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 |
||
![]() ![]() ![]() ![]() ![]() ![]() ![]() ![]() ![]() ![]() ![]() |
臺灣用戶 |
![]() |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 ![]() |
在 大書城
以“
全文
模式”搜“
汪启淑
”共有
18
结果:![]() |
同時支援繁體 / 正體 / 简体字輸入搜索 |
![]() ![]() |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飞鸿堂印谱(手工宣纸彩色影印)(套装共16册)
『简体书』 作者:汪启淑 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日期:2016-08-01 印章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但形诸书画流传至今的印谱却很寥寥。即便少量传世,也深藏于各大公私收藏机构,读者难得一睹。有鉴于此,我们拟选国内各大图书馆藏珍稀印谱,分辑出版,以飨学林。 首批精选上海图书馆藏印谱7种,依原大彩色影印,手工宣纸线装,再现古朴典雅之气韵。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之《飞 ... |
詳情>> | |
![]() ![]() |
印谱大图示·飞鸿堂印谱(上、中、下)
『简体书』 作者:[清]汪启淑,福建美术出版社 出版:福建美术出版社 日期:2021-11-01 篆刻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由实用的印章刻制演变而成,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时代。三千多年来,我们的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印迹。 明末清初,出现了几个著名的印章鉴藏家,各自都有集体印谱行世,对印学的提倡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飞鸿堂印谱》就是其中影响力的三部集体印 ... |
詳情>> | |
![]() ![]() |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訒葊集古印存
『简体书』 作者:汪启淑 出版:西泠出版社 日期:2020-06-01 讱庵集古印存,原印系清乾隆十五年出版,原印朱砂印泥印本,共32卷,从文字形体和刻印风格来看,该印谱所收印章中大部分都是汉印,也有部分是战国古玺和魏晋南北朝直至清代乾隆年间的印章。该印谱系我社1963年向上海市篆刻家张鲁庵先生遗属征集得来。印谱由徐敦德先生加注释文。释文采用规范简体字,不识之字和字迹模糊之字以打方框表示, ... |
詳情>> | |
![]() ![]() |
《西泠印社印谱藏珍》系列丛书——汉铜印原
『简体书』 作者:汪启淑 出版:西泠出版社 日期:2020-08-01 ... |
詳情>> | |
![]() ![]() |
撷芳集校补(1-4册)
『简体书』 作者:汪启淑 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 日期:2020-03-01 《撷芳集》现存乾隆三十八年汪启淑飞鸿堂自刻本。全书80卷,收诗人1853家,诗作6029首,是*部大型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也是清人所辑的第二大清代女性诗歌总集。其最大优点是汇集了大量女诗人的传记材料,于地志家乘,丛编杂记,一切刻本所载,无不遍采(沈初《撷芳集序》),并将这些材料逐项隶于各诗人小传之后,少则数百言,多则数千 ... |
詳情>> | |
![]() ![]() |
飞鸿堂印谱(二函十册):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第一编第四辑
『简体书』 作者:陈振濂主编 [清]汪启淑 辑 出版:西泠出版社 日期:2019-09-01 ... |
詳情>> | |
![]() ![]() |
汉铜印原(二函十六册):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第一编第三辑
『简体书』 作者:陈振濂主编 [清]汪启淑 辑 出版:西泠出版社 日期:2019-09-01 ... |
詳情>> | |
![]() ![]() |
退斋印类(手工宣纸线装 四色彩印 一函十册):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天津图书馆卷
『简体书』 作者:[清]汪启淑 辑,周叔弢先生旧藏 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日期:2019-09-01 ... |
詳情>> | |
![]() ![]() |
徽州儒商
『简体书』 作者:桑良至 出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日期:2023-01-01 本书写了10个徽州商人,郑侠如、马曰琯、鲍廷博、汪启淑、胡正言、程梦星、程晋芳、江春 汪梧凤、胡雪岩。 10个徽商,实际是10个徽州商人家族,10个家族即徽州儒商的典范。 ... |
詳情>> | |
![]() ![]() |
近代印人传
『简体书』 作者:马国权 著,茅子良 订 出版:上海书画出版社 日期:2023-03-01 本书为当代著名书法篆刻家、史论研究学者、报人马国权先生发表于香港《大公报》上的140位著名篆刻家传记合集,为明末周亮工、清代汪启淑、清末叶铭所撰三本印人传之后的第四本印人传著作,填补了中国印学史上近百年来的空白。 马国权先生为著名书法篆刻家,且深耕该领域多年,传主或为作者前辈,或为作者友人,或经作者研究,其视野宏阔、 ... |
詳情>> | |
![]() ![]() |
徽州儒商
『简体书』 作者:桑良至 编著 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日期:2017-12-01 本书以明清徽商郑侠如、马曰琯、鲍廷博、汪启淑、胡正言、程梦星、程晋芳、江春、汪梧凤、胡雪岩等十人的事迹为主线,介绍他们在经商之余,热衷社会公益,如修建园林、藏书楼,以雅集等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并广邀学者士人住馆读书、著述等。 ... |
詳情>> | |
![]() ![]() |
兰室长物——历代文房艺术
『简体书』 作者:韩天衡、韩回之 出版:福建美术出版社 日期:2017-03-01 文房者贵在有文,足令文人痴迷,逸事趣谈,车载船装,传颂千古。若苏东坡之好砚,米襄阳之好石,毛子晋之好古籍,毛奇龄之好印石,丁日昌之好墨,陈介祺之好吉金,汪启淑之好印谱,张鲁庵之好印泥,秦康祥之好竹雕,陆心源之好瓦甓,不胜枚举,堪称百代艺苑佳话。 文房种类繁多,流传有序。虽出现有早晚,成熟分先后,而 ... |
詳情>> | |
![]() ![]() |
艺术文献集成:印人传合集(全2册)
『简体书』 作者:[清]周亮工 等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日期:2019-12-01 《印人传合集》是清代以来五种篆刻艺术家传记的合编,全书附有人名索引。它们分别是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铭《广续印人传》、《再续印人传》和冯承辉《历朝印识》全编收入历代篆刻艺术家传记数千篇,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篆刻艺术的发展传承具有重要价值。 ... |
詳情>> | |
![]() ![]() |
皖人书画印文献叙录
『简体书』 作者:赵敏 出版:黄山书社 日期:2019-05-01 安徽省是文化大省,自古即人文荟萃,学术鼎盛,历代涌现出了不少艺术家,他们在创作之余,还撰著了不少重要的书、画、印学著述,价值极高。据不完全统计,自元代著名画学理论家汤垕《画论》《画鉴》起,到清末为止,安徽书、画、印学文献尚存于世的共有近百名作者的四百余部。其中包括朱谋垔、何震、汪关、程原、汪砢玉、江韬(渐江)、胡正言、 ... |
詳情>> | |
![]() ![]() |
《飞鸿堂印谱》品读
『简体书』 作者:宇文宏,王仲华 出版:河北大学出版社 日期:2020-01-01 本选题图文并茂,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多年研究《飞鸿堂印谱》的专家精心选取的该书中篆刻精美、寓意深远的作品;二是邀请国学专家对这些作品中印文所包含的深刻含义进行全面品读。 《飞鸿堂印谱》刊行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共5集40卷20册,收集印谱近3500方,其作者为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藏书家、金石学家、篆刻家汪启淑。该 ... |
詳情>> | |
![]() ![]() |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飞鸿堂印谱(手工宣纸 线装彩色影印 四函十六册)
『简体书』 作者:上海图书馆整理 出版:中州古籍出版社 日期:2016-10-01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之《飞鸿堂印谱》,四函十六册,汪启淑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至三十年(1765)间编辑,与《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合称为至美之三堂印谱。 ... |
詳情>> | |
![]() ![]() |
硃痕探骊
『简体书』 作者:韦力 出版:人民邮电出版社 日期:2017-04-01 《?p痕探骊》是韦力一部以印谱为题材的随笔集,记录了作者读汪启淑所制《飞鸿堂印谱》的随感和评论。《飞鸿堂印谱》是中国印学史上的名著,它跟《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并称为“三堂印谱”。有感于汪启淑印谱中精美别致的印文,作者从《飞鸿堂印谱》中选出百余方尤为感兴趣的印文,追根溯源,查找出每句印文的出处, ... |
詳情>> | |
![]() ![]() |
中国艺术文献丛刊:印人传合集(套装全二册)
『简体书』 作者:[清]周亮工 等撰 出版: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日期:2014-10-01 《印人传合集》,收入周亮工《印人传》、汪启淑《续印人传》、叶为铭《再续印人传》《广印人传》、冯承辉《历朝印识》五种。 《印人传》三卷,又作《赖古堂印人转》,周亮工撰,是我国篆刻史上第一部系统记录印人传记的专著。 《续印人传》又作《飞鸿堂印人传》,汪启淑撰。汪氏仿《印人传》体例,辑录《印人传》以外 ... |
詳情>> | |
>>> (頁碼:1/1 行數:20/18) 1 |
如果未能搜尋到意向中的書籍,可以參看:“找書說明” 或 “尋書登記服務”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
megBook.com.hk | |
Copyright © 2013 - 2025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