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HK$
125.4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10.6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HK$
300.2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101.2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2.2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50.7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81.7
|
編輯推薦: |
★ 1、一张张岁月风霜的照片,1900年以来台湾历史的最佳图文读本——
畅销8年,赛似100年图文版的《我们台湾这些年》,新版《岁月台湾》近400幅珍贵照片,穿透时光,甲午战败,日本投降,大江大海,两岸遥望,有大悲痛,有大欢喜,平静无言又尽染沧桑,展现消失的台湾瞬间……
★ 2、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人物,我们生动的台湾表情——
余清芳、林献堂、莫那?鲁道、胡适、雷震、蒋经国、麦克阿瑟、李登辉、邓丽君、林丝缎、琼瑶、林青霞、林怀民、罗大佑、辜振甫、陈水扁、宋楚瑜、马英九……
★ 3、一件件改变台湾的大事,一幅流动的百年台湾历史长卷——
日本殖民、台湾光复、“二二八”、国民党迁台、金门炮战、美丽岛事件、大陆探亲、汪辜会谈、“保钓”、民进党成立、开放党禁、蓝绿分野、两岸三通……
★ 4、一条条台湾选举的劲爆语词,2012新增台湾向上的力量——
选举罢免法、人民团体法、集会游行法、选民、参选人、正副“总统”选举、“立法委员”选举、比例代表制、选举委员会、投票所、唱票、计票、投票违法行为、桩脚、贿选、坐轿、抬轿……
|
內容簡介: |
《岁月台湾》,看百年沉浮,1900年以来的筚路蓝缕和欢喜哀愁,了解百年台湾的最佳图文读本。
从日本殖民台湾之始,到2012年马英九连任成功,国民党继续主持台湾政局,两岸和平进一步发展。本书用编年体的方式,记录了过去100多年来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其中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等层面,如电影《赛德克?巴莱》所反映的莫那?鲁道领导的雾社抗日事件、台湾光复、二二八事件、火烧岛纪事、国民党迁台、金门炮战、雷震与《自由中国》、美丽岛事件、棒球旋风、邓丽君、罗大佑、汪辜会谈、民进党成立、开放大陆探亲、“保钓”风云、马英九与陈水扁的对决、“九二一”大地震、高科技产业崛起……
台湾的悲痛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悲痛,台湾的希望也同样令全体中国人感到鼓舞。两岸同胞以同理心来了解彼此的梦想和渴望,以及至今为此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果,彼此欣赏,彼此谅解,任何隔阂都可化解于无形。
台湾是中国大历史的一部分。台湾走过的路,很多大陆现在正在走。
|
關於作者: |
他是龙应台的“战友”,他引起了马英九的“三鞠躬”,他用照片讲述“你可能不知道的台湾”。
如果秦风没有发现那些老照片,也许,就不会有秦风与时任台北市文化局长的好友龙应台共同商议,经过两个多月准备,2000年8月25日,一个名为“1950年仲夏的马场町——战争、人权、和平的省思”的照片展览,在台北市“2?28”纪念馆揭幕(1950年仲夏,失去大陆政权,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台北的马场町刑场,大肆枪决了许多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也不会有后来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那著名的“三鞠躬”。
秦风,本名徐宗懋,1958年出生于台湾高雄,原籍福建古田。近年来,在海内外搜集历史照片等资料,并成立“台湾文史工作室”,在台湾出版了60册的《20世纪台湾》,在两岸文史界和收藏界独树一帜,以传播中华历史文化为职志,期望能开拓中国人历史影像的新领域。代表作有《抗战一瞬间》、《岁月台湾》、《宝岛风情:牵动两岸的民族记忆》、《铁蹄下的南京》、《1904-1948:岁月东北》、《秦风老照片馆》、《一个时代的谢幕:蒋介石私人摄影师作品集》、《老北京皇家建筑典藏》、《老北京西洋铜版画典藏》、《抗战中国国际通讯照片》、《1947年春:延安》、《影像民国:1927—1949》、《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近代中国的反光镜》、《上海制造:1950—1960年代》等多本历史图文集。
|
目錄:
|
自序 台湾: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
1900—1909 日本殖民台湾之始
1910—1919 余清芳与噍吧哖事件
1920—1929 文化协会的抗争
1930—1944 莫那?鲁道与雾社事件
1945 台湾光复
1946 左翼思潮兴起
1947 “二二八”事件爆发
1948 台湾省体育代表队扬威上海
1949 国民党迁台
1950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1951 台湾省征兵令颁布
1951 保护养女运动
1952 台湾与日本签订“中日和约”
1953 耕者有其田
1954 火烧岛纪事
1955 大陈岛撤退
1956 林献堂骨灰荣归故里
1957 刘自然事件
1958 “警备总部”成立
1958 金门炮战
1959 成功岭大专集训开办
1960 东西横贯公路通车
1960 雷震案与《自由中国》事件
1961 “中国小姐”选美
1962 胡适在台北逝世
1963 杨传广、纪政传奇
1963 “梁祝”旋风
1964 麦克阿瑟公路通车
1964 对山东半岛的突击行动
1965 林丝缎人体摄影展
1967 “阿哥哥”风潮席卷台湾
1967 王晓民的故事
1968 “九年国民义务教育”实施
1968 越战与台湾
1969 金龙少棒扬威美国
1970 邓丽君崛起歌坛
1973 林怀民与“云门舞集”
1974 “三冠王”美梦成真
1975 蒋介石逝世
1975 琼瑶编织爱情美梦
1977 乡土文学论战
1978 “十大建设”陆续竣工
1978 美国与台湾“断交”
1979 美丽岛事件
1979 首例连体婴儿分割手术
1980 林宅血案震惊社会
1981 外双溪放水溺毙事件
1982 罗大佑掀起黑色旋风
1982 李师科与土银抢劫案
1984 台湾重返奥运
1985 台湾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
1985 旅美作家刘宜良命案开庭
1986 杜邦事件与环保意识
1986 台湾民进党成立
1987 “大家乐”赌博风潮
1987 开放大陆探亲
1988 淡水开出的最后一班列车
1988 蒋经国逝世
1989 股市冲破一万点
1992 失踪儿童激增
1993 汪辜会谈
1994 传统民间宗教热潮
1994 开放省市长民选
1996 世纪末“保钓”风云
1997 白晓燕命案
1998 马英九与陈水扁的对决
1998 肠病毒危机
1999 “九二一”大地震
1999 高科技产业崛起
2000 台湾兴起“上海热”
2000 政权首度和平转移
2000—2008 在纷扰中前行的台湾
2008年以来 两岸和平改变台湾社会
附录 台湾选举名词简介
|
內容試閱:
|
□一幅幅老照片讲述着海峡那边的故事。——豆瓣读者
□因为了解,才能理解;因为理解,才能谅解。一页页翻阅,细读台湾近一个世纪来的点滴风雨,无法不为之动容。有些地方过于美好、过于简单、过于繁华而失掉最真实的东西,而台湾,在岁月的洗涤下,伤痛和转变变得那么清晰,那么令人感慨。——豆瓣读者
□平民的情怀,本真的视角,人性的光辉。——当当读者
□对于喜欢并想多了解台湾历史的人来说,是一份很好礼物。——当当读者
□在期待台湾开放自由行的日子读到这本书,让我对台湾的历史概况有了个了解,更加让我期待台湾之行。——当当读者
□很棒的一本书但是为什么一点都不像台湾人写的…都什么年代了还要把照片上的"共匪"打上马赛克,太没自信了。——豆瓣读者广州
□曾经因为说不出的理由喜欢台湾 曾经也因为在台湾的回忆想念台湾 而今天是因为读了这本书因为台湾所经历的一切故事而感动
惊叹岁月对于任何一个地方的历练 不仅仅经济上的发展 更是本土人内心的记忆——豆瓣读者厦门
□知道很多未曾了解的历史。台湾的痛,内地的痛,中国的痛。——豆瓣读者 南昌
□从这些历史事件来看,台湾转型的脉络还是很清晰的。更期待我社即将付梓的《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豆瓣读者北京
□扩充版的《我们台湾这些年》,相对来说还是挺客观的。不过以编年体来写,每年只记一事,难免会遗漏重大事件,如1987年的解严,宣布反攻大陆无望,1991年动员戡乱条款废除,1994年的青岛湖事件,1995年开始的第三次台海导弹危机,甚至跳过李登辉当选的1996年……——豆瓣读者上海
□平实真实客观的台湾大事记。岛上的敏猪历史也许就是大陆的未来?——豆瓣读者深圳
□简单的介绍,可是为什么看到“淡水的最后一班列车”这种题目都会好喜欢~——豆瓣读者杭州
□主要侧重上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台湾记事。比《台湾那些事儿》更详细全面。综合当时的热点新闻。挺好看的。为以后去台湾旅行做做功课。——豆瓣读者哈尔滨
□大一时看的吧?因为看林怀民的《高处眼亮》,今天在图书馆碰到又翻了翻,1947二二八事件、1978美丽岛事件、绿岛的政治犯、土银劫钞案的劫犯——退伍老兵李师科……
才明白林书中提到的一些人事物的背景。也明白为什么出租车司机说李师科‘原是个好人’。顺便说一下,总觉得台湾的历史与大陆正在发生的有许多相似之处……二二八也是一个女小贩的摊子被军警掀了引起的……还有什么腐败、抢劫、压制……
还想到,真正的理想主义者掌握过权力后仍能保持纯粹和当初为公济世的理想抱负。看看吧,民进党——美丽岛时期的施明德以及执政当权后的陈水扁,结果又如何呢?现在的国民党又如何呢?某党呢?——豆瓣读者北京
□可以了解到在消息封闭的这段时间里对岸发生的那些事情。但是每年仅举一件事有点少了——豆瓣读者 北京
□在火车上看的这本书,有些事只有经历过疼痛以后才会改变,大陆有很多可预见性的事情,可以从台湾历史上看到,只是我们不善于改正——豆瓣读者温州
□虽说有些意识形态的味道在里面,但值得一读。尤其80年代转型期的台湾,对今日的我们,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豆瓣读者深圳
□以史为鉴,以台为镜。此书把台湾近年的大事件概括的进行的叙述,很适合刚入门而对台湾近代历史好奇的童鞋——豆瓣读者北京
□不可避免地轻微主旋律向,但截取的岁月片段是真实的,也因此厚重而回味悠远。不管在哪个意识形态下,时光荏苒,不变的不是雷达表,而是富含生机的市民生活。印象最深的照片:邓丽君神似宫崎葵的小清新戎装照,以及陈仪的死相。——豆瓣读者
□去南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本书吧,让我对中华民国突生了敬意,所以想要去拜谒孙中山先生。——豆瓣读者自贡
◎ 相关图书
1.《我们台湾这些年:讲述台湾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廖信忠 著
2.《南渡北归》
岳南 著
3.《带一本书去巴黎》
林达 著
4.《宝岛风情:牵动两岸的民族记忆》
秦风 编著
5.《近代中国的反光镜:〈伦敦新闻画报〉中国史画100幅》
秦风老照片馆 编
6.《一个时代的谢幕:蒋介石私人摄影师作品集》
秦风老照片馆 编
7.《北洋岁月》
秦风老照片馆 编
8.《1904—1948:岁月东北》
秦风 编著
9.《影像民国:1927—1949》
秦风 编著
10.《抗战一瞬间》
秦风 编著
11.《金陵的记忆:铁蹄下的南京》
秦风 辑图, 杨国庆、薛冰 撰文
12.《老北京皇家建筑典藏》
秦风老照片馆 编
13.《老北京西洋铜版画典藏》
秦风 编
14.《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 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秦风老照片馆
编著
15.《抗战中国国际通讯照片》
秦风老照片馆 编
16.《1947年春:延安》
秦风老照片馆 编
17.《岩松看台湾》
白岩松 等编
18.《行走台湾 :
台湾文化人说自己的故事》
蒋勋 等著
19.《台湾味道》
焦桐 著
20.《台湾玩全攻略》
《台湾玩全攻略》编辑部 主编
21.《台湾一本就GO》
《台湾一本就Go》编辑部 著
◎ 内文影像
P20、21、30、37、89、115、141、157、167、175、197、210、230、236、260、308、359、375、384、406。(见附件)
◎ 精彩选读
【自序】
20世纪的台湾,与祖国的历史命运紧密相连。由于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台湾被分割出去;由于中国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又由于国共内战,使得台湾与中国大陆长年处于对峙与分隔的状态。可以说,台湾20世纪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大历史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华民族文明进程不容忽视的足迹。
1949年国民党退据台湾之后,实行了一种比在大陆时期更为严厉的专制体制,不过同时也实施了在大陆时期所未能做到的诸如土地改革等一些举措,并在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中发展了经济。文化上,台湾则清除了日本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全面恢复了传统的中国文化。又经过四十多年的中西文化的融汇,台湾最终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实现了社会形态的转型。
目前,海峡两岸暂时的分离状态固然令人痛心,不过对于已发生的不幸,我们宁愿以冷静理性的态度去面对。笔者力求以客观平和的态度记录过去一个世纪宝岛的土地、人民、岁月与情感,其中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文化等各个层面。相信这样的努力将有助于拉近两岸人民的心理距离,并有助于两岸人民共同携手创造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1930—1944:莫那?鲁道与雾社事件】
雾社地区泰雅族原住民部落于1930年10月27日,在莫那?鲁道领导之下,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抗日行动,伤亡惨重,结局悲壮,写下台湾抗日史重要的一页。
这一天,雾社地区的日本人为了配合“台湾神社祭”正举行联合运动会,以纪念三十五年前征台丧生的北白川宫能久亲王。这项活动集合了大部分的日本人,因疏于戒备,雾社泰雅族的马赫坡社头目莫那?鲁道,便号召了波亚伦社、斯克社、荷歌社、塔洛湾社、罗多夫社等六个部落的族人共同起事。这天凌晨,各部落攻陷了日警驻在所,取出武器弹药,莫那?鲁道则率队埋伏,准备攻击雾社日警驻在所以及日本人宿舍区。莫那?鲁道的次子巴沙欧?莫那则率主力到运动场四周,伺机攻击。
早晨,当运动场奏起日本国歌时,抗日族人攻进运动场,与日本警察格斗厮杀,一时之间运动场、驻在所、宿舍、邮局等地均见追杀场面。由于日本人毫无戒备,共有一百三十四人丧生,受伤者二十六人。其中,台中州能高郡郡守小笠原敬太郎由运动场逃往眉溪,途中在一座桥边被追上来的原住民杀死。
雾社事件震惊全台和日本,不仅在于日本人死伤惨重,也在于正值大日本帝国国力巅峰之时,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已届满三十五年,大规模的反抗活动在前十年已陆续平息,殖民建设亦步入正轨。在日本殖民者的眼中,台湾应是人心归顺,浸沐皇恩感戴不已才对,突然之间竟遭遇如此暴烈的反抗,让他们极为震惊。日本殖民当局遂派出大批部队对抗日原住民展开报复式的武力镇压。
1895年日本人入台以后,即以武力镇压和教化作为殖民统治的两大基础。对于以农耕商业为生,且具有文化背景的汉人而言,上述政策在较短期间内即取得一些效果。可是对于拥有本身完整独立文化、社会组织和生产方式的原住民部落而言,殖民当局强行同化的政策却引起了激烈的冲突。加上日本人态度傲慢,镇压手段残暴,又充分利用原住民部落之间传统的仇隙,刻意制造流血冲突,这些都在原住民心中埋下反抗的火种。简单地说,殖民当局开山垦荒,虽然将近代化的设施和技术逐步带入山区,而对原住民的传统文化和生产方式却毫无尊重之意,不仅如此,他们还强征劳力,掠夺土地资源,污辱原住民的祖灵。长年的殖民与同化政策,使原住民的母文化面临崩解的威胁。因此雾社事件的酝酿,实非一朝一日。
事件发生的当天下午,日本台湾军司令部立即派遣两架飞机前往雾社山区侦察,同时出动台湾军步兵第一联队台中分屯大队、台北驻屯部队、步兵第二联队台南驻屯部队、台北山炮兵大队等共一千三百余人,经协同整编后,于10月31日上午对抗日原住民发动了总攻击。此时,起事的族人在突袭成功、夺取大量武器弹药后,即遁入深山,准备据险抵抗日本军警的反扑。
由于山势险峻,日军推进缓慢。从11月7日起,日军使用山炮、曲射炮、机关枪,并派出飞机投掷毒气瓦斯,却始终无法攻克抗日族人的主要据点。11月18日,日军再度发动总攻击,并利用与抗日族人有传统仇隙的其他原住民部落,将其置于第一线,以减少日军自身的伤亡。尽管抗日族人英勇抗敌,但毕竟弹药和粮食有限,敌对的原住民部落又举族而入,使抗日族人伤亡惨重,节节败退,战役进行了四十余天,终至弹尽援绝。莫那?鲁道只好带着一批族人继续退往深山。最后的结局是,莫那?鲁道的妻子上吊身亡,莫那?鲁道枪杀了两名孙子,将妻子与孙子的遗体火化,他本人则走进山林自杀。其他族人或战死,或自缢,或遭诱捕,命运悲惨。被捕的五百余族人则被分别扣留在几个收容所里,其中以老弱居多。
1931年4月24日,日本人进行了一项报复计划,刻意鼓动与抗日族人敌对的道泽部落组成一批突袭队,趁深夜攻击两个收容所,杀害二百一十六名抗日族人。他们提了一百零一颗人头回到道泽,并在人头堆前合影留念,当成光荣的胜利。这次行动又被称为二次雾社事件。
此外,雾社事件中还发生了花冈家族的悲剧。为了执行对原住民笼络和同化的政策,日本人曾刻意培育原住民精英。其中雾社的拉奇斯?诺敏自台中师范学校讲习科毕业,日本姓名为花冈一郎,被派任教职,其弟花冈二郎则被派任警丁。花冈家族被日本人视为对原住民政策的样板人物。雾社事件发生时,日本人曾传言系花冈家族所策动,怒责其恩将仇报。后来日本人收回雾社时,真相始大白,受日本人栽培的花冈一郎、花冈二郎在此事件中深陷族人与日本人双重情义矛盾中,最后带着家属二十一人,在小富士山或自缢,或切腹殉死。他们留下的遗书中写着:“我等得离开这世间,族人被迫服劳役太多,引起愤怒,所以发生这事件……”临死前仍替自己的同胞讲话。
雾社事件后,日本人在事件现场兴建“雾社事件殉难、殉职者之墓”。每年10月27日,能高郡役所皆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1934年,日本人从山里寻获莫那?鲁道遗骨,并刻意在能高郡役所新厦落成时公开展示,后来又送交台北帝国大学供作研究标本。
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雾社事件获得全面平反。中华民国政府在同一地点建“雾社事件抗日纪念碑”,表彰其“碧血英风”。内政部亦明令表彰莫那?鲁道,并颁发奖状予其遗族,谓:“南投县民莫那?鲁道于日据台湾时期,领导本乡雾社胞起义抗敌,先后激战毙敌数百余,终以众寡悬殊,弹尽援绝,全部殉难,其志可嘉……”此后,莫那?鲁道的遗骨亦被恭迎埋葬在纪念碑下。
1995年正逢甲午战争一百年、台湾光复五十年以及雾社事件六十五周年,经过各界的努力,莫那?鲁道的铜像终于竖立在雾社,面对着生生不息的山麓,遥望着原住民的祖灵。在这场历史事件中,原住民表现了不朽的抗暴精神。
【1945:台湾光复】
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将军于1945年10月25日,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接受日本驻台“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的投降,标志了日本在台湾半个世纪殖民统治的正式结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诏书,表示愿意接受波茨坦会议宣言的各项规定,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当天上午7时,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接获日本投降电文,蒋介石随即电南京日军侵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六项投降原则。
8月22日,中华民国政府再以备忘录的形式,将各地区受降主官姓名、受降地点及日军代表投降部队长姓名、应投降之部队番号,通知冈村宁次。其时受降区域先列为十四区,后增列台湾澎湖地区为十五区,其规定如下:“台湾澎湖列岛陈仪为受降主官,日军投降部队为10HA、8FD、9D、12D、50D、66D、71D、75BS、76BS、100BS、103BS、102BS、112BS,及澎湖守备部队。集中地由陈仪决定,日军投降代表10HA安藤利吉。”
9月1日,中华民国政府在重庆成立“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委派陈仪为行政长官,又成立台湾省警备总司令部,准备接受在台日军之投降。9月9日上午9时,何应钦将军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在南京主持日本无条件投降典礼,冈村宁次代表日本政府签署了降书。八年抗战正式宣告结束,中国赢得了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一场战争,全国人民莫不沉浸在胜利的气氛中,欣喜异常。
10月17日,何应钦将军令国军第七十军开赴台湾,并成立台湾前进指挥所,由葛敬恩中将负责主持。陈仪将军于10月24日抵台,受降式于25日上午10点在台北市公会堂举行。
当日上午9点左右,参加人员陆续入场。中国政府代表陈仪、葛敬恩、柯远芬、李翼中、严家淦、黄朝琴、徐世贤等,台湾人民代表林献堂、陈炘、杜聪明、罗万伡、林茂生等,媒体人士李万居、叶明勋、李纯青、陈正彪、杨政和等,共二百五十人与会。9点35分,朱家宾上校前往“总督府”率同日方代表至公会堂。9点55分,受降代表及参加人员入席。陈仪将军入席之时,全体肃立奏乐。接着,陈汉平少将引导日本投降代表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台湾军参谋长陆军中将谏山春树、总务长官代理农商局长须田、高雄海军警备府参谋长中泽佑少将等入场,向陈仪将军敬礼,陈仪命日方代表就座。
陈仪将军宣布:“台湾日军业于中华民国三十四年9月9日在南京投降,本官奉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转奉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之命令为台湾受降主官,兹以第一号命令,交与日本台湾‘总督’兼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安藤利吉受领,希即遵照办理。”安藤领证签字后,由日本代表将受领证呈给陈仪,随后日本全体代表退席。陈仪将军旋即发表广播讲话,郑重宣告:“从今天起,台湾及澎湖列岛已正式重入中国版图,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权之下,这件具有历史意义的事实,本人特报告给中国全体同胞及全世界周知。现在台湾虽然已光复,我们应该感谢历来为光复台湾而牺牲的革命先烈及此次抗战的将士……”
受降典礼完成后,下午3点,台湾各界在公会堂举行了庆祝台湾光复大会。第二天,台北学生联盟会,又发动了全市学生庆祝光复大游行,再度掀起一连串的庆祝高潮。
台湾经过半世纪的异族统治,尽管终于摆脱了桎梏,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但有识之士对于时局的发展仍不敢轻忽大意,尤其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冲突日趋紧张,一场大规模的内战随时可能爆发。这对于亟需和平与重建的台湾而言,无疑增加了许多变数。
10月26日,《台湾新生报》创刊的第二天,一篇名为《受降观礼与庆祝光复》的社论,语重心长,字字警策。其精义如下:
“昨天陈长官台北公会堂接受安藤利吉大将的投降,仪式隆重而严肃,由受降签字起,台湾主权正式的归宗祖国了。许多人在会场上感激涕零。回忆五十年往事,像一场噩梦。一旦醒来,说兴奋也不是,说安慰也不是。应清算的历史被清算了,我们觉得幸福与感谢。”
“台湾受日本统治半世纪,非无进步,日本对台湾惨淡经营多所建树这是事实,但那是另一回事。日本指导台湾的最高原则错了,它希望同化台湾,并以台湾为南进的航空母舰……过去日本民族最大的毛病,就在许多人不知道失败,而妄自尊大。现实无情,对抱优越感的那些人提出了修正了。真理不仅在‘人生而平等’,也在每个民族都有同等的智慧……台湾问题的解决,为清算中日关系的一环,日本人应趁此机会重新认识中国,中国已非‘吴下阿蒙’。以前日本认识中国,大概都是见树不见林,见近不见远,今后还有重蹈覆辙的可能。我们非常诚实希望在台日人把眼光放远,不对的观念,要彻底涤除。”
“说到光复,我们的心里,自有压抑不住的欢乐。‘否极泰来’,台湾所以有今天,实乃祖国无数灾难换来的果实。台湾同胞所受的痛苦,尤其深重。但我们应该警惕,与自强不息,若快乐而不努力,或得意忘形,前途还是危险的。天下没有侥幸的事,侥幸得来的东西最不可靠。譬如说,中国现在是强国,台胞乃是强国之民,我们一定要使它名副其实。否则我们的身份地位飘摇不定,是架空的。假如我们不能努力使中国真正富强,今天所庆祝的台湾光复,无人能保证永不再失。假如台湾光复没有比不光复更进步,更繁荣,也会削弱光复的意义,失掉光复的光彩。”
台湾后来所发生的事情,竟为其不幸言中。台湾光复的前后正是国共双方领导人在重庆进行谈判的时候,中国大地战云密布,兵马倥偬,注定中华民国政府对台湾政治、经济的重建力有未逮。不仅如此,台湾出现贪污横行、管理紊乱的现象,同时因受到中国大陆内战的冲击,物资短缺,生活困难。台湾人民从光复时的欢欣雀跃变成极端的失望与不满,到了1947年2月底,台湾光复仅一年四个月,就爆发了全岛性民变“二二八”事件。
【1958:金门炮战】
驻守小金门的国民党军四十七师师长郝柏村在1958年8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下午6时赴湖下晚餐甫毕,正在桌上闲谈时,18时30分传来炮声,敌准备已久之攻击动作开始矣。……今日敌炮袭击,从围头以迄烟墩山,全面向我大小金门及大二担疯狂射击几十分钟。”
驻守小金门的郝柏村事隔多年之后,公布了当年炮战期间的日记,详述当年的景况。另外一位驻守金门三狮山的一五五榴弹炮第一炮手、事后获颁“战斗英雄”头衔的郭仕山回忆说:“我听到‘咻’一声,知道有炮弹要落下,立即闪身,炮弹落在距我一米处,我整个人被弹起来,帽子不见,眉毛被烧,三件上衣的纽扣也全不见,左腿也被炮弹碎片击中,整个人已昏迷不醒。……单我驻守的碉堡,就至少落下两千发炮弹,离开碉堡时,脚都踩不到土,因为已全覆盖炮弹碎片。”
1957年7月,台海战云密布,金门与厦门之间一场规模空前的炮战即将爆发。这场战役不仅是国共内战的延续,也牵涉复杂的国际背景。由于国民党方面已与美国签署《共同防御条约》,战争的规模将考验华盛顿对台湾的承诺,以及中共与美国武装冲突的底线。台湾本身的防卫力量以及民众意志的强弱,也在这场炮战中受到检验。
8月间,解放军空军米格-17战斗机大举进驻大陆东南沿海机场,大批部队亦集结在福建前线。战事在即,美国遂将一批响尾蛇飞弹运交台湾,第七舰队亦驶近台海以展示武力,美国并且表明,如果台湾和澎湖遭受攻击,美国与台北的《共同防御条约》将自动生效,不过其对于金门、马祖地位的立场,并未明确。
8月14日,国共两军在马祖海域进行了激烈的海空战,拉开了战事的序幕。8月23日下午5点30分,解放军前线指挥部正式发出开始突击的命令,金门顿时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此时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金门防卫司令官胡琏正在张湖公路的山下漫步,俞大维被炮弹碎片所伤,由心战指挥所主任廖光华背负进入作战指挥所。而在翠谷湖岸的副司令官赵家骥、吉星文和章杰等三人却遭炮火击中并阵亡。由于事出突然,而且电话线被炸毁,导致指挥中断,国民党军在二十分钟之后才开始发炮还击。根据国民党军的纪录,“八二三”当天解放军共打了四万七千多发炮弹,国民党军则反击了十二万发。尽管国民党军被动还击,但因使用美式巨炮,解放军方面也付出惨重的代价。
8月24日,解放军一方面继续炮击金门,另一方面又出动海军打击国民党军的运输部队,同时又炮击金门机场的设施以及正拟起降的飞机,金门实际上已遭到封锁。在炮战的前十天,解放军已发射十万发以上的炮弹。9月3日,解放军方面主动宣布自4日起停止炮击三天,以观各方动态,国民党军则借此间隙对金门进行了空投补给。7日起,新中国与美国进行了一场政治角力,互探虚实。国民党军补给舰在美国军舰的护送下,继续对金门补给,解放军未予攻击。不过8日,当台美混合舰队又到金门卸货时,解放军接获指示集中炮击国民党军军舰,此时美舰不仅未予护航,反而迅速驶离。此时双方均清楚了彼此避免正面交战的战略底线,不过解放军仍然维持着“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策略,似乎有意让国民党军继续留守金门,并维持某种内战的形式。
9月30日,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发表声明,直言蒋介石应退出金门,以台湾海峡为界实行停火,不过却遭蒋介石严拒,表示国民党军将坚守金门阵地。由于1949年国民党在大陆溃败退守台湾,美国政府内一直有主张“台湾地位未定论”的声音,意图将台湾从中国主权中分割出去,作为协助台湾围堵社会主义中国的合法依据,因此杜勒斯的声明被解读为华盛顿要求蒋介石放弃福建沿海岛屿,为两岸政治上完全切断联系做准备。此时金门炮战掺入了国际政治的因素,国共双方均明显抗拒美国此一立场。
10月初,中共中央军委下达指示:我们目前收复金马还是仍由蒋军占领金马,两者对今后斗争孰较有利,是我们当前必须考虑和决定的问题。当然,早日收复金门、马祖,对解除福建沿海地区的威胁,对打开海上交通,发展福建沿海的经济建设,对于鼓舞全国人民和我军的士气有很大的好处。……但是,把这个胜利和暂时利用金马把敌人套在绞索上,把占领金马和占领台湾统一来解决的长远利益比较起来,则不如让金马暂缓占领,仍由蒋军占领似乎较为有利。10月6日,由毛泽东起草、以国防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并提议举行谈判,不过遭到国民党方面的拒绝。这段时间,解放军炮火打打停停。10月21日,杜勒斯访问台湾,与国民党方面达成共识,即华盛顿增加对台湾的协助,不再要求国民党军由金马撤退;同时,国民党则减少在金门的驻军,并不再对大陆使用武力。
1959年起,金厦国共守军的炮弹均打到无人地带,国民党军也停止派遣战斗机进入大陆,台湾海峡硝烟渐息。1961年12月,中共中央再命令福建守军停止实弹射击,只打宣传弹。直到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交,并确定其掌握了“一个中国”的原则后,原有的炮击已失去政治意义,因此在1979年元旦中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的同时,由国防部长徐向前发布《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以配合其“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政策。
从1958年以后,国民党方面一直将“八二三”金门炮战视为“反共必胜,建国必成”的象征,金门和马祖也成了其“反共教育”的重要基地。每年各界都要组织劳军团到金马,大专生则参加金门暑训团。至于役男当兵驻守金马,则留下许多特殊的记忆,金马生活的点点滴滴日后亦成为台湾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1975:琼瑶编织爱情美梦】
1970年代中期,尽管“光复神州”的口号依然垄断了政治思维,但社会的娱乐活动正趋于蓬勃发展,梦幻式的爱情电影风靡民间,前后历十年不衰。
偶像式的俊男美女为“美”的标准下了不容置疑的定义,他们之间梦幻式的爱情成为青年男女比拟的对象。这些超级巨星一开始是邓光荣和甄珍,接着是秦祥林、秦汉、林青霞、林凤娇(双秦双林),最后还有刘文正、吕秀龄、费翔等人,这些漂亮的脸蛋共同写下了1970年代台湾的世俗爱情,背后的编织者则为女作家琼瑶。
尽管琼瑶的小说很少被评论家列为“经典作品”,相反的,批评者常以严苛的言词形容这些虚幻缥缈、不食人间烟火的爱情故事。不过没有人能否认,这些爱情小说曾长期占据了女学生的书包,使她们在准备各种考试的苦闷日子里,得以一解少女怀春之思。可以说,如果不记录琼瑶编织爱情美梦的历程,以及社会如何领受这些天边的云彩,台湾的社会生活史将是不完整的。
1975年琼瑶的爱情处境,就如同她的小说一般,正历经着痛苦挣扎的阶段,她和事业伙伴平鑫涛的恋情持续多年未见结果。不过社会观念正在改变,人们从不谅解他们到逐渐感受到他们的真情。琼瑶自己说,她这一生,在她的小说中,她的歌中,都可以找到痕迹。然而她的小说又是如此多产,似乎又印证了她充沛无尽的感情以及曲折坎坷的人生;不过幸运的是,她的小说也如同西方童话一般,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画上句号,琼瑶真实人生的收场也是如此。或许,这种喜剧结尾是琼瑶小说让年轻人落泪,又不断带来希望的原因。
琼瑶生于抗战时期的成都,童年时曾在湖南躲避日军,并目睹日本兵暴行的恐怖一幕,流离失所的战争岁月深植于她的脑海中。1949年,琼瑶一家又因逃避内战迁到台湾。父亲在师范大学教书,全家住在学校分配的日本式房子里,总算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可是上了中学的琼瑶并不快乐,反而孤独忧郁,她的功课除了国文外,其他科目皆一塌糊涂,以致遭到父母的斥责,自卑地服安眠药自杀,昏迷了一个星期才被救醒。十八岁那年,琼瑶历经了人生的初恋,炽热狂喜却也叛逆绝望。她恋爱的对象是大她二十五岁的老师。就如琼瑶所描述,一旦爱情发生,就不是年龄、身份、地位、道德种种因素所能限制的,两人几度协商分手,在理性、情爱中翻腾。当这段恋情曝光后,母亲怒不可遏,她将琼瑶的厌世悲观全部归咎于老师,将老师一状告到“教育部”。在当时保守的观念下,这场师生恋以老师被解聘、身败名裂为结局。在巨大的社会和家庭压力下,逃脱的琼瑶后来写着:“别了,我的老师。二十岁那年,我常倚着窗子,看天空有没有燕子飞过。”这一段凄苦的师生恋孕育了琼瑶日后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
二十一岁那年,琼瑶跟爱好文学、热衷写作的庆筠结婚,从认识到走入礼堂只有七个月。尽管庆筠两袖清风,但琼瑶为他的痴情所感动,不顾母亲的反对,决定与他厮守一生。然而婚后现实的经济问题立刻出现,再加上庆筠写作事业不顺,夫妇常陷入低落的情绪。不久,琼瑶生了一个儿子,在经济压力下,她写了一篇小说投到《皇冠》杂志社,文章很快刊出了,接着她又连续投了几篇中篇小说,《皇冠》响应都很积极,社长平鑫涛还主动写信向琼瑶邀稿。庆筠和琼瑶写作成果的消长,使得他们的关系更趋紧张,至此,他们的婚姻已濒临破裂边缘。
1963年,琼瑶的首部长篇小说《窗外》刊于《皇冠》杂志上,随后出版了单行本。事后琼瑶回忆:“我悄悄在书摊前逛来逛去,偷偷看着这本书。看到居然有人去买书,我兴奋得心脏呼呼乱跳。晚上回家,做梦都会笑。”这本小说十分畅销,读者反应热烈,但由于这是作者本人真实的故事,立刻也使琼瑶遭受社会道德的压力。父母来信指责这本书是“风流自得”,庆筠更是悲伤不已,夫妻二人终于正式谈到离婚之事。这一年,琼瑶又完成了《六个梦》和《烟雨濛濛》,首度接受电视采访,并见了平鑫涛。平鑫涛告诉她,《皇冠》惨淡经营快十年了,现在终于遇到一个琼瑶,或许真要起飞了。琼瑶与平鑫涛合作的确代表他们事业的起飞,但这也意味着庆筠写作梦想的落空。隔年,琼瑶与庆筠正式分手。
结束了五年的婚姻,琼瑶感到失落与惆怅,但也离开了纠缠不清的苦恼。在平鑫涛的鼓励下,琼瑶接连又发表了《菟丝花》和《几度夕阳红》,从此正式成为职业作家。1965年,“中央电影公司”买了《六个梦》的版权,拍成《第六个梦》和《婉君表妹》两部电影。片子一推出,戏院门口挤得水泄不通,琼瑶的爱情故事搬上了大银幕,感动了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她的小说同时也被改编为广播剧,每天夜里通过收音机伴着工作劳累了一天的普罗大众。
此时的琼瑶,经济上变得相当富有,她的每一本小说都是电影界争取的对象,而主演《窗外》的十七岁女孩林青霞,日后则成为琼瑶爱情电影的首席女主角。这时,平鑫涛与琼瑶已由相知到相爱。然而平鑫涛已有家室,这段感情就如琼瑶的小说般,注定要碰得遍体鳞伤。平鑫涛与妻子的离婚谈判持续了八年,1979年,琼瑶和平鑫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终于结婚,而这一年琼瑶已经四十岁了。在现实人生中,琼瑶人生的公主与王子终于得以快快乐乐地度过一生了。他们住在有假山流水的大房子里,继续写小说、制作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活在别人演的戏里,也活在自己演的戏里,既是戏迷,同时也是忠贞不贰的演员,终身无悔。
这样,琼瑶笔下的爱情小说,实际上就是她完整的人生。她早期的作品有着时代的苦涩,那是童年颠沛流离、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有贫贱夫妻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反映着他和庆筠残缺不全的梦。1970年代,琼瑶名气变大,生活富裕的时候,《心有千千结》、《一帘幽梦》、《在水一方》里的男女主角就已不愁吃穿,可以专心谈恋爱了。等到《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雁儿在林梢》、《聚散两依依》时,那简直就像富家子弟的爱情游戏。男主角都是开大车,住洋房,亲戚都在美国。情节也变得非常简单,通常都是两位英俊的男人和两位美丽的女人,然后他爱她,她不爱他,却又爱另一个他,不过他却不爱她,爱的是另一个她。此外,剧情往往发生在客厅、舞厅、咖啡厅三个相当固定的地方,所以又被揶揄为“三厅电影”。
1980年代中期,琼瑶的小说热在台湾逐渐退潮,却又在大陆迅速燃烧起来,延续了相当时日。不过她所制作的电视连续剧却始终有很高的收视率,无论台湾和大陆均是如此。不管文学评论者如何看待琼瑶的小说,她所编织的爱情美梦对战后台湾的大众文化和娱乐生活,无疑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1979:美丽岛事件】
1979年12月10日,台湾党外人士借世界人权日在高雄市举行群众大会。当晚党外人士和群众手持火把,沿中山一路向新兴分局前大圆环方向前进,遭大批宪警拦阻,随后发生一场严重的暴动事件。
1978年中坜事件后,台湾反对运动出现向社会扩散的现象。由于经济日益繁荣,人民知识水平提高,对政治上层逐渐形成冲击,带来分权的压力。与早年反对运动不同的是,此时反对者既非书生论政,亦非无党籍的地方士绅,而是结合政治、社会思想的行动者,通过群众运动要求更多的自由以及更平等的参政地位。此外,在台湾的历史条件中,由于“反攻复国”政策逐渐失去现实性,只具象征意义,省籍问题在政治、经济和教育文化资源上的合理分配亟待解决,因此本土精英形成主要反对力量,本土意识渐成主要反对意识形态。
1979年5月,《美丽岛》杂志社成立,由黄信介任发行人,许信良任社长,施明德任总经理,姚嘉文、林义雄任发行管理人,张俊宏任总编辑,其成员几乎涵盖所有本土反对精英。8月间,《美丽岛》杂志发刊,在信息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此一充满异议色彩的政论刊物,立即受到高度的注意,销量激增。该社旋即在全省各地广设分社,吸收热忱青年,并借由集会、演说等活动传播政治主张。不久,《美丽岛》杂志社发展成粗具规模的政团,与执政当局在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上的矛盾迅速激化。
12月初,《美丽岛》杂志社向高雄市警察局申请在扶轮公园举办世界人权纪念日大会,未获同意,该会决定仍照原定计划集会。12月9日,《美丽岛》人员驾车广播,号召民众参加翌日集会,遭警方制止扣留,双方发生摩擦。10日下午6点左右,《美丽岛》人员及群众三四百人,各持火把出发游行,由施明德以扩音器指挥,黄信介带队。行进至新兴分局前,遭到大批宪警拦阻,周围民众则越聚越多。8点15分,施明德、姚嘉文等人进入新兴分局与“南警总部副司令”张墨林少将、市警局督察长黄其昆等人协调,提出希望撤走宪警,以便外围群众得以进入。张墨林等人不同意这种做法,于是游行群众遭到包围,进退无路。《美丽岛》领导人回到车上指挥群众企图突破封锁线,双方遂发生三次较大的冲突。由于宪警遵照上级“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指示,以致在木棍、铁条、砖块交加之下伤情惨重,共有一百八十余人受伤。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发展,宪警遂施放瓦斯,进行镇暴,使事件逐渐平息。然而经过此一示威暴动之后,主要街道已成一片疮痍。
与中坜事件遭到新闻封锁的情况不同的是,美丽岛事件的隔天,各报均作了大幅详细的报道。大批宪警受伤的情形激起民众广泛的同情,谴责《美丽岛》的声音四处可闻,形成对《美丽岛》不利的政治气氛。13日清晨6点起,在迅速完成部署后,以“警备总司令”汪敬煦为首的安全首长,下令“调查局”、“刑事警察局”、“宪兵司令部”等部门组成的十五个小组,同时在各地展开逮捕行动。三个多小时内,一共在台北、高雄、桃园、南投、基隆等地逮捕了十四名《美丽岛》骨干人员,其中施明德跳楼逃亡。在许晴富、张温鹰等人的协助下,施明德曾试图化装逃亡,然而在躲藏二百七十五天之后仍然遭到逮捕。
1980年2月,“军事法庭”审理美丽岛事件,检察官指控黄信介、施明德、姚嘉文、林义雄、张俊宏等人密谋推翻当局。由于牵涉人员甚多,这项审讯受到国际传媒和美国政府、国会、人权组织的高度关切。为示审判过程公平公开,执政当局开放岛内外人士旁听,并同意被告委托律师辩护。审讯期间,被告等人在庭上陈诉其政治观点,律师亦以长篇报告详述“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以致审讯本身形同公开的政治大辩论,并且巨细靡遗地刊在报纸上。此外,审讯不仅提供执政者与反对者再一次信念与力量冲击的舞台,也造成当局与国际传媒的紧张关系。“新闻局局长”宋楚瑜以强烈的语气指出《新闻周刊》片面听信施明德的美籍妻子艾琳达的说法,也指责美联社记者的错误报道,并取消其法庭的采访权。4月18日,“军事法庭”宣布判决结果:施明德处无期徒刑,黄信介处有期徒刑十四年,姚嘉文、张俊宏、林义雄、林弘宣、吕秀莲、陈菊等处十二年有期徒刑。后黄信介改判十年,其余六人为八年。此外,尚有三十余名人士被控以公然聚众施暴,其中一部分被处一至三年的有期徒刑。
首度判决宣布后,美国国务院立即作出反应,发表声明:“我们希望此事不表示台湾近年来在政治自由化方面已获致进展的过程,会有任何中断。我们最为关切的是,此项情势能以有助于岛屿内部的安定和人权的方式获得解决。我们希望台湾当局,将以合乎台湾最近在人权方面获致进展的精神来考虑他们的上诉。”美国政府对美丽岛事件持关切的态度,但公开态度较温和,对国民党的施压多以私下方式进行。
毫无疑问,美丽岛事件在台湾战后政治发展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象征经济发展牵动的参政意识、信息的流通,均使政治发展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受此事件冲击后,台湾知识分子,尤其是本土知识精英在思想和政治上的集结更加迅速。美丽岛事件后,其辩护律师尤清、苏贞昌、陈水扁、谢长廷,家属许荣淑、周清玉、黄天福等人旋即填补空当,成为下一阶段反对运动的主要角色,在1980年代持续通过选举、群众活动、办杂志等形式,扩展其影响力,冲击政治和社会体制,并孕育新的价值观念。在台湾中产阶级兴起成为稳定的社会力量的过程中,反对运动的扩展在骚动不安中又呈现着相对稳定的状态:若和平推进遭致镇压则易获得社会的同情和支持;反之,过度诉诸暴烈手段则易遭受社会的责难。这种情况使得执政者和反对者在权力斗争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被迫趋于理性化和规范化,成为政治发展和法律的基础。
1990年5月,当局发布政治“特赦令”,施明德获释。到了1990年代末期,美丽岛事件的相关人士在政治领域的发展上颇为可观,许多人在“国会”和地方位居要津,并直指执政中枢的目标。在新的政治环境和思想价值中,美丽岛事件终于获得全面平反,并被视为台湾政治发展运动的重大进展。
【1987:开放大陆探亲】
随着1986年开放“党禁”后,台湾社会开放的脚步更形加快,两岸关系的种种禁忌亦逐步解除。10月14日,国民党“中常会”决定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成为两岸关系的一大突破。
当局经过两个月的反复研议后,终于确定了这一政策。但就如其他解除的政策限制一般,其背后观念的改变却经过了长期的冲突、转折和酝酿,终于使得政策改弦易辙,成为水到渠成之事。
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呼吁台湾与大陆进行通航、通邮、通商,台海关系即出现新的变化。大陆主动缓和台海关系,其主张和平交流的姿态对台湾当局形成了压力。国民党以过去在大陆与中共谈判失败的教训,指责其为统战手法,不予理会,同时又提出对中共“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尽管如此,“三通”不仅是中共对台政策,也是其整体改革开放政策的一部分。中国大陆开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逐步调整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由于物质、资金匮乏,海内外通商贸易需求量极大。一时之间,国际上出现赴大陆投资的热潮,台湾海峡上渔船交易走私数量激增,越来越多的台湾货品通过香港转口到大陆去。这种种现象均对台湾的“三不”形成严重的挑战。
首先,基于经商的目的,一些台湾商人开始经由香港到大陆寻求商机并借机旅游观光,另一些人则回大陆探亲。尽管偷偷赴大陆的民众越来越多,但当局并无改变政策之意,反而为了贯彻政策,在香港加强搜集情报,对曾赴大陆的人进行约谈侦查。这种做法与时代潮流相左,逐渐招致民怨,引来批评。到了1985年以后,台湾民众非法到大陆的情况日益普遍,政策与现实严重脱节,其中有关老兵返乡探亲问题更形成社会关切的焦点。1949年随国民党来台的官兵约在六十万人之众,其中包括正规军、游杂武装和在国共内战中被拉夫者。来台初期,受政策号召,大陆籍官兵多抱着短期内将返回大陆的幻想。1950年代中期以后,大批官兵在“退辅会”的安排下解甲归田,投入修路工程和农业生产,当局并颁发“战士授田证”,允诺将来“反攻大陆”后凭此证“授田”。
然而经过四十年之后,两岸硝烟渐息,蒋经国的政策也由“反攻复国”转为“建设台湾”,国民党军官兵早期的“军事转进”变成了实质上的落地移民。由于官兵们多来自社会底层,平均教育背景不高,亦缺乏专业技术,在台举目无亲,退伍后大多以从事体力劳动谋生,生活清贫。随着历史环境的改变,当年来台湾的青年到了1980年代已是年过半百之人,此刻无不渴望返乡探亲,一解数十年思乡之苦。此一阶段的台湾社会又逢政治解严、思想转型,因此站在人道立场呼吁,允许老兵返乡探亲的声音随之高涨,由何文德组成的“外省人返乡探亲促进会”的部分成员更公开返回大陆探亲。
虽然内部反对声音仍在,但鉴于大环境的变化,蒋经国仍决定开放大陆探亲。11月2日,红十字会开始受理民众赴大陆探亲,半个月内十万份申请表被领取一空。老兵们开始正式踏上返乡之旅。然而迁台老兵多半清寒,无旅费返家者颇众,因此各界纷纷发动捐款,三家电视台和《联合报》共同举办“为老兵而唱”演唱会,加上其他募款活动,共得二亿多台币,作为老兵返乡探亲的补助款。
老兵终于达成返乡的心愿,但是两岸毕竟隔绝了四十年,人事景物不复当年,思乡之苦既解,现实问题又接踵而至。有些老兵在台湾又娶妻生子,返乡之后与大陆原配关系出现法律问题;也有一些老兵因身无财产,不符家乡亲人的期望,遭到冷落;还有一些老兵与家乡当地干部存在着历史仇怨,发生一些麻烦。只有少部分老兵返回大陆定居。
开放探亲代表了两岸交流新时代的开启,并带来许多需要两岸共同协商解决的问题。尽管开放探亲原来只是针对在大陆有三等亲的台湾民众,但有关大陆旅游的禁令很快亦成一纸虚文,在大陆无亲可探的本省民众亦组团赴大陆观光。两岸交流日益密切所衍生的各种问题,使得两岸代表接触谈判成为无可避免的趋势。
◎ 附录 :台湾选举名词简介
选举罢免法:全名为“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最初于1980年通过,后来有多次修正,主要规定公职人员选举、罢免的各个事项。其中罢免法规定人民除了投票选举公职人员之外,也可以419通过联署成立罢免案,并同样通过投票程序罢免公职人员。陈水扁和马英九担任“总统”时期,都曾有反对者提出罢免案,但都未获得足够的支持。
人民团体法:台湾于1987年解除戒严、开放党禁之后,积极制定人民团体法,以作为各种人民团体和政党组成的法律规范。1989年,人民团体法修正案公布后,国民党则以政党的名义直接向“内政部”登记,而当时仍处于非法状态的最大反对党民进党,也随即向“内政部”登记。目前台湾登记合法的政党一共有两百一十三个,不过具有选举实力的只有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台湾团结联盟、无党团结联盟、新党、绿党等。近年,“立法院”正研拟政党法,将政党与一般人民团体区分开来,以便对政党有更明确、更严格的规定。
集会游行法:为了实施民主政治,同时妥善因应层出不穷的群众示威活动,当局于1988年1月通过集会游行法,规范集会游行必须不影响社会秩序,包括游行组织者向警察单位提出申请,自己必须维持群众的纪律,不得制造垃圾和噪音,同时所有集会活动必须在晚上
10
点以前结束,以免破坏社区安宁。对于违反者,主管机关可以施以罚款处分。有关集会游行法的内容,一些反对人士要求修法,改成事先无需向警察单位提出申请。经过多年的集会游行经验,目前各政党均能遵守相关规定,并自觉地降低集会活动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选民:二十岁以上公民,未因犯罪遭褫夺公权者,均为合格选民,具有投票权。每一次投票前,所有的选民都会收到选举公报和投票通知单,投票为自由行为。
参选人:参选不同层级的公职人员,年龄门槛不同。“立法委员”得年满二十三岁,乡镇市长得年满二十六岁,县市长得年满三十岁,正副“总统”得年满四十岁。未因犯罪遭褫夺公权、达到年龄门槛者,均具有参选的资格。不过,正副“总统”参选需要较高的条件。
正副“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四十岁以上合格公民,经政党提名,得以参选正副“总统”。不过,只有上一次选举超过百分之五选票的政党,才具有提名正副“总统”的资格。没有政党提名者,参选人可以通过取得百分之五合格选民联署后,以独立参选人的资格参选。举例说:如果选票总数为一千六百万,独立参选人需要取得百分之五即八十万选民联署才能参选。正副“总统”选举设定高门槛的原因,主要是避免缺乏参选实力的人,轻易投入“大选”,浪费公众的资源。
“立法委员”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立法院”是台湾最高立法机关,现有“立法委员”名额为一百一十三席;2012
年结束的第八届“立法委员”选举结果,国民党六十四席,民进党四十席,台湾团结联盟三席,亲民党三席,无党团结联盟二席,无党籍一席。国民党拥有超过一半以上的席次,掌握了立法的主动权。
比例代表制(不分区代表):
“立法委员”选举采取单一选区两票制。单一选区指全台湾划分许多选区,每一个选区只选出一名“立法委员”。这种选举制度使得支持国民党的区域往往全由国民党籍当选,而支持民进党的区域往往全由民进党籍当选,政治区块的划分更趋明显。两票制,一票是投候选人,另一票则是投给政党,即一般所称的比例代表制。各参选政党必须提出2008
年以来 两岸和平改变台湾社会420
岁月台湾不分区代表名单,并根据政党得票的比例,决定名单中当选的人数。譬如国民党政党票得百分之四十五,则名单中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上的代表当选。由于区域选举涉及地方派系和宗族的利益,往往阻碍优秀人才参政,比例代表制可以提出没有任何政治背景的优秀人士担任“立委”,直接为民服务。
选举委员会:统筹办理各项选举事务的专门机构,委员人数十一人至十九人,任期三年,由“行政院长”提请“总统”派充之,并指定一人为主任委员。为了表示公平,通常执政者会提名色彩较中立的社会贤达担任主任委员,以避免社会批评。
投票所:投票所通常设在邻里处,每一位选民出门大约步行五到十分钟即可抵达投票所。由于投票所距离住家非常近,有助于鼓励选民踊跃投票。选监人员多由学校教师临时担任,各政党亦派有自己的选监人员,以防止舞弊。投票所内设有圈票处以及投票箱,圈票处为布帘遮住,以确保投票的秘密性。选民赴投票所时,必须携带身份证、印章和投票通知单。
唱票和计票:投票由早上8点开始,到下午4点截止。经过封箱手续后,再宣布开箱计票,所以计票时间几乎是投票结束后十分钟内即展开。计票必须由计票人员高举选票,并进行唱票,即高举说出某人一票,再由另外的计票人员以手写“正”字方式,将得票数写在墙上的白纸上。这些做法在于显示计票的公正性,防止任何舞弊的可能。由于投票所亦即开票所,计票的速度非常之快,一场上千万选民的选举,通常三个钟头内,即可顺利地完成计票。
投票违法行为:投票所的秩序受到严格地管制,任何人不得喧闹或携带手机。投票时不得亮票,取走或撕毁选票为严重的犯法行为。几年前曾经发生一个事例,影星林青霞投票时,接受记者拍照,相片中显示出其选票的圈处,涉嫌亮票,遭到地检署通知说明。林青霞特地赶回台湾,经向法院澄清,主要是摄影角度的问题,并无刻意亮票的行为,被判为不起诉。
“桩脚”:台湾民间俗语,指候选人在基层的支持骨干,通常是地方的里长,可以游说地方的选民,支持特定的候选人。譬如说:甲是乙的桩脚,指的是甲在地方上具有一定的人脉,帮助乙拉票。在乡村地区,宗族关系浓厚,桩脚的角色非常重要;在城市地区,人口流动性强,选民自主性高,桩脚的作用比较有限。
贿选:候选人用礼物和现金为赠品,收买选民投票给他。在农村地区,人情味浓,礼品的互赠现象十分普遍,贿选的情况较常出现。现有法律规定,候选人赠送的物品不得超过新台币三十元(人民币约六点五元),否则即构成贿选。经法院判处贿选成立时,即使当选,也将被剥夺当选的资格,并依法重新举行选举。
“坐轿”和“抬轿”:这两个名词涉及中国人传统的政治伦理,许多有实力的政治人物往往不愿意主动表态参选,需要旁边的人相劝,拱他出来参选。在这种情况下,被拱出来的人称为“坐轿”,拱的人称为“抬轿”。职务越高的公职人员选举,“坐轿”和“抬轿”的现象越普遍。
◎ 媒体回放:《中国青年报》专访秦风——《会说话的老照片》
如果秦风没有发现那些老照片,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国民党主席马英九那著名的“三鞠躬”。
那是1999年,为了编撰一本老照片画册,时任台湾《中国时报》总编辑助理的秦风,在许多单位的档案室搜寻历史照片。一天晚上,他在一家曾经很有影响力的报社的相片柜底部,发现了一个沾满灰尘的纸袋。
发黄的牛皮纸袋上,用毛笔标注了“奸伪”二字。打开袋子,赫然出现的,竟是一批颇为血腥的枪决照片。其中,有好几张照片,是行刑者对着被枪毙者的正面近距离拍的,死者的眼睛“呆滞而突出”,正对着镜头。照片的拍摄单位,是“军事新闻社”,时间是1950年。
1950年仲夏,失去大陆政权,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在台北的马场町刑场,大肆枪决了许多共产党员和左翼人士。随后,当时“国防部”的“军事新闻社”,便将现场照片发往特定新闻单位刊登,以作“警示”。但由于画面过于血腥,绝大部分照片均未曾公开。
深谙台湾历史的秦风敏锐地意识到,这些照片上的死不瞑目者,便是当时被国民党政权所虐杀的共产党员。
这些照片,是否应该公开?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公开?随后,秦风与时任台北市文化局长的好友龙应台共同商议此事。经过两个多月准备,2000年8月25日,一个名为“1950年仲夏的马场町——战争、人权、和平的省思”的照片展览,在台北市“2?28”纪念馆揭幕。
这次展览立刻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展馆每天都挤满观众,马英九也参观了展览,并首次代表国民党,为当年的残酷屠杀行为做了公开道歉。2005年10月,在马场町举行的一次秋祭活动上,刚刚当选国民党主席的马英九,向半个世纪前的死难者们,深深地鞠了三次躬。
一叠尘封多年的黑白照片,却在某种意义上加速与改变了历史进程,但秦风对此并不感到意外。“照片不会说假话,有时,它比文字和口语,更具真实的力量,更能打动人们。”2007年8月1日下午3点,刚到北京的秦风,斜靠在某酒店客房内的沙发椅上,淡定地说。
秦风,本名徐宗懋,台湾著名文史学者、收藏家。他用本名在多家媒体上开设专栏,发表了大量中国近代史研究文章;而他以“秦风”为名收藏老照片,已有十多年的历史,有人曾估算过,他手中历史老照片的收藏量,相当于一个中型博物馆。
然而这个圈内公认的“老照片收藏第一人”,其动机却来源于一次不小的“刺激”。
那是1995年。其时,正值抗战胜利50周年,《中国时报》策划了一次大型报道活动。作为报社主力写手之一的秦风,前往日本搜集资料。
秦风吃惊地发现,当时,日本也出版了一本大型纪念图册——《日本战后五十年》。这本书以精美翔实的图片和文字,解说了日本这50年来的变化发展,里面的许多老照片,尽管是见多识广的他,也闻所未闻。
“一个战败国居然能编出这么一本图册,而我们是战胜国,却拿不出这样的图书,这真是一种耻辱。”于是,回到台湾后,秦风利用手中的资源,开始着手搜集老照片,制作了一本关于台湾的图册,也命名为《台湾战后五十年》。
这本画册上市后,由于照片多为首次公开,激起了台湾社会的巨大反响,尽管价格高达1500元台币,但竟卖出了上万本。直至今日,不少研究台湾史的专家,还经常引用书中的照片。
从中“获得极大成就感”的秦风,人生由此发生了转折。他自言“上了瘾”,无论到哪儿出差,都要去当地的旧货市场收集老照片,从一个记者,逐渐成了以收集、整理、编纂老照片为主业的收藏者。
2000年,由于对当时台湾的政治环境极为失望,秦风辞去了报社工作,成立了“台湾文史工作室”。随后,他编著的历史老照片画册,不断唤醒着两岸媒体和公众对历史的重新认知。
2002年,秦风搜集到一批反映日本统治者对台湾原住民起义领袖进行斩首酷刑的老照片,“受难者鲜血喷出的一刹那清晰可见”,于是,他将照片编辑了一本画册,名为《无言的幽谷》。
台湾“立委”,原住民族人高金素梅便带着这本画册,在台湾各山区部落反复展出,随后,她又连续8次前往日本,控告小泉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违宪,这本《无言的幽谷》,便成了她作为控方的呈堂证物。
还有一次,秦风搜集到了7张抗战胜利后担任南京战犯法庭审判长的法官石美瑜的照片。当年,在审理南京大屠杀一案中,石美瑜率法医深入雨花台、万人坑等现场,掘冢验尸,收集了大量证据,今天海内外引述有关南京大屠杀一案的资料,大多是石美瑜担任战犯法庭审判长时所收集的。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没有采用英美法系,熟知英美法系的法学家逐渐被淹没,大陆法学界和史学界,对石美瑜这个名字也极为陌生。
于是,秦风便在《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一书中,以7张珍贵照片肯定了石美瑜的历史贡献,他还在图注中深情地写道:“因此,中国史学界与法学界对石美瑜始终怀有一份愧疚的感情。”
老照片还曾为秦风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友谊。在马场町的枪决照片展出后,他突然收到其中一位死难者朱谌之留在大陆的女儿朱晓枫的来信,信中称,那些老照片,“激活了她对母亲的思念与哀恸”。
2003年2月7日春节期间,朱晓枫与秦风在上海会面。尽管与朱家素昧平生,但秦风依旧接受了朱晓枫的委托,寻找她母亲朱谌之的遗海虽然最终因时隔过久,没有找到朱谌之的遗骸,但秦风还是将这段经历写成一篇长文,题目叫《其实我们懂得彼此的心》。
有媒体评论:“这段一个台湾人寻找共产党烈士的故事,则更显得别有意味。它使我们清晰地看见,在海峡上空纠葛了数十年的党派斗争与仇恨的消解,和在这一切之上的民族大义和人性的凝视。”
如今,秦风在业界口碑极佳,被人称为“历史影像美学的创造者”,但少有人知的是,为了老照片,他几乎散尽家财。
珍贵的老照片,价格自然不菲,尤其是成批购买,更是花销巨大。最初时,秦风借着常去日本出差之便,在东京的书店街收购老照片。当时,日本市场上关于中国大陆的照片和史料,数量极为惊人,但大陆的文物市场尚未开发,照片价格十分低廉。
“我就像一个有购物狂的女人,走进一家低价超市,瞬间情绪失控,什么都想要。”回忆起当时的情形,秦风哈哈大笑,“没错,当时我就是这个德性。”
这个“得了购物狂”的收藏家,不惜把自己的所有收入都投进老照片的收购中,最“夸张”的一次,他甚至抵押了自家住的房子,换来了25万元人民币,为的只是一组反映日本侵略中国时期测绘的地图和照片。
还有一次,这个儒雅的收藏家,为了买到一组已经被他人拍走的老照片,不惜向对方扯谎,称自己是老照片里人物的后代,想要缅怀一下祖先。而他用来购买照片的20万元人民币,也是他专程飞到厦门,向一个从事房地产的朋友借来的。
“借了这么多钱,你就不担心还不起吗?”曾有人问秦风。
“想做就去做了,我从来没有想过后果会是怎样。”秦风说。他把自己这种“勇往直前”的性格,归结于那段特殊的职业经历。
早年,在台湾辅仁大学西班牙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秦风进入了《中国时报》,随后便被外派,担任过战地记者。在南非、利比亚、菲律宾、萨尔瓦多、埃塞俄比亚、尼加拉瓜等多个国家,他都经历过战火。
最危险的一次,一颗子弹从他的脖颈后部打进,从口腔穿出,打掉了两颗门牙,差两厘米就击中脊髓,“大量失血,几乎死掉”。他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照片——一个裸露上身、昏迷不醒的血人,俯卧在手术台上,看不清脸。
“我当过记者,又经历过死亡,所以,我更热爱真实。”秦风说,自己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以往,无论海峡的哪一边,对历史的记忆都太刻板,太单调了。我要为我的读者们,提供种种历史的细节,和一种‘多元的视角’。”
这种视角的载体,便是秦风编著的多本老照片画册——《你没见过的历史照片》、《抗战一瞬间》、《蒋家私房照》、《民国名人再回首》、《民国南京》、《秦风老照片馆》……面对这些黑白图片,人们仿佛穿越历史时空,看到半个多世纪前,那些政府官员、社会名人和普通民众的生活状态、细节和表情。
于是,人们便在这些老照片中看到,军阀段祺瑞正穿着马褂打台球,看起来和一个普通老头没什么区别;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拿着一个铁盘子,跟普通军官一样在食堂排队点菜;城外的农家正在享受下午宁静的饮茶时光;街头肖像画师的身旁围拢着一群孩童;南京玄武湖上的游人愉悦地荡舟;江西某小镇的渡口刚启用了新式的机器渡船……
有读者看过画册后惊叹道:“怎么民国时期的政界要人们,个个看上去很儒雅嘛!还有,那时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像人们想像得水深火热呀!”
“这样的反应就对了。”这个年近半百、头发略显花白的收藏家,笑得像个调皮的孩子,“当一个人看到历史的真实场景,与他过去所受的宣传教育完全不同,他就会感受到心灵的震荡,会变得更加理性、成熟、不盲从。这便是我想要的。”
◎ 读者定位
白领、学生、公务员、知识分子、大众读者
◎ 建议上架
历史、影像收藏、畅销读物
◎ 条形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