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学会思考 批判性思维 思辨与立场 学会提问
》
售價:HK$
86.9
《
AI时代:弯道超车新思维
》
售價:HK$
76.8
《
香事渊略
》
售價:HK$
108.9
《
这就是山海经
》
售價:HK$
107.8
《
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261.8
《
文明等级论与近代中国
》
售價:HK$
76.8
《
门阀士族:琅邪王氏文化传家
》
售價:HK$
86.9
《
有机农业
》
售價:HK$
29.5
編輯推薦:
通识经典,初版于20世纪30年代由芝加哥大学九位教授编就,后历经多次更新再版,畅销八十余载,堪称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典范。
与时俱进,几代编撰人秉持客观与理性的基本理念,紧跟形势变化做出重大调整。尤其是第12版,为了反映9·11事件之后新的政治、经济现实,在政治学和经济学几章有了根本性变化。
视角广阔,本书将全球视角、人类学视角、心理学视角,以及社会学视角和历史视角等融合,以常识的视角,将宽广领域的重要知识传授给学生,尽可能地避免提供、修正和讨论一些学生已经熟知的东西。
系统全面,本书不仅广泛而均衡地涉及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而且在章节安排上甚有系统,对社会科学各门类兼顾而且周全,再加之书中增加的大量照片、地图和图表,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社会的基本了解,以及深入研究。
內容簡介:
社会科学是探讨人类团体生活所有层面的一种知识领域,其最关心的,是决定人类行为模式的基本文化要素。所以,社会科学历来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科目。
本书作为美国极为畅销的社会科学教科书,自20世纪30年代出版以来,历经数代作者群,多次修改,顺应各学科、各领域的新发展,保持其一贯的系统性,对各社会科学有比较周全的介绍,兼顾人与文化、社会阶层、社会制度、政治组织与社会问题、国际关系,以及经济制度等方面,形成一种整合性知识体系,以使读者对各领域的重要概念和基本观点有一了解,并在学习和工作中实际应用。
關於作者:
亨特(Elgin
Hunt),本书最早的作者之一,50年代成为唯一作者,直到60年代末由柯兰德接手。曾任威尔逊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
戴维·柯兰德(David
Colander),米德尔伯里学院“克里斯蒂安·A·约翰逊”杰出教授,曾独立撰写、合作撰写或编辑过四十余本著作和一百五十余篇论文,其研究范围覆盖经济学领域的众多课题。
柯兰德是哥伦比亚学院学士,后又于哥伦亚大学获授哲学大雨和博士学位,此外还曾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和德国威廉港高级中学学习。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瓦萨学院和迈阿密大学任教,并担任过时代-生活电影公司顾问、国会顾问、布鲁金斯研究所政策研究员,以及牛津大学纳菲尔德学院访问学者。2001-2002年间,当选为普林斯顿大学“斯坦利·凯利”杰出教授。
柯兰德是多家专业协会的成员,兼任美国经济思想史协会和东部经济学协会主席。他同时还是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The Jounal of Economic Education、The Jounal of Economic
Methodology、The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和The Eastern Economic
Journal等刊物的编委会成员,美国电子协会电子出版委员会主席,以及美国电子协会经济学教育委员会成员。
目錄 :
前言
专题目录
第一章 社会科学及其方法
1.1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是一套规则体系
科学方法及其应用
方法论与社会科学
1.2 社会科学方法
社会科学解决问题的方法
社会科学里的常识
统计资料的运用
跨学科研究方法
1.3 社会科学与社会
持续存在的问题
价值、术语和修辞学
1.4 小结
第二章 人的起源
2.1 人类的起源
达尔文与进化论
遗传学的新进展
新进展的含义
社会生物学
间断平衡论与渐变论之争
2.2 人类的进化
科学、信仰与论战
现代人的祖先
2.3 小结
第三章 西方社会的起源
3.1 从石器时代到农业时代
3.2 早期文明
现代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
希腊文明的发展
波斯帝国
罗马文明
3.3 中世纪(公元476—1453年)
3.4 文艺复兴
3.5 现代经济政治体制的发展
民族国家的兴起
18世纪50年代—19世纪50年代的工业与政治革命
3.6 小结
第四章 社会、文化与文化变迁
4.1 文化与社会的本质
文化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文化的基本元素
4.2 文化融合
4.3 文化、社会与社会变迁
4.4 流行的社会变迁理论
导致文化变迁的原因
语言与文化变迁
稳定文化的因素
社会变迁对比社会稳定
4.5 社会变迁与社会问题
文化迟滞与社会问题
文化迟滞论的局限
4.6 文化比较
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文化相对主义
研究社会的方法
第五章 地理学、人口学、生态学与社会
5.1 地理学
5.2 人口学
人口估算
人口增长的决定因素
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
统计人口的问题
马尔萨斯理论
人口与生活资料
适度人口概念
人口质量问题
5.3 生态学:地理、人口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态平衡
污染与保护
5.4 小结
第六章 技术与社会
6.1 工业革命
美国工业制度的发展
标准化、互换性与批量生产
技术与全球化
机器与失业
6.2 技术与社会变迁
技术造成的问题
技术、等级制与阶级体系
自然资源、经济学与技术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极限
全球气候变暖
6.3 历史上的技术
6.4 未来的技术
技术进步的社会基础
未来的冲击?
第七章 心理学、社会与文化
7.1 个体的社会化
童年的重大意义
个体环境差异的重要性
极端隔离对孩子的影响
7.2 人格及其发展
天性教养之争
行为的解释
良好适应的个人
适应与正常状态
弗洛伊德的人格概念
大众心理学
7.3 智力、个人适应与正常状态
智力测验
智力与个人的适应
7.4 越 轨
越轨的主要理论
越轨的社会学解释
越轨的经济学解释
对各种越轨理论的总结
7.5 小结
第八章 家 庭
8.1 不同的家庭模式
配偶的数量
配偶的选择
家庭控制权
世系的计算
8.2 家庭在社会中的功能
社会变迁与家庭功能:一个案例
家庭模式的变化与家庭的功能
8.3 今天的美国家庭
约会
性与单身
子女
老年人
家庭破裂和离婚
单身
同居
同性恋家庭
8.4 变迁中的家庭
技术对家庭的影响
家庭的未来
第九章 宗教
9.1 宗教的本质
9.2 今天的几大宗教
印度教
佛教
犹太教
伊斯兰教
基督教
9.3 宗教在社会中的作用
宗教是道德观的一个来源
宗教对教育、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宗教与政府的潜在冲突
第十章 教育
10.1 作为社会控制机构的学校
美国教育制度的双重目的
10.2 美国教育的发展
美国学校的民主结构
学校体制的规范化
10.3 对学校体制的考察
技术变革与教学
私立学校与家庭学校
特许学校、私有化与学校财务困境
教材
辍学
多元文化主义、协作学习与制度公平
美国学校有多好?
追求卓越
大学课程的变迁
美国的教育体制公平吗?
普通公民应当接受多少教育?
10.4 经济、政治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经济分层
11.1 社会分层的类型
庄园制
种姓制度
社会阶级
11.2 社会流动
11.3 经济不平等与社会不平等
收入不平等的原因
测量贫困
11.4 缩小社会与经济不平等
谁在向上流动?
收入提高与阶级差别
美国人的阶级意识
阶级意识与劳工运动
关于美国阶级体系的小结
第十二章 分层、少数族群与歧视
12.1 人种与族群
质疑族群和人种的优越性
种族偏见与歧视
大熔炉
12.2 少数族群
美国原住民
非裔美国人
西班牙语裔
亚洲裔
移民与少数族群
宗教少数群体
性别少数群体
老年人
12.3 小结
第十三章 政府的结构和类型
13.1 政府的主要功能
维护内部秩序和外部安全
确保正义
保障个人自由
调控个人行为
促进总体福利
13.2 关于政府本质的争论
政治理论与政府
关于政府本质的三种观点
各种观点中的真理成分
13.3 政府的类型
民主政府
专制政府
13.4 政府并不简单
第十四章 美国的民主政府
14.1 美国政府的历史发展
14.2 美国政府的结构
中央政府的结构
中央政府的性质
14.3 政治程序
政党
选举
第四集团
政治精英
军工复合体与压力集团
14.4 对民主政治程序的评估
第十五章 其他国家的政府
15.1 法国政府
法国的议会制
法国的行政部门
15.2 墨西哥政府
15.3 日本政府
15.4 俄罗斯政府
15.5 沙特阿拉伯政府
15.6 关于政府的若干要点
15.7 政府未来的变化
第十六章 经济活动的组织
16.1 经济体的本质
经济体的功能
经济学与社会科学
经济欲望与经济物品
文化的经济层面
主要经济问题
计划经济和非计划经济
16.2 经济体制的演变
从封建制到重商主义
从重商主义到市场经济
从市场经济到混合经济
16.3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如何运作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16.4 美国经济的性质变化
16.5 前苏联经济体制的巨变
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发展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计划经济与非计划经济如何运作
中央计划的问题
为什么中央计划没有实现目标
从计划经济向非计划经济过渡的问题
16.5 经济体制的继续演变
第十七章 政府与经济
17.1 政府在经济中的直接作用
政府提供的商品
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他政府开支项目
政府的宏观经济角色
17.2 政府在经济中的间接作用
经济调控问题
政府的低效与浪费
17.3 小结
第十八章 国际政治关系
18.1 国际关系中的国家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的建立和消失
18.2 国际社会中的权力
国家权力的性质和来源
权力的其他来源
维护安全
18.3 外交政策
地缘与外交政策
价值观、意识形态和外交政策
18.4 国际社会中的美国
总统与外交政策
美国的外交政策
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关系
19.1 贸易术语
国际贸易平衡和国际收支平衡
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19.2 国际贸易的利弊
国际贸易的三个好处
国际贸易的弊端
为何不能做到趋利避害
19.3 国际贸易壁垒
进口关税
进口配额
消除关税壁垒
全球化与贸易壁垒
19.4 外汇
外汇的意义
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9.5 小结
第二十章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
20.1 发展中国家的问题
政治共识问题
腐败问题
经济问题
债务问题
人口问题
人才外流问题
不可能的任务:给潜在领导者的建议
20.2 发展中国家的选择
政治选择
经济选择
外交选择
人口问题的选择
人才外流问题的选择
谁会是下一个领导人?
20.3 个案研究
中国
墨西哥
乌干达
20.4 小结
第二十一章 国际机构与寻求和平
21.1 战争问题
战争的起因
解决战争问题的方法
21.2 联合国
联合国价值何在?
联合国在维护和平中的作用
联合国的其他手段
21.3 展望和平
世界上的动荡地区
全球反恐战争
译后记
出版后记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社会科学及其方法
早期人类的知识多是无意中获得的,就如同我们今天仍然是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说话并融入自身文化一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早期人类认为世界就是他们看到的那个样子,如果需要任何解释,他们就编造出超自然的解释。有些原始人相信每条河流、每棵树和每块石头都有神灵主宰。
现代人注重追求科学的知识。我们把关于人类的知识分门别类,对每一个门类下的资料数据进行系统地收集研究,从而形成各个学科。科学可以大致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为了便于更加深入地研究和理解,人们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再细分为各种学科。社会科学是全面地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知识,自然科学(naturalscience)是关于人类所生存的自然环境的知识。自然科学既包括像物理和化学这类研究物质、运动、空间、质量和能量的自然规律的学科,也包括研究生命的生物科学(biologicalsciences)。还有第三类研究领域,即探讨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的人文学科(humanities)。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它们都探讨人类及其文化。不过,社会科学最关心的是文化中决定人类行为一般模式的基本原理,而人文学科则是研究人类文化的某些特殊方面,主要关心人们如何表达精神价值与审美价值,如何探索生活的意义。人文学科更多地聚焦于情绪和感觉本身,而不是引起情绪和感觉的系统原因,但社会科学却是以系统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问题的。
1.1社会科学
对人类来说,再没有比社会科学更重要的研究领域了。要理解社会,就不仅要知晓那些限制人类生活的境况,还要洞悉那些改善人类处境的机会。提高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与掌握更多的如数学、物理学、化学或工程学等同样重要,因为,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够让人们过上幸福、有意义而且满足的生活,那学会造更好的汽车和摩天大楼、到星际旅行,或者制造更快的计算机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阿尔贝特·爱因斯坦总结道:“政治学比物理学更难,世界更可能毁于恶劣的政治学而不是恶劣的物理学。”
由于人类文化的所有表达都相互关联,彼此依赖,要想真正理解人类社会,我们就必须对文化的各个主要方面都有所了解。如果我们只专注于某些侧面而忽视其他,我们得到的将是一幅扭曲的画面。然而,今天的社会科学如此庞杂,没有一个学生能指望全部精通,因此,社会科学已经分为了许多学科,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政治科学和心理学(本章中的专栏简单介绍了这些学科)。
这张社会科学的学科清单既过于宽泛又过于狭窄。说它过于宽泛,是因为历史学、地理学和心理学中各有一部分不属社会科学。例如,历史学和地理学的有些部分属于人文学科,心理学的有些部分则属于自然科学。说这张清单过于狭窄,是因为一些新的社会科学正在兴起,它们吸收了许多新发现和新视角,比如认知科学和社会生物学。(参见“社会科学的演变”一栏。)
由于所有的知识都彼此关联,对社会科学的界定和划分就不免破绽百出。我们往往很难知道一门社会科学在哪里结束,另一门又从何开始。不仅各门社会科学之间相互勾连,而且社会科学作为一个整体,也与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相关。有一首老歌唱道:“髋骨连着大腿骨……”,这很适合用来形容社会科学:理解地理学对理解历史学是有帮助的,甚至是必需的;为了理解经济学,也有必要理解心理学。社会科学里的各个学科都可以依此类推。
定义和说明各门社会科学的困难之一在于,社会科学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或应当从事的研究有不同意见。为了写好这一章,我们接触了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社会科学家,请他们解释自己的研究领域有何特征,可是,来自同一领域的专家们的意见都很少一致,更不用说所有领域的社会科学家了。有人曾经挖苦说:“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家做的事。”如果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换成任何一门其他社会科学及其从业者,我们似乎就能得到一个尽善尽美的定义。但不幸的是,这对于那些不知道社会科学家们在做什么的人没有多少帮助。
社会科学家之间存在着重要差别的原因之一是:即使两位社会科学家思考的是同一课题,但由于他们所受的训练不同,他们关注的也往往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地理学家痴迷于空间及空间相关性,经济学家痴迷于市场激励,政治学家痴迷于集体决策。因此,尽管我们可能无法清晰地界定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但由于我们在整本书里是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你将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不仅仅是各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科学家,了解社会科学的每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须的,但你还必须知道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由于过早地专门化,许多社会科学家可能会丧失整体性视野,而这对理解当代问题不可或缺,这就是为什么必须要有一门涵盖全部社会科学的课程。事实上,如果有一天发生了类似以下专栏里的新闻报道,我不会感到惊讶。
要理解社会科学是如何以及何时分崩离析的,你就必须研究过去。把你自己想象成1062年意大利博洛尼亚城里的一名学生,博洛尼亚有一所西方最早的大学。大学里没有建筑物,仅有几个教授和学生。大学也不收学费,当一位教授结束演讲时,如果你对演讲感到满意,你就付钱;如果你不满意,教授就既找不到学生,也拿不着钱。假如我们回到更早的时期,比如公元前6世纪时的希腊,我们会看到哲学家苏格拉底在雅典的街道上逛来逛去,和他的对手们高谈阔论。苏格拉底向他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抛出问题,让这些人顺着他所设计的思路来推理(这就是有名的苏格拉底问答法)。
从那以后,时代变了,全世界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学内部还成立了学院。牛津大学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目前设有三十所学院,随着教育机构的发展及其规范化,学生和教职员工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随着知识的积累,一个人要想掌握全部知识变得越来越困难,更不用提全部记住了。而在16世纪,人们仍然像以往一样渴望知晓所有需要知道的事,“文艺复兴时代的人”这个词(Renaissanceman,这里的“人”用男性指称,所以说那时的性别歧视要比现在更厉害),即用来比喻那些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人。
不幸的是(至少对那些想通晓一切的人来说),信息量一直呈指数式增长,而人脑的体积却没增大多少。研究问题的办法不再是企图通晓一切,我们今天必须走专门化的道路。这就是为什么社会科学要与自然科学相分离,而后又拆分为不同的学科分支,比如人类学和社会学。
专门化有利有弊,今天的许多社会问题是由各领域的社会科学家组成团队来进行研究的,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的专长。例如,我是一个经济学家,但我和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政治学家及心理学家一起工作。人们正在创造出越来越多的交叉学科,本书作者之一就同时在学校里的经济学系和国际政治与经济系任教。跨学科的公共政策研究生院也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在这些研究生院里,学生要在专攻某一学科的同时研习社会科学的所有其他学科。图1.1是一张有关知识的演变和社会科学现状的示意图。(本章末尾的附录是对这张图表的扩充。)
社会科学是一套规则体系
今天,知识数量的增长比过去要快得多,我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提出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理论呢?这需要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抽象,二是能揭示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则(而非仅仅罗列事实),以及这些规则之上的规则。
要理解把握规则的重要性,可以回想一下你在小学时学习加法的情形。你不会去记住127加1448等于多少,而是要学会相加的运算法则,所以,你只要记住少量的运算法则就行了。如果从十进制变成二进制(仅有0和1两个数字),要记住的东西就更少了,你所需要知道的全部就是0+0=0、0+1=1,以及1+1=10,反复运用这几个加法规则,就可以应付所有加法运算(这在计算机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把握了规则,你就能从海量记忆中解放出来,同时还拥有了可以获取大量信息的方法,真是一举两得。
思考规则重要性问题的另一种办法是想想图书馆的情况。假设你有一个小型图书馆,你便可以了解几乎所有的事,一旦你的图书馆扩大了,你会立即发现,书更多了,但也更难找了。不过,如果你是按某种文件编排系统来摆放书的,比如杜威十进制系统或国会图书馆系统,你就可以轻松地通过编排系统找到任何你想要的书。文件编排系统的规则成为你获取大量信息的钥匙,就如同加法、减法或代数规则的作用那样。只要我们掌握了一般规则,就可以把它应用于诸多具体情况。你掌握的规则的层次越高(关于规则的规则的规则),你就可以知道得越多而记得越少。①
所有这些都与社会科学有关,因为社会科学也是靠规则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如果2050年会产生某种统一的社会科学理论的话,这将是因为有些学生开始了对规则的思考,同时也思考各门社会科学的规则如何能整合起来。如果你理解一般概念,就可以把它们应用到各种的情景中,所以,未来的“统一社会科学家”将没有必要知道某一门具体社会科学的全部事实。每一个专业都将继续存在下去,甚至有可能更加细化。但随着专门化的发生,也产生了对某种新的专门化的需求,即需要有一种致力于把社会科学的各个组成部分联系起来的专门化。未来的统一社会科学家将通晓各门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则,以及一门社会科学与另一门社会科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则,但他们不会事无巨细地了解其中任何一门社会科学。
开篇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对你来说确实是个不小的负担,因为它不仅要求你了解各门社会科学课程,还要求你要争取进一步理解各门社会科学的综合性知识。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超越,这也是它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地方。当然,我们希望能把你引向统一的社会科学理论,但事实上,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把你扶上马,再给上一鞭子。在纵览各门社会科学之后,你可以决定自己想专门研究哪一门(如果有的话);可以决定自己是否要致力于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或者决定自己是否要学习整体性研究方法,进入医学院预科班①。
科学方法及其应用
科学方法(scientificmethod)是一套关于如何建立规则的规则。在学习社会科学的过程中,你最重要的工具或许就是科学方法的运用,因为它不仅能帮助你学习各门社会科学课程,而且有助于你进一步综合地理解它们。
有助于科学调查的条件。只有在已经发展出某种态度或可以容忍某种态度的社会里,科学调查才是可能的。成功的科学调研要求调研者既要机智,也要具备某种精神态度。其中一种态度是好奇,它促使人提出“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这两个问题;另一种态度是怀疑,它让人重新审视以前的解释,也重新评价以前的证据。而要想重新审视和评价,调研者就需要客观的态度,这让他们能够不偏不倚地寻找真相,尽量避免个人的陈见和偏见,避免那种想要粉饰所观察到的事实的欲望,或者对事实的阐释施加影响的欲望。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三种态度——好奇、怀疑和客观,科学调查就能够顺利进行。
在尚无文字的部落社会里,要推进科学的调查方法困难重重,因为这类社会比现代社会更严重地受到习惯与传统的束缚,人们认为传统的行为处事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另外,任何对现有程序的严重偏离都可能被视为是对该群体的威胁。
我们不能把中世纪的欧洲归为前文字社会或部落社会,但当时对传统、古老权威及宗教规定的遵从根深蒂固,遏制了科学精神的发展。直到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之类的运动使其摆脱了传统的钳制以后,现代科学才得以自由发展。
科学方法的本质。现代科学赖以建立的基本假设是,宇宙是井然有序的,由因果律支配着。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总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如果看起来相同的条件产生了不同的结果,那么条件就不是真的相似,肯定有一些重要的差别被忽视了,对条件进行深入调查应当能揭示出差别所在。
科学没有给出对宇宙及其现象的终极解释。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存在本身——都是奥秘,人类的研究或许永远也无法解释它们的终极本质。不过,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某种公认的科学理论看成对某种科学规律的解释。
科学研究往往是复杂的。每个知识领域都有自己的专门问题,研究者必须经常根据自己正在研究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方法。在有些领域,很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是设计和进行受控实验。
实验方法及其局限。在实验方法(experimentalmethod)中,实验者将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各个因素分离开来,保持其他变量不变,仅对其中一个变量进行多次实验,每次实验取不同的值,如果各次实验的结果不同,那么这个变量就很有可能是我们要找的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原因。①在化学、物理学和生物学里,这类受控实验对于发现事实和检验假设有重要作用,这些学科的研究者可以创造出一种实验的情境,人为地控制与某一问题相关的所有关键变量。
但是,如果科学家无法创造出能人为控制所有变量的实验情境,就不便采用试验方法了。在社会科学领域,除非研究的是极小规模群体中的某些关系,否则基本不用受控实验方法,因为研究者无法掌控实验情境。例如,要证明或者反驳“高关税带来经济繁荣”这一命题的受控实验方法应该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对美国进口的所有商品课以重税,同时要使影响商业活动的其他所有因素都保持不变。如果随之而来的是持续的经济繁荣,那么我们就有了确凿的证据支持“高关税导致经济繁荣”的观点。然而,没有一个研究者(比如说一位经济学家)可以操纵国家的关税政策,即使她可以做到,高关税生效的同时也会发生许多其他社会变化,如罢工、新产业的出现甚或战争。有些变化对国家经济繁荣的影响无疑要比高关税大得多,这也使我们不可能把高关税的影响与其他事件的影响剥离开来。
社会科学家感兴趣的大多数问题都涉及庞大人群,往往是整个社会,解决这类问题显然无法采用受控实验方法。然而,如果社会科学家能够通过研究小群体来解决问题,那么只要被研究对象愿意合作,他们或许就可以有限地使用实验方法。他们还可以采用自然实验(naturalexperiments)法,即通过两个选择了不同政策的类似地区或实体系统地研究不同政策的影响。虽然研究者不能完全掌控自然实验,但他们多少可以有所控制。
将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科学家们可以利用虚拟社会系统来研究政策问题。虚拟社会系统是指用电脑虚拟出无数互动的个人,从而创造出一个可以模拟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的虚拟系统。由于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这种虚拟系统目前还只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并非现实。
人们有时候会把某些社会实验称作“实验”,例如,俄勒冈州在医疗保险融资方面的变化,或者佛罗里达州尝试用代金券资助教育,它们可能都被称为社会实验。但是,除非有另一种办法对这些所谓的“实验”加以“控制”,从而可以把它们当作自然实验来研究,否则它们就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实验,而只不过是引进和“尝试”新的社会政策。二者的区别在于掌控的能力和复制实验的可能性。对实验的控制越少,重复实验的可能性就越小,实验结果就越没有保证。
方法论与社会科学
由于在社会科学领域很难做实验,有些人就坚持说社会科学不是科学。除了科学这个词所包含的权威性,我们要不要把社会研究称为一门科学并不重要,这只不过是一个定义的问题。假如我们仅仅用科学一词来指自然科学,那么社会科学就不是真正的科学。假如仅用科学一词来表示那些所谓的精确科学,那么社会科学也不在其中。然而,假如我们用科学这个词来宽泛地概括所有应用科学方法以扩展知识的系统性尝试,那么社会科学当然要被归入科学范畴。真正重要的是,社会科学家已经揭示出事物之间意义重大的诸多关系,凭借这些知识,完全可以大大丰富我们对社会行为的理解,有效地指导我们应对某些社会问题。
关于何为适用于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学界存在许多争议。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把一种科学理论和围绕这一理论形成的一些基本信念称为范式(paradigm),他主张科学的进步就是范式的转换。在新旧范式转换的过程中,科学家们会在一段较长时间内坚持原有理论,拒斥变化,哪怕反对旧理论的证据越来越多,且新理论对数据的解释更为有力。不过,新理论最终会获得强大的证据支持,在事实面前,科学家们只得马上转变态度。这一过程类似一滴水从水龙头上滴下来,水滴挂在水龙头上,越变越大,直至滴落。科学史上有个好例子,就是物理学中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起初相对论被冷嘲热讽,但后来人们接受它,因为它比之前的牛顿万有引力理论能够解释更多的物理现象。
库恩的范式理论是否适合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对此已进行过详细的讨论。如果范式理论适合于社会科学,那么理论上的百家争鸣就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不适合社会科学,那么已经被普遍认可的理论可能就是最好的了。虽然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但讨论使我们对理论的相关性的理解更加深入。
另一位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Lakatos)发展了库恩的理论,他认为,一般来说,社会科学领域里有许多相互竞争的理论(这些理论各自通过相互竞争的研究纲领[researchprograms]得以拓展),或者研究同一个问题的许多相互竞争的学科团体。例如,心理学里有行为主义者和弗洛伊德学派,社会学里有功能论者、冲突论者和互动论者。每一门社会科学里都可以列举出不同的理论流派。每一种研究纲领的倡导者都为争取更多的研究者而竞争,争取到最多支持者的研究共同体最有可能成长壮大。
还有的科学哲学家走得更远。保罗·费耶阿本德(PaulFeurabend)及其他一些人认为,所存在方法都有局限性,正确的方法就是没有方法。还有人认为,科学家们相信和支持什么理论,是由“如何成名立腕”这样的社会因素而非理论本身决定的。
在本书中,我们强调各种不同理论之间的竞争。我们这样做是希望说明,社会科学史上的争论在知识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或许,理解科学方法的最佳办法是想一想不遵循科学方法的几个例子,比如说占星术或者数字占卜。这些伪研究声称,通过分析星星的轨迹或者某些数字的位置,人们可以揭示或预言即将影响到自己的事件。然而,大多数社会科学家认为,人类从来没有令人满意地证实过发现的准确性或预言的可靠性。即使我们可能对着星相图说,“啊哈!说的好像就是我”,但如果我们批判性地思考这些预言,往往就会看到它们的表述不着边际,可以用在很多已经发生的或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上。这不是说社会科学总是避免做出预测,例如,经济学就经常根据庞大的、高度复杂的数学模型(称为计量经济模型)做出预测,但有些预测比粗略估算好不到哪儿去。
优秀的社会科学家一般对某一论断采取不可知论(不说信,但也不说不信)的立场,直到它们能被反复检验。例如,通灵学认为人可以不依赖于常规交流方式来传递某种信息,雪莉·麦克雷恩(ShirleyMacLaine)的畅销书《孤立无援》(OutonaLimb)就让许多人对通灵学信服不已,但绝大多数社会科学家仍持怀疑态度。他们认为,到目前为止,通灵学理论还没有被充分证实。但如果说诸如通灵学一类的理论从没有经受过检验,这也不对,因为我们这些社会科学家有可能囿于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以至于想不到可能有其他方式。谁能说我们认为能够一锤定音的检验就是“正确”的检验?谁又能说,我们所受的训练不会让那些检验有失公允?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得对各类检验的有效性做出判断,社会科学家的方法论就是对这种判断的表达。不过,方法论代表的只是一种出于实际需要的判断,而不是一套界定是非的标准,这就是为什么优秀的社会科学家一般会对大量无暇研究的问题不置可否。学习社会科学以及理解社会科学方法,从许多方面来看,都将使你认识到自己的求知能力多么有限,而这将对你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