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学问·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的历史轨迹
》
售價:HK$
105.0
《
再造乡土:1945年后法国农村社会的衰落与重生
》
售價:HK$
93.5
《
黄河大系?戏曲卷
》
售價:HK$
888.8
《
大模型与超级平台
》
售價:HK$
75.9
《
数学通俗演义
》
售價:HK$
60.5
《
中国古代小说学史
》
售價:HK$
184.8
《
中国海域史·南海卷
》
售價:HK$
107.8
《
戏剧舞蹈人物动态图集(绝美的服装设计和极致的身体动态美感展现)
》
售價:HK$
352.0
|
編輯推薦: |
任正非关键时刻的内部讲话
华为帝国不为人知的成功哲学
年轻创业者走向成功的必备教科书
跟最伟大的领袖学习创业圣经
向最成功的企业领教生存之道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成功励志书,也是一本创业教辅书。华为作为中国商界的传奇,其成功的内部运营模式长期不为世人所知。本书从多方面入手,叙述了任正非经营管理华为的策略、方法、手段,即他带领华为从创业走向业界巨头的方方面面的经验。本书从企业文化讲到人员培训,又从人员培训讲到制度管理,之后又讲到了企业的逆境求生和海外市场的拓展等等。总之,这本书可以让人认识到传奇的任正非、了解到全面的华为,又可以让人掌握到全球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
|
關於作者: |
路云,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组织战略、运营管理咨询师,资深管理顾问。曾为国内多家知名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同时在多家企业管理研究机构担任顾问。多年来一直从事企业管理研究,并深入实地对生产制造企业进行专门的管理调研,对中国本土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有着多年研究经验。华为作为中国最优秀的企业之一,一直是其重点关注的对象。
|
目錄:
|
序 言 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前进
任正非经营教典 100条
第一课 创业这个决定没有那么难
创业就要“敢想敢做”
破釜沉舟,中华有为
机遇猎人,不放过任何可能成功的希望
课外阅读:胜利祝酒辞
第二课 文化是永不枯竭的资源
“华为狼”淡出行业舞台
艰苦奋斗是不变的文化主题
用“企业家精神”锻造优质文化
文化要做成企业特色1
课外阅读: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第三课 创新管理“自动化”模式
一个企业的“法制”变革
“灰度”哲学开创管理新思维
关注“短板”,均衡发展
当干部不能“怕事儿”
“蓝军参谋部”应自省而生
课外阅读:一个职业管理者的责任和使命
第四课 客户不是上帝,而是魂
客户才是真正的老板
以客户的梦想为先
成就客户就是成就自己
像经营产品一样经营客户关系
课外阅读:坚持客户导向,同步世界潮流
第五课 干部要有“下岗”危机
当不了员工的领导不是好干部
促进干部流动需要一个机制
企业要的不是没犯过错的干部
CEO也轮值,不确定的“接班人”
课外阅读:小改进,大奖励
第六课 得人才者得天下
企业不是英雄的个人舞台
待遇要有竞争力
不用“终身契约”绑定人才
ESOP实现“工者有其股”
课外阅读:凤凰展翅,再创辉煌
第七课 市场不会等待人才的成长
资本增值的前提是人才增值
企业要培养适合自己的员工
优胜劣汰,职场堪比生态圈
让员工快乐地工作
课外阅读:从二则空难事故看员工培训的重要性
第八课 平静过后可能就是灾难
总裁的焦虑情结
失败必然会来临
“寒冬”是企业逃不过的厄运
失败比成功更重要
没有成功,一直在成长
课外阅读: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
第九课 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生存问题永远要摆在第一位
赢在蛰伏期
技术执掌企业“生死大权”
创新也要讲求步调和尺度
课外阅读:活下去是企业的硬道理
第十课 预备资本,准备“过冬”
向“大企业导师”学习“忍冬术”
储备“过冬”的棉袄
多个“靠山”,多条路
课外阅读:再论反骄破满,在思想上艰苦奋斗
第十一课 东方要亮,西方也要亮
做企业要把眼光放在全球
危机中燃起的转机
在最艰难的地方开拓市场
敲开欧洲市场的大门
来自美国的“阻击”
课外阅读:雄赳赳,气昂昂,跨越太平洋
第十二课 世无完人,做好自己
用知识来丰满自己
雷厉风行是一种素养
低调的总裁,勤俭的老板
课外阅读:不要做一个完人
附 录 任正非内部讲话
把握“大数据”时代的契机
华为要做追上特斯拉的“大乌龟”
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后 记
参考书目
|
內容試閱:
|
任正非经营教典 100条
◎天上掉下一块东西,人们觉得只要是馅儿饼就已经喜出望外了,实际上天上掉下的是块金子。
◎ 因为优秀,所以死亡。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高科技企业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败之母,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一个人再没本事也可以活 60岁,但企业如果没能力,可能连 6天也活不下去。如果一个企业的发展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社会法则,其生命可以达到 600岁,甚至更长时间。
◎随着时代的进步,特别是由于信息网络给人带来的观念上的变化,使人的创造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在这种情况下,创造财富的方式主要是由知识、由管理产生的,也就是说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
◎不舍得拿出地盘来的人不是战略家,你们要去看看《南征北战》这部电影,不要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我们要的是整个世界。
◎人是有差距的,要承认差距存在。一个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要有满足感,不要不断地攀比。你们没有对自己付出的努力有一种满足感,就会不断地折磨自己,和痛苦着,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这不是宿命,宿命是人知道差距后,而不努力去改变。
◎惶恐才能生存,偏执才能成功。
◎数据流量越来越大,公司也可能会越来越大。公司可以越来越大,管理绝不允许越来越复杂。
◎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十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
◎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王小二卖豆浆,能卖一块钱一碗,为什么要卖五毛钱?我们产品的毛利,要限定在一定水平,太高或太低都不合适。
◎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我们要用最先进的工具做最先进的产品,要敢于投入。把天下打下来,就可以赚更多的钱。
◎什么叫成功?是像日本那些企业那样,经九死一生还能好好地活着,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华为没有成功,只是在成长。
◎成功是一个讨厌的教员,它诱使聪明人认为他们不会失败,它不是一位引导我们走向未来的可靠的向导。
◎我们的战略规划办,是研究公司 3~ 5年的发展战略,不是研究公司10年、20年之后的发展战略。我不知道公司是否能够活过20年,如果谁要能够说出 20年之后华为做什么的话,我就可以论证:20年后人类将不吃粮食,改吃大粪……
◎毛泽东会打枪吗?谁见过毛泽东打枪?……但是毛泽东会运动群众,会运动干部。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就不算饺子。
◎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
◎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失败这一天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我们在作战面上不需要展开得那么宽,还是要聚焦,取得突破。当你们取得一个点的突破的时候,这个胜利产生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是巨大的,这个点在同一个行业复制,你可能会有数倍的利润。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客户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们的工资收入和各项福利不是我给的,而是客户给的,客户才是你们真正的老板。
◎优质资源要向优质客户倾斜。什么是优质客户?给我们钱多的就是优质客户。让我们赚到钱的客户,我们就派“少将连长”过去,就把服务成本给提高了,“少将”带个连去服务肯定好过“中尉连长”的服务。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
◎三个人拿四个人的钱,干五个人的活,就是我们未来的期望。这样改变以后,华为将一枝独秀。
创业就要“敢想敢做”
时光不能倒流,如果人能够从 80岁开始倒过来活的话,人生一定会更加精彩。
这句话出自华为掌舵人任正非之口,虽然在理,却不禁让人咋舌,因为他的人生已经够精彩了。作为一家电信企业,华为已经成为让欧美巨头闻风丧胆的业界引领者;而作为一位企业管理者,任正非亦是备受瞩目的最具影响力的企业家之一。然而,与多数人一样,他的成功之路并非坦途。
1982年,对于任正非来说是有着特别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他结束了自己 14年的军旅生涯,开始走向不一样的人生。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布《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后,中央军委也提出了《军队体制改革与精简整编方案》。这两项文件的出台,被后来人视为八十年代百万大裁军的先声。按照国家的整编方案,基建工程兵部队被取缔,变更为中建总公司各个工程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整编属于集体转业。任正非当时正是一名基建工程兵,因而已是副团级干部的他不得不面临一个选择。
国家的裁军决定让很多人都陷入了迷茫,任正非更是如此。自大学毕业起,任正非就一直在部队,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早已习惯了军队生活。虽然部队的生活也很艰苦,而且十分单调,但却没有生存压力,也不用为了生计而犯愁。更重要的是,他舍不得离开军队。
相对来说,任正非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他是部队里的技术骨干,部队当然也希望能够留住人才,因而领导打算把他分配到一个军事科研基地。不过在做出决定前,任正非可以按照惯例到基地参观,参观后可以自由选择去留。另外,此行还可以携带家属。多年来,任正非一直与家人两地分居。不管怎样,这次机会倒让他们一家人团聚在了一起。
任正非把两个孩子也带到了基地,新的环境对他们来说充满了新奇,但两个孩子的心态却大不相同。儿子还小,只觉得周围的山很好玩,于是撒了欢地到处乱跑。而看着这里的环境,女儿却说道:“爸爸,这地方好荒凉啊。”女儿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重重地打在了任正非的心上。
对待女儿和儿子,任正非一直觉得有亏欠。他在部队一待就是十几年,没给孩子多少父爱。如今听到女儿这样说,他的心里更不好受。虽然不愿离开军队,但在艰难的抉择中,亲情还是占了上风。任正非最终放弃了部队的安排,决定转业到地方。任正非的这一选择不单单是告别了他热爱的军队,更是割舍了他早已习惯的十几年的生活方式。
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曾讲道:“还是办经济特区好,过去陕甘宁就是特区。中央没钱,你们自己去搞,争取杀出一条血路来。 ”
没错,南海边的“那个圈”就这样诞生了。当时还是一个小镇的深圳成为了我国建设的第一个经济特区,一时间成了全国瞩目的焦点。任正非的新生活也被定位在了这里,从此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段征程。
面对这座新兴的城市,除了陌生,任正非还感到非常兴奋。他虽然还没有完全适应过来,但不同于部队的花团锦簇的外部世界一下子便激发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虽然才刚刚来到这里,但他有自信可以在这里闯出一片天地。
任正非的夫人先进入了深圳的南油集团工作,随后他自己也到了这里。据说,在南油集团工作期间,任正非曾主动提出,请求南油老总将其旗下的一家公司交给他打理,他为此还写下了“军令状”。结果可想而知,老板自然不会同意。
与此同时,任正非开始注意到市场上出现的一种高科技产品,即数字式程控电话交换机。更准确地说,任正非注意到的是市场上那种强烈变化着的经济趋势。
世界上的第一部电话诞生在美国的贝尔实验室,它的核心设备就是交换机。也就是说,有了这个交换机,电话才能打通。当世界上第一部计算机控制的电话交换机—程控交换机问世后,这一技术的发展进步成了电话产品研发的一个重大突破。
20世纪 80年代中期,国内电话的普及率还不到 0.5%,而原有的固定电话网设备,即传统的步进制、纵横制等均面临淘汰,开始引进数字程控交换机。这个时期的中国,正在大兴土木搞建设,对电话的需求也在大幅增加。特别是生意人,对电话的需求量尤其大。不过,中国此时还没有掌握这一项技术,不能生产程控交换机。
西方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也非常明显,因而要想将先进的技术引入国内十分困难。不过,各国生产程控交换机的厂商均看到了中国市场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因此,中国通信领域还陷入了“七国八制”的局面。当时在国内,省级和县级的电信局都具有采购权,而且大部分国外产品都享有政府贷款的政策,因而网络设备一旦建设起来,就可以立即投入使用。另外,当时的一种说法是“买机器就可以出国考察”,电信部门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契机,纷纷引入了不同国家地区的电信产品,一时间造成了混乱的局面。于是,中国通信史上非常有名的“七国八制”就这样出现了,即引进的产品包括日本 NEC和富士通、美国朗讯、加拿大北电、瑞典爱立信、德国西门子、比利时贝尔和法国阿尔卡特等七个国家的八家产品。来自不同国家和制式的交换机互不相通,一度造成了中国通信市场的混乱。
外国引进的设备,价格都极其昂贵。当时,欧美厂商提供的报价是每线 300~ 400美元,哪怕是相对要便宜一些的日本,每线也需要 180美元。很显然,这些跨国企业就是看准了中国缺乏技术这一点,从而形成了技术上的垄断,才敢如此漫天要价。那时,在中国一部电话的初装费就要5000元(后逐渐降到 3000元、2000元以下),这在当时来讲,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且装个电话还要排队,甚至要等上几个月到一年的时间。
国内市场不断地被过量进口、低价倾销和走私进口的交换机冲击着,大大影响了国内企业的生产运作,而国内原有的纵横制交换机技术产业的发展自然也受到了阻碍。正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中国人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市场全部都被外国企业占领了,但技术这一项就被限制住了。
任正非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同时也对国外形形色色的交换机充斥国内市场的现状感到不满。在他看来,商机应该掌握在自己人的手里,国有企业应该在这一市场上有所投入,并在这个领域里充分发挥作用。技术兵出身的他当然知道产业技术的重要性,而这一领域也深深激发了他的兴趣。于是,他向公司递交意见,想要研究数字程控交换机,并申请成立研发小组。
任正非成功地说服了领导,公司也拨了款项投入数字程控机的研发,任正非也积极地投入到了研究的热潮中。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公司为此消耗了 100万的资金却没有见到任何成果。任正非再次提出申请,请求公司再给一年的时间进行研究,同时将研究经费追加到了 200万。然而,一年的时间再次过去后,等待任正非的依然是失败。最后,任正非辞职了。
在南油集团工作的这段时间,或许是任正非人生中最不顺利的阶段,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始终都处在不和谐的状态中。
对于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其最大优点是“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吃苦耐劳”,有着强烈的领导和服从意识。但在社会环境中,这些偏偏都是缺点。商品经济环境的不适应,只会抑制其个性的发展。在任正非身上出现的这些矛盾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一代人普遍要面对的问题。当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曾调两万多名基建工程兵到深圳执行基建任务,目的是支援经济特区建设。后来,受到整编政策的影响,这些工程兵被集体转业,原有的工程部队也变成了地方国有建筑企业。这些建设者们脱下军装面对新的经济环境,都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都曾面临无饭可吃的窘境。
如此看来,任正非走出国企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在各种背景因素的影响下,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而此后,任正非便正式踏入“江湖”,开始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闯荡。
破釜沉舟,中华有为
对于任正非来说,如果离开军队算是初入社会的话,那么,从南油离开才使他真正融入社会了。任正非虽然心有抱负,但初到深圳时并没有什么复杂的想法。于他而言,首要考虑的还是“生存”二字。而离开南油后,这也是他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任正非在南油的交换机项目失败了,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泄气,反而对电子产品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于是,离开南油后,任正非就开始着手做电子产品贸易。然而,上天似乎总要给那些满腹热情的人一些打击。虽已人到中年,但任正非毕竟涉世不深,为人坦诚还轻信他人,因而上当受骗是在所难免的。
经历过种种的挫折之后,任正非决定自己创业。此时的他早已过了而立之年,本身就处于困顿之中,又没有任何家庭背景可言,由此便可想象得出他所面临的困境。
市场已没有时间等待我们的成长。它不是母亲,没有耐心也没有仁慈。
创业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么,到底要做什么呢?做产品?任正非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方向,就只能像一只没头的苍蝇一
样,到处乱撞。不过,在误打误撞的情况下,任正非还是抓到了一些契机。
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让任正非帮他卖些设备,而他的这个朋友正是做程控交换机的。那个时期,程控交换机刚进入中国市场不久,任正非对其也相当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