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罗马之变(法语直译,再现罗马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的辉煌历史)
》
售價:HK$
109.8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
苏美尔文明(方尖碑)
》
售價:HK$
132.2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话语分析是研究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如何促成社会文化观点和身份的方法,在本书中,詹姆斯·保罗·吉James PaUO
Gee介绍了话语分析的研究领域,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话语分析综合法。
作者假定读者没有语言学知识,向读者呈现的既是语言使用的理论,也是语言研究的方法。
《话语分析导论》结构清晰,风格朴实,融合了应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和交际学等各种学科的观点和方法,以帮助不同背景的学生和学者形成自己的话语研究观点,从事自己的话语分析。
本书于1999年首次出版,2005年出了第2版。第2版经过全面修订和更新,增加了大量口头的和书面的语料和实例,涉及儿童、成人、学生和教师的小组讨论乃至会话、访谈、学术文献和政策文件等。7次重印,充分说明了本书的价值。
|
目錄:
|
1 引言
1.1 语言作为行动和联系
1.2 关于本书:理论与方法
1.3 关于本书:读者与阅读
2 构建任务
2.1 通过语言构建事物
2.2 实例分析
3 调查工具和话语
3.1 工具
3.2 话语:谁与什么
3.3 “真正的印第安人”
3.4 话语黑体的
3.5 话语是没有明确边界的“单位”
3.6 话语是“成套装备”
3.7 注释
4 社会语言、会话和互文性
4.1 语言中的“谁在做什么”
4.2 社会语言
4.3 两个语法
4.4 实例分析
4.5 互文性
4.6 会话黑体的
4.7 作为调查工具的社会语言、互文性、会话及话语
5 情景意义和话语模式
5.1 意义
5.2 形式与功能分析
5.3 语境分析
5.4 儿童词汇意义的习得
5.5 情景意义和文化模式/话语模式
5.6 科学内外的情景意义
5.7 情景意义是“组装”
5.8 大脑的模式识别观
5.9 社会大脑
5.10 “情景意义”是一项调查工具
6 话语模式
6.1 单身汉
6.2 在头脑中模拟
6.3 意义是地方的
6.4 行动中的话语模式:中产阶级父母对子女的养育
6.5 冲突中的话语模式
6.6 话语模式的种类和用途
6.7 话语模式可以不完整、不一致
6,8 作为“识别工作”的话语模式
6.9 作为调查工具的话语模式
7 话语分析
7.1 再谈情景意义与话语模式
7.2 自反性
7.3 情景
7.4 七项构建任务
7.5 再谈社会语言
7.6 单位和转录
7.7 “理想的”话语分析
7.8 有效性
7.9 开始做话语分析
8 处理与组织语言
8.1 言语是小进发
8.2 虚词和实词
……
9 话语分析实例(一)
10 话语分析实例(二)
11 话语分析实例(三)
附录:交际中的语法
参考文献
术语英汉对照表
专有名称英汉对照表
|
內容試閱:
|
1.1 语言作为行动和联系
很多人认为,语言的根本目的是“交流信息”。然而,语言有很多功能,即使在我们这个新信息时代,给予和获取信息也绝不是语言的唯一功能。如果一定要选出人类语言的根本功能,那就不是一个,而是两个密切相关的功能:支持社会活动的开展和社会身份的确定;维持不同文化、社会群体和机构中人的归属。
当然,语言的这两个功能是相互关联的。文化、社会群体和机构促成社会活动和社会身份:一个机构的饮水机、娱乐中心和走廊是“饮水机流言”或“走廊政治”等活动开展的场所,是饮水机流言散布者或走廊政客身份得以确定的地方;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机构,这些活动和身份都不存在。与此同时,文化、社会群体和机构也通过人类的活动和身份而产生、再生或改变。一个机构应该在开展活动和确定身份的过程中形成并不断地调整。否则这个机构就不存在。活动包括“饮水机流言”“走廊政治”、集会及其他社交活动。除了文化力量和机构力量之外,这些活动还在一定程度上有着自己的生命。群体和机构给活动和身份赋予意义;活动和身份决定社会群体和机构的性质与存在。
本书为研究语言如何“现场”开展社会活动和确定社会身份提供理论和方法。所谓“身份”,是指以不同的方式参加不同的社会群体、文化和机构,比如成为“好学生”、成为“狂热的观鸟者”、成为“主流政治家”、成为“强硬警察”,以及成为视频“玩家”的方式等,可以列出没完没了、不断更新的一长串。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使用无处不在,且往往与“政治”相关。
但是,我所说的“政治”指的是什么呢?我们对此一定要谨慎:所谓“政治”,并不是指“民主党”和“共和党”,也不是什么国家政策。我所说的“政治”,是如何思考、讨论、分配社会产品。“社会产品”指人们所认定的权势、地位、价值或财富资源,比如“街头智慧”、学术权威、金钱、权力、财产、言语、“外表”、年龄、智慧、知识、技术、文化、道德、“常识”,等等,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列出一长串。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政治”是如何与语言使用相联系的呢?我们说话或写作时,总会利用语法从一个特殊视角来观察“世界”。这位参战者是“自由战士”还是“恐怖分子”?是微软视窗“被加载了漏洞”,还是微软“加载漏洞”。玻璃杯是“半满”或“半空”?这种语法上的视角采择过程使我们不得不判断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不正常的”;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什么是“事物存在的方式”,什么不是;什么是“事物应该遵守的法则”,什么不是;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们这种人”或“他们这种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等等,这同样俯拾皆是,几无休止。“正常”“可以接受…‘正确”“真实…‘事物存在的方式…‘事物应该遵守的法则”“可能的”或者“我们这种人做什么”,等等,以及它们的反面,通常就是社会产品,对我们认定或希望潜在社会产品应该如何分配有着重要启示,对我们如何为这些信念和愿望采取行动也有着重要启示。
这么说来,政治也就没有什么特别的了。政治是语言使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并不意味着分析语言就是炫耀我们的政治立场。对政治的兴趣要求我们细致地观察实践中的语言和社会活动,而绝不是对其避而不见。就危及社会产品的社会关系而言,政治的命脉就在于这种经验性细节。“社会产品”就是在这些细节中产生、维持、分配和再分配的。人们也是在这些细节当中受到伤害,或得到帮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