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识社会史(下卷):从《百科全书》到“在线百科”
》
售價:HK$
99.7
《
我读巴芒:永恒的价值
》
售價:HK$
132.2
《
你漏财了:9种逆向思维算清人生这本账
》
售價:HK$
55.8
《
我们终将老去:认识生命的第二阶段
》
售價:HK$
91.8
《
祛魅:对世界祛魅是一个人变强的开始
》
售價:HK$
62.7
《
家族财富传承
》
售價:HK$
154.6
《
谁是窃书之人 日本文坛新锐作家深绿野分著 无限流×悬疑×幻想小说
》
售價:HK$
55.8
《
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第3版
》
售價:HK$
110.9
編輯推薦:
北大、人大、复旦、武大等校30名师联名推荐,哲学专业学生、文科大学生及哲学爱好者的必读书。
一本书读通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为什么萨特的名字会成为存在主义的代名词?
內容簡介:
本书首先梳理了萨特的生平经历,以让读者了解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然后则选择性地着重对其关于“感知与实在”、“本体论”、“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以及“伦理学”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详细论述,帮助读者准确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關於作者:
译者李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
目錄 :
序
1 哲学家: 让-保罗?萨特
A. 作为哲学家的让-保罗?萨特
B. 西蒙?波伏娃与存在主义
2 生平和著述
A. 萨特的童年与教育: 1905—1929 年
B. 军人?教师?哲学家与作家: 1930—1938 年
C. 战争年代: 1939—1944 年
D. 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者: 1945—1951 年
E. 共产主义的同伴: 1952—1956 年
F. 独立的马克思主义者: 1956—1960 年
G. 反对帝国主义者: 1960—1967 年
H. 左翼保卫者与福楼拜传记作者: 1968—1972 年
I. 希望和博爱的代言人: 1973—1980 年
3 感知与实在
A. 萨特替直接实在论的辩护
4 本体论
A. 虚无
B. 自在的存在
C. 上帝
D. 为他者的存在Being?for?Others
E. 萨特本体论的要点
5 自由意志?心理学与历史唯物主义
A. 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问题
B. 萨特的自由意志理论
C. 萨特的心理学
D. 历史唯物主义
6 伦理学
A. 为伦理学原则的辩护
B. 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
C. 伦理学与马克思主义
D. 希望的伦理学
参考书目
內容試閱 :
感知与实在
A.萨特替直接实在论的辩护
(一)萨特的直接实在论
作为一个作家和哲学家,虽然萨特在许多事情上都改变了看法,但从未改变他对物理对象独立存在的常识性信念。像许多人一样,萨特相信:物理对象有一种不依赖于被感知的实在性。例如,他相信,公寓窗外的树,即使在宇宙间没有意识的存在碰巧去感知它,它也继续存在着。同样,像其他人一样,他还相信: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把我们推到同物理对象的直接接触中,相当可靠地向我们显示出这些对象实际看起来、摸起来、闻起来等等是怎样的。这两个信念构成了一种名为直接实在论的哲学立场的基础。尽管萨特在《存在与虚无》里拒绝使用“实在论和理念论”这两个词,但他似乎把实在论等同于因果的或表现的实在论。(我会简短地解释一下因果实在论或表现实在论。)尽管萨特对“实在论”一词感到别扭,但他确实是个直接实在论者。
然而,萨特不是个朴素实在论者。朴素实在论者分享直接实在论的确定的信念,但他们在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同这些对象固有性质之间没有作出区分。在朴素实在论者看来,我看衬衣时所见到的灰绿色就是衬衣的颜色。但朴素实在论导致明显的不融贯性。如果那衬衣在我看来是灰绿色的,而在你看来是灰蓝色的,那么我们中到底谁看到了衬衣真实的颜色呢?萨特会说,既然衬衣自身向我的眼睛所显示的是灰绿,而向你的眼睛所显示的灰蓝,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两个人都看到了衬衣的真实颜色。但是,他还会补充说,人类社会(包括科学社会)在一些条件下把观察选定为真实,而在另一些条件下选定为缺陷。结果是,你用你正常的人的眼睛所看到的灰蓝,比我用我那有点不正常的眼睛所看到的灰绿可以更契合社会对“真实颜色”的标准。既然朴素实在论没有给此类区分留有余地,那么也许就不可能为朴素实在论辩护了。即便直接实在论,作为一种哲学立场,也不那么好辩护。
(二)对直接实在论的哲学挑战
从一种非哲学的眼光来看,直接实在论如此显而易见地正确,以致于没人会严肃地去反对它,但这远远不是如此。许多哲学家已经对直接实在论提出过反对性证明,并就物理对象的独立性和人的感知的可靠性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要理解萨特为何费劲地在他的现象学论文、小说《恶心》和《存在与虚无》中为直接实在论辩护,有必要就其他哲学家对直接实在论的挑战作些了解。
像他那一代的所有法国哲学家那样,萨特受到过笛卡尔(Rene Descartes,1596—1650年)思想的训练。有时被称为“现代哲学之父”的笛卡尔试图揭示,所有我们直接地知晓的东西就是居留在我们心中的东西。他以如下的方式论证道:当我认为我看见一棵树时,我确信那就是我所认为的东西。我也许弄错自己面前的东西——可能在做梦或者产生幻觉,但直接地、明白无误地知道什么在我心中。依笛卡尔所言,感知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观念,而我们的感知绝非显而易见地对应于我们心灵之外实在之物。笛卡尔推论道,当我们做梦时,我们以为我们看到、听到了各种各样的事物,然而没有一个这样的事物被实际地看到和听到。我梦中的栗子树不会比站在它旁边的尖叫的女巫更真实。笛卡尔也相信物理世界的独立存在,但他不相信感知会把我们推到与物理对象的直接照面中、或者给予我们关于它们的可靠的知识。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John Locke,1623—1704年)以相似的口吻断言:物理对象应该被认定为我们感知的原因。洛克认为,物理对象也许是由运动着的原子所构成,非常不同于我们对它们描绘的常识性图景。他区分了硬度、广延性、形状和运动这些归属于所有物体的“第一性征”与诸如颜色、温度、味道和气味等由这些物体的能量所引起的主观效应的“第二性征”。笛卡尔和洛克都总结说,感知只是那些不完满地表现引发它们的对象的观念。笛卡尔和洛克都是表现实在论者。
表现实在论是一种比直接实在论更为小心谨慎的立场,然而,是表现实在论也遭受了其他哲学家的猛烈攻击。英裔爱尔兰哲学家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1685—1753年)断言:一个人没法证明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也没有必要这么去做。在贝克莱看来,物理对象所有的性征,第一性征同第二性征一样,离开了对它们实际的或可能的感知,就不可思议。大小、形状等特性同颜色、味道等特性一样,除非从视觉考察、度量的某些感知过程角度看,否则甚至不可想象。于是,贝克莱总结出,物理对象的实在性纯然在于它们“被感知”。当然,贝克莱仍不得不处理关于我们对物理对象的感知的起源、连续性和共同特征等问题。我为何把森林里的某棵树认作一整套独特的特征?当我在后来看到那棵树时,为何那些特征仍然实际地相同呢?在你感知那棵树时,为何你认识到的与我所认识到的有基本相同的特征?为回答这些问题,贝克莱提出了如下的理论,即认为:上帝是我们外在的感知的源泉,正是“他”维持着这些感知的连续性和共性。贝克莱自称是个“非物质论者”,但他也以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而出名。
继贝克莱之后,唯心主义及其相关的理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赞同:没法证明物理对象的独立存在,但他还断言:上帝、甚至人的心灵的独立存在性也没法证明。在休谟看来,在没有哲学地思考问题时,我们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倾向,要去相信物理对象的独立实在性,而实际上,所有我们能够知道存在的东西无非是我们自己的“印象和观念”。这个观点被称为现象论。伊曼努尔?康德认为存在一个超出人的感觉经验界限之外的独立实在(“物自体”,things-in-themselves),但我们不能通过我们的感觉经验直接地或可靠地推知有关这个实在的任何东西。康德称他的立场是批判的、或先验的唯心主义。黑格尔精心构筑了一种辩证唯心主义的理论,在其中,整个心灵和观念的宇宙世界在时间中展现。对黑格尔来说,意识与意识的对象、自然与精神,乃至人类和上帝无非是同一个展现着的实在的不同侧面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