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穷人的银行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自传)
》
售價:HK$
76.2
《
绵延:文明分野与文化演进
》
售價:HK$
66.1
《
三神之战:罗马,波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
售價:HK$
80.6
《
法国通史(全六卷)
》
售價:HK$
985.6
《
慢慢变富66招
》
售價:HK$
53.8
《
战国竹书复原综论
》
售價:HK$
98.6
《
走出内心的深渊:快节奏人群心理疾病与健康指南(原书第3版)
》
售價:HK$
77.3
《
如何成为一家千亿公司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巅峰、引领国学变革
★ 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顶尖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
內容簡介: |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孔子修身以礼、从政以德、待人以恕,他的哲学思维深度,通天达地,宽厚宏博,令人赞叹,堪称“一支妙笔,战胜七雄五霸;几卷诗礼,流传亿万斯年”。孔子以生命影响生命,散发着巨大的感染力,潜心书中,犹如站在圣贤的身旁,聆听他一字一句的倾谈和教诲,实为人生一大乐事。“中信国学大典”之《孔子家语》,由潘树仁撰写导读,并对精彩段落、经典语句加以赏析与点评,因此这是一个版本权威、评点精准、特色鲜明的《孔子家语》新注,尤其适合普通国学爱好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潘树仁
香港中知书院客座教授,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客座讲师,人文学会客座教授及课程部副主任,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客座讲师,济川文化研究会德育礼仪及生命教育课程总监。主要从事传统中华文化的现代应用研究,包括通识、生命教育、德育、管治学、水文化、文字学、气功等,并在两岸四地发表多种相关学术论文。著作有《济川水的科学与哲学》、《历海笙歌萧大宗师昌明传奇一生》、《容睿集之一文字创意学之廿字漫画》等。
|
目錄:
|
《孔子家语》导读
卷一
相鲁第一
始诛第二
王言解第三
大婚解第四
儒行解第五
问礼第六
五仪解第七
卷二
致思第八
三恕第九
好生第十
卷三
观周第十一
弟子行第十二
贤君第十三
辩政第十四
卷四
六本第十五
辨物第十六
哀公问政第十七
卷五
颜回第十八
子路初见第十九
在厄第二十
入官第二十一
困誓第二十二
五帝德第二十三
卷六
五帝第二十四
执辔第二十五
本命解第二十六
论礼第二十七
卷七
观乡射第二十八
郊问第二十九
五刑解第三十
刑政第三十一
礼运第三十二
卷八
冠颂第三十三
庙制第三十四
辨乐解第三十五
问玉第三十六
屈节解第三十七
卷九
七十二弟子解第三十八
本姓解第三十九
终记解第四十
正论解第四十一
卷十
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
曲礼子夏问第四十三
曲礼公西赤问第四十四
名句索引
|
內容試閱:
|
出版说明
为什么要阅读经典?道理其实很简单经典正是人类智慧的源泉、心灵的故乡。也正因如此,在社会快速发展、急剧转型,也容易令人躁动不安的年代,人们也就更需要接近经典、阅读经典、品味经典。
迈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中国,并希望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另外,受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碰撞、融合,也都会空前地引人注目,这其中,中国文化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相应地,对于中国经典的阅读自然也就拥有了不断扩大的潜在市场,值得重视及开发。
于是也就有了这套立足港台、面向海内外的“中信国学大典”的出版。希望通过本套丛书的出版,继续搭建古代经典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引领读者摩挲经典,感受经典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品位,塑造美好人生。
中信国学大典收录中国历代经典名著近六十种,涵盖哲学、文学、历史、医学、宗教等各个领域。编写原则大致如下:
(一)精选原则。所选著作一定是相关领域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最值得阅读的经典作品,包括中国第一部哲学元典、被尊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儒家代表作《论语》、《孟子》,道家代表作《老子》、《庄子》,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兵书《孙子兵法》,最早、最系统完整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大乘佛教和禅宗最重要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中国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游记《徐霞客游记》等等,每一部都是了解中国思想文化不可不知、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而对于篇幅较大、内容较多的作品,则会精选其中最值得阅读的篇章。使每一本都能保持适中的篇幅、适中的定价,让大众都能买得起、读得起。
(二)尤重导读的功能。导读包括对每一部经典的总体导读、对所选篇章的分篇(节)导读,以及对名段、金句的赏析与点评。导读除介绍相关作品的作者、主要内容等基本情况外,尤其强调取用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当代眼光,将这些经典放在全球范围内、结合当下社会生活,深入挖掘其内容与思想的普世价值,及对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与借鉴意义。通过这些富有新意的解读与赏析,真正拉近古代经典与当代社会和当下生活的距离。
(三)通俗易读的原则。简明的注释,直白的译文,加上深入浅出的导读与赏析,希望帮助更多的普通读者读懂经典,读懂古人的思想,并能引发更多的思考,获取更多的知识及更多的生活启示。
(四)方便实用的原则。关注当下、贴近现实的导读与赏析,相信有助于读者“古为今用”、自我提升;卷尾附录“名句索引”,更有助于读者检索、重温及随时引用。
(五)立体互动,无限延伸。配合图书的出版,开设专题网站,增加朗读功能,将图书进一步延展为有声读物,同时增强读者、作者、出版者之间不受时空限制的自由随性的交流互动,在使经典阅读更具立体感、时代感之余,亦能通过读编互动,推动经典阅读的深化与提升。
这些原则可以说都是从读者的角度考虑并努力贯彻的,希望这一良苦用心最终亦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进而达到经典普及的目的。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慨然应允担任本套丛书的名誉主编,除表明先生对出版工作的一贯支持外,更显示出先生对倡导经典阅读、关心文化传承的一片至诚。在此,我们要向饶公表示由衷的敬佩及诚挚的感谢。
倡导经典阅读,普及经典文化,永远都有做不完的工作。期待本套丛书的出版,能够带给读者不一样的感觉。
《孔子家语》导读
潘树仁
提起孔子,很多人会立刻想到《论语》,而《孔子家语》,却知之者甚少。造成这种状况,可能有两大原因:一是,《论语》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内容丰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而《孔子家语》则相对内容驳杂,篇幅庞大,字数远远超过《论语》。二是,《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著作,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历来对此意见比较统一,虽然也有人对其版本有不同的意见,但无大的分歧;而《孔子家语》的真伪则遭遇较大质疑,甚至一度被认定是伪书,影响了它的流传。无可否认,学习研究孔子的基本思想,当以《论语》为最可信赖的材料。但若要全面了解孔子的人生事迹及其学说,感悟一位圣人的立体生命形态,则不可不读《孔子家语》。
一、书名、作者与成书
《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者《家语》,是记述孔子生平和思想的著作,采用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及其他人的对话、问答和言谈行事,比《论语》的记载更为详尽具体。关于该书的作者和版本问题,历来争论较多,莫衷一是。
《汉书艺文志》最早著录《孔子家语》曰,凡二十七卷,孔子门人所作,其书早逸。而唐代颜师古注《汉书》时,曾指出二十七卷本“非今所有家语”。他所谓今本,即流传下来的十卷本,题为三国时魏王肃所注。宋代王柏首先提出《家语》实为王肃所撰写,是一部伪作。至清代训诂派,如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范家相《家语证伪》等都认为《家语》是伪书。近代学界疑古之风盛行,《家语》乃王肃伪书的观点几成定论。虽也有学者指出其并非伪书,但也多认为《家语》经过了王肃加工,有相当部分内容为其所增。
不过,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为古书真伪之辨提供了很好的佐证。一九七三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出土西汉墓竹简《儒家者言》,内容与今本《孔子家语》近似。一九七七年,安徽省阜阳双古堆西汉墓也出土了木牍,篇题与《儒家者言》相应,内容同样与《孔子家语》相关联。另外,随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的问世、英藏敦煌写本《孔子家语》的公布,人们对于《孔子家语》伪书说逐渐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系列新的发现,说明今本《孔子家语》是有来历的,它很可能早在西汉即已有原型存在并流传,并非伪书,更不能直接说成是王肃所撰。大致可以理顺的是,《孔子家语》是孔子后学所撰,曾被荀子带至秦国。孔子十一世孙孔安国收集秦朝焚书后的各种版本,在西汉武帝元封时重新编辑成书。后又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到三国时王肃从孔子后人孔猛那里得到此书,为之写序,并作了注解,成为现在流行的十卷四十四篇版本。
二、史料价值及研究情况
《孔子家语》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被疑为伪书,其史料价值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则如此,它仍流传不废。《四库全书总目》中说:“其书流传已久,且遗闻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可见,即便认为是伪书,古人也并没有完全否定其价值。在伪书说占主流的局面被打破以后,其学术思想价值更为人们重视和肯定。
今人通过对该书的系统研究,多认为其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价值。首先,《家语》对孔子的记载比其他古籍更为完整。《论语》虽然是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资料,但它篇幅短小,内容简略,不能表达孔子等人思想言行的全貌。而《家语》无论是在篇幅还是在内容上,都多出许多,它记载全面,又有孔子言行的具体情节,显然更能展现孔子的人品和思想。此书搜集孔子的详尽生平事迹,以及当时事件的背景资料约二百六十多篇,更值得读者研习。例如,孔子在鲁国做官,曾取得很好的政绩,使得社会环境和人民生活都有改善,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件事,而本书第一篇对此就有详细的记载。所以有研究者认为,《家语》从某种意义上讲,其价值甚至超过《论语》。
其次,它保存了最原始和可靠的材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通过将《家语》与传统文献比较,可以看出《家语》的数据较为原始。例如,《家语》中的《哀公问政》又见于《礼记中庸》,将二者对勘,可发现《礼记中庸》语言更为简练,应进行过修改、润色,这种改动明显带有西汉的历史印痕。如本篇中“举废邦”一句,在《礼记中庸》中为“举废国”,显然是避汉高祖刘邦的名讳。由此可断定,《家语哀公问政》成书年代早于《礼记中庸》。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对于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两汉典籍,有重要价值。
三、主要思想内容
(一)礼、乐、教、学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所以他致力于恢复周公制礼作乐的精神内涵,要让社会和谐,重回大同的理想。他一生坚持这种理想,从未放弃。我们通过分析本书的用字,可以约略看出孔子的思想特点和理论方向。以书中十三个单字的使用次数为例:
“礼”三百三十二次,“道”二百二十次,“德”一百四十一次,“义”一百二十二次,“仁”一百一十八次,“乐”一百零七次,“教”九十三次,“学”七十八次,“智”五十六次,“忠”五十五次,“孝”五十三次,“勇”二十六次,“恕”十三次。
可以看出,“礼”字的用量为首,“乐”在中间第六位。“礼”可以作为道德哲学的命题,加以详细探讨,“乐”侧重于心理情绪。但礼乐教育作为基本的教育内容,除了教的工作外,也必须包括身体、行为的经验学习,更包含德育及哲学,可分为身教、家教、境教三大范畴。教的对立面是学。根据生命成长规律,教育阶段可分为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学校教育,然后是成人教育的终身学习。每个人出生之时都是一张空白的纸,必须接受教育,自己学习,再加以思索融化,才有知识和理性思辨的进步,所以每一个人都离不开教与学的过程。
古“”字即“”字,现在的“”字则是由“示”“”两部分组成。“示”为表示,是原始祭祀的开始;上部分的“二”字,即古“上”字或天的意思;下部分“小”字三撇,即代表“日、月、星”三光下照,意味着上天的恩德照临大地,令人类有光明而赖以生存,故此人类祭祀以感恩。“”字下部分是“豆”字,为高脚器皿,用以盛载祭祀物品,古代以脚愈高,礼制规格愈高;上部分有如稻穗,或者是玉石或贝壳串,是部落社会最珍贵的礼物。
社会需要法律来管束人们的行为,但不能所有细节事情都写成条文,一切标准诉诸法律,则变成争讼字眼和法律的灰色地带。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就成为礼节,用来互相规范约束。但这只是礼表面的作用,礼的意义,更在于相互平等、尊重,约束自己,也爱护别人,每个人有内化的克制能力,“克己复礼”才是其最高内涵。人与禽兽的分别,正是人能够用礼尊重他人,自然恰当地展现自我的风采,举手投足的礼仪,回归内心的观照,能体验人类心性融贯于天地之间。
本书提到“知礼”与“好礼”两个观念,书中分别有八处和六处加以论述。“知礼”是知识学习的过程,包括了解社会人群操作礼仪的方法,订立礼制的背景和原因,强调自己加以思辨和判断,而不是盲目地依从,要在礼仪之中感悟礼的意义,思考礼的精神内涵,逐步向内心发展德行的修养。《颜回第十八》篇提到:“子曰:‘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若乃穷神知礼,德之盛也。’”用尽全部精力来学习、研究礼,必然能令德行修养加强。“好礼”是德行的表现,要完善礼的行为,一举手一投足,不能有失礼的地方。好好学习每一种礼节,然后将礼节推行和教导学生,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行为,减少摩擦和争吵,维护社会和谐,都是好礼的重要性。《曲礼子贡问第四十二》篇:“孔子曰:‘富而不好礼,殃也。’”一个人有了钱财,而不能以礼义待人,不但会被人骂为财阀,更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音乐使人快乐,人类心中的快乐,有如一座音乐厅在演奏音乐,回旋萦绕,抑扬顿挫,手舞足蹈,轻松愉悦,令人回味无穷。孔子爱古琴,听韶乐,深知音乐陶冶性情的作用巨大。礼乐的教育就是动静的搭配,非常恰当,有静态的和谐礼序,有动态的舒畅乐韵,阴性的心境谦虚自信、互相尊重,阳性的体态抒情愉悦、共乐平等。用身体艺术作为语言,结合礼乐,表达心中的道德情操,是一种行为艺术,是德育的挥洒自如,确实是中华文化蕴涵深厚而独特的生命礼乐教育。
至于学,古字“学”()与“教”()非常相似,学由“手”、“爻”、“冖”、“子”组成,教由“爻”、“子”、“手”组成,共通之处是“爻”、“手”。“手”是老师的手或学生的手,或者是老师执学生的手,“爻”是卦爻,代表《易经》的数学,因为一划开天的数学符号和理论从《易经》开始,而学习数学,就是开始理性思维。小孩子从数一二三开始,就知道有秩序有理性,有逻辑可以运算,令数学成为科学之母,终极是宇宙大道呈现出自然的方程式,最后是觉悟真理的所在。终身学习的方法,是保持开放客观的态度,谦虚的精神,完成生命自我的善德修养。学以致用的第一步,就是自身的心性修炼,渴求真理,追求艺术的圆润,令生命花朵自然绽放,以至探索融和天地一体的大道,才是绚丽人生的乐趣所在,也是天人合一的无限境界。
(二)政教合一
大同与小康都是孔子的理想,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安宁幸福,是政治的基本目标。孔子在政治的实践上,已经在小范围内实现了这种理想,《相鲁第一》篇里,孔子为政,先制定礼节,然后改善社会的风气:“制为养生送死之节,长幼异食,强弱异任,男女别涂,路无拾遗,器不雕伪。”在孔子眼中,政治不是争名夺利的场所,而是充分使用权力,为民众谋取利益,所以政治的核心便是“为政以德”。孔子形容君主和人民的关系是水和舟,《六本第十五》篇:“舟非水不行,水入舟则没;君非民不治,民犯上则倾。”水能载舟又能覆舟,君主需要运用他的权力和魅力,说服人民接受政令,游说下属配合去执行。一位仁德君主,散发着领袖的善良正气,使所有人都能感受到他的威严,而君主在替人民祭祀祈福时,人民又能感觉到他是一位关爱自己的领导。孔子先行制定礼仪,让人与人之间互相恭敬,然后取得互信,下属可以坦然忠诚,上司可以宽厚对待,各人遵守工作本分,不贪心、不奢华浪费,便没有盗贼和罪案。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论并不深奥,而且与个人修养相结合。因而,政治就是教育,教人民各自修养,不论礼乐诗书,还是仁义道德,结果都是要修养成为有仁德的君子。君子必须“自强不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到时机来临,便可以一展所长,利民济世。
(三)道、德、仁、义
有些道家人士认为孔子只讲仁义,而脱离了传统的大道思想,其实并非如此。在《孔子家语》一书中,所用“道”、“德”二字共三百六十一次,比“仁”、“义”二字的二百四十次要多二分之一。孔子从来没有离“道”而谈“仁”,这在正文的导读与赏析中会一一细说。
“”是古代“仁”字,有三种解释,一是“”,二是上“身”下“心”,三是上“人”下“心”。从个人的心,到千人的心,或者心身一体,都包含有内在的心性学问。本书的对答之中,问及“仁”者有十九处,孔子的答复有两大类。《王言解第三》篇说:“仁者莫大乎爱人。”《哀公问政第十七》篇说:“仁者,人也。”心性的学问,是生命的真实经历,由自身出发,感通他人,因为人类平等、人人相同,所以爱他人即是爱自己,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此理是天理良心,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个人内涵修养。有了这个基础,才可以谈论群体的人伦关系,两者不能偏废,否则家庭与邦国的理想便不能实现。春秋战国时期,对身心或心性的辩证,已经有很多的讨论,如在《性自命出》这本书中,便有性由心生的说法,并非到宋明时代,才衍生出心性的学问。心是通往天地大道的途径,可知孔子论仁,确实有“推儒备道”的整体性,并没有离开宇宙大道,也没有离开个体生命而只谈人道。
“义()”,字形上“羊”下“我”,是善良的自我威仪,现代人多理解为正义、公义、侠义,是善良意志的坚守,甚至是侠义能力上的襄助。本书中,《哀公问政第十七》篇有孔子的回答:“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善良的心,发动为外在行为时,必须要合宜,不能过分,尤其不能伤及他人。简而言之,便是以贤者的行义为参考导引,这是非常理智而实用的行为模式,人的冲动义愤,往往令人做错事,最终伤害自己。德行显示大道,仁慈的心性流露成为德行,而因仁心彰示见义勇为的行径,且有礼的规范使侠义的行为恰到好处,这便是道德行为显现、互相制约的最佳配合。
(四)忠孝智勇之道
先秦儒家的忠孝之道,并不是后世的愚忠、愚孝和单方面的服从。要实践忠君爱国之道,君主必须是一位有道德的仁君,下属则尽职尽责,仁君忠臣互相结合。“智”、“仁”、“勇”是互为配合的思想和行动,以智为首,智慧和仁爱加以配合,才能达到正确的德行。孔子开创的儒家哲学,注重“孝”道思想,比道家的讨论更为深入。老子《道德经》只有两处提到“孝慈”,而孔子提倡人道为主的生命关怀,更贴近大众的感情,是人文主义的践行者,提醒人们不能放弃对生命的感恩,回报父母的大爱,必须通过践履孝道,才是对真正生命意义的体验。
忠孝不能两全,家国不能兼顾,虽然二者有产生矛盾的时候,但也绝非根本的对立。一切道德行为都要视乎细节以及当时环境条件,由当事人根据具体情境做出最终的抉择,等到结果慢慢浮现,才明白该行为是否恰当。所以“当下是道”,自我修身即可,不要轻易去批评别人的道德,切忌自以为是,随意指责他人的道德,必须首先反思自己的道德水平。而且道德的高下亦不是判然分明的,孔子教导学生要从侧面和多角度去思索问题,提倡行为简朴才是修养品德的基础,平常日用之间即是大道的所在,不用强求。
(五)圣人楷模
如果读者再配合阅读孔子所撰写的《周易系辞》,便会发觉孔圣人的哲学思维深度通天达地、宽厚宏博,令人赞叹。《孔子家语》比《论语》更全面地勾画出孔子的人物形象,丰富了圣人的面貌,使人了解孔子修身以礼、从政以德、待人以恕等多方面的生活态度。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孔子,是一个至圣、至仁、至德、至博的圣者,品德修养已臻化境,挥洒自如,平凡当中显出伟大高明的德行,成为后人的道德楷模,人人跟随学习,必为圣贤君子。
此次,因参与编纂中信国学大典系列之《孔子家语》的机缘,我能够重新潜心投入书中,犹如站在圣贤的身旁,聆听他们一字一句的教诲和交谈,理解这些千古的德音,受益无穷。修身是先秦诸子共通的行为,道家后来深入发展为性命双修的气功系统,而孔、孟都没有离开身心合一的修养,后来的儒家更是发展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孔子的修身,是哲理思想的学习与身体语言的礼义相结合,个人有修养并合宜地尊贤,就是义,如果不懂适宜的尺度,也可按照习俗的仪规,这是退一步的礼义。孔子推行六艺教学:礼、乐、射、御、书、数,他本人文韬武略样样皆能,引导学生谨慎思辨,在人生大道之中,坚持道德仁义,“虽千万人吾往矣”,培育出的学生个个都是俊彦君子。所以孔子三千弟子,人人以老师为傲,七十二贤各有杰出成就,人人感戴师恩。知识无涯,孔子每事都虚心发问,温故知新,自然博学多才。学思之后是实践,必须学以致用,灵活应世。先有“好学不倦”,然后是亲切的家语,谆谆的提点,在“诲人不厌”的工作中,以生命影响生命,永不言休地执教于杏坛,整理古籍,删掉淫秽的诗篇,以春秋笔法评判历史,被后人赞为“一支妙笔,战胜七雄五霸;几卷诗礼,流传亿万斯年”,成为“万世师表”。
以下简略列出孔子作为圣人的品格与成就:
(1)自强不息: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因家道没落,幼年丧父,孔子在社会上身份低微,他仍然努力实践君子之道,自强不息,自我构建人生大道。
(2)终身学习:三岁失父,十七岁丧母,生活艰难困苦,却始终为生命而奋进,十五岁立志求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典范。
(3)礼行天下:三十岁学礼有成,齐景公访问鲁国,与之会面,谈论天下大事,渐有名声而谨守礼让谦虚,从不骄傲自大。
(4)教学并进:三十多岁开始教学生涯,“诲人不厌,好学不倦”,教与学结合,是教学相长的模范。
(5)因材施教:能够体察人性,结合学生的不同性格和资质,加以恰当的辅导和启发,引导人格品德的完善学习和发展,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