他就没有和爸爸一起旅游的经历,而5岁前,是不怎么记事的。这也就是说,他几乎没有和爸爸一起旅行或亲密相处的记忆。
记者问明星儿子他和父亲的关系怎样时,明星儿子说:“我不是和他(爸爸)很亲的那种人(孩子)。小时候我知道他(爸爸)经常和朋友一起去旅游、打猎……我也很想让他带我一起去……”……
抚摸与拥抱,是发自心灵的呼唤,它会产生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力量。不要总说你累了,抱不动他;不要总说他重了、他大了,不需要抱;不要总是试图用各种理由推托回避,多抱抱你的孩子吧!不管他是婴儿,还是已经会满地撒欢儿。待他长大,作为父母,你也会收获发自孩子心灵深处的温暖的拥抱。
另外,毛绒玩具、绒毯也能给婴幼儿温柔、温暖、安全的感觉。桔子1岁多时的春天,我给她买了一条薄绒毯,她伸手触摸了一下就喜欢上了,还为薄绒毯取了个形象的名字:小兔被被。从此以后她再也没与她的“小兔被被”分开过,再热的夏天都照样盖着小兔被被,有时外出旅行也必须抱着小兔被被。
上托班时,幼儿园的铺盖、被子都是统一的,有很可爱的图案,我以为她会喜欢,可是她很快就感冒了。老师和我聊天时说,桔子中午睡觉都是不盖被子的,一盖上她就踢掉,要去给她盖好多次。我一听就知道是因为她的“小兔被被”。于是我又赶快带着她去商场,让她挑了一条她喜欢的“小兔被被”(薄绒毯)。从此以后,她的被子都盖得很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