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被大风吹倒
》
售價:HK$
65.9
《
人生解忧:佛学入门四十讲
》
售價:HK$
107.8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HK$
64.9
《
浪潮将至
》
售價:HK$
86.9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HK$
57.2
《
斯大林格勒:为了正义的事业(格罗斯曼“战争二部曲”的第一部,《生活与命运》前传)
》
售價:HK$
184.8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HK$
85.8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HK$
140.8
|
內容簡介: |
《社会救助制度的伦理考量》从哲学、伦理学的视域探讨了社会救助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社会救助的潜在与实际对象问题,社会救助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特殊性问题,社会救助与社会伦理秩序相契合的问题,以及社会救助制度与人道主义思想以及权利、自由和平等价值理念的内在关系问题。梳理和对比了中西传统社会的社会救助道德价值资源。
在批判当代西方新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应该遵循三大正义原则,即是“底线正义”、“补偿正义”和“代际正义”。分析了社会救助政府责任及其限度问题,社会救助的责任主体具有多元性,社会救助被认为是作为公器的国家的当然之责,但是政府在社会救助中的责任是有限的,政府责任是无限与有限的统一。社会救助的历史和实践表明,社会救助是一把“双刃剑”,会产生负功能,引发道德风险问题,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救助依赖、“贫困陷阱”等方面,社会救助制度的构建必须规避道德风险。本书还探究了社会救助制度中正义与慈善的伦理关系生态问题,以及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价值引导问题,并对我国当前社会救助制度设计与社会慈善事业的相互关系及其健康发展进行了理论探讨。
|
目錄:
|
应高度重视对社会救助(保障)制度的哲学研究(代序)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本书的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伦理学视域中的社会救助制度
2.1 社会救助的伦理辨析
2.1.1 社会救助的内涵
2.1.2 社会救助的潜在与实际对象——全体社会成员与弱势群体
2.1.3 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伦理辨析
2.1.4 社会救助制度的价值追求与伦理关切
2.2 社会救助伦理关系的基本特征
2.2.1 社会救助权利义务关系的特殊性
2.2.2 社会救助伦理关系上的平等性
2.2.3 社会救助责任主体的多元性
2.2.4 社会救助伦理原则的多样性
第三章 中西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
3.1 中国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3.1.1 中国传统社会救助的模式、历程和内容
3.1.2 中国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3.1.3 中国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3.2 西方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3.2.1 西方传统社会救助简况
3.2.2 西方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3.2.3 中西传统社会救助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四章 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伦理秩序
4.1 社会救助与社会伦理秩序
4.1.1 社会伦理秩序的特征及其现代转型
4.1.2 社会救助伦理关系与社会伦理秩序的契合
4.2 社会救助伦理关系之现代转型
4.2.1 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产生
4.2.2 社会救助伦理关系之现代转型:从慈善到权利之路
第五章 社会救助制度之道德正当性基础(一):分配正义
5.1 当代西方分配正义理论在社会救助制度正当性问题上的颉颃
5.1.1 正义与分配正义概念的嬗变
5.1.2 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理论——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伦理道德支撑
5.1.3 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对社会救助制度正当合法性的否定
5.1.4 社群主义多元主义分配正义理论的启示
5.2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正当性基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分配正义
5.2.1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理论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5.2.2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与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理论
5.2.3 社会救助制度之底线正义原则
5.2.4 社会救助制度之补偿正义原则
5.2.5 社会救助制度之代际正义原则
第六章 社会救助制度之道德正当性基础(二):人道、权利和自由
6.1 人道思想:社会救助制度的基础性道德价值
6.1.1 人道思想与资本主义人道主义的局限
61.2 社会救助制度的人道价值追求:维护弱势群体的尊严
6.2 社会救助权——权利伦理视域中的社会救助制度
6.2.1 社会救助权是一种积极的道德人权
6.2.2 社会救助权已成为一项法律权利
6.2.3 社会救助权的基本内容
6.3 社会救助制度与人的实质自由和平等
6.3.1 古典自由主义消极自由思想对弱势群体利益的忽视
6.3.2 实质自由理念: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正当性依据
第七章 社会救助政府责任的合法性及其限度
7.1 社会救助与政府责任
7.1.1 从“市场失灵”到“政府失灵”
7.1.2 市民社会伦理与国家伦理之间的张力
7.1.3 社会救助责任主体的历史变迁
7.2 社会救助政府责任的合法性证明
7.2.1 自由主义政治理论关于社会救助政府责任的颉颃
7.2.2 国家的公共性本质决定社会救助政府责任的合法性
7.2.3 社会救助政府责任的主要表现形式
7.3 社会救助政府责任的限度
7.3.1 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限度决定社会救助政府责任的限度
7.3.2 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风险决定政府责任的限度
7.4 国际救助与政府间责任问题探微
7.4.1 国际救助的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7.4.2 全球正义与国际救助的政府间责任
第八章 社会救助制度与社会道德进步
8.1 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8.1.1 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产生机制及其表现
8.1.2 西方福利国家“福利病”的表现及启示
8.1.3 从道德风险到道德新生: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规避
8.2 构建社会救助伦理生态,推动社会道德进步
8.2.1 构建社会救助正义与慈善的伦理生态
8.2.2 社会救助伦理生态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
第九章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实践及其伦理反思——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高校教育救助为例
9.1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及其伦理考量
9.1.1 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产生及其发展
9.1.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伦理问题
9.1.3 完善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伦理路径
9.2 我国高校教育救助的现状及其伦理考量
9.2.1 教育救助的特殊道德属性及高校教育救助的正当性
9.2.2 我国高校教育救助的现状及伦理困境
9.2.3 完善高校教育救助的思路——基于伦理视闻的分析
结语:保护弱势一人类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