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投机苦旅:一位投机客的凤凰涅槃
》
售價:HK$
88.5
《
重返马赛渔场:社会规范与私人治理的局限
》
售價:HK$
69.4
《
日子慢慢向前,事事慢慢如愿
》
售價:HK$
55.8
《
场景供应链金融:将风口变成蓝海
》
售價:HK$
111.8
《
汗青堂丛书146·布鲁克王朝:一个英国家族在东南亚的百年统治
》
售價:HK$
91.8
《
人生是旷野啊
》
售價:HK$
72.8
《
疯狂树屋第4辑91层上下全2册 漫画桥梁书The Treehouse中英文双语版
》
售價:HK$
109.8
《
疯狂树屋第4辑104层上下全2册 漫画桥梁书The Treehouse中英文双语版
》
售價:HK$
109.8
內容簡介:
本书系统讲解无线通信原理、技术和系统设计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全书分为三部分、共计18章,包括无线传播信道的机制、特性、建模与探测,通信收发信机的调制、分集、信道编码、语音编码和均衡技术,多址与蜂窝、OFDM、 扩频技术、多天线技术、认知无线电、中继与协作通信、视频编码,以及当前主流和最新出现的无线标准系统。既包含无线通信的处理技术,又包含当前热门的研究专题。书中的讲解凸显数学描述和直观物理解释相结合,深入浅出,给出的大量例题和习题取自当前主流无线通信系统和标准的实际案例。
關於作者:
纪尧姆.德.拉.罗什(Guillaume de la Roche)是法国敏迅科技公司的无线系统工程师。2007-2011年, 纪尧姆一直在英国贝德福德郡大学的无线网络设计中心(CWiND)工作。此外, 纪尧姆也曾在德国英飞凌公司(2001-2002)、 法国斯格蒙 2003-2004和法国CITI实验室(2004-2007)工作; 他还是美国都科摩实验室(2010)和轴心科技公司(2011)的客座研究员。
目錄 :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
第1章3GPP LTEA网络的支撑技术
1.1简介
1.2IMTA的一般特征和需求
1.2.1业务
1.2.2频谱
1.2.3技术性能
1.3LTEA的需求
1.3.1和容量相关的需求
1.3.2系统性能
1.3.3实施部署
1.4LTEA的支撑技术
1.4.1载波聚合
1.4.2先进的MIMO技术
1.4.3协作多点发送或接收
1.4.4中继
1.4.5家用eNodeB的增强
1.4.6机器类通信
1.4.7自优化网络(SON)
1.4.8控制和用户平面延迟的改善
1.5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无线信道建模的基本原理
2.1传播原理
2.1.1自由空间传播和天线增益
2.1.2反射和透射
2.1.3绕射
2.1.4散射
2.1.5波导
2.1.6多径传播
2.2确定性的信道描述
2.2.1时变冲激响应
2.2.2MIMO矩阵的方向性描述
2.2.3极化
2.2.4超宽带信道的描述
2.3统计性信道描述
2.3.1路损及阴影衰落
2.3.2小尺度衰落
2.3.3宽平稳非相关散射信道WSSUS
2.3.4推广的WSSUS
2.4信道建模方法
2.4.1确定性建模方法
2.4.2模型架构
2.4.3分簇
2.4.4统计性建模
2.4.5基于几何的统计模型
2.4.6绕射多径分量
2.4.7多链路统计信道模型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无线信道
第3章室内模型
3.1引言
3.2室内大尺度衰落
3.2.1室内大尺度模型
3.2.2室内大尺度特性
3.2.3室内传输的重要因素
3.3室内小尺度衰落
3.3.1基于几何的随机信道模型
3.3.2时延域的统计特性
3.3.3角度域的统计参数
3.3.4室内场景下的交叉极化鉴别度
3.3.5室内MIMO信道的3D建模
3.3.6俯仰角分布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4章室外信道
4.1引言
4.2参考信道模型
4.3小尺度变化
4.3.1一阶统计特性
4.3.2二阶统计特性
4.4路径损耗和大尺度变化
4.5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5章室外到室内的信道
5.1引言
5.2模型理论
5.3经验传播模型
5.3.1路径损耗的衰减指数模型
5.3.2包括建筑物穿透平均损耗的路径损耗衰减指数模型
5.3.3基于分区的室外到室内模型
5.3.4包括建筑物穿透损耗的路径损耗衰减指数模型
5.3.5COST 231建筑物穿透损耗模型
5.3.6穿透建筑物的附加路径损耗模型
5.3.7扩展COST 231在LOS情况下的建筑物穿透损耗
5.3.8WINNER II室外到室内路径损耗模型
5.4确定模型
5.4.1FDTD
5.4.2基于射线的方法
5.4.3智能射线投影法(Intelligent Ray Launching Algorithm, IRLA)
5.5混合模型
5.5.1天线辐射方向图
5.5.2校准
5.5.3IRLA案例的学习: INSA
5.5.4IRLA实例学习: 兴海
致谢
参考文献
第6章车载信道
6.1引言
6.2无线信道测量
6.2.1信道探测器
6.2.2车载天线
6.2.3车载测量方案
6.3车载信道特性
6.3.1信道的时变性
6.3.2车载信道参数的时变性
6.3.3经验结果
6.4车载通信的信道模型
6.4.1信道建模技术
6.4.2基于几何的随机信道建模
6.4.3低复杂度的GSCM仿真
6.5新车载通信技术
6.5.1OFDM物理层(PHY)和接入层
6.5.2中继技术
6.5.3合作编码和分布式传感
6.5.4展望
参考文献
第7章多用户MIMO信道
7.1引言
7.2多用户MIMO测量
7.2.1测量概述
7.2.2测量技术
7.2.3相位噪声
7.2.4测量天线
7.2.5测量场景
7.3多用户信道特征描述
7.4多用户信道模型
7.4.1分析模型
7.4.2常规簇模型
7.4.3簇模型的详细实现
参考文献
第8章宽带信道
8.1大尺度信道特性
8.1.1路径损耗: 距离依赖性
8.1.2路径增益: 频率依赖性
8.2UWB信道冲激响应
8.2.1IEEE802.15.4a冲激响应
8.2.2自由空间中天线冲激响应的影响
8.2.3真实室内信道中天线冲激响应的表示
8.2.4新UWB信道模型
8.2.5UWB信道冲激响应: 实际应用的简化模型
8.2.6UWB信道冲激响应结论
8.3UWB信道的频率选择性衰落
8.3.1衰落深度
8.3.2衰落的概率分布函数
8.4多天线技术
8.4.1宽带阵列描述
8.4.2天线阵列: UWB OFDM 系统
8.5针对LTEA的应用
参考文献
第9章无线体域网信道
9.1背景简介
9.2可穿戴天线
9.3近人天线分析
9.3.1媒介的复介电常数和等效电导率
9.3.2人体组织的特性
9.3.3生物体组织内的能量损失
9.3.4人体对可穿戴天线的Q因子、 带宽的影响
9.4人体表面典型传播模型的研究
9.5植入天线的未来趋势
9.6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仿真与性能
第10章射线跟踪模型
10.1简介
10.2传播中的主要物理现象
10.2.1基本术语和准则
10.2.2自由空间传播
10.2.3反射和透射(Transmission)
10.2.4绕射
10.2.5散射
10.3植被的影响
10.3.1树冠绕射的建模
10.3.2树阴影的建模
10.3.3树的漫反射模型
10.4射线跟踪方法
10.4.1环境的建模
10.4.2射线轨迹的几何计算
10.4.3直接方法或射线发射
10.4.4图像法射线跟踪
10.4.5加速技术
10.4.6混合技术
10.4.7电磁波场强的确定和空时输出
10.4.8扩展到超宽带信道模型
参考文献
第11章有限差分建模
11.1简介
11.2求解麦克斯韦方程组的模型
11.2.1FDTD
11.2.2部分流
11.3FD模型的实际应用
11.3.1与射线跟踪模型的比较
11.3.2降低复杂度
11.3.3校准
11.3.4天线方向图的影响
11.3.53D估计
11.4仿真结果
11.4.1路径损耗预测
11.4.2衰落预测
11.5有限差分模型的展望
11.5.1扩展到3D模型
11.5.2与射线跟踪模型联合使用
11.5.3宽带信道建模的应用
11.6小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2章无线网络规划的传播模型
12.1RNP地理数据
12.1.1术语
12.1.2生产技术
12.1.3传播模型所需的具体细节
12.1.4栅格层多分辨率
12.1.5栅格矢量多分辨率
12.2传播模型的分类
12.2.1通用站址路损模型
12.2.2特定站址路损和信道模型
12.3观测模型
12.3.1Lee模型
12.3.2Erceg模型
12.4宏蜂窝下的半预测模型
12.4.1宏蜂窝下半预测模型通用公式
12.4.2COST231WalfischIkegami模型
12.4.3其他模型
12.5城市区域的确定性模型
12.5.1城市波导效应
12.5.2不同环境间的转换
12.5.3建筑物内的穿透效应
12.5.4确定性模型的基本原理
12.5.5室外到室内技术
12.5.6参数校准
12.6RNP传播模型的准确性
12.6.1测量活动
12.6.2调整过程
12.6.3模型准确性
12.7覆盖概率
参考文献
第13章使用IMTA信道模型进行系统级仿真
13.1简介
13.2IMTA评估指南
13.2.1通用的系统级仿真方法
13.2.2系统级性能指标
13.2.3测试环境和场景设置
13.2.4天线的建模
13.3IMTA信道模型
13.3.1链路的大尺度属性
13.3.2小尺度参数的初始化
13.3.3系数的产生
13.3.4CIR和CTF的计算有效时间演进
13.4信道模型校准
13.4.1大尺度校准指标
13.4.2小尺度校准指标
13.4.3CIR和CTF校准
13.5LTEA的链路系统建模
13.5.1系统级仿真与链路级仿真
13.5.2MIMO线性接收机的建模和预编码性能
13.5.3有效SINR
13.5.4误块率的建模
13.63GPP LTEA系统级仿真器的校准
13.6.1下行链路仿真假设
13.6.2上行链路仿真假设
13.6.3仿真校准结果
13.7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14章新兴通信系统的信道仿真仪
14.1引言
14.2仿真仪系统
14.3随机数的生成
14.3.1伪随机噪声生成器
14.3.2高斯查找表
14.3.3均匀和(Sum of Uniform, SoU)分布
14.3.4BoxMuller
14.4衰落生成器
14.4.1高斯独立同分布
14.4.2改进的Jakes模型
14.4.3Zheng模型
14.4.4随机游走模型
14.4.5Rice K因子
14.4.6相关性
14.5信道卷积
14.6仿真仪的发展
14.7新型系统收发机应用实例
14.7.1MIMOOFDM
14.7.2单载波系统
14.8小结
参考文献
第15章MIMO OTA测试
15.1概述
15.1.1问题描述
15.1.2OTA测试概要
15.2信道建模理论
15.2.1基于几何建模
15.2.2基于相关性建模
15.3DUT的使用和定义
15.4OTA的品质因子
15.5多探针天线的MIMO OTA 测试法
15.5.1多探针天线系统
15.5.2信道合成
15.5.3场合成
15.5.4场合成方法的两个例子
15.5.5探针天线的近场效应和范围反射的补偿
15.6其他的MIMO OTA测试方法
15.6.1混响暗室
15.6.2双阶段测试法
15.7未来的趋势
参考文献
第16章认知无线电网络: 传感、 接入和安全
16.1引言
16.2认知无线电
16.2.1认知无线电和频谱管理
16.2.2认知无线电网络
16.2.3认知无线电与OSI
16.3认知无线电网络的频谱感知
16.3.1虚警和漏检
16.3.2频谱感知技术
16.3.3频谱感知的类型
16.4CRN中的频谱分配——介质接入控制
16.4.1基于信道接入
16.4.2基于公共控制信道的使用
16.4.3CR媒体访问接入协议
16.5认知无线电网络的安全性
16.5.1CRN的安全性: CCC安全框架
16.5.2CRN的安全性: CCC安全架构的步骤
16.6CRN的应用
16.6.1商业应用
16.6.2军事应用
16.6.3公共安全应用
16.6.4CRN和LTE
16.7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17章小型设备中的天线设计
17.1天线基础
17.1.1方向性、 效率和增益
17.1.2阻抗和反射系数
17.2性能指标及对传播信道的影响
17.2.1耦合和S参数
17.2.2极化
17.2.3平均有效增益
17.2.4MIMO信道的需求
17.2.5分支功率比
17.2.6相关性
17.2.7复用效率
17.3移动终端天线设计中的挑战
17.4多天线小型化技术
17.4.1折叠天线
17.4.2铁氧体天线
17.4.3中和线
17.4.4笔记本电脑天线
17.5具备多带宽的多天线
17.6多用户和天线效应
17.7小型基站天线
17.8小结
参考文献
第18章体域网中天线的统计特性
18.1背景
18.2场景
18.3概念
18.4身体耦合: 理论模型
18.4.1圆柱体上的基本源
18.4.2椭圆柱体上的基本源
18.5身体耦合: 全波仿真
18.5.1身体静止下的辐射方向图统计特性
18.5.2身体运动下的辐射方向图的统计性
18.6身体耦合: 实际试验
18.7体域网的相关性分析
18.7.1体上通信
18.7.2体外通信
18.8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