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于胥斯原 乡族、风水与地方记忆
》
售價:HK$
177.0
《
以经治国与汉代社会
》
售價:HK$
98.6
《
我真正想要什么?:智慧瑜伽答问/正念系列
》
售價:HK$
58.2
《
元朝理财记 从成吉思汗的崛起到元朝的衰亡
》
售價:HK$
98.6
《
欧洲史:一本书历览欧洲数千年兴衰起伏,理解欧洲文明何以铸就今日世界
》
售價:HK$
333.8
《
趣学CCNA——路由与交换(第2版)
》
售價:HK$
100.6
《
世界航空地理(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
》
售價:HK$
244.2
《
学术的中心:英法德美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看历史小说,读高层智慧
笑到最后才是大赢家
热闹的三国为什么最后姓了司马?
诸葛亮、曹操、孙权都没有玩过他!
忍辱负重,装疯卖傻
“冢虎”司马懿教你谋天下
老谋深算!当老虎就要沉住气!
|
內容簡介: |
人人都在打老虎,“冢虎”司马懿教你当老虎!
当老虎先要沉住气!
人称“冢虎”的司马懿,看不出来个性便是他的个性。隐而不发,深藏不露,成了他战胜别人的秘密武器。面无表情,沉默不语,让他令人难以捉磨。不显山露水的他,在让别人放松了对他警惕的同时,又让别人暴露出了自己的缺点,进而被他利用。
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对时局的掌控力,以及超乎寻常的忍耐力,让他总能在与别人的博弈中获得成功。司马懿是如何吞噬三国群雄的?本书将会给你答案……
|
關於作者: |
陆杰峰,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当过两年语文老师,博览群书,偏爱历史,尤喜与人煮茶论道,臧否古今人物。闲来无事,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遂成一家说辞。著有《不为繁华易素心》等作品。
|
目錄:
|
前言
引子:起点与终点
第一章 大变局时代,一手好牌随时会变成臭牌
想抱粗大腿,自己胳膊先要够粗
内敛二字,是司马懿的“家学渊源”
张角的局:岁在甲子,天下洗牌
当秩序崩溃,曾经的辉煌只会变成累赘
乱世之中,想要出头只有拿命去博
司马朗的决断:赌注越大,赢面越广
司马懿的成长史:老狐狸不是天生的
让金子不发光,是对金子的一种折磨
第二章 已经失了先手,就别丢了后发优势
曹操崛起:司马懿最可怕的对手
没有完美的选择,只有最优的策略
最难的不是撒谎,而是把谎撒圆
地位高的人总有他地位高的理由
把生存法则演绎到极致的“毒士”
得到怎样的信任,就做怎样的事情
急着露脸,一不小心会露了屁股
第三章 低调站队伍,把筹码押在下一个时代
最合适的人并不等于最得宠的人
派系之争:站队要低调,立场要坚定
聪明人总是栽在聪明这把双刃剑上
“天下第一毒士”出手定乾坤
越接近胜利,越要小心谨慎
三方博弈下没有简单的你死我活
第四章 第二轮洗牌,潜龙也有出海的时候
影响力取决于权威而非职位
每次权力更迭都是新一轮洗牌
正确的建议,提一次就够了
认真演戏,权力场就是作秀场
既要懂谋略,更要懂政治
战争只关乎政治,无关军事
没背景没功勋,司马懿凭什么
第五章 继续埋头做事,以不变应官场万变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诸葛亮崛起:最强大的对手
玩阳谋,司马懿被诸葛亮借刀
越是完美的计划容错率就越低
曹休马失前蹄,留下一个萝卜坑
善胜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曹真失败日,便是司马登顶时
第六章 司马VS诸葛:顶级强者的巅峰对决
跟谁的剧本走,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恰到好处的失败,有时是种胜利
一个团队只能有一个拍板的人
高手过招,真正的功夫在出手之前
所谓战略,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占据正确的位置
找皇帝借势:万不得已才用的最后杀招
秋风叶落五丈原,世间再无诸葛亮
蜀国内讧,西线从此高枕无忧
第七章 权随事走,没有实力就没有权力
风头出够了,麻烦也来了
东北亚头号军事强国
一个白痴的光荣与梦想
实力让一切权术都靠边站
司马懿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要么不做,做就要做绝
领兵在外,权力中心要有自己人
第八章 不怕对手太强大,只怕对手不疯狂
拉帮结派有必要那么高调吗?
曹爽的局:先夺人事权,再夺军权
司马懿破局:能打硬仗就不会被边缘化
有多大的本钱,才能端起多大的饭碗
曹爽反击吹响了决战号角
司马懿的局:其实,我是一个演员
欲使对手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抢班夺权,比拼的是心理素质
高平陵定局:穿皮鞋的人成不了大事
第九章 一飞冲天,“鹰扬之臣”终于爪牙毕露
清算不是把人杀绝,而是把根拔除
每走一步,都要停下十步来巩固
时机若不成熟,再急也要蛰伏
过了一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瘾
铺垫完一切后,司马懿转身离去
抢班夺权,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尾声:轮回
|
內容試閱:
|
内敛二字,是司马懿的“家学渊源”
司马量在历史上是一个比司马卬以及司马钧更加酱油的角色,除了他曾经担任过豫章太守之外,史书上没有记载任何关于他的事情。
这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以司马家族的武学渊源,凡是出现在史书上的故事不是打了败仗就是打了败仗被杀了,而这个司马量,一辈子安安稳稳地在朝中做官,安心从政,没指挥过军队,也没打过仗,过着平淡的生活直到寿终正寝。
这说明一个问题:从司马量开始,司马家族已经开始脱下战衣,穿上不太合身的儒服,用握刀的手抓起儒学经书,主动向士大夫阶层靠拢。
这是个明智的选择,经过西汉王朝和王莽姓朝的铺垫,儒学已经在东汉王朝彻底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作为儒学代言人的士大夫阶层也因此隐隐然有了一种武林盟主的风范(当然,是他们自以为),傲视天下,目中无人。
套用著名武术家、气功大师、日月神教教主任我行老先生的话说,这些士大夫生,平最佩服的人是自己,最不佩服的人是宦官和外戚。至于行军打仗出身的大老粗,那是根本看不进眼里,再读上个十年二十年书,也许能让士大夫们“小小地不佩服一下”。
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东汉末年最热门的猛将组合:被称为“凉州三明”的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与段颎(字纪明)。
这三人在东汉后期的羌族暴乱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都是一等一的王牌战将,但是军功不能为他们带来任何政治上的名誉,逼得皇甫规、张奂天天抱着圣贤书充大尾巴狼,但就算这样,还一直被世族知识分子的嫌弃,处处受排挤,晚年过得非常凄凉。至于段颎,由于打仗的时候杀人太多,直接被士大夫抛弃了,只好去投奔宦官集团,最后还是死的不明不白。
这是东汉武人地位的真实写照,非但被主流舆论看不起,而且永无出头之日。
非但是东汉,即使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很少有军人世家或者商人世家,几乎所有成功的军人或者商人都会选择让自己的后代成为读书人,司马钧虽然算不上特别成功的军人,但对儿孙的期望是一样的:读圣贤书,弃武从文,远离军界。
这项大工程可能在司马钧之前就早已开始,到了司马量才终于尘埃落定。到了司马量之子、也就是司马懿的爷爷司马俊的时代,司马家族已经有了一副儒学大族的气象,在河内郡的的声望地位如日中天,而司马俊本人也官至颍川太守,成为一方大员。
经过司马钧,司马量,司马俊三代人的努力,到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的身上,已经彻底看不到军人的粗野,豪爽,取而代之的,是儒家最为推崇的内敛,沉稳。
司马防的内敛甚至达到了古板的程度,从来没人在他脸上见过任何夸张的表情,即使在宴会歌厅这种休闲娱乐场所都是一张扑克脸(虽间居宴处,威仪不忒)。
曾经有一次,曹操设宴款待司马防。
曹操为什么要宴请司马防?原来,司马防曾经推荐过一个小青年担任洛阳北部尉(相当于派出所长)的职位。这个小青年并非出身于世族豪门,洛阳北部尉也不是什么重要的官职,所以司马防几乎都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没过几天就忘了。
这个小青年就是曹操,洛阳北部尉恰好是曹操的第一份工作。所以曹操记住了。很多年后,当年的小青年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被汉献帝封为了魏王。这时候,他又想起了当年司马防的推荐之恩,于是把司马防接到了邺城,摆了一桌豪华的宴席款待。
整个汉王朝最有权势的人,宴请自己当年的恩公,曹操这顿酒席的规模肯定不会小,酒席上推杯换盏,莺歌燕舞,所有人都喝得酣畅淋漓,个别不自觉的衣襟都敞开了,露出一片白花花的胸脯。
只有司马朗还是正襟危坐,一张扑克脸偶尔露出礼貌性的微笑。
连曹操都有些失态了,醉醺醺地凑上来,搂着司马防的肩膀:“建公先生(司马防的字),你看我还是做派出所长的那块料吗?”言外之意是你瞅瞅我多牛叉,当年你只推荐我当派出所长,真是屈才了。
司马防转过那张扑克脸,面无表情地说:“当年推荐大王的时候,大王你的才华也就刚够做个派出所长。”
曹操听了一愣,不过立刻就回过神来,哈哈大笑,喝了一口酒,找别人玩去了。
司马防继续顶着扑克脸喝酒吃菜。
曹操很幸运,他跟司马防打交道的次数不多,可怜的司马懿却是从小生活在这张扑克脸的阴影下。
据史书上记载,即使成年之后,司马防的儿子们看到司马老爹心里都是一阵发憷,老爹不让走就绝不敢走,老爹不让座就绝对不敢做,老爹不问话就绝对不敢开口说话。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人必定性格沉稳,内敛,也难怪将来的司马懿能够连续忍上几十年——连这样的童年都能忍,还有什么忍受不了的?
当然,如果不是后来发生的一切,司马懿未必需要如此隐忍。当时的司马家族,已经发展到了巅峰,除了老大司马朗(字伯达),老二司马懿(字仲达),司马防还陆续生了六个儿子:司马孚(字叔达)、司马馗(字季达)、司马恂(字显达)、司马进(字惠达)、司马通(字雅达)、司马敏(字幼达)。在人口就是生产力的封建时代,能一口气生下八个男丁,已经足够能保障司马家族在河内郡继续得瑟几十年,更何况,这八个小司马个顶个的都是人中龙凤,因为字中都有个“达”字,被当时的人称之为司马八达,意思就是“司马家的八大高手”。
有这八大高手打底,如果不出意外,司马家族将在司马防和长子司马朗的手中走向鼎盛。而司马懿,也可以借助家族的荫蔽,轻而易举进入权力的中心。
可惜的是,历史在这里打了一个旋儿,向着司马家族意想不到的方向奔流而去。而司马懿从小就开始修行的忍术,也即将派上大用场。
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这是挺无奈的,没有人天生喜欢隐忍。
张角的局:岁在甲子,天下洗牌
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刚满五岁司马懿一边吹着鼻涕泡子一边小心翼翼地对付着父亲的扑克脸,对即将发生的一切懵懂无知。与此同时,汉帝国已经乱成了一锅八宝粥。
当年二月中旬,青州、徐州、幽州、冀州、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的紧急军情向雪片一样发往洛阳: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作乱,数百万头戴黄巾的太平道党徒同时起兵,见到城池就打,见到大户就抢,见到官吏就杀,一时之间,整个神州大地,一片很黄很暴力。
这场被称为黄巾之乱或者黄巾起义的大动荡将持续数年,彻底改写了东汉王朝的政治格局,把历史引向一个新时代。
张角心目中的新时代显然和历史真正的走向完全不同,他站在高高的将台上,俯视着校场中整齐列队的黄巾军精锐,为了这一天,他布局了整整十年,虽然在起事之前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意外,但是这丝毫影响不了大局,他相信,凭借手下这支数量庞大的教徒大军,腐朽到骨子里的东汉王朝将被摧枯拉朽搬地迅速毁灭,从此消散了历史的烟云中,用不了不久,他将坐在洛阳的宫殿里,成为全天下的主人。
百万教徒百万兵,万里江山万里营!
张角热血沸腾,声嘶力竭地喊出了起事的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校场中的黄巾军一样被此刻的场景振奋地热血澎湃,陷入了一种癫狂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在长刀敲击盾牌的雄壮节奏中奋力嘶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眼中噙着激动的泪水,向着洛阳的方向伸出手掌,仿佛天下十三州已经尽在他的掌握。
事实证明,张角真的有点儿想多了。被摧枯拉朽的不是东汉王朝,而是他自己。
迟暮的大汉帝国爆发出了强大的潜能,张角起事的第二个月,朝廷就完成了京畿地区的布防,同时派遣名将卢植,皇甫嵩和朱儁率领帝国最精锐的力量:北军五校开赴颍川和巨鹿平定叛乱。
在三国演义中,卢植,皇甫嵩和朱儁三人都是打酱油的存在,露脸的机会极少,但是在东汉历史上,这三人都是少有的百战名将,特别是皇甫嵩,如果晚生几十年,未必混的比三国时代的名将差。
有这三位猛人出马,接下来发生的故事就乏善可陈了,非但让张角兄弟跌破眼镜,连旁观者都会觉得毫无戏剧性:
五月,皇甫嵩击溃黄巾军大将波才,斩杀三万人,溺毙敌军七万人。
六月,皇甫嵩大败黄巾军大将彭脱,击溃数万人。
六月,朱儁攻陷宛城,击溃黄巾残部十万人。
六月,卢植击破张角直系精锐,斩杀万人。
八月,朱儁大败黄巾军大将韩忠,斩杀万人。
八月,皇甫嵩击溃黄巾军卜已部,斩首七千。
九月,皇甫嵩击破广宗,斩杀三万人,溺毙敌军五万人。张梁死于乱军之中。
十一月,朱儁大破黄巾军大将孙夏,斩杀万人。
十一月,皇甫嵩大破下曲阳,诛杀张宝,斩杀俘虏十万人。
…………
黄巾军再怎么规模庞大,也架不住三位煞神这么个杀法,公元184年十一月张宝阵亡,宣告了黄巾起义失败。十年的布局,最后却连十个月都没撑到,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就是:“悲剧啊。”
至于张角,他比张梁和张宝死得更早,应该是在八九月份间就病死了。张角这辈子,靠给人治病传教,也不知救活过多少人,结果自己却早早病死,从道理上说不过去,我猜他应该是被活活气死的——校场上热血澎湃的嘶吼声还历历在耳,血任未冷,自己引以为傲的百万大军就被人割韭菜似的割去一大片,还让人堵在家门口,你说张角窝不窝火……
于是乎,在理想与现实间巨大的落差下,这位三国史上首任枭雄,一代野心家,著名医护工作者,道教高级神职人员,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心理学专家:张角同志——就这么被自己活活膈应死了。
黄天已死,苍天还在,岁在甲子,天下还是一样姓刘。除了数以百万计的生灵涂炭,张角似乎什么都没有改变。
但是,他为即将到来的大变局埋下了伏笔,随后发生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东汉王朝的政治规则。
公元185年,经过一整年血腥的杀戮,全国性、大规模,有组织的黄巾之乱已经被弹压下去了,但这不代表天下从此太平,相反,一个真正的乱世即将开启。
张角三兄弟死后,黄巾军群龙无首乱,当年的黄巾军部将们分散成许多股势力,各自称王,势力小的有数千人,势力大的甚至有百万人。
公元188年,这些黄巾部众再次起事。这一次,黄巾军没有统一的部署,各自为战,也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打了就跑——其实就是打着黄巾旗号的山贼大联欢,面对漫山遍野的黄巾游击队,曾经参与镇压第一次黄巾起义的帝国正规军束手无策。
为了镇压叛乱,188年3月,益州刺史刘焉给汉灵帝出了一个主意。
刘焉的主意很简单:给大汉十三州的刺史们更多的军权,更多的行政权,以便加强地方政权的实力,更易控制地方,有效进剿黄巾余部。与此同时,鼓励地方豪强招募私兵部曲,共同镇压黄巾之乱。
汉灵帝采纳了刘焉的建议,事实证明,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策略,权力不受限制的州牧、太守和地方豪强们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出重拳,下狠手,无所不用其极,终于扑灭了黄巾起义最后的火苗。
汉灵帝长舒了一口气,祖宗的社稷保住了。
但是,他不知道,刘焉这条建议非但葬送了黄巾起义,同时也将葬送东汉王朝。
随着汉灵帝权力的下放,中央对地方逐渐失去了控制,而在与黄巾军长期作战中积累了强大军事实力的地方豪强们,也逐渐开始脱离中央,拥兵自重。汉末群雄割据的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