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書城自編碼: 203291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歷史普及讀物
作者: 陶菊隐
國際書號(ISBN): 9787203080138
出版社: 山西人民出版社发行部
出版日期: 2013-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全3册/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392.2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自然之争:1600年以来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地区的环境史(新史学译丛) 》

售價:HK$ 106.4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硝烟下的博弈:工业革命与中西方战争 》

售價:HK$ 87.4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让内的理性主义 发现无意识之旅 》

售價:HK$ 66.1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知命不惧:从芝诺到马可·奥勒留的生活艺术 》

售價:HK$ 110.9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Zemax光学设计从基础到实践 》

售價:HK$ 132.2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全球化的黎明:亚洲大航海时代 》

售價:HK$ 109.8
危局
《 危局 》

售價:HK$ 84.0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穿裙子的士:叶嘉莹传 》

售價:HK$ 53.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0.7
《段祺瑞政权:民国史军阀篇(精装)》
+

HK$ 153.7
《民国人物过眼录》
+

HK$ 141.6
《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毛泽东为什么说蒋介石“搞民主无》
+

HK$ 221.3
《北洋军阀史》
+

HK$ 94.4
《中国的军阀政治(1916-1928)(海外中国研究文库)》
內容簡介:
全书以一百三十余万字的篇幅,生动地勾勒了一段上自袁世凯朝鲜发迹、下至张学良东北易帜,前后三十三年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历史,刻画了一大批军阀与政客的群体雕像,揭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隐闻秘事,军头武夫里穿插着舞文弄墨的冷幽默,阴谋算计里隐藏着颠扑不破的人性,处处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处处都有饶有趣味、发人深思的话题。
这或许正是民国史的魅力所在,它不是教科书上已经定义好了的历史,而是就发生在民族生活的昨天的故事,动荡而令人充满惊奇。被称为是中国版的《光荣与梦想》。
關於作者:
陶菊隐
(1898~1989),湖南长沙人。民国年间著名记者。20年代受聘于上海《新闻报》,与天津《大公报》记者张季鸾并称为“南陶北张”。1949年后,担任上海文史馆副馆长。

著有《菊隐丛谈》、《孤岛见闻》、《袁世凯演义》、《蒋百里先生传》、《筹安会六君子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记者生活三十年》等。
目錄
出版前言
绪言
第一部 前传1895~1911
袁世凯的发家史和风雨飘摇的清政府
第一章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袁世凯的身世。袁世凯与吴长庆。袁世凯与李鸿章。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
北洋三杰。戊戌变法与义和团事件中的袁世凯。
第三章 袁世凯高升直隶总督
袁世凯高升直隶总督。满族亲贵的眼中钉。东三省、两广的军事势力。日本士官系。
第四章 清政府的最后挣扎
南方革命党的武装暴动。清政府的立宪风波。保路运动:一个王朝将在此倒塌。
第五章 辛亥革命爆发
文学社与共进会的秘密活动。武昌升起十八星旗,历史选择了黎元洪。湖南独立内幕。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第二部 袁世凯时代1912~1916
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
第六章 袁世凯重登政治舞台
袁世凯待价而沽,清政府靠边站。武汉战事。滦州兵谏与吴禄贞之死。光复南京。
第七章 袁世凯通过帝国主义进行南北和谈
袁世凯的和平方案。中华民国成立。日美英三国的态度。
第八章 南北和议成立和清帝退位
南北和会开幕。北方暴动事件:袁世凯被刺,良弼被炸死。清帝宣布退位。袁的阴谋手腕及北京兵变。袁世凯就职临时总统,唐绍仪组织第一届内阁。
第九章 假统一与假和平的短暂时期
从“混合内阁”到“超然内阁”再到“政党内阁”。袁世凯武力威胁参议院。张振武血案,黎元洪输诚袁世凯。国民党、共和党、进步党的改组。孙黄北京之行。
第十章 袁世凯“武力统一”的准备期
宋教仁血案。“血光团”事件。袁世凯的武力统一政策。五国银行团大借款。章太炎投靠袁世凯。
第十一章 国民党“二次革命”的彻底失败
罢免国民党三都督。袁遣兵南下,国民党不堪一击。张勋辫子军在南京的暴行。
第十二章 孙黄分家真相
孙派组织中华革命党。黄派组织欧事研究会。
第十三章 战胜国民党后袁世凯排除异己的种种措施
撤换江苏都督张勋。罢免福建安徽湖南三省都督。笼络云南都督蔡锷、浙江都督朱瑞。“霸王请客”调动黎元洪。囚禁章太炎。
第十四章 袁世凯利用进步党铺平了帝制的道路
熊希龄的“名流内阁”。总统选举会上的“公民团”。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第十五章 在复古浪潮和恐怖气氛中出现了终身总统制
任命徐世昌为国务卿。天坛祀天。袁的特务统治。广东“龙王”与湖南“汤屠户”。终身大总统出炉。
第十六章 内忧外患推迟了帝制运动的进程
平地崛起的白狼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日。
第十七章 袁世凯与北洋军旧将之间的矛盾
段祺瑞被打入冷宫。虎头蛇尾的废督裁兵计划。袁成立“禁卫军”模范团。陈宧出京记。
第十八章 两种不同的帝制派
还政清室或是称帝袁家。“袁太子”试探梁启超。冯国璋讲“书童献茶”的故事。
第十九章 帝制问题逐步明朗化
杨度组织“筹安会”。十四省将军电请“速正大位”。湖北、奉天两省的权力之争。梁士诒组织各省请愿联合会。
第二十章 袁世凯接受帝位与五国提出联合警告
“洪宪王朝”登场。袁世凯大封“诸侯”。日本的对华外交阴谋。
第二十一章 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
蔡锷逃出北京。云南组织护国军。蔡锷、陈宧、曹锟、刘存厚:四川战事。湖北、奉天权力之争续篇。
第二十二章 袁在四面楚歌中取消帝制
护国军的军事胜利。陆荣廷迎接梁启超入桂,广西独立。冯国璋领衔五将军密电,内部倒戈。帝位案撤销。
第二十三章 停战时期各省假独立和半独立的怪现象
各省纷纷宣布独立。龙济光制造海珠凶杀案。浙江、山东、陕西的独立经过。
第二十四章 冯国璋召集南京会议与袁世凯的暴毙
当年老袁,今日小段。冯国璋的“不左不右”。南京会议。陈宧宣布四川独立。汤芗铭宣布湖南独立。袁世凯的弥留遗嘱。确定总统继任人选的凶险一幕。
第三部 群魔乱舞 1916~1920
段祺瑞当政、张勋复辟和吴秀才造反
第二十五章 南北“二次统一”的完成
南北和平谈判。张勋召集第一次徐州会议,成立七省军事攻守同盟。陕西四川广东取消独立。陈宧兵败下台。
第二十六章 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的矛盾
西南军阀的扩张政策。冯国璋、张勋的防区之争。汤芗铭被逐,谭延闿二次督湘。蔡锷短暂督川。粤桂滇系的广东之争。浙江的权力之争。奉天二虎斗:张作霖和冯德麟。
第二十七章 府院争权和督军同盟干政
黎元洪、段祺瑞争权。督军团第二次徐州会议,张勋做十三省同盟盟主。冯国璋当选副总统。黄兴、蔡锷相继逝世。徐树铮一手遮天。
第二十八章 北京政府宣布对德绝交
日美德等在中国的外交战。冯国璋晋京。黎段再起冲突,段祺瑞出走天津。陆荣廷晋京。
第二十九章 段祺瑞嗾使督军团胁迫总统和国会
黎元洪痛斥督军团。“公民团”恶性事件再现。国务院里的独角戏。研究系投靠段祺瑞。黎段之争趋于高潮。
第三十章 黎元洪电召张勋晋京调停时局
张勋周围的政治骗子。第四次徐州会议拟定复辟计划。督军团宣布独立,张勋伪装调人。黎元洪引狼入室,召张勋进京。
第三十一章 黎元洪在张勋的劫持下宣布解散国会
辫子军进京。张勋威逼解散国会,黎元洪病急乱投医。清宫“朝谒”的一幕。康有为进京:北京车站来了位老农民。
第三十二章 南北军阀争抢地盘的明争暗斗
广东滇桂粤军的三角斗争。四川的川滇军、川黔军冲突。张敬尧制造晋南事变。张作霖入主黑龙江。
第三十三章 十二天的复辟政变
北京城的不眠夜。复辟后的浩大“皇恩”。黎元洪避居日使馆。段祺瑞组织讨逆军,马厂誓师。马君武痛骂梁启超。复辟昙花一现,辫子军出逃。
第三十四章 冯国璋到北京代行总统职权
南北讨逆各军的名份之争。段祺瑞“官复原职”,冯国璋晋升代总统。黎宅暗杀事件。上海发生夺印案。
第三十五章 段祺瑞再起后的对内对外政策
唐继尧通电反对段内阁。南北国会之争。北京城里的新“二虎斗”:冯国璋与段祺瑞。对德宣战案。
第三十六章 第二次南北战争的开端和西南各省形势
湖南督军问题引发南北冲突。四川问题引发研究系与段的冲突。孙中山率海军南下,广州成立军政府。
第三十七章 段内阁因湖南战局突变而倒台
第二次府院之争。江苏凤凰山铁矿案。吉林督军之争:孟恩远对决张作霖。长江三督的别树一帜。四川战事变幻。湖南前线通电停战,北军退出长沙。段内阁辞职下台。
第三十八章 南北不战不和的混沌局势
督军团天津会议。北方主战派与主和派的针锋相对。南方桂系与国民党的斗争:孙中山炮轰观音山。
第三十九章 北方主战主和两派斗争的白热化
北军进攻湖北。南军收复岳州。冯国璋假“南巡”逃跑失败。李纯和主战派的电报战。谭延闿借“联省自治”出山。曹锟、张敬尧汉口督战。冯玉祥通电主和。张作霖、徐树铮组织关内奉军总司令部。广东、四川内争。
第四十章 段内阁复活和军政府改组
湖南战事再起,平江、长沙的军事暴行。段内阁复活。徐树铮处处树敌。段祺瑞“南巡”汉口。湘东战事。孙中山气走上海。
第四十一章 武力统一政策彻底破产
中日军事协定案。前方战事的停顿时期。徐树铮诱杀陆建章。段祺瑞小站练军。张作霖、徐树铮的冲突。安福国会登场。
第四十二章 徐世昌当选北京政府总统
徐世昌当选北京政府总统。冯国璋、段祺瑞同时下台。津浦南段新风云。吴佩孚的电报战。中日山东问题。交通系议员拒选副总统的闹剧。湖南、广东的新形势。
第四十三章 南北和议实现
北京政府颁布和平令。南北和会问题的争执。徐段矛盾激化。督军团要挟恢复段内阁。五国公使联合劝告和平。
第四十四章 上海和会的召开与破裂
召开上海和会的国内外因素。唐绍仪与朱启钤分任南北和谈总代表。陕西战事引起争端。从公开和谈到秘密谈判。
第四十五章 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作出可耻决定
一战后的分赃会议:巴黎和会。中日两国代表展开对山东问题的论辩。国际三巨头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围绕中国路权的内外斗争。
第四十六章 五四运动的兴起
“五四”运动。留日学生的东京爱国行动。安福系利用学潮倒阁。各省罢工罢市。日本军警在山东、福州的行凶事件。济南血案。天津学警大冲突。长沙的教育大危机。前门外的大战斗和大逮捕。
第四十七章 北洋派内部矛盾进一步扩大
南北和谈重续。吴佩孚痛骂王揖唐。孙中山解决时局的三个“办法”。段祺瑞“后院起火”。张作霖统一东三省。山东籍军人对山东问题的联名表态。
第四十八章 南方内部的斗争和军政府的破裂
湖南政争内幕。张敬尧祸湘事迹。莫荣新称霸广东。滇桂之争,李烈钧负气出走。军政府破裂,伍廷芳携印出走。国民党议员纷赴上海。
第四十九章 北方八省成立反皖联盟和湖南驱张战争爆发
军政府秘密接济吴佩孚军费。河南督军问题引起风波。反皖八省同盟形成。风雨飘摇的靳内阁。吴佩孚撤兵北归,湖南爆发驱张战争。
第五十章 安福政权因边防军溃退而倾覆
直皖战争爆发前夜。张作霖仿当年张勋伪作“调人”进京。徐世昌下令罢免徐树铮。段祺瑞组织定国军讨伐曹吴。东南成立七省联防自保同盟。张作霖通告奉军入关。直皖开战,吴佩孚活捉曲同丰,段祺瑞兵败下台。
第四部 直系当家 1920~1924
曹锟买来的总统、吴佩孚的太上政府
第五十一章 北方两个战胜集团发生裂痕
北京政府通缉安福祸首。王占元枪决张敬汤。直奉两系在安徽、江苏的地盘之争。吴佩孚政治受挫。江苏督军李纯自杀之谜。
第五十二章 军政府倒台和南方形势的新变化
广东的粤桂系之争,桂系退出广东。孙中山重组军政府。四川的川滇军之争,滇军退出四川。贵州刘显世被逐下台。湘军谭赵程三派内争,赵恒惕胜出。
第五十三章 广州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
各省自治风潮。顾品珍成功驱唐,主政云南。刘存厚退出四川。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统。湖南政局新变化。粤桂战争爆发,陆荣廷兵败逃亡。
第五十四章 北方“四巨头”召开天津会议
天津会议上的“探亲相骂”一幕。直系对河南问题的一发一收。皖系树起“联省自治”旗帜以自保。陕督阎相文自杀之谜,冯玉祥继任陕西督军。
第五十五章 湘军“援鄂”战争的失败
湘军的“大湖南主义”野心。吴佩孚借刀杀人,王占元惨遭算计。湘直战争,最激烈的一次内战。川军“援鄂”失败。
第五十六章 华盛顿会议在中国的反映
华盛顿会议讨论山东问题。穷政府,富个人。美国烟酒借款案的无耻一幕。直奉两系在内阁问题上的激烈斗争。
第五十七章 孙中山北伐受阻和西南各省内讧
广东大政之争:孙中山对决陈炯明。湖南公布民国第一部省宪法。唐继尧起兵再回云南。袁祖铭组织“定黔军”攻入贵阳。
第五十八章 奉直战争爆发和奉军败退出关
“亲戚亲不如部下亲”。奉军入关,曹锟下令不得抵抗,吴佩孚积极备战。直奉开战,奉军溃败。张作霖改称东三省保安总司令,继续把持东北。赵倜兵败下台,冯玉祥继任河南督军。
第五十九章 南北两总统被逐下台
南北两总统被逐下台。江西政局更动。直系保洛两派初步分家。陈炯明围攻总统府,北伐受阻。川湘桂三省新形势。
第六十章 保、洛“分家”和北京的无政府状态
直系全盛时期的内争:保洛两派的内阁之争;两大战将的矛盾:吴佩孚排斥冯玉祥;一波三折的财政总长逮捕案;“大帅”不敌“老帅”,吴佩孚低头认输。
第六十一章 孙中山再回广州改称大元帅
徐树铮在福建组织短命政府。广东局势的风云变幻:滇桂军驱陈成功,陈炯明下台;滇桂粤三军备战广州;孙中山再回广州。
第六十二章 “和平统一”与武力统一同告破产
齐燮元统一方案的“美丽设想”。两姑之间难为妇的张绍曾内阁。北京学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孙传芳接掌福建军政大权。广东、四川、贵州内战再起。孙美瑶临城劫车案。
第六十三章 直系军阀驱逐黎元洪的恶剧
阁员内部的狗咬狗丑剧。军警索饷、“公民团”示威、劫车索印案:民国最郁闷总统黎元洪。
第六十四章 曹锟公开贿选总统
全国反对直系的浪潮。黎元洪投奔卢永祥的闹剧。江浙和平公约。曹锟当选总统。新政府的外交困境。
第六十五章 国民党改组和西南各省内战
湖南内战新浪潮。国民党改组和广东内战。重庆的三次攻守战。
第六十六章 直系内部露骨分化
吴佩孚拉拢卢永祥失败。曹锟:总统难当。吴佩孚的威风。直系内部的反吴三角联盟。“游方总理”的恶剧。吴佩孚用计闽湘川贵。
第六十七章 江浙战争和第二次奉直战争接连爆发
江浙战事:最文雅的一次战争。张作霖六军入关。吴佩孚点将四照堂,冯玉祥倒戈北京城。冯军驱逐溥仪出宫。奉冯两派的新斗争。直系组织十省同盟以自保。

第五部 北伐军来了 1924~1928
北洋军阀的统治末日

第六十八章 直系失败后的临时政府和善后会议
段祺瑞被推为临时执政。金法郎案。孙中山在北京逝世。西南联治派的活动。冯玉祥张作霖的辞职闹剧。
第六十九章 北方军阀争城夺地的大混战
吴佩孚的“逃亡”生涯。江浙战争再起,段孙张斗法斗力。冯奉两派的河南之争。陕西、安徽、山东的政局动荡。奉军大举入关,冯玉祥孙传芳暗结同盟。
第七十章 南方革命根据地的统一与巩固
四川内战。川滇军“染指”湖南失败。广东的两次东征,打垮陈家军。国民政府成立。廖仲恺血案。
第七十一章 五卅惨案和汹涌全国的反帝怒潮
上海的血腥风暴。五卅惨案。收回租界活动。省港大罢工。奉军开入上海。北京的外交情况。
第七十二章 奉浙战事和奉系内部的变化
段祺瑞“割肉饲虎”,安徽陕西江苏三省新变局。孙传芳出兵讨奉。吴佩孚、冯玉祥的不解深仇。冯奉的紧张对峙。奉军郭松龄滦州倒戈。奉军李景林、张宗昌宣布拥吴讨冯。山东战事,天津战事。
第七十三章 奉吴两系联合成功和国民军退出北京
关税会议案。徐树铮廊房被刺。山东、河南的战局变化。信阳守城战。“民国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冯玉祥退出天津。张作霖召集秦皇岛会议。鹿钟麟北京政变,段祺瑞倒台。
第七十四章 奉吴两系的军事联合和政治斗争
奉吴两系的合作与斗争。吴佩孚、张作霖的北京会面。杨虎城守西安。山西战事。南口攻守战。萍水相逢百日间:邵飘萍、林白水之死。
第七十五章 北伐军在两湖战场上的胜利
湖南政局突变:唐生智对决赵恒惕。北伐军入湘入鄂。吴佩孚血战汀泗桥,北伐军炮打武昌城,孙传芳坐观虎斗。川黔局势。云南内变,唐继尧倒台。
第七十六章 北伐军在赣闽战场上的胜利
南昌争夺战。北伐军对决孙传芳。孙传芳后方起火:浙江事变。福建战局。
第七十七章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
吴佩孚拒绝奉军南“援”。张宗昌密谋附南。孙传芳向奉系亲递“降表”。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预谋“黄袍加身”。浙江自治内幕。冯玉祥五原誓师。直隶河南等省的战局变化。

第七十八章 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和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占领上海
四川万县事件。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各国纷纷增兵来华。上海工人起义占领上海。安徽局势变化。英美兵舰炮轰南京。
第七十九 章白色恐怖笼罩南北
蒋介石、汪精卫争权。“四一二”政变,国共分裂。张作霖枪杀李大钊等。各国舰队在长江流域制造血案。宁汉分流。北伐军进入河南。夏斗寅叛乱。长沙马日事变。“八一”南昌起义。
第八十章 北洋军阀的末代统治者袍笏登场
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政府大元帅。蒋奉阎三角同盟。日军公开加入中国内战。宁汉双方备战,蒋介石通电下野。阎奉关系破裂,阎锡山参战讨奉。傅作义守涿州。徐州会师。
第八十一章 国民党内翻云覆雨的斗争和轰动全国的广州起义
宁汉谈判。唐生智兵败下台。汪蒋实现合作。汪精卫广州政变。蒋介石南京复职。广东湖南四川云南四省局势。
第八十二章 日军炮轰济南城并实行军事占领
北伐军的军事部署。湘粤赣的工农革命。奉军全面撤退。日军制造济南事件。
第八十三章 皇姑屯炸车案和东北易帜问题
东北局势与日奉谈判。皇姑屯爆炸案,张作霖身死。阎锡山和平接收京津,南京政府宣布统一告成。张学良东北易帜。
后记
附表一:北洋政府历届总统、国务总理简表
附表二:1912~1928全国主要军事势力简表
內容試閱
 第一章 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
一 袁世凯的身世。吴长庆与袁家的世谊
清朝统治中国之初,即将其全部军队——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分驻首都北京及全国各大城市,以防止中国多数民族的汉人造反。这区区几十万军队,对地大人多的中国说来,不啻沧海之一粟,于是清朝统治者又增设了以绿旗为标志的绿营兵。太平天国及捻军起义时,这些安坐而食未经战阵的旗兵、绿营兵,几乎一触即溃,清政府才又急如星火地在各地招募兵勇,用以扑灭起义军,其中号称精锐之师的有湘军、淮军、毅军等。等到革命风暴被镇压下去了,全国秩序恢复了,这些军队也都蹈了旗兵、绿营的覆辙,不训练,无纪律,吃空额,抽鸦片,扰民有余,守土不足,甲午战争时全线瓦解,原形毕露。清政府这才觉得再不训练出几支新式军队,将无法维持其统治地位,乃于1894年11月成立了“督办军务处”,以恭亲王奕为督办,庆亲王奕为帮办,翁同、李鸿藻、荣禄、长麟会同商办,开始了淘汰旧军、编练新军的工作。
清政府的建军工作,为35岁的袁世凯开辟了一条飞黄腾达的捷径。
袁世凯,字慰亭,1859年生于河南项城县的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家庭。他的叔祖父袁甲三,早年在安徽办团练,以镇压捻军起家,官至漕运总督。袁甲三的子侄辈袁保恒、袁保庆、袁保龄等也都以“从军有功”,一个个爬上了高枝儿。袁世凯的生父袁保中是“长房长子”,虽未从军挣得功名,却也在项城办团练以防捻军,平时鱼肉乡民,作威作福,不失为地方上一霸。
袁世凯排行第四,他的叔父袁保庆没有生过儿子,就把他过继为嗣子,自8岁起,跟着他到过济南、扬州、南京等处。袁世凯从小娇生惯养,加以嗣父母又溺爱非常,因此他不肯发愤读书。1873年,袁保庆病死在江南盐巡道任所。次年袁世凯又到北京去,在任刑部侍郎的堂叔父袁保恒家读书。1876年,袁回家乡参加乡试,落第后又回北京,一面读书,一面帮助袁保恒办理公事。是年冬天,袁保恒奉派到开封帮办河南赈务,带袁世凯同行。1878年,袁保恒死于时疫,袁世凯回到故乡,以项城地瘠民贫,就在较繁华的陈州定居下来。袁在陈州整日价酗酒、骑马,集合一班酒肉朋友,由他出资组织了两个文社,以附庸风雅。
一天,袁世凯在别墅仰山堂读书时,有一位在淮宁县署淮宁为陈州辖县。授馆的穷秀才徐世昌,到别墅游玩,与袁一见如故,不久即结拜为兄弟。徐世昌,号菊人,直隶东海天津县人。他很想进京赶考,袁赠以川资使之得以成行。
1879年,袁又参加了一次乡试,仍然名落孙山。他想效法先人以从军求功名,于是放火把所作诗文全部烧个精光,决定“投笔从戎”。
1881年5月,袁世凯带领了一批闯江湖的小伙子到山东登州,投奔父执吴长庆。吴长庆与袁家具有悠久的历史关系。吴的父亲吴廷香字奉璋是安徽庐江县的著名绅士,有“国士”之称。1853年太平军初攻庐江时,吴廷香组织团练负隅顽抗。1854年太平军再攻庐江时,吴廷香派其子吴长庆到袁甲三处求援,袁甲三征求子侄们的意见。袁保恒反对赴援庐江,袁保庆则主张急速派兵救援。由于迁延时日,庐江被太平军攻克,吴廷香也被击毙了。袁甲三觉得过意不去,就叫吴长庆留下来随营读书。吴不愿依人篱下,回到家乡袭了云骑尉的世职,收拾其父的旧部,继续与太平军为敌。淮军初建时,吴又率领500人成立了庆字营,从此跟着李鸿章转战各地,步步高升。到袁世凯投奔他时,已官至提督,会办山东军务,并督办山东海防。
吴长庆自父亲毙命后,就与袁保恒绝交,而与袁保庆结拜为兄弟。袁保庆病死南京时,吴还专程前往代为治丧。此时见袁保庆的嗣子袁世凯千里来投,就遣散了袁的同行伙伴,留袁在营中跟着幕僚张謇读书,以报袁保庆当年照顾之情见《张季子九录?专录?年谱》,《清史稿?吴廷香传、吴长庆传》。。
袁世凯根本不是读书的材料,张謇叫他练习作文,他做出来的文章东拉西扯,漫无条理;但他办起事来却又头头是道,加上善于逢迎拍马,居然得到不少人的赞扬。不久吴长庆委他“帮办营务处”。袁世凯投奔庆军时,野心是很大的:既非为了读书,也不是区区营务处帮办所能满足的。他想等待时机一展身手,而这种机会终于到来了。
1882年8月,朝鲜发生了“壬午政变”在朝鲜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中,被裁兵士聚众起义,清政府派吴长庆部开抵汉城镇压,恢复了国王李熙的职权。。与朝鲜具有“宗藩关系”的清政府,应朝鲜政府之请,派吴长庆率部前往镇压。吴命张謇“规划前敌军事”,张以事忙难于兼顾,推荐袁世凯主持“前敌营务处”,吴同意了。
袁世凯在朝鲜前后待了12年。在这期间,他参与了镇压“壬午政变”,帮助朝鲜政府编练了新军,支持朝鲜政府中的保守派,并出兵镇压了亲日的“开化党”。在这些活动中,袁世凯玩弄权术,压低别人,抬高自己,因而头角崭露,赢得了“勇敢”、“果断”、“知兵”、“足智多谋”等等称誉,得到了淮军首脑李鸿章的赏识。尽管他犯有贪污军饷、贩卖鸦片等劣迹,特别是1884年在镇压“开化党”的过程中,独断独行,擅自发兵,有人参劾他“擅开边衅”,受到清政府的查办,但因有了李鸿章这座靠山,非但不见罢斥,反而不断超升;12年内由一个庆字营中未入流的官佐,先后升为“补用同知”、“尽先即补知府”、“简放海关道”、“浙江温处道”等头衔。同时,他手中的实权也越来越大,由“庆字营营务处帮办”而“总理亲、庆等营营务处”、“会办朝鲜防务”、“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等等。

二 袁世凯出卖吴长庆步步上升

袁世凯到朝鲜后,渐渐不把一手提拔他的恩人吴长庆放在眼里,反而认为吴是他脱颖而出、飞黄腾达的障碍。通过在北京当内阁中书的堂叔父袁保龄的关系,袁世凯直接与李鸿章挂上了钩。李袁两家本有渊源,袁甲三早年与李一起在安徽办过团练,袁保恒在李的手下带过兵,袁保龄又是李的直接属员。李认为袁世凯是“后起之秀”,希望培养他在朝鲜做个忠实的代理人。
此后袁世凯经常越级言事,乘机向李鸿章表现自己,贬低吴长庆,吴却被蒙在鼓里。
1884年,法国侵略军又在越南挑衅,中法战争爆发。为了防止法国侵略者派舰队侵略中国沿海一带,李鸿章调吴长庆率所部庆军三个营回国,驻防金州,以加强东北海防,另三营留在朝鲜,并派吴长庆部将提督吴兆有办理朝鲜军务,而以袁世凯为会办。
庆军是吴长庆所建立的一支军队,其中大多数官佐随吴转战30年,有些人已取得记名提督或总兵之类的军衔。吴启程回国时,颇有依依惜别之情。但他认为:“袁世凯跟我有三代交情,又是我一手提拔起来的,不会改变常规,做对不起我的事情。”哪知吴长庆刚走,袁即安置私人,排斥异己,搞得该军面目全非。他还向人表示:“区区三营人算得什么!就是把庆军六营人全部交给我,我还愧对先人呢。”
吴长庆因兵权削去一半而郁郁不乐,加以旧属纷纷来信投诉袁世凯以怨报德的许多情况,更如火上加油,不久就在金州病死了。

三 袁世凯诳报战功受李鸿章的重视

1884年岁尾和1885年年头之际,朝鲜“开化党”首领金玉均等摆下了鸿门宴,拟将妃党一网打尽。禁卫军大将闵泳翊闵妃之侄带伤冲出,逃往税务司穆麟德的家中朝鲜关税由清政府代办,税务司多为客卿,兼为朝鲜政府办理外交。穆麟德系德国人。。袁世凯闻讯来援,见一健者持枪把门,威风凛凛,阻其入内。后来查明此人系中国早期的留学生唐绍仪15岁留学美国,回国后派来朝鲜充当穆麟德的属员。袁盛赞此人忠于职守,对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政变发生后,日本少数驻朝军队乘机侵占王宫,国王李熙出走。清朝军队迅速打退了这支日军,护送李熙回宫。事后袁世凯诳报军情夸大自己的战功,从此他进一步受到李鸿章的重视了。
袁本来是个官气十足的人物,自代朝鲜政府“平乱”以来,他就更加讲排场:“乘舆张盖,呵殿出入,制五色马旗,建兵船,竖黄龙大旗”见《张季子九录》。。在他的札封上自称“钦差北洋大臣会办朝鲜防务、总理营务处”,这是个不伦不类的官衔,似乎是以清朝的北洋大臣兼办朝鲜防务。在会见朝鲜国王或与朝鲜政府打交道的时候,他妄自尊大,根本不把顶头上司吴兆有放在眼里。
袁的狂妄自大也表现在对张謇的态度上。随着自己地位的升高,他对张謇的称谓就由“老师”改称“季直先生”,随后又改称“季翁”、“季兄”,由师生关系降为平辈之交。张謇写信质问他说:“謇今昔犹是一人耳,而‘老师’、‘某翁’、‘某兄’之称,愈变愈奇,不解何故!”他越想越气,后来干脆列举大量事实,责其忘恩负义,狂妄自大,虚伪奸诈,无耻不文。袁也恼羞成怒,两人从此断绝了往来。
袁世凯在朝鲜时期,又经常卖弄权术,投机取巧。他与朝鲜保守派首领尹泰绶等结拜为把兄弟,以广声援。利用朝鲜王妃闵妃与大院君国王李熙的生身父互相争权,暗中加以操纵。由于国王在公文中左一个“袁会办”,右一个“袁会办”,他持以向李鸿章汇报,以卖弄其在朝鲜颇有威信。另一方面,他又在对朝鲜政府的回文中横一个“禀北洋”,竖一个“禀北洋”,借李鸿章的虚声,以见重于朝鲜。1885年,袁世凯以回国述职为由,先后到天津、北京拉拢当朝权贵。从此辇毂之下,无人不知李中堂手下有这么一位“后起之秀”了。

四 中日战争爆发,请政府被迫签定《马关条约》

可是,当袁世凯昂首天外之际,正是日本侵略者埋头苦干之时:它勤修战备,广结外援,摩拳擦掌,跃跃欲试。1885年,中日两军又在汉城互相戒备,战机一触即发。清政府力求避免战争,特派李鸿章为钦差全权大臣,与日本政府特使伊藤博文举行天津会议,讨论两国军队同时在朝鲜撤退的问题。会议决定,两国撤兵后,朝鲜局势如再有波动,两国出兵来朝,事前必须互告。
天津会议后,清政府撤销了“办理朝鲜军务处”,并将留驻朝鲜的庆军三营扫数撤退回国。李鸿章保升袁世凯为三品道员,改任“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袁就新职后,调唐绍仪为自己的西文文案,并派他兼任龙山商务委员。
但是,朝鲜问题并未从此解决。就在这一年,英国侵略者借口防俄侵占了朝鲜的巨文岛,朝鲜政府在帝俄的压力下,同意由帝俄舰队代办朝鲜沿海防务,日本侵略者又在虎视眈眈,准备趁火打劫,朝鲜问题又恶化了。
1894年,朝鲜“东学党”又在全罗道起义,朝鲜政府又一次向清政府乞援。这一事件使清政府势处两难:如果出兵援朝,日本不会置之不理,岂不又将造成中日两军在汉城对峙的严重局势;如果拒绝援朝,岂不大失“天朝上国”的体面?当时袁世凯一再怂恿李鸿章迅速出兵,日本也透出口风,表示中国尽可放心出兵,日本决无他意。于是李鸿章调直隶提督叶志超为主帅,率领太原镇总兵聂士成部2000人开往汉城,同时将中国出兵朝鲜一事通告日本。
哪里晓得,当清军开抵汉城之日,日本立即出兵源源开入朝鲜。随后日军开抵汉城者陆续增至12000余人,另有大批海军舰队整装待发。李鸿章闻讯,才知道中了日本人的“诱敌深入”之计,但已势成骑虎,眼巴巴指望帝俄出面来调停,此外别无长策。
这时候,袁世凯看见势头不对,一面将商务委员的职权交给唐绍仪代办,一面向李鸿章要求回国养病。他在中日战事发动的前夕,回到天津跟李鸿章打了个照面,便又马不停蹄地去北京打听政治行情。他明知中日战争必不可免,中国必将失败,李老中堂年过七旬,必将碰得头破血流。此时西太后调西安将军荣禄来京参预“督办军务处”——这是清政府新设立的一个中央军事机构,完全由皇族掌握,表面由恭亲王奕、庆亲王奕为督会办大臣,而实权则操于荣禄之手。袁世凯立即使出全身解数,向荣禄大献殷勤,而荣禄也正需要有这么一个军事人才,因此一拍即合。
袁到北京后,将自己在朝鲜办理军事和外交的情况及与李鸿章的往返电报,恭楷缮成若干小册子,分送朝中亲贵。他在小册子上影射李鸿章因循失策,好大喜功,对日外交软弱无力,并乘机开脱自己的责任。他拼命巴结“督办军务处”大臣李鸿藻、翁同、荣禄等,经常写信给李鸿藻报告军情,议论战局。李鸿藻认为他“熟悉军情”,“娴熟兵略”,“如令特练一军,必能矫中国绿防各营之弊”。袁又向荣禄递了门生帖子,将别人编译的兵书,用自己名字刊行,恭请荣禄指教。袁还向帝师翁同、督办关外军事的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奉承拍马,出谋献策,也赢得了他们的好感。
1894年7月23日,日本侵略军突然进攻朝鲜王宫,劫走国王李熙,并扶植大院君李应组织傀儡政权。同时不宣而战进攻已退往牙山的清军,于是甲午战争开始了。
中日开战不久,李鸿章训练多年的淮军及新建北洋海军,先后被日军击溃,日军又在东北及山东沿海地区登陆,连陷旅顺、大连、威海卫、刘公岛、营口。清政府被迫派张荫桓、邵友濂赴日求和,日政府拒不接待,指名要李鸿章亲自出马才肯接受谈判。1895年3月20日,清政府改派李鸿章到马关,与日本政府所派全权代表伊藤博文讲和。
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伊藤博文分别代表中、日两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在这个条约上,清政府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殖民统治,割让了自己的神圣领土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加辟了重庆、沙市、苏州、杭州四个通商口岸,同意了日本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日本船只在中国内河自由通航,中国赔偿日本战费二万万两银子等等。《马关条约》是中国同帝国主义签订的又一个亡国条约。
《马关条约》签定后,李鸿章成了千夫所指、万人唾骂的卖国贼,言官上奏弹劾,清流写文抨击。袁世凯是个善于趋吉避凶的老手,少不得也打了几下冷拳,为自己增添身价。他在北京会见了十年不通音讯的张謇。张謇自吴长庆逝世后,抛弃了从军生活,重入科举之场,1894年4月中了状元,成了名满全国的才子。袁世凯生就了一双势利眼,就主动去拜访他,借以释嫌修好,而张謇正在聚精会神写弹劾李鸿章的文章,也需要有人提供材料,于是两人又言归于好了。


第二章 清政府命袁世凯训练“新建陆军”


一 “督办军务处”保荐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甲午战败是清政府末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在此之前,清朝统治者虽也办过一些洋务,但是其中的顽固派仍具有自大心理和排外感,认为中国的一切东西都是好的,对于世界上所发生的任何新事物都不屑看上一眼;而在此以后,自大心理转化为自卑感,排外转化为盲目崇拜外国。在此之前,中国人民的各项爱国主义运动都是散漫的、自发的;而在此以后,逐步地形成了自觉的、有组织的政治力量,出现了兴中会所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和强学会所领导的君主立宪运动。
在此之前,在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虽然中国受到一次又一次的帝国主义侵略,但是清政府还没有感到亡国的危险。太平天国被消灭后,曾经替清朝出过死力的湘军、淮军也都陷于“兔死狗烹”的命运而日益衰落,清政府仍然极力培养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仍然采取以八股文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以及其他种种愚民政策,使人民继续停留在文弱萎靡的境地,以利于巩固其君主专制的统治。而在此以后,清政府鉴于打败中国的是一个靠近中国的亚洲国家,而这个国家又是新兴的小国,就不能不感到亡国的严重威胁。此时,全国人民到处发出“整军经武以救危亡”的呼吁,这种要求已非任何方法所能抑制。为了对内对外的双重关系,清政府也不得不从事于改革军事制度,建立新型陆军。
在此以前,中国青年知识分子还甘心“埋首书城,磨穿铁砚”,接受科举制度的愚弄;而在此以后,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已经改变,弃文习武的新风气已经弥漫全国了。
以上就是北洋派产生初期的国内情况。
1894年冬天,中日战争尚未结束,清政府即派广西按察使胡招募新兵4750人,在天津小站成立“定武军”10营。这是清政府用西法训练新军的嚆矢。
小站是天津、大沽口间的一个小镇,原名新农镇,淮军曾采取屯田法在此驻兵20多年。
1895年,“定武军”尚未招募足额,胡又将另调新职,清政府打算物色一位知兵大员来接统“定武军”。由于袁世凯在朝鲜搞过练兵工作,回国后又请人写了一部兵书,用自己的名字发表,博得知兵之名,因此清政府“督办军务处”大臣荣禄、李鸿藻、翁同联名上奏,保举袁世凯:“今胡奉命督造津芦铁路由天津至芦沟桥之段,而定武一军接统乏人。臣等公同商酌,查有‘军务处’差委、浙江温处道浙江温处道所辖为浙江温州、处州各属,袁世凯尚未到任,即奉旨留京,在“军务处”听候差委。袁世凯,朴实勇敢,晓畅戎机,前往朝鲜,颇有声望,因令详拟改练洋队办法。旋据拟呈聘请洋员合同及新建陆军营制饷章,臣等复加详核,甚属周妥。相应请旨饬派袁世凯督办新建陆军,假以事权,俾专责任”引自《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同年12月,清政府颁布“上谕”,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
袁在小站成立了“新建陆军督练处”,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并将兵额招足7250人。“新建陆军”具有步、炮、工、骑四个兵种,而以步兵为主;步兵编为两翼,左翼辖两营,右翼辖三营。炮、工、骑各辖一营。营以下编制为队、哨、棚,相当于现代陆军的连、排、班。
袁聘请老朋友徐世昌为“稽查全军参谋军务营务处”。这个又长又古怪的官名是袁别出心裁定下来的,事实上就是袁的参谋长,简称“营务参谋”。袁徐二人也有多年未见面了,十多年前的穷秀才,今日成了红翰林,今昔就不可同日而语了。原来徐在河南陈州与袁分手后,1882年考中举人,1886年又考上了进士,授职翰林院编修。甲午年清军战败时,徐在北京参加了“打死老虎”的行列,在松筠庵联合翰林公35人上书弹劾李鸿章,其中有些材料就是袁所提供的。
徐是个文人,不懂军事。不懂军事怎么可以当参谋长呢?原来清朝也和前代一样,文人可以掌兵。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之流都是以文人而为军事统帅的,袁世凯也不例外。这种“用非其材”的做法,在当年是不足为奇的。
袁又聘请另一位老朋友唐绍仪当军中“文案”,实际上等于他的秘书长兼外交处长。

二 袁手下的“北洋三杰”

当然,训练新军和统率旧军的任务不同,如果对新的军事知识一窍不通,就不能胜任练兵工作。于是袁又找到另一位老朋友荫昌,请他介绍军事人才。荫昌是个旗籍满族道员,早年任过北洋武备学堂总办。这个学堂设在天津,是李鸿章在北洋大臣任内创办的,此时业已停办。荫昌在武备毕业生中挑选了梁华殿、王士珍二人。梁华殿到小站不久,在一次夜操中失足落入河中溺死了。袁在武备毕业生中又物色到冯国璋、段祺瑞两人。
冯、段、王三人是袁世凯在军事方面的重要助手。袁所著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实际出于他们三人之手。后来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时期,冯、段、王三人分别任过总统、总理、总长、执政等重要职务。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后来有“北洋三杰”之称。其实,这三人并无真才实学,其所以有此虚名,系出自德国教官的一言之赐。那位教官有一天来到北洋军营地观操,曾用马鞭子遥指他们的背影子说:“此三人者,堪称北洋军中之杰。”随后北洋旧人又把“三杰”形象化,有所谓王龙、段虎、冯狗,军中广为传播。又有人加以解释说:“神龙见首而不见尾”,王士珍在政治舞台上是个时隐时现的人物,喻之为龙,堪称恰当;至于段祺瑞常发虎威,冯国璋狗头狗脑,喻之为虎为犬,亦无不宜。
除此三人外,袁前后收罗的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有曹锟、段芝贵、张怀芝、王占元、卢永祥、李纯、陆建章、田文烈、王英楷、何宗莲、鲍贵卿、马龙标、田中玉、雷震春、杨善德、阎相文。
除武备生外,袁还在旧军中提拔了一些老兵老将,其中有姜桂题、张勋、倪嗣冲等。姜桂题字翰卿,安徽亳县人。曾充僧格林沁的卫队军官,后率毅军随左宗棠到过新疆。甲午年中日战争,他在旅顺口参战不利,战后被派往小站统率新建陆军的左翼。他在北洋军中是年龄最长的一员宿将。张勋、倪嗣冲二人的出身,下文另有叙述。
用行伍出身的老兵老将来做干部,他们不能掌握新的军事技术,完全没有新的军事学识,因此,由他们训练出来的新军,其实质仍然是旧军,只是挂上了一个新军的招牌而已。但是,袁认为这些老兵老将的脑筋比较简单,对上级能够盲目服从,比那些喝过海水的洋学生来得“忠诚可靠”。由此可见,袁在干部问题上是要用奴才而不重视人材,其练兵目的是为了培养个人武力而不是用以救亡御侮。
这个时期,清政府出现了以西太后为首的守旧派和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这两派的政治斗争日益尖锐。袁一方面加入了康有为的强学会,成为一个“维新志士”,另一方面又以新建陆军的隶属关系,极力逢迎直接领导者新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著名顽固守旧分子荣禄,从而取得他的信任。
袁所训练的新建陆军,是在淮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前身“定武军”就是淮军的一部分。袁本人也是从淮军庆字营起家的。袁的家世和淮军大头目李鸿章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袁从北洋武备学堂吸收干部,这个学堂的创办人就是早年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因此,新建陆军是继淮军而起的封建军事集团,并非另起炉灶。

三 袁被提升为直隶按察使

新建陆军督练处设有粮饷、军械、转运、洋务四个局和督练营务处、执法营务处两个处,每年开支正饷90万两,加上杂支共约200万两。新建陆军的饷银比旧军高得多。袁对发饷一事非常认真,直接点名,派员监视,所有饷银一定要发到每个士兵的手中,这和吃空额、克扣军饷的旧军是迥然不同的。但所谓杂支则是一本糊涂账,袁向当朝权贵行贿送礼,应酬亲友及犒赏部下,都在杂支项下开支。后来国民党军队中有所谓“特支”,正是根源于此。
袁上任才4个月,御史胡景桂就参劾他“徒尚虚文,营私蚀饷,性情谬妄,扰害一方”。清政府派荣禄负责“确查”。袁是荣禄的红人,新建陆军又是军容整齐的一支军队,荣禄很想练成之后归己所用,所以对袁的“擅杀无辜”、“强占民田”、“行贿收贿”等款,以“查无实据”了之;又以“聘用委员太多”为由,将杂支项内的一些糊涂账掩盖过去,反而表彰其“勇往耐劳,熟悉洋操”。结果,参案遂未成立。次年,袁被提升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事宜。

四 袁出卖“君宪派”取得西太后的信任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兴中会,提出了“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中华民国”的政治口号。次年1月,孙回到香港、广州一带,3月与杨衢云等筹划广州起义,10月因偷运手枪600余支被海关查获,在牺牲几个同志之后,他经由日本回到檀香山,第一次的革命活动就完全失败了。
1895年,康有为以举人资格进京会试,写了一篇“上皇帝书”,请求变法维新,并邀请各省进京会试的举人签名,一时签名者达1300余人。这是当时有名的“公车上书”事件。
这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治运动,在当时都是新的呼声和新的旗帜。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其明显的鸿沟:前者是主张打破现状的民主革命派,因而被称为革命党或激烈派,后者是主张维持现状而加以某些改革的改良主义者,因而被称为君主立宪派或温和派。这两派的方针目的也不同,前者要摧毁旧的机构,改建民主共和,认为必如此才能挽救中国的危亡,而后者则认为用“旧瓶装新酒”的方法,将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同样可以挽救中国的危亡,而且认为进行革命斗争将招致列强瓜分中国的危机。他们的活动范围和发展对象也不同:前者只能在国外活动,后者则能在国内公开活动;前者在组成初期只得到了海外华侨和国内极少数青年知识分子的同情、参加,后者却得到国内大官僚、大地主和上层社会人士的支持。
1896年,孙中山在伦敦一度被清朝公使诱捕。获释后,1897年由伦敦往加拿大,8月抵日本横滨,9月抵东京。他想在东京开辟新的革命阵地,但是附和他的人还是很少。同一时期,康有为在北京先后组织强学会、保国会,更多的达官贵人参加了这些组织,他的门徒梁启超、麦孟华等在全国各大城市创立学会,开办报馆,虽然也受到极端顽固派的“鸣鼓而攻”,但是支持他们的上层社会人士越来越多,竟能在国内建立一道“变法图强”的思想战线,逐步地影响到清政府的最上层。
1898年6月11日四月二十三日括号内的月日为农历。,光绪帝颁布了变法维新的“上谕”。
光绪帝是1875年登基的。那时他年仅4岁,由嗣母西太后垂帘听政。直到1889年18岁时,西太后才把政权交还给他。但这只是名义上的交还,事实上遇有国家大政和任免二品以上大员,还必须向她请示才能决定。光绪帝准备提拔君主立宪派为推行新政的骨干,又怕顽固守旧的嗣母不答应,所以初步只能做到提拔康党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四人为四品京卿。
那时清政府的最高机构为“军机处”。所谓军机大臣以满族为主体,汉族军机大臣只不过是朝廷中的一种装饰品,不能参预国家的机要大事。自从皇帝身边增设四个京卿以来,这种情形才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京卿是皇帝身边的“近臣”,代皇帝批阅奏章,提供处理意见,就像后来的机要秘书一样。有了四个京卿,军机大臣就都成为朝廷中的装饰品了。当然,如果新政推行下去,还必须继续不断地提拔新进青年来代替衰朽旧臣,这不但会影响旧臣的权力,而且会影响旧臣的地位。随着新政的进展,西太后的权力也将日益削减。因此,新政与西太后及亲贵大臣们的切身利害发生了严重矛盾。
这还只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光绪帝所提拔的都是汉族青年,于是又由新旧之争进而牵涉到民族偏见。满族大臣想抬出西太后来压制光绪帝,便抓住了这个题目,经常在西太后面前诉苦说:“皇帝喜用汉人,我们都快要站脚不住了。”用民族界限来代替新旧界限,这种说法是具有更大的煽惑力的。西太后对于光绪帝推行新政正在生气,又经满族大臣搬弄是非,她的气就更大了。她决定借10月九月到天津阅兵的机会,指使她的亲信直隶总督荣禄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当场扣留光绪帝,另立一个幼君,以便自己再临朝听政。
光绪帝得知这个密谋,想通过四个京卿加以挽救。因袁世凯曾经参加过强学会,谭嗣同错误地把他当做新党同志,又因新建陆军驻防天津附近,“近水能救近火”,因此授意光绪帝召袁进京,加授侍郎衔以示惠于袁。他自己就在半夜里冒冒失失地去见袁,叫他带兵到天津先杀荣禄,然后进京包围颐和园把西太后软禁起来,以解救光绪帝被废的危机1898年9月14日七月二十九日,谭嗣同授意光绪帝召袁世凯进京。9月16日八月初一日在毓兰堂接见时,光绪帝升授袁为候补侍郎。18日初三日晚,谭跑去访袁,叫他举行反宫廷政变以救光绪帝。根据一般传说,袁完全接受了这个任务。但袁后来发表的《戊戌纪略》一文,说他曾经面谏光绪帝,不要轻听“新进诸臣”的话。。他保证事成后升任袁为直隶总督,以酬其功。
此时袁在太后与皇帝之间、旧党与新党之间摇摆不定。他对谭的突然来访大吃一惊,对谭的秘密计划表示了认真考虑的态度。谭走后,他立即找到他的智囊尹铭绶尹铭绶是谭钟麟谭延的父亲的孙女婿,曾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随袁到山东任学政,因参劾其师礼部尚书徐桐,为时议所不容,降为江南候补道。秘密研究。尹认为旧党的力量远远超过新党,帮助新党是极大的冒险行为,反过来如果帮助旧党,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通过密谈,袁匆忙地由北京赶回天津,把新党的这一宫廷政变计划向荣禄告密。第二天,9月21日八月初六日就发生了西太后再临朝听政,光绪帝被软禁于瀛台,随后四京卿和康党杨深秀、康广仁都在菜市口被杀,康有为逃亡到香港,梁启超逃亡到日本,新政完全被推翻的一次大政变。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戊戌政变”。

五 袁镇压义和团取得帝国主义的欢心

“戊戌政变”后,西太后特派荣禄为钦差大臣,节制北洋各军。荣禄将近畿军队改编为武卫五个军,以聂士成的武毅军驻芦台为武卫前军,董福祥的甘军驻蓟州为武卫后军,宋庆的毅军驻山海关为武卫左军,袁世凯的新建陆军驻小站为武卫右军,另募一万人由自己兼统为武卫中军。
1897年,德国侵略者假口曹州教案曹州教案即巨野教案。,派遣舰队侵占了胶州湾,并于次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租借胶州湾的条约。接着,英国侵略者租借了九龙、威海卫,帝俄租借了旅顺、大连,法国侵略者租借了广州湾,从此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开辟了军港、商埠,划分了势力范围,为瓜分中国作好了准备。
1899年,袁世凯奉命率武卫右军到山东德州举行操练。此时德国侵略者在派遣舰队强占胶州湾之后,又派大批教士来到山东传教。那些披着宗教外衣的外国侵略者们,在地方上包庇教民,为非作歹,欺压善良,官府不敢过问,于是山东广大地区农民组织了具有神权色彩、反对外国教堂和教士的义和拳,在村寨里建坛练武,并用原始武器武装自己,用以自卫。由于义和拳人多势大,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慌和仇恨。1899年12月5日,美国公使康格照会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公然提出撤换山东巡抚毓贤,另派有实力镇压义和团的人继任。第二天,清政府下令叫毓贤进京陛见,派袁世凯署理山东巡抚。
于是,袁世凯又找智囊尹铭绶商量如何对付义和团的问题。尹认为西太后正有利用义和团抵御外寇之意此时西太后有废黜光绪之意,因西方外交团反对,不敢放手进行。,为了讨好西太后,对义和团以“怀柔”为上策。袁表面未置可否,内心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帝国主义比西太后的势力更大,讨好帝国主义比讨好西太后对自己更有利,因此他决定采取镇压义和团的政策。
袁世凯刚到济南接任,就扬言“必将义和拳匪类尽行剿灭”,并颁布了“禁止义和拳匪”的告示。接着就派军队到处捣毁拳坛,捕杀团民,甚至反复进行野蛮扫荡,纵兵滥杀无辜。
袁世凯的这种屠杀人民的政策,在统治者内部也曾引起不满:御史黄桂、罗熙麟等上疏参劾,说他“不以御外夷,而以残百姓”。清政府也不得不传旨叫他“慎重兵端,不要操切图功”。
另一方面,袁对帝国主义侵略者则竭尽奉承拍马之能事。他派兵保护教堂,保护洋人,在处理教案时偏袒洋人和教徒,委屈老百姓,充分暴露了他的洋奴嘴脸。为此济南人民在抚衙照壁上画了一个红顶花翎的大鼋袁,匍伏在洋人的脚下。由此一端,可见民忿之大。
1900年3月14日,袁世凯实授山东巡抚。
袁以武卫右军人数太少,不足以分布山东全境为由,乃将山东原有旧军34营删并筛选,拼凑成新军20营,取名“武卫右军先锋队”,由自己节制。这样,袁手下军队就有2万人之谱了。
1900年,山东拳民受到袁的血腥镇压,但是直隶境内风起云涌的拳民,却组成了两支大军,分途向北京、天津两地出发,西路占领涿州,东路直薄天津。西太后一面害怕拳民逼近帝都,威胁清王朝的统治,一面又想利用拳民的声势对付帝国主义,因此也想采取“招抚”拳民的办法,许其公开活动,但其活动范围应限制在维持皇朝秩序的轨道上。5月下旬,北京盛传洋兵将由天津开进北京,帮助光绪帝恢复新政,她一气之下,6月13日下令允许拳民开进北京城,21日又下了对帝国主义联军宣战的命令。
宣战令发表后,北京义和团立即联合甘军董福祥部进攻东交民巷,天津义和团也配合毅军聂士成部进攻天津租界。西太后满以为使馆弹丸之地,不难一鼓即下,不料打了几天也没打下来,她就下令停止进攻,派荣禄到各国公使馆接洽和议。又派奕携带米、面、瓜、果等食物接济洋人。对于到期外债,她承认按期偿还。还令直隶总督、顺天府尹查明外国人在战争中所受的损失,一律给以赔偿、抚恤。这些行动说明,西太后视宣战为儿戏之举,对和战问题一直到此时还在摇摆不定之中,只要外国人肯讲和,她就打算屈膝投降。
在对待义和团的态度上,西太后也并非真心依靠他们,更主要的是怀疑他们。在那些日子里,她一会儿称赞拳民忠勇可恃,一会儿又叫步军统领严拿“滋事妖人”。在天津战场上,西太后叫清军统帅聂士成把团民放在前面冲锋,官军跟在后面打接应,官军放枪打死了不少团民。聂士成总算跟洋兵交过几阵,本人也在战斗中牺牲了,他的后任宋庆索性“见团即杀,见洋则逃”。这些行动充分暴露了西太后一伙把对外战争当做一场赌博,一面利用义和团对付外国侵略者一下,一面又利用外国侵略者消灭义和团。
战事发动后,西太后电令各省督抚出兵“勤王”。不料当时名望最高的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公然抗不应命,宣称自6月21日宣战之日起,北京所发谕旨均系“矫诏”,一律不予接受。6月26日,这三位总督大人竟与上海领事团商定“东南互保章程”,声称“遵守中外条约”,“保障外人安全”。这一情况,当时称为“北打南和”。
山东介乎南北之间,当时袁世凯的地位更值得注意。他既不敢“碰”帝国主义,又不敢公然“抗旨”不出兵,于是采取了“脚踩两边船”的办法,暗中联络东南三督,表示“愿附骥尾”,并宣布对山东境内外国人“负完全保护责任”;同时奏明太后,说他出兵一万,兼程北上勤王。实际上他并未调动自己的人马,只是派淮军旧将登州总兵夏辛酉、副将张勋,带兵6营作“象征性”的出兵,叫他们不要越过山东境界,更不得与洋兵交战。
由于以上情况,这种战争当然打不下去了。7月13日,天津被帝国主义联军攻陷,西太后慌了手脚,次日即派荣禄前往东交民巷求和。可是,西太后虽想“和”,帝国主义却不肯马上“和”,讲什么荣禄“不够格”,指名要李鸿章出面来讲和,在李鸿章未出面前,帝国主义联军继续向北京进兵。
7月7日,西太后调李鸿章回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令其火速来京。
8月14日,帝国主义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率领光绪及宫眷先后逃往太原、西安。
洋兵虽然打下了北京,可是他们在义和团的顽强战斗中看出了中国人民不可被征服的力量,而在处理中国的问题上,他们尔虞我诈,也找不出一个可以共同接受的方案来,最后他们放弃了瓜分中国的原计划,决定保存清政府作为间接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经过多次推敲,他们拟定了“和约大纲”12条,于12月23日交给李鸿章作为和谈标准。1901年9月7日,清政府批准了这个条约。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所称的《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赔偿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战费4?5亿两;清政府必须负责取缔全国人民的一切排外运动反对帝国主义的运动;帝国主义侵略者得在东交民巷使馆区驻兵,得派洋兵驻守北京通往海口的交通线;大沽口炮台必须拆除,中国不得封锁海口;天津周围20里内不得驻中国兵。
《辛丑条约》是继《南京条约》、《马关条约》之后,清政府又一次向帝国主义屈膝投降的卖国条约。从此中国进一步半殖民地化,成了个门户洞开、没有国防、丧失一切主权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
《辛丑条约》签定刚两月,李鸿章即患病身死。11月7日,清政府任命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这一举颇出当时朝野人士的意料。直隶总督内而拱卫帝都,外而示范全国,位列各省督抚之首。袁世凯年纪还很轻此时不过42岁,而且在各省督抚中资历也最浅,远在刘坤一、张之洞诸人之下。但是,当时北洋大臣所练的武卫军前、后、中三军,在战争中已被消灭,左军也损失惨重,只有袁的右军因未参战而得以保全。当时洋兵尚驻京津一带,必须有一个为帝国主义所信任的人出面来办外交,争取早日撤退洋兵,同时也必须有一个为西太后所信任的人来镇压各地人民的反帝运动,这些都是袁世凯的有利条件。因此得以破格超升。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